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讲

提前接班

乾隆的遗传基因很出色,这对他登上皇位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那么乾隆都继承了哪些家族的优秀基因呢?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基因,从父亲和母亲那各继承百分之五十。首先乾隆智商很高,这一点很像父亲雍正。但是雍正这个人有一个突出的劣势,那就是身体不好。清代前期的五位皇帝武功骑射都很厉害,到雍正这就不行了,骑马打猎样样稀松,爱静不爱动,连门都不爱出,康熙六次南巡,雍正一次也没巡过,根据《清世宗实录》记载,甚至连去趟天坛祭天都经常找人代替。而乾隆呢?一生身强体壮,武功骑射本领高强,爱动不爱静,人称“马上天子”。可见乾隆在身体素质这方面的基因,不是来自雍正,而是从母亲身上获得的遗传。那么乾隆的母亲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

讲到这里,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乾隆的出生。根据《清高宗实录》以及清代皇帝的族谱也就是《玉牒》的记载,乾隆出生于康熙五十年,也就是公元1711年阴历八月十三日,出生地在当时的雍亲王府,也就是今天的北京雍和宫。他的母亲,根据《玉牒》记载,是一位满族格格叫钮祜鲁氏。

当然,这是正史的记载。在野史中,关于乾隆的出生,有很多相当离奇的说法,其中最著名的是两个。一个是说,乾隆不是满族人,是汉人陈阁老的儿子。另一个说,乾隆的出生地不是雍和宫,是避暑山庄。他的生母是个汉族宫女。

关于乾隆出身的这个话题,阎崇年先生在《揭秘清宫悬案》那个系列中曾经用一整集的时间专门讲过,我这里就不再细讲,我只是大致来分析一下刚才说到的这两个传说为什么站不住脚。

第一个传说,说是雍正皇帝在做雍亲王时生了一个女儿,而就在同一天,大臣陈阁老陈世倌家生了个男孩。雍正和老陈家很熟,就让他们把那个男孩抱来看一看。结果,等这个孩子送回去的时候,老陈家人大吃一惊,原来给调了包了:男孩换成了女孩。男孩被留了下来,后来就成了乾隆皇帝。

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最简单一条,雍正皇帝生育能力很正常,他一生一共生了十个儿子。乾隆出生之前,雍正已经有过了三个儿子,而且这一年他年仅三十四岁,妃子又那么多,想生就自己生呗,干嘛非得弄一个汉族孩子来继承大清皇位呢?所以这个传说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第二个传说,据说雍正有一年陪康熙呆在避暑山庄,闲着没事和一个汉族宫女野合,就生了乾隆。这也不可能。乾隆出生于八月十三日,我们知道十月怀胎,那么他就是前一年阴历十一月中旬坐的胎。那么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清代皇帝为什么要到避暑山庄呢?当然是为了避暑。阴历十一月中旬,就是阳历十二月份,避暑山庄已经天寒地冻,滴水成冰,雍正和康熙不可能还呆在那,还在冰天雪地里跟宫女野合,那不得冻成冰棍?所以这个传说也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为什么关于乾隆的出生会有这么多的传说呢?这只能说明后来社会上很多人对乾隆或者说清王朝不满。在中国历史上,很多皇帝身上都有离奇的传说。比如秦始皇,人们传说他是吕不韦的私生子。关于隋炀帝,人们传说他亲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隋文帝。关于雍正,人们说他毒杀了康熙。其实,这些传说现在证明都是编造的。在这些传说的背后,都有深刻的政治原因,这几个皇帝的所作所为,损害了很多人的利益。关于乾隆的这两个传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说乾隆的生母是汉族人,这说明什么?说明清代汉族人对被异族统治在心理上难以接受,所以才用戏说乾隆出身这种的方式,需求心理上的平衡。

