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国古代的星象家

远在欧洲天文学开始发展之前,古代中国就已经有了“历法”和“天文”(天体运行范式)的概念。“历法”和“天文”的基础都是研究和解释天文现象,但它们的目的大相径庭。历法,是通过研究天象,发现日月星辰的运动模式,从浩如烟海的天象变化中归纳总结出秩序,编制一套适用于人类世界(中国人称之为“天下”)的结构化历法。而天文,则与古罗马的“神迹”(指人们将自然界中的反常事件解释为神要发怒的不祥预兆,“苍穹之上的汪洋”)更为相似。天文学者们巡视天穹,搜寻和记录离奇的天象,给天象定名、编目,并解释这些超自然信息在人世间的预示意义。

敦煌星图(北极区),约绘制于唐中宗时期(705—710年),全图总计收录了1300多颗星体。

《夜梦天河图》 。牛郎织女是中国民间传说中发生在天上的仙女织女(即织女星)和地位卑微的牛郎(即牵牛星)之间的浪漫的爱情故事。这幅画中展现的就是故事中的天河。

《月百姿:玉兔——孙悟空》,画中玉兔正与齐天大圣孙悟空对峙。在中国民间传说中,玉兔住在月亮上,常被塑造成用研杵和研钵捣药的形象,替月神嫦娥捣制长生不老药(在日本和韩国的神话传说中,玉兔捣制的不是药而是年糕)。为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在现代太空计划中,将月球探测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并把2013年发送至月球的月球车命名为“玉兔”号。

人们一般把19世纪的中国称为“天朝”,“天”的概念也确实深深融进了中国的民族认同萌生和发展的历程。对国家和君王的统治来说,掌控天象的预示意义至关重要,因此历法和天文的研究工作都由君王任命的官吏负责执行。自周朝以来(公元前1046—公元前256),中国历代君主皆“受命于天”,在天意授权下施行统治,被称为“天子”。新任君王虽然能够受益于神授之权的名义,但这同样也存在风险。一旦监管不力,百姓们会将彗星、暴风雨雪、洪涝灾害之类可怕的自然事件,看作上天对统治者不满的迹象,甚至可能引发叛乱。对司天官来说,解释天文现象这份工作让人如履薄冰,尤其是对日食的预测,那时人们相信日食是天上的巨龙吞噬了太阳。 在中国古代,日食是某位帝王统治终结的预兆。(约公元前20年,就有记载表明中国古代的占星术士已经弄清了交食的发生机制,并在公元前8年,就预测过日全食将在135个月后重现。到了206年,中国的占星术士已经可以根据月球的运动来预告日食了。)在一份对公元前2136年日食事件的引用中,记录了两位未能预测某次日食的天文学家的命运:

这里躺着和氏与羲氏的尸首,

他们的命运可悲又可笑。

他们遭诛杀,

是因为他们未能预见看不见的日食。

几千年来,中国的天文学家在研究天空的漫漫长路上努力探索、从未停歇,生活在同一时代的石申和甘德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在早期文献中,我们可以找到关于石申在公元前4世纪测定121颗恒星方位的记载。石申筹划了对太阳黑子的观测,并记录了观测结果,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有计划地对太阳黑子的观测,只不过当时他误以为太阳黑子是日食。石申的发现或多或少也启发了甘德。甘德生活在公元前364年前后,他也是我们前文提到的“杞人忧天”中杞国的国民 。甘德在天文学研究上取得了许多成就,因此也在天文学史上留下姓名。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位完成木星详细观测的人,他还在著述中提到木星附近有一颗“小赤星”。著名天文学史家席泽宗先生指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仅凭肉眼对木卫三的观测记录,比伽利略发现木卫三至少要早1500年。(四颗最明亮的木星卫星,从技术上说在没有望远镜的情况下是裸眼可见的。但通常人们都无法看到它们,因为木星的眩光会盖过它们的光芒。)

中国的甲骨,其上文字刻于公元前1600—公元前1050年。

虽然很多古代文献都已经遗失,幸运的是中国的天文研究文献资料却留存了上千年。最早的科学历法只能追溯到大约公元前100年,但中国古代对天文现象的观测记录可以再往前推1000年。这些记录之所以可以保留得如此长久,一部分原因是中国古人使用了特殊的记录载体,他们并没有用纸,而是将这些观测结果记录在甲骨上。甲骨是动物的骨头,一般是牛骨或者龟骨。使用时算命先生会先用火灼烧甲骨使其表面开裂,形成兆纹,来回答未来天气如何、军事行动的成败等问题。有时,人们还会在甲骨上记录天文事件。但甲骨很稀有,一部分原因是,出土的甲骨常常被误认作龙骨,而中医中龙骨粉可入药,许多甲骨就这样被当成药吃掉了。上图中展示的这一块甲骨,是大英图书馆馆藏中最古老的文物,上面的字刻于公元前1600—公元前1050年之间,大意是预测了未来十日内不会有厄运,它的反面还记录了一次月食。

甲骨的背面

中文文献《天文气象杂占》的成书年代稍晚一些,这份手稿也被称为“帛书”。这本古老的写在帛上的天文日志及其注解,是由中国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公元9)的天文学家们编纂完成的。1973年,帛书出土于马王堆马鞍形丘陵群的墓葬,终于重见天日。这份帛书是史上发现的第一份明确描绘了彗星形态的图集,详细记录了约300年间,人们观测到的29种燃着火的天体—— “彗星”(也称为“扫帚星”)。而且在帛书中,每幅图都配有文字来说明彗星的各种形态预示的事件,比如“王子之死”“瘟疫将至”或“三年大旱”等。

马王堆汉墓帛书,记录了不详的彗星。帛书是中国古代一种记录在帛上的手稿。

《敦煌星图(甲本)》,是现存最古老且保存完好的星图集。《敦煌星图(甲本)》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天文学文献,收录有北半球1300多颗恒星,绘制年代约为700年,早于望远镜的发明好几百年。

人类文明中最古老的星图集手稿,是《敦煌星图(甲本)》。敦煌星图卷轴有6英尺(约2米)多长,是在中国西北地区丝绸之路上敦煌市郊一个隐秘的洞穴(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的40 000件文书之一。《敦煌星图(甲本)》是遵皇命开展的观测和记录(几百年后人们才发明了望远镜),完整地展示了8世纪古代中国天空中1339颗恒星的分布,是天文学史上最蔚为壮观的文献,它的精确性至今仍令现代研究者啧啧称奇。最令人赞叹的是,当时制图师使用的投影技术(即在平面的纸上绘制球形的天空和球形的行星表面的技术)与我们至今仍在使用的、由16世纪佛兰德制图师赫拉尔杜斯·墨卡托发明的绘图技术十分相似。尤为难得的是,《敦煌星图(甲本)》这个宇宙奇迹竟然历经乱世平安无事地度过了近千年,直到近代才被偶然发现。《敦煌星图(甲本)》对早期天空的观测是如此详尽,西方世界没有任何一个文献可与之相提并论。

张道陵,东汉人,道教祖天师。图中张道陵执雌雄斩邪剑、骑黑虎在天上飞过,剑身周遭围绕着的就是北斗七星(即大熊座)。 e0tFm6sbjcIkJwq/xR1SGZQxEHX8mDR0INsvbeU5ud71KFpLTexjh2CLXGm6+CM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