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47年正月初七,东魏大丞相高欢去世,享年五十二岁。
世子高澄秘而不宣,只有陈元康(高澄的亲信谋士,时任行台左丞,大致相当于秘书长)等少数几个心腹知道此消息。
相府一切如常,然而高澄的心里却一直很不安,他最担心的自然是侯景。
事实上,前段时间高欢还在弥留之际,他已经在为解决这个心腹大患做准备了。
他以父亲高欢的名义写了一封信,召侯景回来议事。
他觉得只要把这个跛脚羯人骗到到晋阳,事情就好办了——干掉他比干掉一杯酒还要容易。
然而,这却是一步臭棋。
非常臭的臭棋。
侯景是个非常精明的人,个子不高,心眼不少;腿脚不好,脑子极好。从来只有别人上他的当,他绝不会轻易上别人的当。
对于伪造书信,他早有防范。他与高欢有过约定,为防止别人搞鬼,两人的来往信件要加一个小黑点作为暗号。
这次收到的信没有黑点,他当然不会相信。
从这封信里,他得出了两个结论:
一、高欢已经去世,或者说已濒临死亡。
二、高澄就要对自己下手了。
鉴定完毕。
怎么办?
他找来了自己最信任的谋士颍川人王伟一起商量。
王伟意味深长地说了八个字:既然如此,只能如此。
随后他用手指蘸水,在桌子上写下一个“反”字。
侯景再问:只能如此?
王伟斩钉截铁地说:只能如此。
侯景狠狠地点了一下头。
不反,只能坐以待毙;反了,还可能会有一线生机。
他不得不反,而且不得不马上反。
想到这里,他下定了决心:反!大丈夫生居天地间,岂能久居人下?
然而还有个大问题:尽管他是河南地区的最高长官,但要征集各州的兵马就需要各地刺史的支持,而河南各州的刺史大多是高欢的铁杆,要想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跟自己造反似乎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不过这难不倒侯景。
他设计诱捕了豫州(今河南汝南)刺史高元成、襄州(今河南方城)刺史李密、广州(今河南鲁山)刺史暴显等人,颍州刺史司马世云则举城响应侯景。
但他在西兖州(今山东定陶)却碰到了麻烦。
他派了200名特种兵偷袭西兖州。没想到却被西兖州刺史邢子才(著名才子,与魏收、温子昇并称为“北地三才”)所察觉,并把这些人全部抓住,随即向各地发出檄文。
侯景的阴谋就此暴露!
这一天是公元547年农历正月十三日,距高欢去世仅有五天!
消息传到晋阳,高澄大为震惊。
他也许曾经想到过侯景可能会造反,但他绝对没有想到侯景会这么快就造反!
父亲的死讯并未对外公开,侯景怎么会敢于举起反旗,难道他已经知道了消息?
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侯景实在是太可怕了。
他心里感到了一阵阵凉意。
晋阳的鲜卑权贵们则纷纷把矛头指向了崔暹(高澄的亲信,曾任御史中尉,曾主持反贪,得罪了很多人,包括侯景),认为正是他对功臣们不知道体谅关照,只知道乱啃乱咬,才冷了功臣们的心,最终逼反了侯景这个创业元老,如今必须杀崔暹以谢天下!
群情汹汹,众口铄金,高澄心乱如麻,一时拿不定主意。
关键时刻,陈元康为迷茫的他指明了方向:西汉景帝年间,曾经爆发过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口号的七国之乱。然而汉景帝杀了晁错,七国却并没有退兵。难道大将军您杀了崔暹,侯景就会不反吗?更何况,崔暹打击权贵是受了您的指使,如果您这次杀了他,那么别人就会想,崔暹是您的左膀右臂,您都可以把他当成卫生纸一样用完就弃,以后还会有谁愿意追随您呢?