那么讲清楚了这个问题,回过头来,我们接着讲乾隆真正的生母,钮祜(hù)鲁氏。

说到钮祜鲁氏这几个字,相信清宫戏看得多的读者会感觉很熟悉。因为清宫戏里经常听到这个姓。比如大贪官和珅,就姓钮祜禄氏。清朝好几朝的皇后也姓钮祜禄氏。所以有清一代,“钮祜鲁氏”被列为清代“八大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名门。

所以我们很多人一听乾隆的生母姓钮祜鲁氏,就说她肯定出身名门。这就错了。我们说的“八大家”之中的“钮祜鲁氏”,是指开国元勋额亦都的后代。而乾隆的母亲,并非额亦都的后人。这就好比说在唐代,皇帝姓李,但是并非所有姓李的都和皇帝一家子。事实上,乾隆母亲所姓的这个钮祜鲁氏,是个很普通的家族,没出过什么名人。我们查清代《玉牒》会发现,乾隆母亲祖上,社会地位很低。她的祖父,是一介白丁,普通老百姓,一辈子没当过任何官。而她的父亲,也就是乾隆的外祖父凌柱,根据《清列朝后妃传稿》记载:“原任四品典仪。”表面看起来,似乎当过相当的官职,但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四品典仪,就是王府中举行各种典礼时喊口号的官,是一个荣誉性的闲职,一般是封赠给后妃家里人的。这说明,这个官不是他自己干出来的,是因为他的女儿成了妃子,他才弄到的。可以说乾隆的姥爷家不过是清朝一户普通的老百姓。

那么清代皇子娶亲,讲究的是门当户对,雍正怎么会娶了个老百姓的女儿呢?事实上,乾隆的母亲不是被娶进雍亲王府的,最开始她只是雍亲王府里的一个丫环,侍候人的。据清代《玉牒》记载,她“年十三赐侍世宗藩邸”。说明白点,就是十三岁这一年,被康熙做为粗使丫头赐给雍正。

那么钮祜鲁氏后来怎么就成了妃子呢?史书上关于她从十三岁做粗使丫头,到二十岁时生出乾隆这中间这七年,一个字的记载也没有。我们只能大致推测一下。我们推测,刚到雍亲王府的时侯,钮祜鲁氏不过干些端茶倒水之类的杂活,雍亲王胤禛应该没怎么注意过她。直到康熙四十九年的某一天,无所事事的雍亲王胤禛可能是不经意间突然发现,咦?这个入府六年的小丫头,如今已经长大成人了。十九岁的钮祜鲁氏,虽然相貌平平,但是身材高挑,曲线优美,很有点青春光彩。三十三岁的雍亲王一时兴起,和这个十九的丫头就搞了一次一夜情。结果,就生出了乾隆皇帝。

这在当时,这并不是十分光彩的行为,所以雍正一直羞于提起这个丫头。事实上就是生了乾隆很多年之后,这个钮祜鲁氏还是没什么地位,没有名号,在《玉牒》和《实录》中,一直被记载为格格。很多人一听说格格这两个字,就说,那不是公主吗?其实格格在满语里也就是姐姐的意思,并不专指公主。清代有一本朝廷钦定的最权威的满文词典,叫《清文鉴》,其中对格格的解释就是两个字,姐姐。所以格格包括的范围很广,不但公主,甚至连通房大丫头,也叫格格。钮祜鲁氏生了乾隆之后,只不过由普通丫头变成了通房大丫头,雍亲王既然没给她什么名份,所以大家只好称她格格。直到雍正元年,雍正做了皇帝后,她才头一次有了名份,被封为熹(xī)妃。

那么生母地位不高,是乾隆皇帝终生的一个隐痛,因为在传统时代,人们对嫡庶之分看得很重。你看《红楼梦》中,贾环就因为生母赵姨娘是个妾,一直不被别人待见。所以乾隆皇帝一生一直讳言他母亲的出身。

