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吃的最终目的是“求和”

(1)要吃就吃常食——本地方圆百里出产的食物

前面讲到了我们的饮食应该遵循的一个原则是应季而食,另外,《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里谈到,饮食还要讲究应地而食。

所谓应地而食,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就是说,每个地域的人都有其不同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特点,你在某地生活,就得适应当地的环境。

所谓应地而食,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怎么适应?就是吃本地方圆百里出产的东西,这才是我们的“常食”。当然偶尔尝尝鲜、偷个腥也可以,但如果老是不以当地出产的食物为自己的主食、常食的话,你的身体就容易出偏。

偶尔尝尝鲜、偷个腥也可以,但如果老是不以当地出产的食物为自己的主食、常食的话,你的身体就容易出偏。

饮食的最终目的是“求和”,让身心达到一种和的状态。如果水土不服,身体就容易出偏。就好像一个人走钢丝绳,走不好他就容易往下掉,因此,走钢丝绳的人需要时刻调整。

(2)水土不服怎么办

所谓水土不服,就是人到了外地,吃了外地的东西,然后就会身体不舒服,严重的还会上吐下泻。

所谓水土不服,就是人到了外地,吃了外地的东西,然后就会身体不舒服,严重的还会上吐下泻。

那怎么预防水土不服呢?去外地之后,在我们吃当地所有的东西之前,第一件事儿就是先要喝当地的水 (也别喝矿泉水,除非你一直喝矿泉水) ,把水煮开了,泡一杯当地产的茶。这叫先“上堂问礼,入乡随俗”,也叫先试试那儿的水土,这样的话可以避免因水土不服而闹病。

如果你已经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怎么处理?一是要少吃东西,另外要赶紧调整自己的消和化的功能。

如果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怎么处理?

一般来讲,北方人到南方最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为什么?这主要是因为南方的湿气比较大,而北方比较燥。

为什么北方人到南方最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现代人的水土不服是:不去外地,吃遍驻京办。今天陕西大厦,明天河南大厦,吃得很爽。如果身体健康,吃完会不舒服;如果身体不健康,吃完就没反应,于是再接着吃,不知不觉中,病根便被埋下了。

(3)人,越吃新奇特的东西越耗元气

常食是什么?一个人出生在哪儿,或者久居在哪儿,就吃哪儿的日常饮食。吃常食对人体能量的消耗是最少的。

吃常食对人体能量的消耗是最少的。

人,越吃新奇特的东西,元气消耗越大;而越吃常食,身体会惯性运作,消耗就越小。

不吃常食,就像总不回家,在外面找情人一样,最后把自己消耗死。因此,要吃家常饭、吃常食,跟老婆在一起,俗话说,“丑妻近地家中宝”。

不吃常食,就像总不回家,在外面找情人一样,最后把自己消耗死。因此,要吃家常饭、吃常食,跟老婆在一起,俗话说,“丑妻近地家中宝”。

一般来说,方圆百里的植物会养育出适合在此地生存的动物。比如我们在北京,因为北京是个内陆城市,我们就要尽量少吃海鲜,要吃天上飞的、地下跑的,就是吃鱼也要尽量吃淡水鱼。

为什么?海有一个自然的平衡系统,生活在海边儿的人,吹海风,闻海味儿,人自然就会想吃那些海产品。而我们内陆的人,由于没有那样的消化环境,吃那些深海海鲜,闻不到那个味儿 (没有那个消化的环境), 身体就容易出问题。

我们内陆的人,由于没有那样的消化环境,吃那些深海海鲜,闻不到那个味儿(没有那个消化的环境),身体就容易出问题。

再比如说你是北方人,你到了西藏,吃麦子 (面粉) 就不得劲儿,你必须吃当地出产的青稞 (青稞是禾本科大麦属) 、吃糌粑、吃酥油,你才觉得身体有力量。如果到了西藏,你还吃白米饭,然后不吃当地的食物,你的身体很快就会出现不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入乡随俗。

在我的老家山西 (属高原地区,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以上,比北京要高1000多米,所以它那儿的饮食习惯就和北京完全不一样) ,吃的主食热量就偏高。小米、北方的粘糕、莜面 (莜面是我吃过的食物中热量最高的) 热量都较高。我老家有句话叫“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意思就是吃完莜面可以走三十里路,吃完糕可以走四十里路。糕的特点是什么?吃到胃里特别不好消化,因为它是种软食,就像我们吃的糯米糕。

我老家有句话叫“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意思就是吃完莜面可以走三十里路,吃完糕可以走四十里路。

