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动物疫病基本知识

一、动物疫病的概念

动物疫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并能在动物与动物、动物与人之间传染和流行的疾病。为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以下简称《动物防疫法》)相衔接,体现依法、依动物疫病防治标准控制动物疫病的理念,目前学术界对动物疫病的概念已形成统一认识,动物疫病就是指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二、动物疫病的基本特点

动物疫病是病原体与动物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动物机体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抵抗力)的特征称为易感性。病原微生物只有侵入有易感性的机体才能引起感染。

(一)动物传染病的特点

1.传染方式多样性

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与动物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每一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定的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一过程称为传染或感染。当病原微生物具有相当的毒力和数量,而动物机体的抵抗力相对较弱时,动物机体在临床上出现一定的症状,这一过程就称为显性感染;如果侵入的病原微生物定居在某一部位,虽能进行一定程度的生长繁殖,但动物不呈现任何症状,即动物机体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斗争处于暂时的、相对的平衡状态,这种状态称为隐性感染,处于这种情况下的动物称为带菌(病毒)者。

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从患病动物体内排出的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侵入另一有易感性的健康动物体内,能引起具有同样症状的疾病,这就是动物疫病的传染性。像这样使疾病从患病动物传染给健康动物的现象,是区别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一个重要特征。当条件适宜时,在一定的时间内,某一地区易感染动物群中可能有许多动物被感染,致使动物疫病蔓延传播,形成流行。动物疫病流行的结果就形成了动物疫情。

3.动物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在感染过程中,由于病原微生物的刺激作用,动物机体会发生免疫生物学的变化,产生特异性抗体和变态反应等,这种反应可以用血清学方法等特异性反应检测出来。动物耐过传染病后,在大多数情况下,均能产生特异性免疫,使机体在一定的时间内或终生不再感染同种疫病。

4.具有带菌(病毒)现象

动物痊愈后,临床症状消失而体内病原微生物不一定能完全清除,可成为病愈后的带菌(病毒)者,在一定的时间内仍然向外界排菌(病毒),继续传播动物疫病。带菌(病毒)动物是重要的传染源。

5.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动物疫病的临床表现虽然因病原不同而异,但大多数疫病都具有其特征性的综合症状和一定的潜伏期以及病程,具有潜伏期、发病期、恢复期。

(1)潜伏期。由病原体侵入动物机体并在机体内繁殖算起,直到疾病的临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会因动物疫病的病种、动物的种类、易感性高低、菌(毒)的毒力强弱、感染菌(毒)量、传播途径与感染部位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如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最短潜伏期为3 d,最长为21 d;猪瘟最短潜伏期为2 d,最长为21 d,5~7 d居多;口蹄疫最长潜伏期为14 d,牛最短为2 d,羊大致为1周,猪最短为 1 d。最长潜伏期是发生动物疫情时采取封锁疫区措施时对疫区实施封锁的天数,这一点在疫情处理时具有重要意义。

(2)发病期。动物疫病的发病初期往往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异常、行动迟缓等,这些通常是许多疫病的共同症状,并不是某种疫病的特异性症状,因此,也称之为前驱期。这些虽然还不是某种动物疫病的特异性症状,还难以据此做出疫病诊断,但表明动物已开始发病,这一时期实质上也是发病期。随后,疫病的特异性临床症状逐步表现出来,疫病已发展到高峰阶段。如患口蹄疫的奶牛有舌面出现水疱、溃疡,乳房出现水疱、溃疡等明显症状。在这一阶段,可能造成患病动物死亡,甚至大批死亡,很多动物尚未出现特异性症状就已经死亡。如由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起的禽流感,可在短时间(1个晚上)内造成大批鸡死亡,死亡率可高达100%,所以,高死亡率成为高致病性禽流感临床诊断的一个重要指标。

(3)恢复期。恢复期是指患病动物由于自身抵抗能力的增强,或者在药物治疗的外因作用下,疫病的临床症状逐步转轻,甚至最后消失,动物机体功能得以恢复的过程。在这一时期,动物可能获得了特异性免疫保护;动物也可能存在排菌、排毒现象,继续成为传染源,对未获特异性免疫保护的其他易感动物构成威胁。

(二)动物寄生虫病的特点

1.寄生虫的寄生方式多样性

一个生物生活在另一个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另一种生物体内汲取营养,并对其造成危害,这种生活方式称为寄生。营寄生生活的动物称为寄生虫,而被寄生虫寄生的动物称为宿主。按营寄生生活的时间长短,寄生虫可分为暂时性寄生虫和固定性寄生虫;按寄生部位,寄生虫可分为外寄生虫和内寄生虫。

2.寄生虫生活史复杂

一种寄生虫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往往需转换多个宿主。寄生虫成虫期寄生的宿主称终末宿主;寄生虫幼虫期寄生的宿主称中间宿主;有的幼虫期所需的第二个中间宿主称补充宿主;寄生虫寄生于宿主体内,可以保持生命力和感染力,但不能继续发育,这种宿主称贮藏宿主。

3.寄生虫病对机体危害形式多样

寄生虫病对畜禽健康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

(1)机械性损伤。虫体通过吸盘、棘钩及移行,可造成组织损伤;虫体对器官组织压迫或阻塞于有管器官,可引起器官萎缩或梗死等。

(2)夺取营养。造成宿主营养不良、消瘦、维生素缺乏等,导致抵抗力下降。

(3)毒素危害。如吸血的寄生虫分泌溶血物质和乙酰胆碱类物质,使宿主血液凝固缓慢;锥虫毒素可以引起动物发热,血管损伤,红细胞溶解;有的分泌宿主消化酶的拮抗酶,影响宿主消化机能。

