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繁体字版序

许多年前读过契诃夫一篇题为“苦恼”的短篇小说,写一位老马车夫刚刚死了儿子,他一再向乘客提起这事,乘客却个个了无兴趣,最后他只能向自己的马诉说不幸。小说开头引用了一句俄罗斯宗教诗作为题词:“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对于要求别人分担自己丧失亲人痛苦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劝诫。父亲去世后,我曾写过几篇文章,母亲去世后,又写了《惜别》,我始终没敢忘记契诃夫的劝诫。

我们的话由内而外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一,对自己也不能说的;二,只能对自己说的;三,可以对亲人——尤其是父母——说的;四,可以对朋友说的;五,可以对陌生朋友譬如读者说的;六,根本没有必要说的。我们写东西,只能在第五层次加上与此重合的第三、四层次来说话。以此衡量,则我关于母亲,关于母亲与我,并无太多可以告诉素不相识的读者的,所写的更多还是因母亲去世而产生的对于生死的一些感悟。我想通过写这本书,思考一下生死到底是怎么回事,梳理一下中国人固有的生死观。我写的不是传记或回忆录,而是人人都将面临的生死问题,母亲的事仅仅作为一个例证。我只希冀共鸣,而不索取同情。

我平时读书一向不喜欢个人情感过于夸张的写法。事实的夸张已经让人接受不了,情感的夸张尤其令人无法忍受。感情有七分,写出三四分就够了,如果非要写到十分,一切都给破坏了。我不爱读这样的书,当然也不会这样写了。

趁《惜别》出繁体字版的机会,将我的上述想法和态度重申一过。书中写到母亲过去的经历非常简略,原因即如后记所说明;但母亲晚年对于生活那么热爱,其实正是根植于此。好在关于那段年月别人已经写了很多,还是那句话:其间每个人的遭遇无非大同小异而已。

二〇一六年五月二十四日 dhoFDC85xZYLyMZ05Uiwy/hO9jdtOQIjvigzP31tLQO4+JxHNj90D7x7gIrk0n6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