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各怀鬼胎

又过了二十天以后,从梁朝各地赶来的大批援军终于先后来到了建康城外。

最先抵达的是合州刺史鄱阳王萧范的长子萧嗣和西豫州刺史裴之高,为避免因孤军深入而被侯景各个击破,他们选择在蔡洲(今南京市西南)扎营,等待长江上游过来的其他援军。

几天后,衡州刺史韦粲(梁朝名将韦睿的孙子)、司州刺史柳仲礼、前司州刺史羊鸦仁、宣猛将军李孝钦、南陵太守陈文彻等人也先后率军到达了建康附近,随后他们与裴之高等人在建康西南的新林(今南京雨花台区西善桥)会合,声势大振。

然而,梁武帝最器重的两个儿子——老七荆州刺史湘东王萧绎、老八益州刺史武陵王萧纪,却始终没有出现在援军中。

作为梁武帝最疼爱、最溺爱、最宠爱的小儿子,萧纪对此无动于衷,没有派出一兵一卒前去救援建康。

他心里只希望父兄在这场变故中早点死掉,以便让他自己称帝,他天天对着梁武帝和太子萧纲的画像祈祷:你若挂掉,便是晴天;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霹雳。——要是我有这样的儿子,只怕早就被气死了。

如果萧纪可以被称作是白眼狼,那么萧绎的表现就堪称影帝。

萧绎先是派出了长子萧方等率一万步骑、竟陵(今湖北天门)太守王僧辩率一万水军前往建康赴援。随后他自己也率军三万从江陵(今湖北荆州)出发,顺江东下。

然而到了武城(今湖北武汉市黄陂区东南),他却停了下来,对外宣称要在此地征集四方兵马,却一直按兵不动。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参军萧贲看不过去了。

一次他和萧绎下棋,下到一半却一直停在那里发呆,萧绎不断催促他快下。

萧贲这才一语双关地说,殿下都无下意——您都不急着东下救援自己的父亲。

萧绎不笨,自然理解萧贲的意思,心中不免大为恼火,但又不好当场发作。

不过睚眦必报的他后来还是找了个借口杀了萧贲。

镜头切回到建康。

而此时的建康城外,援军大集,总兵力达到十余万。

仗还没打,几位主将已经为盟主之位而争得不可开交。

衡州刺史韦粲推举自己的表弟司州刺史柳仲礼为大都督。他认为柳仲礼勇冠三军,素有威名,而且多年前曾经击败过西魏名将贺拔胜。

然而其余众将多有不服,尤其是年近七旬的老将裴之高,自以为德高望重,不愿居于柳仲礼之下。

韦粲只能苦口婆心地做裴之高的工作:老将军您受人敬仰,是万人迷;柳仲礼勇猛过人,是万人敌。大敌当前,比起万人迷,我们更需要的是万人敌。我觉得柳仲礼这样的猛将做盟主更合适。恳请您以大局为重,不要计较个人的得失。

裴之高这才愿意让步。

柳仲礼的盟主地位总算定了下来。

随后,柳仲礼在晚上召开作战会议,要求各位将领分别行动,趁着夜色掩护,偷偷进军占据秦淮河南岸的各个战略要地,准备与叛军会战。

但有一个地方不好安排——青塘。

青塘靠近石头城,石头城是侯景控制下的唯一一个长江渡口,也是侯景的退路所在。一旦联军占了青塘,侯景必然会派重兵过来攻击。

显然,去青塘就是去当侯景的靶子,只有傻子才愿意当靶子,联军中谁都不是傻子,自然谁也不愿去当靶子。

因此大家你推我,我推你,就是没人愿意前往青塘。

柳仲礼无奈,只能把这个难题交给了表哥韦粲:青塘要地,非兄不可。

韦粲的运气很不好,这天晚上一直大雾弥漫,他在进军途中迷了路,直到下半夜才抵达青塘。

还没等他扎好营寨,布好防线,天已经亮了。

叛军的侦察兵发现了他们。

听说青塘突然出现了梁军,侯景大惊失色,立即点起兵马,亲自率军渡过秦淮河,去攻打青塘。

韦粲的部队立足未稳,且经过一夜的急行军后又累又饿,哪里经受得住叛军的冲击?

