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结语

在本章中,我们讨论了政治经济的几个关键概念,并描述了中国政治经济体制运行的总体特征。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国家和经济之间的权力关系。权力是一个行为体对另一个行为体的主导。我们使用“制内市场”来指称这样一种政治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市场和市场机制的很大一部分,牢牢地嵌入并被限制在国家的制度机制之内。这种政治经济学体制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都有着若干特征,使其有别于西方主流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理论所提供的模型。在这种体制下,在资源配置、社会经济分层过程以及国家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及其机构的政治权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现代(或前现代)资本主义的制度则是由国家创造、主导以及被国家转变为从属秩序的。

中国是这一体制的最好例证。正如我们在本章中所讨论的,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的一个特点是,国家的强制权力总是允许它通过一个复杂的政治经济体制对整个国民经济施加直接和间接的主导,因此,排除了通过自下而上的市场发展和市场整合过程的方式,出现一个独立经济领域的可能性。在前现代史上,在几千年漫长的帝制时期,帝制国家及其机构或个人代理,在规模和复杂程度上都远远超过了西方的同类机构。然而,在探讨国家主导经济的历史的同时,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在探索国家的主导是如何在当代中国再现的。正如将在后面的章节中所论述的,我们认为,在过去的200年里,尽管中国的政治经济已经发生了蜕变,即已经从皇帝统治下的一个基本上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到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制度,再到如今这种混合了市场和国家主义要素的党领导下的国家主导的制度,但是毫无疑问,中国政治经济的结构性动力和底层制度,依然还在“制内市场”的框架之内。

我们通过将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概念化为“制内市场”,来回答“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是什么”这一关键问题。在非中国经验背景下所形成的各种概念和理论,曾被用于解释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这会带来误解甚至扭曲。我们试图基于中国的经验来将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概念化,并认为这种概念化能够为那些围绕着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我们的研究路径为一些老问题提供了新答案。例如,我们展示了所描述的“制内市场”是如何有效地阻止了中国发展出一个独立的企业家阶层,而这个阶层在西方的经济和政治体制发展中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还展示了“制内市场”是如何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国家和经济之间的不平衡,从而导致了国家和经济之间关系的新变化。

本研究还试图探寻国家的主导是如何在当代再现的。我们认为,虽然历史永远不会重复自身,但国家可以改变自己,以重现其主导地位。权力关乎主导,但这种主导无法跨越时空而保持不变,因为任何权力关系都存在着活力。在“制内市场”中,国家的主导是不可避免的,但并不一定是绝对的。每一个经济行为体,为了主导或接受主导,都有自己独特的资本类型。在我们的案例中,尽管“制内市场”指的是国家权力对经济(市场)的主导,但国家—市场均衡意味着国家对市场的权力不可能是绝对的。当国家对市场的权力变得极其普遍时,失衡就会出现。但这种不平衡的发展将削弱国家本身的权力。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国家必须努力恢复这种平衡;市场也将抵制失衡。本书试图理解这种平衡是如何实现的,失衡又是如何发展的,以及平衡是如何恢复的。虽然国家对市场的主导是常态,但市场并不是一个无助的行为者,它还积极参与抵制不平衡并恢复平衡。

更具体地说,本书试图探讨两个问题:一是国家是如何在当代实现其对市场的主导的,二是国家对市场主导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假设社会是一个国家和经济(市场)互动的领域。国家是社会的一部分,并不独立于社会。国家和经济之间的互动是相互改造。国家通过与经济的互动,实现了自我的再造并维系其主导地位。然而,经济和经济行为者并非完全无能为力,即便他们从属于国家;相反,不同的经济行为者在他们各自的领域中行使他们自己的权力。通过与国家的不断斗争,他们促进了国家的变革,同时又始终从属于国家。我们希望本研究将能够回答今天关于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的三个相关问题: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是什么?它是如何运作的?它是如何随着时间变化的? e/mahL1A7Zt35cXLVAMDfsrY2hS+lFl7FyFoTJVZKlewRPtKhz7ryH4ZW6AX3qS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