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以成形是以什么为基础
梁冬: 《灵枢·天年》开篇讲:“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请问什么意思?
徐文兵: 这是黄帝在向他的老师岐伯请教,说我“愿”。“愿”的意思就是各从其欲,各得所愿。它是带“心”字旁的,是发自内心、起心发愿的意思。“愿”还带个“原”字,就有想追寻世界宇宙本原的意思。黄帝有“愿”,“愿闻人之始生”。始是什么?形之始也,刚从一团气凝成了一个形。无形的水蒸气突然凝成小水珠,就那么个过程。那么,人在成形的那一刹那,是什么能量给他打下了基础?
梁冬: “何气筑为基”?
徐文兵: 什么叫“基”?“基”和“础”有什么区别?
梁冬: 基和础肯定是不一样的!“基”的构成是“其”,下面是个“土”,而且土还埋在下面。“础”是底部出土以上的那部分,而“基”是土地以下的那部分。
徐文兵: 我为什么说中国人都有慧根呢?
梁冬: 我是中国人。
徐文兵: 你本身有遗传,但后来被蒙蔽了。因为我们毁自己的文化比外国人还厉害。
话说回来,这个“基”,我们一般叫地基,是埋在土下看不见的,但是你必须要夯。地基夯不实、筑得不坚固的话,你这个房子盖不高。“础”是什么呢?地上压着“基”的那个石墩。石墩上面有一个立柱,上面有一根横的大梁。“基”和“础”就有这些区别。
它们哪个是阴?哪个属阳呢?基是阴,因为在地下;础是阳,相当于我们说的“根本”。而“根”和“本”又不一样,“根”是埋在地下的,“本”是出土以后的那根树干,“末”是那条树梢。
所以,黄帝问的就是:当人成为人——始生,成形的那一刹那,靠什么来生存。不是说现在有胳膊有腿才叫成形,它最早就是一个成形的存在。
梁冬: 应该是两个吧,起码是一个精子,一个卵子。
徐文兵: 那还不是你,那会儿还没你呢。是它俩合二为一,成为一个细胞的时候,那才是你。
梁冬: 那这个所谓的人之始生,就是那个时间吗?
徐文兵: 当它俩结合成一个,合二为一的时候,才叫始生。它虽然是精子、卵子,但仍然还不是你。我们这么说吧,男和女组成了一个家,他们俩离婚了,虽然丈夫也在,老婆也在,但什么没了?家没了!家是什么?精气神。神到底是什么?是个和合而成的东西。离开谁也不成,但它又不是谁。
梁冬: 这个家为什么成为家?夫和妻合在一起才有家,分开之后就没有家。这个东西我觉得经不起深想,一深想之后,会发现自己很不小心地触摸到了一个大问题——一个关于神的问题。
徐文兵: 神是什么?我只能说神是一个合力,或者说是合作,是臟腑合作产生的一种力。你说它是心?还是肺?中医讲心藏神,没有说心就是神。肝藏魂,肺藏魄,“神”就好像一个东西有重心一样,重心在那儿,但你不能说那个重心就是它。
人之始生,需要一个基础,万事万物都是如此。
梁冬: 您什么时候明白这个道理的?
徐文兵: 我是被周稔丰老师点破心结,然后开始静坐、站桩以后,慢慢开始明白这个道理的。
是谁为我们的生命提供外在的保护
梁冬: 什么是“何立而为楯”?
徐文兵: 黄帝这样问,说明他已经有一定层次了。他考虑到地下部分的“基”,然后是压着“基”的“础”,接着就是“是什么立而为楯的”?这个楯,有的地方念shǔn,但我们这儿读dùn的音,它相当于立在“础”上面的大桩子,这是块木头,古代把它当栅栏。你要建座墙,先得打地基,然后在地基上面插上木桩子,起一个屏蔽和保护的作用。
在这里,“基”是“根”,是给你一生提供源源不断能量的东西。黄帝就是在问,是谁在给他的“基”提供能量?又是谁给他的“基”提供外在的屏蔽?
梁冬: 黄帝问的这个问题很深刻啊!
判断生死的标准
梁冬: “何失而死,何得而生?”
徐文兵: 读到这句话,我就想起少数民族的那些对歌。这些对歌都是一个人在问“黄河几道弯”,而另外一个人在回答。这里,黄帝是在问,判断一个人生死的标准是什么——“失何而死,得何而生?”
梁冬: 翻译成白话就是失去什么就死了,得到什么就生了?
徐文兵: 但是,黄帝问的是一个倒装句。
他强调的是什么?何!你那样翻译过来就是强调的得、失。他问,到底什么是决定我们生死最关键的东西?损失了什么就要死亡,得到了什么才能生存?所以叫“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当孔子的学生向他请教生死问题的时候,孔子怎么回答?“未知生,焉知死” 嘛!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自己都没活明白。
梁冬: 他连怎么活都没有搞明白,怎么会明白死是个什么问题呢?
徐文兵: 所以,孔子不敢碰死的问题。而且“子不语怪力乱神”——这些东西他都不敢谈。
梁冬: 其实,孔子是个《易经》大师,但是他从来不讲这个东西。
徐文兵: 我个人认为不是。孔子说:“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过矣。”证明什么?时间还不够呢。孔子学《易经》,“韦编三绝”啊,把捆书的牛皮绳都翻断了三遍。很下工夫,但磨砖成不了镜,《易经》不是说你“翻三绝”就能学通的事。
孔子不谈“生死问题”,或者说回避死的问题,他很巧妙地避开了。另外,孔子也不谈神,他说了“近鬼神而远之”,别碰他。我个人认为,这是孔子的一套教育传承思想和方法。所以,愣把儒家说成是“教”,说儒教是宗教,我觉得有点拔高。为什么?是宗教就要谈生死,就要谈鬼神。你如果不涉及,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或者不谈这个问题,那你就不能称为教。我觉得,孔子被后人人为地拔高了。对照一下《论语》,再看一下《黄帝内经》,我们就明白这一点了。
到底什么是决定我们生死最关键的东西?判断生死的标准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