不过,乾隆不知道,他一生福气连连,与生母出身低贱有很大关系。我们讲过,乾隆是中国历史上最幸福的皇帝之一。他之所以能这么幸福,与他母亲提供的遗传基因密切相关。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乾隆之所以能长寿,就是因为他有这样一位母亲。乾隆以前,清代的皇帝平均寿命不太高。从努尔哈赤到雍正,五位皇帝,平均寿命为54岁,而乾隆活到89岁,比祖先们的平均年龄高出了整整35岁。在乾隆的兄弟们当中,他也是最长寿的。乾隆兄弟一共十人,其他九人和他都不是同母所生。夭折了六个,活了四个,活下来的,除了乾隆,活得最长的也不过60岁。乾隆皇帝身体素质之好,寿命之长,不光在清朝皇帝中是头一个,在中国历代也是绝无仅有。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乾隆母亲的遗传基因中有长寿因素。乾隆母亲活了整整八十六岁。而且老太太一生身强体壮,特别好动,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特别喜欢旅游的老太后。乾隆登基之后,每次出门,都得带老太太一起走:老太太生前赶上乾隆四次南巡,一次也没落下。除此之外,还曾跟着乾隆三游五台,三登泰山,至于避暑山庄,那更是年年去。老太太去世前一年,85岁了,还居然跟着乾隆,登上了泰山山顶,而且一路步履甚健,脚步很稳。乾隆为此专门写了一首诗说:“八旬五母仍康步,六十六儿微白头。”(《乾隆御制诗四集》)就是说,我六十六了,头发都白了。我老妈呢,八十五了,身体啊,比我还好,走路登登的。

那么我们肯定会问了,为什么乾隆母亲的身体这么好呢?这恰恰因为她是出身平民家庭。本来满族人因为一直生活在白山黑水之中,身体素质都很好,个个下马能种地上马能打仗,一年到头不带感冒的。但是进了北京之后,大部分满洲贵族开始锦衣玉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身体素质不断下降。你看雍正的其他妃子,都是出身于门名贵族,从小娇生惯养,所以身体不好,生出来的孩子,都不结实,风一吹就感冒,一感冒就夭折。而那些下层满族人,没有那么好的生活条件,反而保存了满洲人在白山黑水中陶铸起来的强壮和“皮实”。乾隆的母亲钮祜鲁氏,就是因为出身低贱,从小一直干粗活,所以身强体壮,一辈子没闹过什么毛病。

那么显而易见,乾隆皇帝的身体素质遗传自母亲。乾隆天生擅长运动,敏捷性和平衡性极佳,各种兵器,上手很快,武功骑射,在清代诸帝中首屈一指。他精力极其充沛,天天日理万机,很少感觉疲倦。这些都是母亲的恩赐。

除了这一点,乾隆的性格也有很多地方象自己的母亲。我们知道雍正皇帝这个人性格有点阴沉,没有什么亲和力。而乾隆呢,却很开朗,很活泼,很善于和别人交往,这一点也是来自于自己的母亲。

所以我们说,乾隆身上有三点赢得了祖父的喜爱,一个读书好,一个武功好,一个性格好。这三好之中,起码有两好,来自母亲的遗传。所以乾隆从母亲身上,得到的好处实在是太多了。

不仅是我们现代人,其实古人也是深知遗传的重要性。古人说,父精母血嘛,父母就是孩子的模子。所以在康熙已经相中弘历的时候,还是专门亲自来到雍亲王府,指名要看看乾隆的生母。那么康熙见到乾隆的生母之后,会给出什么样的评价呢?

根据《清高宗实录》记载,当时康熙命令一下,雍亲王胤禛当然赶紧把“钮祜鲁氏”叫了出来。通房大丫头钮祜鲁氏以前从来没机会见到天颜。遇到什么重要场合,都是雍亲王的正福晋出头,她只能在后厨忙乎。这次一听说老皇帝指名要见她,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匆匆打扮一下,赶紧出来跪在康熙皇帝面前,心里怦怦直打鼓,心想老皇帝这是要干什么呢?《清高宗实录》记载,老皇帝命她抬起头来,上一眼,下一眼,左一眼,右一眼,足足看了半分钟之久,然后说了这么几个字:“果是有福之人,有福之人!”