眼看敌军已经冲破了联军的防线,部下劝韦粲赶快逃走,韦粲却依然死战不退,最后,他和他的子弟亲戚数百人全部战死。

柳仲礼此时正在吃早饭,听说韦粲受到攻击,马上把筷子一扔,披挂上马,手提大槊,率军前来救援,随即在青塘与侯景展开激战。

柳仲礼身先士卒,骁勇无比,叛军一时抵挡不住,仓皇败退。

混战中,柳仲礼的大槊眼看就要刺中侯景,不料叛军将领支伯仁却突然从后面杀出,用刀砍伤了柳仲礼的肩膀。

柳仲礼受伤后倒地,陷在河边的沼泽地中动弹不得,被叛军团团围住。

千钧一发之际,部将郭山石拍马杀到,救出了柳仲礼。

这一战让侯景感到胆寒,从此他再也没有敢渡过秦淮河。

这一战也让柳仲礼感到心寒,从此他再也没有主动攻击过叛军。

柳仲礼觉得自己好傻好天真,被戴了一顶盟主的大高帽,不知不觉就成了个大傻帽。

韦粲战死了,自己重伤了,其余的联军却在旁边围观,没有一个人施以援手。这让他心里实在是难以接受。

妈的,老子我在玩命,你们却在玩牌。老子我差点牺牲,你们却在享受人生。

这算什么事啊?

我也不干了!做什么砥柱中流,还不如随波逐流!

从此,柳仲礼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每天只是在营中饮酒作乐,绝口不提打仗的事。

几天后,湘东王萧绎派来的援军在萧方等、王僧辩的率领下,也来到了秦淮河南岸,与联军会合。

看到在梁朝各藩镇中实力最强、拥兵数十万的荆州刺史湘东王萧绎居然只派出了区区两万兵马前来助阵,柳仲礼的心中更加失望,也更无战意。

既然皇帝的儿子都不急,我一个外人急什么呢?

既然皇子都不扫自家门前雪,我一个外人何必偏管他人瓦上霜呢?

此时,败退到京口的邵陵王萧纶听说大批援军已经到了建康,也收集数千残兵来到联军驻地。

柳仲礼摆出一副盟主的架子,对萧纶的态度极其傲慢,颐指气使。

这让萧纶的心里很不平衡,如果当初自己不是急躁冒进,把手中的三万人给打没了,凭借自己的实力和皇子的身份,这盟主的位置怎么会轮到柳仲礼呢?我是皇子,我是亲王,你一个州将怎么可以这样对我?

萧纶对柳仲礼极为怨恨,两人产生了严重的矛盾,几乎水火不容。

其余的将领也都互相猜忌,貌合神离。

对于盟主柳仲礼的命令,大家也根本不当回事儿,嘴里说的是“好的”,心里想的却是“妈的”。

就这样,援军的内部矛盾重重,谁都不愿意当冤大头去与侯景作战,谁也不好意思拍屁股走人,只好秉承三不原则——不战不和不走,一直在那里耗着。

此时,建康周围的形势是这样的,联军在建康外围堵住了侯景,侯景又包围了梁武帝所在的台城。

三方就这样僵持着。

此时台城被围困已久,内外消息隔绝。他们和城外的联军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虽然离得很近却根本无法知道对方的情况。

幸亏联军中有人诈降侯景,后得以混入台城内,城内的人这才知道数十万援军已经到来,顿时欢欣鼓舞,感觉好像在漫漫长夜中看见了一盏明灯。

然而这盏灯似乎有点像现在楼道里的感应灯,很快就自动灭了——因为台城内的军民等来等去也没等到城外有什么动静,援军有什么行动。

但他们的日子越来越过不下去了。

当初,侯景军逼近建康的时候,梁武帝就在台城内准备了大量的粮食,可是没有准备柴禾、盐以及战马所需的草料,后来只能拆了房子做柴禾(幸亏当时的房子大多是木结构的),拆了席子去喂马。

将士们没有肉吃,便吃老鼠、鸟雀;没有蔬菜,便吃屋檐下的苔藓。

吃了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又没有抗生素吃,自然就容易得病,因此城内疫病横行,病死的不计其数。