我父亲是河南人,他到山西之后,我姥姥她们就蒸了糕来招待他 (这是当地待客最好的饭,因为黄黏米的产量低,莜麦产量更低) ,因为之前他没有见过这个糕,也吃不习惯,感觉糕在他嘴里越嚼越多,而且还咽不下去。总之,他看上去是极其痛苦地在吃。老家人说,外地人吃糕有个特点——越嚼越多。 (吃糕不像吃米饭,纤维含量高;或者吃面条,嚼嚼就碎了,容易咽下去;糕是越嚼越筋道。) 可当地人不是这样,他们吃了糕之后会很高兴 (黍子是入心的)

在老家,如果有人过生日,中午家里就会蒸糕,意思是越来越高,年年高。这其实也暗含一种医学道理——黍子是入心的,能让你的心气儿也逐渐变高。

在老家,如果有人过生日,中午家里就会蒸糕,意思是越来越高,年年高。这其实也暗含一种医学道理——黍子是入心的,能让你的心气儿也逐渐变高。

我有一次到了陕西,当地朋友请我吃稷面。稷子比黍子颗粒小,黏度不如黍子,但甜度更高,另外,稷子更抗旱。如果在播种时不下雨 (农民就是靠天吃饭,下雨了才能播种) ,其他作物就会错过农时,但是稷子不一样,之后只要再下点儿雨,撒上种子,就能长。而且它的生长期特别短,四五个月就有收成,所以当地人把稷子当成救命的东西 (稷为百谷之长,古代帝王奉稷为谷神) 。“江山社稷”这个词就充分说明了稷的重要性。

遗憾的是,我问当地的老乡,他们告诉我,现在很多当地人已经不吃稷面了,只是把它当成一个新鲜、奇怪的玩意儿来招待客人。

归根到底,如果想身心健康的话,我们一定要想一想,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方,究竟吃什么比较合适?

(4)所有上瘾的东西都通神:北京人有啥“穷讲究”

不少北京人有个特点——“穷讲究”。以前可能祖辈上做过官,或者是有点儿文化,但是后来落魄了,家道中落了,但是讲究的习惯却保留了下来。

穷讲究表现在哪儿呢?善于利用下脚料、边角废料做出好吃的东西来。所以北京的特色小吃都是炒肝儿、灌肠儿、卤煮、豆汁儿……

“穷讲究”表现在哪儿呢?善于利用下脚料,边角废料做出好吃的东西来。

现在灌肠儿灌的真是肠吗?有一丁点儿肉吗?没有,全是淀粉。以前的灌肠儿都是被削成那种带棱、带角、厚薄不均的片儿,用油一炸,薄的地方脆,厚的地方酥,特别好吃。

他们怀念吃海参、燕窝的那些日子,但是又没有能力再去吃那些东西了。于是就按那些东西的味道做出了一些平民化的食物,这就成为北京饮食的一个特点。

在喝的方面,北京人爱喝什么?豆汁儿。说到豆汁儿就必须要说一下麻豆腐。我们都吃过绿豆粉条、小细粉条,把绿豆里面的淀粉提出去做成粉条,剩下的那些稠糊凝滞的粉浆就做成了麻豆腐。麻豆腐还是寒的,怎么办?用羊油加一个红辣椒一炒,寒热一平衡,很好吃。而最后剩下的较稀的汁儿,经过发酵,就变成豆汁儿了。味道奇难闻,喝起来口感也不怎么样,但是喝完了就上瘾。所有上瘾的东西都通神。因此,北京有句话叫“豆汁儿腿子”,就是说一个人刚才还好好地走路,突然闻到豆汁儿的味儿,腿就不由自主地往那儿走去了 (不受意识控制,靠神的控制)

所有上瘾的东西都通神。

尽管豆汁儿发酵过了,但喝的时候还得用点儿焦苦的东西——焦圈儿来平衡一下,口感也会更好。总之,关键是让你觉得吃得舒服。

饮食的关键是让你觉得吃得舒服。

如果吃了很多营养很丰富的东西,但吃完之后浑身难受,就不如不吃。

(5)同一种食物,出产季节不一样,对人的作用也不同

我们常常以食物出产的季节来判断它们的属性。比如笋,从科学的角度来讲,笋就是笋,但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冬笋和春笋是不一样的。

从科学的角度来讲,笋就是笋,但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冬笋和春笋是不一样的。

冬笋、春笋都是笋,有什么不一样?

一个还在地下埋着,一个已经冒出来了,所以要想滋肾阴,冬笋烧猪肉是最佳的选择。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做一顿笋烧肉,就可以既有竹,又有肉。

冬笋特别肥厚,味道偏苦,入肾,类似于生地一样会滋补肾阴。

春笋是开始冒尖的那种,是入肝的,而且很多人吃了会过敏。为什么过敏?其实它是把人体内在的很多阴寒、湿浊之气透出来了。

春笋是开始冒尖的那种,是入肝的,而且很多人吃了会过敏。为什么过敏?其实它是把人体内在的很多阴寒、湿浊之气透出来了。

有人吃三七粉过敏,说:“我感觉我所有的黏膜都在发痒。”我说:“你这定位很准。”三七入心和小肠,小肠是泌别清浊的。三七粉会慢慢把小肠里的那些污浊、阴寒的东西透出来,因此,人服用三七粉之后就会感觉痒,但透完之后,整个人就会感到很舒服。

(6)任何食物都有营养,但不是任何食物都适合每个人吃

中医是根据植物或动物生长的环境来判断它的属性——阴、阳、寒、热。具体怎么判断呢?