那么“钮祜鲁氏”到底长什么样?为什么康熙连称她是有福之人呢?今天故宫中还保留着一幅画,叫《慈宁燕喜图》。画的是乾隆给他母亲祝寿的情景。画面里,老太太方面大耳,看得出年轻时长得不算漂亮,但是很健康,骨骼很粗壮。在这次晋见公公之前,从来没有人说钮祜鲁氏长得有什么特点,但是康熙却发现了这个儿媳妇有“异相”。因为她方面大耳,鼻直口方,长得很喜庆,符合中国传统相术中的“福相”标准。

所以康熙很满意,给儿媳相完面,回避暑山庄去了。留下雍亲王胤禛心里十分高兴。因为他知道,自己离皇位,又近了一步。

那么,对弘历考察的最后一关也过了。胤禛通过弘历这个砝码来获得皇位的设计,完满地达到了目的。康熙六十一年秋天,康熙皇帝从避暑山庄回到北京,住进了畅春园。一个多月后,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就突然得病,崩逝于畅春园。胤禛在众多皇位竞争者中成为意外杀出的一匹黑马,获得康熙的临终授命,当上了皇帝。

那么我们以上所讲的,都是母亲对乾隆的影响。父亲雍正对乾隆的影响又有多大呢?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雍正皇帝正式举行即位大典。我们知道,一个国家最高元首出来之后,还要做一件事,那就是选一个副手或者说“备胎”。比如美国在选举总统的时候,还要选出一个副总统。一旦总统出了事,副总统就可以接班。那么对于传统中国来说,就是要确立一个太子,皇帝一旦有意外,太子就能顶上来。所以古人又称太子为“储君”,储藏起来备用的君主。

所以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雍正亲书了一道传位诏书,确定了下一代皇帝的名字。不过,和以前不同的是,雍正写好了这道诏书之后,却没有把它公之天下,而是把它密封到一个小盒里,派一个太监,放到乾清宫“正大光明”扁额之后了。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政治创新:“秘密立储”。

雍正为什么要秘密立储呢?原因很简单,他是借鉴了康熙晚年诸子争立的教训:如果早早公布了哪个孩子是太子,那么这个孩子容易成为众矢之的,成为别人攻击算计的目标。所以,为了保护太子,雍正才采取这样一个办法。大家一般都会认为,这个办法是雍正首创。没错,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雍正首创,但是在国外,其实古已有之。大家看《旧唐书·波斯传》,上面有一段记载:“波斯王初即位,密选诸子中才堪承统者,书其名字,封而藏之。王死后,大臣与王子共发封而视之。”就是说,波斯国王刚即位,就从儿子中挑一个有才能的,写上他的名字,密封起来。国王死了,大臣与国王的儿子们一同打开密封,确定下一代领导人。可见,与中国唐代同时代的波斯,就已经实行了这个制度。雍正熟读二十四史,所以我们有理由推测,他是从这段记载得到的启发。

那么,进行“秘密立储”,从表面上看,雍正是给全国人民出了个谜语,让大家竞猜谁是下一代君主。不过,这个谜语其实一点也不难猜。我们讲过,雍正一生生了十个儿子,六个夭折,长大成人的有四个:弘时,弘历,弘昼,弘瞻。弘时居长,比乾隆大七岁,但是从史书记载来看,雍正一直不喜欢这个孩子。康熙五十九年,康熙皇帝曾经封几个儿子的长子为世子,弘时做为雍正的长子,却没能受封。这说明雍正没有向康熙推荐他。到了雍正五年,雍正又干脆以“性情放纵,行事不谨”(《清皇室四谱》)八个字,把弘时开除出宗籍。几天之后,弘时就莫名其妙地死了,年仅二十四岁。人们推测,他应该是胡作非为太出格,被雍正一怒之下赐死的。