朱异也没有能渡过这一关。

这几年他几乎没有做对过一件事,但这次终于干了一件极为正确的事情——死在侯景攻入台城之前,是他最大的幸运。

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吧。

梁武帝对朱异的死极为悲伤,追赠其为尚书仆射。

侯景的日子也不好过。

最大的问题是粮食紧缺。

其实本来他不缺粮食,因为东府城的粮库里储备极为充足,足够他吃一年。

可是前一阵发生的一场战斗改变了这一切。

侯景在建康城的西面和南面都用重兵布防,西面他要确保石头城,万一失败可以渡江北逃,这是他的退路,南面他要提防联军,而东面相对来说比较空虚。

没想到联军中的一小撮鹰派分子——萧纶的次子永安侯萧确、鄱阳王萧范之子萧嗣、庄铁(就是那个曾经投靠侯景的前历阳太守)、李迁仕、樊文皎等人乘虚而入,突然从建康城的东面渡过秦淮河,一直推进到青溪(秦淮河的支流,位于建康城东)上的菰首桥,才被叛军大将宋子仙击败,樊文皎战死。

这一战联军虽然失败,却从此在青溪的东岸扎下了营寨,切断了东府城和建康城之间的联系。

东府城的粮食运不出来,手下的士兵吃不上饭,侯景愁得吃不下饭。

王伟献上一计:不如假称求和,作为缓兵之计。只要梁主答应和谈,援军必不敢动,我们就可乘机把东府城的粮食全运过来,随后等待时机,趁敌军松懈,一举攻下台城!

侯景依计而行,向梁武帝递上文书,请求讲和。

他提的条件非常诱人:我不想再打下去了,我要退兵回寿阳。

梁武帝知道,侯景这人讲的话,就跟妓女说自己是处女一样——完全不可信,这只是他的缓兵之计,因此他坚决不同意讲和。

他对萧纲说,不能和!和不如死!

萧纲却不这么想,以前一直养尊处优,现在却缺衣少食。从锦衣玉食的皇太子一下子变成了食不果腹的叫花子,从二八美少女一下子变成了八二老太婆,如此巨大的反差,让他怎么能忍受?

他度日如年,早就受够了这样的苦日子。

通常人在被绳子勒住脖子的时候,总是愿意付出一切代价来换取一口新鲜的空气。

因此萧纲一遍又一遍声泪俱下地恳求梁武帝:台城被围已达三个月之久,援军又裹足不前。如今的我们就像挂钩之鱼,再怎么挣扎也撑不了多长时间。我觉得不如暂且同意和谈,先缓一缓,再做打算。好吗?

看到萧纲的态度如此可怜,梁武帝也心软了,只好无奈地长叹一声:你看着办吧。不要被后人耻笑。

萧纲同意讲和了,侯景却又提出条件:要求割让江北四州作为自己的属地,并且要宣城王萧大器(萧纲长子)出来相送,才率军渡江。

一心只想侯景退兵的萧纲当即同意,只是要求把长子萧大器换成三子萧大款。

随后萧纲又请梁武帝下诏让援军停止一切行动。

公元549年2月13日,双方在西华门外歃血为盟,宣布停战。

然而会盟之后,侯景却迟迟没有退兵的意思,萧纲急了,只得派人去催。

侯景的理由很多,花样百出,一会儿说没船,一会儿又说怕援军追击——要援军全部退回到秦淮河南岸,他才能放心地撤兵。

萧纲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侯景所提的全部条件。

很快,驻扎在青溪东岸的援军撤走了,东府城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往侯景的军营。

但侯景依然没有任何行动。

萧纲再次催促,没想到他又有新理由了,他说,我的老家寿阳已经被东魏占领了,我无家可去,请求把广陵(今江苏扬州)和谯州(今安徽滁州)借给我,我才能走。

这倒是实话,前段时间,合州刺史鄱阳王萧范率军攻击寿阳,受侯景委派留守寿阳的王显贵抵挡不住,举城投降了东魏。

对这些要求,萧纲又同意了。

然而,正如我帮老婆买了一件又一件衣服,可她总是不满足,总还想买新衣服一样,萧纲答应了侯景一个又一个条件,可侯景总是不满足,总还有新的条件。

侯景说,永安侯萧确、直阁将军赵威方两人对我极不友好,隔着栅栏骂我,还说等我走的时候要来追击我。只要把他们召进台城,我马上就走。

这么不靠谱的理由,萧纲会相信吗?