有的东西在某些地方能生长,而有的东西在同样的地方却不能生长。比如,蘑菇、苔藓,它们长在什么地方?阳光下吗?树荫下吗?再比如很多人爱吃的地皮菜、张家口的口蘑,还有山西五台山出产的一种特殊的蘑菇 (台蘑,味道特别香) ,根据这些蘑菇生长的地域环境,我们可以判断它们的属性应该是阴寒的,而且是带有湿气的。

有的东西在某些地方能生长,而有的东西在同样的地方却不能生长。

这是一种普遍规律,但是,普遍规律之中也有例外。举个例子,水产品都是寒凉的,这是大家的共识。但有一次我去大连,吃完鲍鱼后就感觉浑身燥热。为什么?

水产品都是寒凉的,这是大家的共识。但有一次我去大连,吃完鲍鱼后就感觉浑身燥热。为什么?

水产品自身带的能量或者西医讲的营养物质含量很高,如果我们吃的量少,身体阳气又足,脾胃就能够化掉它,它的能量就会被释放出来,进而产生热。

就像“深水炸弹”,爆炸之前它绝对是“阴寒的”,但到了水域中的一定深度,达到爆炸极限后就会爆炸,产生热量。

上面那个例子所说的水的深度相当于人体化的能力,因此,人体化的能力不够强的时候,是无法令水产品释放出能量的。

再说回蘑菇,它的属性是阴寒的,那它适合什么人吃呢?如果有人阴血不足,经常出现虚火、燥热、五心烦热、眼干、口干、鼻子干、阴道干涩等症状,我建议他们食用蘑菇。

当我们吃一些热性食材的时候,比如鸡肉,如果担心热性过大,就用蘑菇来炖鸡,这样就可以平衡鸡肉的热性了。

另外,当我们吃一些热性食材的时候,比如鸡肉 (我们都知道鸡是睡得早起得也早的动物,阳性特别足) ,如果担心热性过大,就用蘑菇来炖鸡,这样就可以平衡鸡肉的热性了。

曾经,有人认为蘑菇中含有诸多营养物质,鼓励大家吃蘑菇,但我个人认为不应该如此绝对地评判食物。

其实,如果从科学的角度看,任何食物都有营养,但却不是任何食物都适合每个人吃。了解了中医哲学之后,你就可以从食物是否对自身有利的角度,做出正确的判断。一个阴寒内盛、体形较胖、阳气本身就不足的人,你还能让他多吃蘑菇吗?

任何食物都有营养,但却不是任何食物都适合每个人吃。

事实上,一个人如果有觉的话,面对某些食物,他的身体就会本能地做出“我不能吃这个东西”的反应,他吃之前就会觉得那个东西不好吃,吃进去之后他就会吐,这就叫有觉。

但是现在很多人是意识压制本能,一说某种东西营养价值高,就拼命地吃,但吃的结果是什么?吃得一脸乌青、一脸黑斑。

(7)风土人情不同,所带来的影响也就有天壤之别

我们吃东西不仅要看它生长在哪儿,而且还要看它喜欢什么。比如我们到四川采药,同一个地方,生长着两种药。上面是高大的厚朴树,厚朴的叶子宽大,喜欢阳光,努力地往上长。而厚朴树下面种的是黄连 (四川的天气,尤其在四川的山上,基本上出太阳的时候都是“蜀犬吠日”) ,在四川的那种天气下,还在黄连上面拉一层黑网罩着,不让它见阳光。由此可见,黄连是喜阴的,见了阳光它就长不好。

我们吃东西不仅要看它生长在哪儿,而且还要看它喜欢什么。

试想一下,同样生长在一个地方,一个长着宽大的叶子去迎接阳光,另一个却躲在阳光下面。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两种药材哪个属阴,哪个属阳了。

因此,厚朴的树皮是性温,泻肺的,人中了寒毒之后,可用厚朴树皮入药;反之,如果人中了热毒,就要用黄连,而且种完黄连的地方,好几年都不能再种别的东西,因为黄连太阴了。

这就是风土人情不同,所带来的影响也就有天壤之别。

风土人情不同,所带来的影响也就有天壤之别。 /rwJ6ghfhh9dVPvMHjdgFp8C0q9TQMdBUqxosrdGF4733wf0WvBunYSskHeh0/w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