弘时既然不被雍正喜爱,那么雍正即位后,实际上可以选择的孩子只有两个:弘历和弘昼。不是还有一个小儿子弘瞻吗?那是雍正十一年才出生的,雍正立储时还没有这个孩子。那么我们以前说过,弘历和弘昼天资相差很多,雍正会选择哪个,并不是难题。这是我们说这个谜语不难猜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康熙喜欢弘历这个事,大家早就知道了。康熙刚刚去世,弘历将成为再下一代君主的消息,就已经广为人知了。

《朝鲜李朝实录》记载,在康熙去世的第二个月,中国派到朝鲜来宣告这个消息的使臣,和朝鲜官员聊天时说过这样一件事:

说是康熙皇帝在畅春苑病重之时,知道自己这次好不了了,于是召来阁老马齐,对他说:“我的第四子胤禛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禛第二子弘历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

这说明,康熙指定弘历为隔代太子这个事,在康熙去世后当年就传到了朝鲜。连国外都传遍了,那么在国内当然也一定广为人知,至少在朝廷上,人人都在谈论这件事。

所以雍正登基之后,十二岁的弘历就实际上就已经成为了皇太子。不过是一个不能公开身份的皇太子。

做为父亲,雍正一生给了乾隆很多珍贵的礼物:

第一,他遗传给了乾隆超高的智商。

第二,雍正把皇位做为遗产,稳妥地交给了乾隆。由于是秘密立储,弘历在做接班人的过程中,没有受到历史上其他太子那样的各种威胁。这是雍正的恩赐。

除了这两项之外,雍正还给了乾隆另一项宝贵的赐予,那就是成功的教育。

从雍正元年开始,弘历就开始做为接班人,被雍正精心培养。

我们纵览中国历史,可以说这样一句话,弘历的教育,是中国历代皇帝中最为成功的。在即位之后,乾隆在政治生涯中表现出的知识面之广,文化功底之深厚,对中国历史经验之娴熟,是一般帝王所远不能及的。历朝历代皇家都非常重视太子的教育,为什么弘历的教育比一般太子都更成功呢?

我想有三个因素。

第一,是父亲雍正的严格要求。

历代帝王对待太子,方式很不相同。有的人,很早就开始让太子处理政务。比如朱元璋立了朱标为太子之后,命令大臣们凡上给他的奏折,也给太子来一份,而且让太子先拿出处理意见。康熙也是这样,他立了胤礽为太子之后,自己亲征噶尔丹,就让太子坐镇京师,直接处理天下大事。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太子早早积累起政治经验,随时能顺利接班。坏处呢,是让太子形成了自己的一批政治势力,容易对皇权构成威胁。有的大臣一看老皇帝身体不行了,没几天了,就团结在太子周围,不再听皇帝的话。康熙晚年,就出现过这样的事。所以雍正鉴于此,对自己的皇子管束极严,要求他们只能老老实实呆在宫中读书,无事不得外出,更不得结交官员。即使是被秘密立为太子的弘历也是这样,你的唯一任务,就是专心读书,实际政务,一点也不许过问。雍正对皇子读书要求又非常严格,虽然日理万机,还经常跑到到书房中,亲自考问孩子们的功课。所以有了这样一个严厉的老爹,你要想不好好学习,那是不可能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清代皇室,对皇子的教育,有一整套严密而科学的制度。

入关之后,清皇室对皇子读书立下了规矩。乾隆时期曾经在军机处任职的史学家赵翼在他的笔记《檐曝(pù)杂记》中写过皇子上学的情景:

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古。余内值时,届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时部院百官未有至者,惟内府苏喇数人往来。黑暗中残睡未醒,时复倚柱假寐,然已隐隐见有白纱灯一点入隆宗门,则皇子进书房也……