据说,长在深闺、书生气重的女文青最好骗,因为她们最容易轻信别人。

以此类推,长在深宫、书生气重的男文青萧纲显然也是如此——非常容易被忽悠。

萧纲不假思索就同意了侯景的条件,立即派人宣召萧确、赵威方两人到台城去。

赵威方接到命令马上就动身了。

萧确却坚决不肯。

他对父亲萧纶说,侯景虽然嘴里口口声声说要退兵,却迟迟不肯解除包围,可见他说的都是假的。我绝不进台城,我要留在这里率军与侯景作战!

萧纶勃然大怒,对旁边的赵伯超说,老赵,帮我杀了这个逆子!

赵伯超是典型的窝里横——对敌人,他是个软蛋;对自己人,他倒像个硬汉。

他厉声对萧确说,我赵伯超认识君侯,不过我手中的刀可不认识你!

萧确这才无奈地进了台城,和他一起进台城的,还有几百个鸡蛋。

梁武帝吃素多年,可是这段时间台城被围,蔬菜紧缺,他也只好破戒,开始吃鸡蛋。吃着儿子送来的鸡蛋,他百感交集,不由得老泪纵横。

萧确、赵威方都进了台城,萧纲觉得,这回侯景该动身了吧。

侯景当然不会退兵。

经过他几次三番的拖延,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多月,粮食也运得差不多了,而且通过这段时间的观察,他也摸清了了台城内的实力——不堪一击,摸清了了援军的态度——不会尽力。

现在他觉得时机已经成熟,该翻脸了。

于是他上书指责梁武帝的十大过失,并随即向台城发动新一轮的进攻。

看到侯景的上表,梁武帝羞愤交加。

从来都只有他算计别人,这次居然被侯景像耍猴一样地玩弄,他怎么能够忍受?

如果说被人玩弄于指掌之中是耻辱,那么被自己一向看不起的侯景玩弄于指掌之中就是奇耻大辱。

一气之下,他宣告要与侯景血战到底。

可是此时的他还有什么资本与侯景相抗衡呢?

台城内原有百姓十万人,士兵两万余人,现在已经死伤大半,能作战的士兵只有不到三千人,要想对抗侯景的进攻,显然唯有依靠援军。

然而援军却毫无动静。

安南侯萧骏劝萧纶发兵,萧纶不听。他已经吃过一次侯景的亏了,现在他想要做的是保存自己的实力。

而盟主柳仲礼则天天在帐内饮酒作乐,美酒美女,猜拳赌博,这日子,好不快活。

台城已经风雨飘摇,黑云压城城欲摧,好似末日来临;秦淮河南岸的援军驻地却依旧歌舞升平,美女如云人欲醉,有如天上人间。

台城内的人急了。

柳仲礼的父亲柳津登上城头的最高处,大声呼叫自己的儿子:君父有难,你不来救。百世之后,人们会怎样评价你?

然而任由老爸喊破嗓子,柳仲礼对此根本没有反应——小子我估计他根本就听不到。

柳津只能无奈地对梁武帝说,陛下有邵陵王这样的儿子,臣有柳仲礼,不忠不孝,何以平贼!

小子我觉得这句话其实有失偏颇。虽然萧纶的表现只能算不及格,但总比两个弟弟要好——萧绎和萧纪交的是白卷。

萧绎只是做做样子,走到半路就按兵不动,前段时间听说和谈成功,就像学生听见放学铃响一样——撒腿就往回跑,现在估计已经撤回江陵;而萧纪更是如同路人,对此漠不关心,连样子都懒得做。 j01h2XnG7Mu9Y5jNmsFscef8ak7RQfkDfXEKT8EsBNHdTzN7hys/zuVQE0bFoJZ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