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凯恩斯主义

古典经济学家和新古典经济学家将社会秩序划分为两个独立的、在法律上相互分离的领域。作为一种社会建构,这种分离是抽象的,而不是真实的。它是经济学家建构概念和理论的有用理论工具,但市场体制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资本主义不仅是一种纯粹的经济秩序,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种政治秩序。经济和国家之间存在着边界,但与此同时,这两个领域又相互依存,难以分离。国家有其自身的领域,有其法律和秩序机构、暴力机器和礼仪职能;经济也有其自身的领域,有其工厂和商店、银行和市场、招聘广告和失业办公室。治理国家是国家的事,生产和分配是经济的事。但要治理社会,国家必须为经济制定法律法规,必须干预经济事务。与此同时,经济将不可避免地侵入治理职能,有时是以与公共利益背道而驰的方式,如在外交政策领域和国防领域,有时又是以与公共利益不可分割的方式,如在制定经济政策方面。

经济和国家是如此相互依赖,以至于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领域,另一个领域就无法运作。例如,没有国家的额外支持,资本领域就无法完成其积累任务。另一方面,一个政府依靠健康的经济状况,来获得实现其目标所需的收入。马克思是少数几位认为经济与国家不可分的早期政治经济学家之一。他观察到,资本主义的经济,是由其生产的动力所产生的“矛盾”所主导的,而资本主义的政治,则是由其分配方式所产生的“阶级斗争”所主导的。正如之前所论述的,亚当·斯密在赞颂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导的自发经济秩序的同时,也强调国家必须发挥作用,以使得这种经济秩序能够运转。

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确实是一种政治秩序。资本主义的核心政治问题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或经济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52] 因此,问题不在于经济和国家是否可以分离,而在于两者如何共存。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国家的作用而非经济的作用,才是任何一种社会秩序的关键。国家必须平衡其在经济和社会秩序中的利益。

从历史上讲,正如海尔布罗纳所指出的,资本领域一直处于优势地位。国家可以动用更强大的武器,即征税的权力,但如果经济运行不令人满意,征税的能力将是一种空洞的特权。在平时,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和支持资本的积累。政府非但没有“排挤”私营部门,反而为私营部门的进入让路。政府的事就是搞经济,这不是出于软弱,而是出于其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在现代时期,随着国际市场的发展,国家在促进经济方面的作用大大增强。到了19世纪中叶,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国家都已经公开地为资产阶级的利益站台。在全球化的当代,国家则承担了必要的职能,以保护经济免受不受管制的市场可能带来的日益严重的威胁。

与此同时,国家必须通过保护社会来维持国内秩序,因为国内社会秩序常常受到资本无休止扩张的破坏。例如,通过圈地运动,资本积累过程的开启给伊丽莎白时期的英格兰带来了不安。在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这种不安一直存在,而且往往愈演愈烈。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欧洲国家开始采取措施来保护社会。德国总理奥托·俾斯麦(Otto Bismarck)推出的第一部社会保障法案就是一个例证。这种最低限度的社会保护措施,更多的是为了资本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工人阶级的福祉。资本的运作需要最低限度的社会秩序。在这一时期,国家采取的立法和监管措施是非常具有压制性的。采取社会保护措施,是出于国家对阶级对立和敌视的深切担忧。政府和企业都认为,“除了让经济体制恢复其‘自然’活力,政府在解决经济动荡的问题上几乎无能为力。政治干预不仅违背了事物的本质,而且毫无用处”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是一个转折点。它彻底改变了知识分子对经济和社会的看法,并在主流经济学中引入了巨大的变革。这一时期的资本主义,毫无疑问比马克思一生中的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于被推翻或崩溃。在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这导致了法西斯主义的崛起,而法西斯主义又带来了国家领域与经济领域之间关系的变化:经济服从于国家。虽然这种服从关系没有在民主国家发生,但政府也不得不扩大其在经济中的作用,这些作用远远超出了亚当·斯密最初的活动清单。政府的新角色包括争取实现所谓的“充分就业”。值得注意的是,这与使私营部门从属于公共部门的野心仍然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即便国家的作用扩大了,也远远没有被允许指导私营部门的活动,更不用说接管私营部门的活动了。充分就业只意味着经济增长将被推到可行的极限。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提出了政府的这一新作用。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为了将资本主义从长期失业的危险中拯救出来,投资需要“某种程度上的全面社会化”。海尔布罗纳认为:“凯恩斯经济学提供的是一个基本原理,即以一种从前无法想象的方式来利用公共领域:将其作为资本主义秩序的一个财政机构,其底线责任是防止大规模失业,并最大限度地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