就是说,大清皇子读书,要求之严,创了历代之最。说我当初在军机处值早班的时候,早上四点钟就要入宫。当时其他文武百官还没有到的,天还一片漆黑。我也没完全睡醒,一边值班,一边靠着柱子打瞌睡。但是这时候你就会看到,有一盏白纱灯,远远地走进隆宗门。这是什么啊?这是太监送皇子们进书房上学的。现在的孩子们每天早上七点钟上学,家长们一直在抱怨说太早了,可是清朝皇子,每天早上不到五点就上课了。

早晨五点上学,几点放学呢?下午三点多。每天学习将近十小时。在书房里,也和今天的学校一样,每天都有固定的课程表。每天上午,有两门课,一门是经史,一门是文学。经史就是四书五经,二十四史。做为皇子,不需要参加科举考试,所以用不着学习写八股文,所以他们接受的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他们除了孔孟经典外,更多的是读史,要从历史的兴亡得失中学到经验教训。另一门是文学,读读唐宋八大家,诗词歌赋等等,学习写作文,写诗歌。下午也有两门课,一是体育课,一门是语言课。体育课有些什么内容呢?一个学习射箭,二是骑马,三是枪械射击,也就是使用鸟枪,四是武术,就是学习南拳北腿斧铖钩叉等。清代的皇子,出了很多武功高手,后来的道光皇帝,虽然我们都觉得这样人不怎么样,鸦片战争打败了,其实他武功不错,还曾经自创刀法,共二百式,叫“二百连环刀法”,都有武术功底。下午除了体育课,还有语言课,什么内容呢?学习满语和蒙古语。满语是清代的“国语”,当然要精通。清代号称满蒙一家,和蒙古族关系十分紧密,所以做皇帝你必须得会蒙古语。所以这些课程的安排文武兼备,种类齐全,科学合理。

皇子们学习的日程安排得很紧,十个小时中间只有两次休息。哪两次呢?辰初二刻,也就是早上七点半,吃早饭。午正,也就是中午十二点,吃午饭。但是每次吃饭不超过半小时,而且如果你吃饭前老师安排背的书没背下来怎么办?不许吃饭,给我接着背。我们今天的学生有寒假暑假,一年有三个月假期,此外还有周末,加起来有小半年时间不用上学。而皇子们呢,一年只有六天假期,哪六天?皇帝生日,正月初一,端午中秋和皇子本人生日。有人说这不五天吗?皇帝生日放两天,加一起六天。除此之外,即使大年三十,也要上学。所以清代皇子们读书,比今天的学生累多了。

教育抓得这样紧,所以清代皇族,虽然是少数民族,却对传统文化造诣极深。清代皇帝的平均文化素质,要强于汉唐宋明的大部分君主。

第三个原因是弘历天资聪颖,读书又非常勤奋。乾隆一生能取得那么多成就,与他超人的勤奋是密不可分的。从六岁开始接受启蒙教育到二十五岁登基,弘历在书房中整整度过了十九年的光阴,每天的学习时间长达十个小时。他深知自己虽然已经被密定为接班人,但是由于是秘密立储,自己这个接班人的地位并不是板上钉钉的。如果自己表现不好,随时有可能被雍正秘密换掉,哪一天,写个新名字,叫太监半夜三更爬到正大光明匾后面给换了,那不就抓瞎了吗。那么,既然父亲给皇子们的唯一任务就是读书,他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把书读好。乾隆自己说,“已乃精研《易》、《春秋》、戴氏礼、宋儒性理诸书,旁及《通鉴纲目》、史汉八家之文,莫不穷其旨趣,探其精蕴。”(《乐善堂全集》)就是说,四书五经,程朱理学,以及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唐宋八大家,他都熟读了。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很少有皇帝,像乾隆这样在即位前接受了如此长期、严格、系统的教育。这对乾隆的性格也有强大的塑造作用。怎么个塑造作用呢?它培养了乾隆超人一样的毅力。乾隆一生生活非常有规律,有严格的计划性,非常勤奋,每一分钟都不浪费。

