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序

本书作者艾捷尔·丽莲·伏尼契(Ethel Lilian Voynich,1864—1960)出生于爱尔兰科克市。其父是英国数学家乔治·布尔。布尔夫妇有五个女儿,艾捷尔·丽莲是五个姐妹中最小的。1882年,艾捷尔·丽莲继承了一笔遗产,前往德国学习钢琴,1885年毕业于柏林音乐学院。毕业后,由于患上了严重的手指痉挛症,她不得不忍痛放弃成为职业钢琴家的理想。她非常沮丧,决定出外旅游,一方面是为了散心,另一方面是想在心情平静下来后规划一下今后的人生,于是便用支付学费后余下的钱做路费游历了欧洲,足迹遍布德国、波兰、瑞士,并在巴黎居住了一年。一次参观卢浮宫,一位十六世纪无名画家创作的肖像作品深深吸引了她。画中人是个意大利青年,黑衣黑帽,目光忧郁,似乎有着重重心事,但神情高傲,不属于凡俗之辈。不知怎么,艾捷尔·丽莲被深深地打动了,望着这位两百年前的青年,心中产生了敬重之感。后来,她买下了这幅肖像的复制品,一直珍藏着它。

1887年,她在伦敦结识了一些流亡的革命者,耳濡目染接受了他们的革命思想,并在他们的帮助下到俄国居住了两年,接触到了更多革命者,还参加了他们的活动—她曾冒着生命危险去探望被沙皇监禁在狱中的革命者,还在俄国和英国之间寄送宣传品。这些工作为她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在波兰旅游时,一次经过华沙的一座监狱,她碰巧看见了正在放风的青年革命者伏尼契,觉得对方有点儿像那个无名画家创作的肖像画中的人,于是就有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在伦敦的一个社交场合,二人意外重逢(伏尼契出狱后流亡到了英国)。由于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和理想,他们相爱了,并在一年后结为连理。婚后,艾捷尔·丽莲继续保持着同俄国革命党人的联系,并通过丈夫的关系接触到了大量的意大利党人。出于对这些革命者献身精神的敬佩,她决心写出一本反映他们斗争生活的书。于是,她根据自己接触到的真人真事,经过艺术加工,终于写出了感人至深的长篇小说《牛虻》。该书率先在美国和英国发表,稍后即被翻译成俄语。艾捷尔·丽莲·伏尼契晚年迁居美国纽约,苏联文学界人士曾到她纽约的寓所访问,并为她放映根据小说《牛虻》改编的电影。

总体来说,《牛虻》在西方世界的反响并不十分强烈,但在社会主义国家却引起了轰动,先是受到了苏联读者的青睐,后又在中国产生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轰动效应。例如,苏联文学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就是“牛虻”的粉丝。他十二岁时读到《牛虻》,后以牛虻为自己学习的榜样,终生不倦。他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多次提及牛虻—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战斗间隙给战友们讲述牛虻的英勇事迹,在病床上以牛虻般的顽强精神忍受伤痛,并承认自己有意模仿了牛虻对生活和恋爱的态度,即“以苦行考验意志”的“革命浪漫主义”。《牛虻》传到中国后更是反响强烈,受到广大青年读者的热捧。1953年7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李俍民的《牛虻》首译本,发行了一百多万册。团中央向全国团员与青年推荐此书为优秀课外读物。当时的《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纷纷发表有关《牛虻》的书评;全国各地许多图书馆、文化馆也纷纷组织文学讲座和读者一道讨论这部书的优点及艺术特色。后来,《牛虻》在我国有了多个译本,还有根据该书改编而成的多个版本的连环画、电影以及电影音乐唱片等,这种多渠道的传播现象在外国文学作品的译介中是非常少见的。《牛虻》成为当时发行量最高的英国文学作品,是当时中国最畅销的翻译小说。在“政治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文艺批评标准下,对《牛虻》的研究定位在革命英雄主义的主题上,牛虻勇敢坚强、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英雄品质也受到高度的赞扬。其次,《牛虻》作为十九世纪后期英国现实主义代表作品被选入多本外国文学教材,得到了高度评价。

小说的主人公亚瑟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英裔富商家中,名义上他是富商与后妻所生,但实则是后妻与神父蒙太尼里的私生子。亚瑟从小在家里受异母兄嫂的歧视,又看到母亲受到他们的百般折磨和侮辱,精神上很不愉快,却始终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亚瑟崇敬蒙太尼里神父的渊博学识,把他当作良师慈父。当时的意大利正遭到奥地利的侵略,青年意大利党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吸引着无数热血青年。亚瑟决定献身于这项事业。蒙太尼里发现了亚瑟的活动后十分不安,想方设法加以劝阻。但亚瑟觉得做一个虔诚的教徒和一个为意大利独立而奋斗的人是不矛盾的。在一次秘密集会上,亚瑟遇见了少年时的女友詹玛,悄悄地爱上了她。蒙太尼里调走当了主教,警方的密探卡迪接替了他的位置。在卡迪的诱骗下,亚瑟在忏悔中透露了他们的行动和战友们的名字,以致他和战友一起被捕入狱。他们的被捕,连詹玛都以为是亚瑟告的密,在愤怒之下打了他一耳光。这一连串的打击使他陷入极度痛苦之中,几乎要发狂。至此,他从一个一心追随革命的热血青年,一下子成了遭受心爱的女人和所有革命同伴唾弃的叛徒。更为可怕的是,他突然发现自己一直景仰着的蒙太尼里神父竟是自己的亲生父亲。无论在眼中还是在心中,亚瑟都视蒙太尼里为真正的上帝,然而,这个上帝却是一个骗子!所有的一切,彻底摧毁了亚瑟的理想和信仰。激愤之下,他用铁锤砸烂了上帝的塑像,将自己的心灵放逐到了无边的黑暗之中!最后,他伪装了自杀的现场,只身流亡到了南美洲。在南美洲熬过了十三年水深火热的日子后,他带着浑身的伤疤和一颗经过烈火淬炼的心回到了意大利。这时,他已经是一个能文能武的“牛虻”,一名坚定不移的革命者了。不久,他又遇见了詹玛,但对方已认不出他来了。

在一次偷运军火的行动中,牛虻突然被敌人包围,为掩护其他人突围,自己却不幸被捕。蒙太尼里知道了他的身份,企图以父子之情和放弃主教位置的条件劝他归降;牛虻则动情地诉说了他的悲惨经历,企图打动蒙太尼里,要对方在上帝与儿子之间做出抉择。但他们谁都不肯放弃自己的信仰。最终,蒙太尼里在牛虻的死刑判决书上签了字,自己也痛苦得精神失常,死于非命。

牛虻光荣就义之后,詹玛方才得知他就是自己曾经爱过而又冤枉过的亚瑟!

方华文作于苏州大学
2020年11月1日 lyhMz55T0BgPjarfKz78Qi+ROvqGfDTX7Ja4Zwi4l+jJP1v1RRezzR0wBFMF7Be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