凯恩斯主义不仅是对大萧条的一种反应,而且还想通过给国家增加新的作用,将新要素引入主流经济学。在凯恩斯的《通论》之前,主流的“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存在一种普遍均衡的状态,即经济能够很自然地消费它所生产的任何东西,因为消费者的需求总是大于经济满足这些需求的能力。这种观点反映在萨伊定律(Say's Law)和大卫·李嘉图的著作中,他们认为,个人生产的目的,要么是为了消费自己制造的产品,要么是卖掉自己的产品来购买别人的产品。这种观点假设,如果存在过剩的商品或服务,它们的价格自然会下降到能够被消费的水平。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则认为,在短期内,生产活动受到总需求(经济中的总开支)的影响,且总需求并不一定等于总供给(经济中的总生产能力)。相反,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有时表现不稳定,影响了生产、就业和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私营部门的决定,有时会导致低效的宏观经济结果,这需要公共部门采取积极的政策回应,尤其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行动和政府的财政政策行动,以稳定经济周期的产出。因此,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提倡混合经济,它的主要构成是私营部门,但在经济衰退期间,政府应发挥干预作用。

凯恩斯颠覆了当时的主流思想,使人们更多地认识到,失业等问题并非懒惰的产物,而是经济体制结构性缺陷的结果。他认为,由于无法保证个人生产的产品能够满足需求,因此失业是一个很自然的结果。他认为经济无法维持充分就业,并认为政府有必要介入,将未充分利用的储蓄通过政府支出来发挥作用。

在凯恩斯之前,古典经济学家们将商品和服务总需求无法满足总供给的情况,称为普遍供过于求,尽管他们之间对于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存在分歧。凯恩斯认为,当发生供过于求时,是生产者的过度反应和工人的下岗导致了需求的下降,并使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因此,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主张采取积极的稳定政策,以减轻经济周期的震荡幅度,他们将经济周期列为最严重的经济问题之一。根据这一理论,政府支出可以用于增加总需求,从而增加经济活动,减少失业和通货紧缩。

凯恩斯认为,解决大萧条的良方,是通过两种方法的某种组合来刺激经济:重新调整利率(货币政策)和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资(财政政策)。通过降低央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政府向商业银行发出了一个信号,即它们也应该为客户提供同样的服务。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资,通过创造商业机会、就业和需求以及扭转经济失衡的影响,将政府收入注入经济。

在大萧条后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经济扩张时期(1945—1973年),凯恩斯的思想被发达国家广泛接受,成为美国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西欧重建的标准经济模式。但在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之后,它失去了对新古典主义综合理论的一些影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凯恩斯主义思想再度死灰复燃。

凯恩斯主义赋予国家比市场更大的作用,因此受到自由派经济学家,尤其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的批判。例如,奥地利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批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称其从根本上讲是“集体主义”的做法,认为这种理论鼓励中央计划,从而导致资本的不当投资,而这正是导致经济周期的原因。哈耶克还认为,凯恩斯对经济中总体关系的研究是错误的,因为衰退是由微观经济因素造成的。哈耶克声称,政府的临时补救措施往往会变成永久性的、不断扩大的政府计划,从而扼杀了私营部门和公民社会。 [53]

在当代中国,凯恩斯主义的影响是复杂的。一方面,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宣扬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哈耶克、弗里德曼(Friedman)等人的经济学著作一直是他们的圣经。政府经济改革政策的特点,在20世纪80年代是彻底的权力下放和私营部门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是私有化。对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来说,所有这些自由主义政策都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这似乎表明,中国在经济改革中已经实行并应该长期遵循新自由主义。另一方面,每当经济增长乏力,特别是出现经济危机时,政府往往诉诸凯恩斯主义。 [54] 事实上,在危机期间,大规模的政府投资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经济与凯恩斯主义提出的混合经济很接近。

我们不想详细讨论关于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政策辩论,因为本书试图解释的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如何运作的,而不是中国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的。但在现阶段,我们确实需要指出中国政治经济体制与凯恩斯主义的区别。尽管凯恩斯主义和中国的政策之间具有迷惑性很强的相似之处,但两者之间存在着重大的结构性差异。在凯恩斯主义中,国家扩大了它在经济中的作用,但没有取代市场。尽管在应对经济问题上,凯恩斯主义赋予了国家主要的作用,但市场体制仍然是经济的主要行为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凯恩斯主义是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补充。与此相反,在中国的“制内市场”政治经济体制中,尽管市场也存在,但它必须服从国家,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运行。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将会看到,用凯恩斯主义来形容这个体制是很有误导性的。政府投资不仅仅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或应对经济危机,更重要的是要增强政府调控和制约市场的能力。 eOQWLDkRHmduGoa9AahJTXo5yA2tF7PqkPWcESSj0nQ93BhPwf7xMZKD/Kn+zEf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