停了一下,陈元康接着说,形势越是紧张,越是不能慌张。任凭风浪起,把握住自己。
陈元康的这番话像一道阳光,穿透了浓重的乌云,周围的一切都一下子变得明朗而清晰。
高澄恍然大悟,眼神也变得坚毅起来:多谢先生指教。我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他立即传下命令,派司空韩轨率军讨伐侯景。
随后他让表兄段韶(其母娄氏是高澄生母娄昭君之姐)和丞相功曹赵彦深留守晋阳,分管军事和民政,并让陈元康预作高欢手令数十条交给两人,让他们定期颁布,以制造高欢还在晋阳的假象。
他自己则立刻出发前往首都邺城,以便稳住皇帝和群臣。
在邺城,孝静帝元善见举行盛大的宴会为高澄接风。
高澄看起来心情不错,面带笑容,兴致勃勃,席间还即兴跳了一段舞蹈,根本不像父亲刚刚去世的样子。
他的表现让孝静帝和群臣对丞相高欢还活着这一点深信不疑。
到京城后,高澄依照高欢生前的嘱托,做了不少人事上的安排,提拔了不少高家的铁杆心腹,他任命自己的姑父库狄干为太师,汾州刺史贺拔仁为太保,领军将军可朱浑道元为司空,他的二弟高洋为尚书令,领中书监,徐州刺史慕容绍宗为尚书右仆射……
在高澄的努力下,京城的局势没有受到侯景反叛的影响,依然保持了稳定和谐。
白天,高澄坐镇中枢,指挥若定,谈笑风生,然而到了晚上没人的时候,他却不免潸然泪下:父亲还尸骨未寒,侯景就叛于河南,前路是如此艰难,何时才能越过这道坎儿?
与此同时,四十五岁的侯景也在为自己的未来殚精竭虑。
造反有风险,做事需谨慎。
稍微有点粗心大意,就会死无葬身之地。
他必须三思而后行。
下围棋的人都有这么个常识:金角银边草肚皮。这是因为边角地带最容易做眼(围棋术语)、最容易成活,也最适合作为根据地,而棋盘中央则是最难做眼、最难成活、最容易被对手剿杀。
而河南在中国版图上就处在“草肚皮”这么一个尴尬的位置——地处中原,四面受敌,没有战略纵深,又是一马平川,易攻难守。
而且由于西兖州刺史邢子才识破了侯景的意图,并及时通知东方各州做好了防备,侯景出师不利,全取河南十三州的计划并没有完全实现,他手中可以控制的部队也仅有区区四万人。
凭借这么点兵力,要想抵挡东魏举国之兵的攻击,守住河南这块无险可据的四战之地,显然这不能叫难,也不能叫很难,而只能说是比登天还难。
经过反复思考,侯景觉得:要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下生存,就必须找人结盟。当然,结盟的目的只是利用他们。
找谁呢?西魏还是南朝梁?
首选当然是西魏。因为西魏的宇文泰是高家的死敌。
他立刻派人前往长安表示愿意归降,请求派兵支援。
宇文泰陷入了沉思。
四十一岁的宇文泰已经主宰西魏朝政整整十三年之久。
他出身于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鲜卑豪族,北魏末年的乱世中,他的父亲宇文肱和大哥宇文灏、二哥宇文连先后战死,他和三哥宇文洛生加入了葛荣的起义军。葛荣失败后,宇文洛生也被杀了,四兄弟中硕果仅存的他则加入了政府军将领也是他的武川老乡贺拔岳的部下。
后来他跟随贺拔岳平定关中,并很快成为贺拔岳最倚重的亲信,534年贺拔岳遇刺身亡,他受到大将赵贵等人的拥戴,接掌了关中军团的指挥权。
同年北魏孝武帝从洛阳西奔长安,东西魏正式分裂。宇文泰成为西魏的实际控制者。
然而西魏相比东魏,可谓地狭人贫,但在宇文泰的率领下,在小关、沙苑两战中以弱胜强,战胜了占有绝对优势的东魏军,巩固了初生的西魏政权。之后虽然他在河桥、邙山两战中败给了东魏军,但并未伤及根本。
他和老对手——东魏丞相高欢可谓是并世双雄,两人多次交手,合演了一幕幕惊天动地的巅峰对决,留下了一场场荡气回肠的经典战役,谱写了一曲曲峰回路转的不朽传奇,然而两人最终却谁也奈何不了谁,始终没能分出胜负!
现在老对手高欢去世了,侯景主动投诚,他该怎么应对?
经过仔细考虑,宇文泰有了决定。
他对侯景知根知底——这个羯人最善于捣浆糊,奸诈莫测,不可轻信。还是先观望一段时间再说吧。
因此他只是给了侯景太傅、河南道行台、上谷公的虚衔,却没有任何实际行动。
侯景等了将近一个月,没想到等来的却是这样的消息,不免大失所望。
这就好比满怀希望地向心上人求婚,得到的回答却是:让我们做朋友吧。
让人怎么能不感到受伤?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一个备胎,很多人都会转移自己的求婚目标。
侯景就有这么一个备胎——南方的梁朝。
于是,他派遣使者前往建康,表示愿意献出河南十三州归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