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 刻舟求剑

无论治国还是治人,都应顺应自然之道,知常达变,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如果孤立、静止地看待、解决问题,那就可能产生祸国殃民的结果。

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下学者编写了《吕氏春秋》,以道家思想为主轴,融合儒、墨、法、兵众家长处,阐述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在目前道家经典遗失、散落的情况下,《吕氏春秋》是不可多得的学道、学医的参考书。

刻舟求剑的故事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全篇的中心思想是论述古今法律应有不同,因为时世已经发生了变化。书中举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俗话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无论治国还是治人,都应顺应自然之道,知常达变,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如果孤立、静止地看待解决问题,那就可能产生祸国殃民的结果。

中医诊察疾病,善于把握当下。通过望闻问切,掌握病人的气机、病机,也就是生理和病理状态和变化规律,在诊察明确的基础上给予治疗。古人强调治外感病要“中病即止”,治内伤杂病要定期随时调整处方用药。

《伤寒论》中介绍桂枝汤使用注意事项的方后注中说:“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书中不厌其烦,谆谆教诲,告诫医生要随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病人服药的间隔和剂量。

阿司匹林以前作为发汗药使用,现在又作为活血药用了,说是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溶解血栓,所以很多中风和预防中风的病人都在用它。按照中医中病即止的理论,这样做是荒谬的,无疑会导致津液的流失、阳气的衰微。

很多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病人,出现腋毛、阴毛、头发脱落,毛细血管变脆易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这就是认死理,不知变化的结果。

内伤杂病尽管变化慢一些,但医生不能一成不变,守方不改。因为任何药物使用时间长了,都会给身体带来副作用。比如甘甜滋补的药吃久了,会导致饮食积滞、肥胖臃肿;苦寒清热的药吃久了,会败坏脾胃,导致呕吐厌食、小便艰涩。

中医一般以五天为一个周期,也就是一候,要求病人复诊,调整处方药物。也有以十五天,也就是三候,一气为一个周期调整的。

现在,有些医生和医院靠卖药挣钱,以所谓疗程诓骗患者,所以病人一来就得买三个月甚至半年的药物,得用麻袋装回去。患者如果知道病在变,药也应该变的道理,就应该反问医生:“如果这些药是有效的,那么服用了一段时间以后,疾病就会发生变化,原来的药就不合适了,为什么还要吃?如果让我一直吃同一种药,说明我的身体和疾病没有变化,这个药的效果就值得怀疑,为什么要买它?”

我在教授针灸学,教授经络、腧穴的时候,总是引用刻舟求剑的故事,告诫学生不要按照解剖学的定位方法去循经取穴,因为只有百分之百健康的人的经络、腧穴才会在书上的那个位置。

每个活人的经络都是流动的,腧穴虽然是相对静止的,但也是变化的。经络和腧穴会因为身体结构 (比如做过手术) 和疾病变化,而发生上下左右的挪位,甚至阻断、缠绕。穴位甚至会出现在经外。

如真正想把握身体气机的变化,就要在参考解剖定位的基础上,去触摸、按压身体,观察病人的反应,感觉气的流动和瘀滞。

阿是穴是最能及时、准确反映病人状态的穴,而阿是穴往往是经外奇穴,这样治疗就会显效。事实也证明,阿是穴在点按针刺以后就会消失,病人的症状也会随之缓解,说明经气流动归位,人体趋于正常。

用尺子、彩笔在身体上写写画画,标注穴位,就和刻舟的楚人一样,得形不得气,得言不得意,得荃 (古同“筌”,捕鱼的竹器) 不得鱼。

古希腊有位著名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奠基人,他叫赫拉克利特 (Heraclitus) ,在世年代大约与孔子相当。他有两句传世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第一句名言的意思是,河水在不断地流淌、变化,当你第二次踏进这条河流时,过去的水已经流走,你遇到的是全新的水。这是对唯物辩证法“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的观点的朴素表达。

很多中国人虽然忘了自己老祖宗的“刻舟求剑”,但记住了古希腊人的话,总归是件好事,比起那些只知道世界是物质的,忘记了物质是运动的人要好得多。 HC82+d+wcSnwsTFN9caWlnrsyJfPzDIJzn1ojoNTkOXGLa0lzHEgyJWATrOjdEz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