出众的天姿,使弘历从康熙九十多名孙子中脱颖而出,被隔代指定为继承人。那么严格而系统的教育,为他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可以说,读了十几年书的弘历已经成了一个合格的接班人。但是他还面临着一个关键的问题:什么时候,才能接班。

传统时代的政治不搞任期制,接班人什么时候接班,只取决一个事,那就是老皇帝什么时候死。你看,英国查尔斯王子,从一九四八年一出生,就是接班人,到现在,六十五年了,还没接上班。他母亲伊丽莎白二世今年已经八十七了,身体还非常棒。伊丽莎白的母亲比她还厉害,活了一百零二岁,如果伊丽莎白也活到一百零二,那么查尔斯王子得八十岁才能接上班,你说谁能保证自己能活到八十岁?

弘历也面临着这个问题。他的父亲雍正,四十五岁才接上班。假设雍正能活到八十二岁的话,弘历就得等到整整五十岁才能接上班。这你不能抱怨。康熙朝的太子,就是因为说了一句话,“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太子乎”,就是说,当太子怎么能一当就四十年呢?这也等得太久了。这句话引起了康熙的怀疑,最后下场很惨。所以乾隆只能等待命运的安排。

然而命运没让弘历等太久,在他二十五岁这一年的秋天,父亲雍正又送给了他第四项恩赐:让他在最佳年龄就接了班。

雍正之死,也是清朝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悬案。关于雍正之死,有许多传说。最著名的是说他被吕四娘刺杀。这当然只是一个传说而已,有很多漏洞,比如清代皇宫的保卫制度,不可能让任何人能潜入乾清宫,这些我们不细讲了。我要说的是,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传说,是因为雍正的死非常突然,可以说是暴死,所以在民间引起了种种猜测。那么雍正之死,真相到底如何呢?

后来雍正朝的大学士张廷玉在自己的年谱中回忆了那一天的经过。张廷玉是康熙朝的进士,雍正朝的大学士,是雍正最信任的汉族大臣。他晚年在自己的年谱说: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日,圣躬偶尔违和,犹听政如常。廷玉每日进见,未尝有间。二十二日漏将二鼓,方就寝,忽闻宣召甚急。

就是说,他习惯于早睡早起,因为他身居内阁,必须天天早朝。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晚上十点左右,他已经就寝了,突然被一阵急剧的敲门声惊醒。原来圆明园的太监前来传旨,召他火速入园。

张廷玉赶紧穿好衣服,小跑着跑向圆明园,一边心里直打鼓,说我当官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在睡觉的时候被皇帝叫醒过。这是出了什么大事呢?

等到来到雍正的寝宫,张廷玉大惊失色,雍正皇帝躺在大床上,已经两目紧闭,呼吸微弱,不认识人了。

张廷玉在年谱中说自己当时“惊骇欲绝”。雍正那一年不过五十七岁,年龄并不算老,而且平日并没有什么大病。前两天,也就是八月二十日,雍正身体确实有些不爽快,不过仍然办事如常。就在今天仍然能正常地接见大臣。怎么这么快就不行了?

原来,是丹药惹的祸。

雍正皇帝身体一直不太好,又是一个工作狂,成天加班工作,到了五十多岁,就感觉身体有点支撑不住了。雍正对道教很感兴趣,他在后宫之中养了几位道士,他们的任务就是为他提炼“仙丹”,让他增强精力、延年益寿。冯尔康等著名历史学家考证,确定原本没有什么致命大病的雍正,服用了含有剧毒的“丹药”,提前离开了人世。

皇帝死得如此突然,朝中当然一片混乱。在张廷玉等人被召进圆明园的同时,雍正的两个成年的儿子,弘历弘昼当然早早就已经守在雍正身边了。那么这两个人,谁将是接班人呢? aZPihkHRI7Avy0H1L3NUHVFIjCWpHYFGaDuq/YeEegP2QGOwvbNGYMUl+7v6WQZ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