Bank 4.0时代,随着用户体验越来越场景化,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和各类场景应用服务企业需要搭建一个开放的金融生态,将金融服务供给更加结构化、多元化和普惠化,赋能商业新生态。随着场景应用的深入、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开放银行战略的推进,金融企业已经探索了标准化产品或技术与不同场景相结合的模式,开始走向与产业和生态的融合与创新。这种商业模式通过商业生态系统为客户、员工、第三方开发者、金融科技公司、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伙伴提供服务,推动银行金融服务渗透到日常生活场景的方方面面。
建立金融生态首先需要银行开放。近两年,“开放银行”的话题越来越热,不论是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还是城商行、民营银行都已开始布局开放银行。在多家银行发布的年报中或多或少都能看到“开放平台”、“开放API”的身影,而无论是哪种叫法,都是“开放银行”的概念。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通过对51家各类型商业银行调研发现,65%的商业银行已建立开放银行平台并开始与合作伙伴深入合作。中国银行2012年就提出了开放银行的概念,2016年开始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等多家银行纷纷加入,以API技术为载体推进开放银行的业务布局。但简单地对外开放API,并不是生态合作,生态合作需要做到三个方面:一是应用开放,开放企业的各种标准接口,第三方可以使用这些标准接口开发各类应用;二是横向开放,金融生态平台与第三方平台互联互通,让用户在不同平台间畅通无阻,金融企业也可以融入第三方生态;三是数据开放,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开放用户基本数据、关系数据和行为数据,和第三方一起为客户打造个性、实时、智能的服务。通过将银行的API嵌入生态平台的各类场景应用中,将银行从一个固定的场所变成一种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的金融服务,用户在哪里,银行的服务就在哪里。开放银行如图1-2-3所示。
图1-2-3 开放银行
建立生态合作能力并不一定是互联网企业的事情,金融企业可以选择加入第三方的生态也可以自建生态,尤其是大型金融机构完全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构建自己的生态,例如兴业银行的银银平台和建设银行的智慧生态的金融平台。
兴业银行2007年开始了跨越之旅,正式发布银银合作品牌“银银平台”,建设兴业银行与广大中小银行共建、共有、共享、共赢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银银平台的第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柜面通”,开放兴业银行的柜面业务平台,与国内众多银行类金融机构系统联网,实现在各联网网点柜台为所有参与银行个人客户办理银行卡(存折)的现金存、取款、转账、余额查询及信用卡还款等业务,任意一家银行参与柜面通互通联网后,即可实现与各家成员行之间的柜面互联互通、通存通兑。此后银银平台又升级了理财门户,推出“钱大掌柜”综合财富管理,依托银银平台的合作网络,帮助中小银行等合作伙伴丰富产品线,使金融服务不发达地区的居民也能享受到优质金融服务。目前,兴业银行“银银平台”签约的合作银行客户已达446家,柜面互通连接网点已突破25600多个,合作银行的广大个人客户可以通过这些节点,轻松连接全国业务。手握强大的银银平台,兴业银行在同行业务上占尽先机,在业务创新上,提前布控、快速调整都快人一步,对市场的资金流动性的把握、资金的匹配、调整越来越成熟,快速成为国内领先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很早就推出了“Top+”战略,T代表科技驱动,O代表能力开放,P代表平台生态,+代表鼓励创新,其核心是将智慧金融能力开放出来,借助技术能力与数据能力的科技驱动,构建智慧生态的金融平台。建设银行融合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移动计算、物联网、前沿科技等技术开放了建行金融科技能力,目前已打造了十多个社会化生态平台,着力从B端、C端、G端三个维度开启转型和重构,为B端客户搭建开放共享平台,赋能传统产业升级和客群协同发展。根据C端客户的特征和需求,使银行服务深度融入大众的生产生活;比如建行总行提出“个人客户金融生态系统”,以社区为核心依托,根据社区客户衣食住行、娱游学购、生命周期、成长积累传承,集成建行、房地产开发商、第三方机构等产品和服务资源,提供满足客户金融和非金融需求的服务,形成全景式、多样化、开放式、自演型、智慧型的社区生态系统,助力实现社区智慧服务,改善物业经营效率,提升社区服务和居民生活品质。在G端不断加快推进与政府的连接,通过建设智慧政务系统等深化合作,助力“放管服”(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前建设银行已与云南、山东、福建等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数字城市建设、智慧政务等方面输出技术,例如为云南打造了“一部手机办事通”APP,人们通过APP可以轻松办理户籍、查询职工养老保险、预约办税等多项政务服务,截至2019年4月,该APP注册用户突破150万,累计办理业务逾460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