三、动物疫病发生的条件

动物疫病发生和在动物群中蔓延必须具备3个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染动物。当这3个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时就会造成疫病的发生,这3个条件也被称为传染流行过程的3个基本环节,这为制订正确的动物疫病控制措施,有效防止疫病发生、蔓延具有重要意义。所谓动物疫病控制,其本质就是针对动物疫病流行过程的3个基本环节所采取的有效防范措施,就是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染动物。

(一)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某种动物疫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生、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具体说就是受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具有传染性的动物,包括已发生传染病的患病动物和病原携带者。

1.患病动物

患病动物(含患病死亡的动物尸体)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因为患病动物在急性过程阶段可以排出大量毒力强大的病原体,所以患病动物最具传染性。在潜伏期和恢复期的患病动物,是否排出病原体因病原体不同而有所差异。患病动物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

2.病原携带者

病原携带者是指无临床患病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

病原携带者分为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临床健康病原携带者3 种。病原携带者是否排毒因动物种类不同、动物疫病病种不同而有所差异。

根据动物携带的病原体的不同,可分为带菌者、带毒者、带虫者等。

(二)传播途径

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切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是动物疫病控制的有效手段之一。如对饲养场所地面进行清扫消毒、对空气进行消毒、对粪便采取堆肥发酵等无害化处理措施,消灭虻、蚊、蠓、蜱等传播媒介物等。

1.水平传播

动物疫病在动物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

(1)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传染源)与易感染动物直接接触(交配、舐咬)而引起的动物疫病传播方式。狂犬病的传播方式是最具代表性的直接接触传播方式。狂犬病病毒通过患病犬或带毒犬的咬伤、抓伤而传播,动物也可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直接接触带毒或患病犬的唾液而感染。该传播方式不易造成动物疫病流行,常呈点状发生。

(2)间接接触传播。是水平传播的一种,是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物使易感染动物感染发病的传播方式。大多数传染病都是以间接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国家规定需对动物进行强制免疫的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疫病均以间接接触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

①经空气(飞沫、尘埃)传播。空气虽然并不适于任何病原体的生存,但在空气中病原体可以存活一段时间。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播,如口蹄疫、马立克氏病、结核病、牛肺疫、猪气喘病、猪流行性感冒、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等。动物的咳嗽、喷嚏会喷出飞沫,打一次喷嚏大约可以产生3 000个飞沫,含有的病毒数量可高达2万个。患病动物、隐性感染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以及病死肉尸形成的污染物等,均可形成带有病原体的尘埃,经空气吹动飘浮在空气中。无论是由患病动物、隐性感染动物喷出的带有病原体的飞沫(或形成的飞沫核),还是由这些动物及肉尸形成的带有病原体的尘埃,都会由于易感动物的吸入而使其感染。经空气传播的动物疫病受光照、湿度、温度、通风状况、饲养密度等因素影响较大,一般来说,光照弱、湿度大、温度低、通风差、饲养密度大易造成飞沫及尘埃传播,因此说,良好的饲养环境对于控制呼吸道动物疫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②经污染的饲料和水传播。以消化道为主要感染途径的动物疫病主要是通过受病原体污染的水和饲料传播。患病动物、隐性感染动物,以及因感染疫病而死的动物尸体及其分泌物、排泄物中通常会有大量的病原体,这些分泌物、排泄物如果处理不当,极易污染动物饮用的水源、水具,饲用的牧草、饲料、饲槽等饲具,以及运输工具等。易感染的动物可以通过放牧、饮水、饲喂以及运输等途径感染动物疫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的动物疫病有口蹄疫、猪瘟、牛瘟、鸡新城疫、沙门氏菌病、结核病、炭疽等。保持清洁卫生对控制以消化道为主要感染途径的动物疫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③经污染的土壤传播。一些病原体随传染源的分泌物、排泄物,以及病死动物的尸体及其分泌物、排泄物一起进入土壤后可以长期存活。炭疽、气肿疽、破伤风、恶性水肿的病原体进入土壤后由于形成芽孢而拥有对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可以长期存活。炭疽芽孢可以存活70年以上,这样的土壤污染水草后,极易造成动物感染发病。

④经活的媒介物传播。非本种动物和人类也可能作为传播媒介传播动物疫病。节肢类动物、野生动物和人类都可以成为传播媒介。

虻类、螯蝇、蚊、蠓和蜱都可以通过在传染源(患病动物、带毒及带菌动物)和易感动物间的刺螫吸血而传播动物疫病。马传染性贫血是最为典型的经吸血昆虫刺螫吸血而传播的马属动物疫病,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广泛流行,造成很大损失。炭疽、气肿疽、土拉杆菌病、脑炎、猪丹毒、蓝舌病等动物疫病,都可以通过吸血昆虫的刺螫吸血而传播。

狐、狼、吸血蝙蝠等能将狂犬病传染给家畜,鼠类可以传播沙门氏菌病、布鲁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伪狂犬病等,乌鸦可通过啄食炭疽病畜的尸体传播炭疽病。

2.垂直传播

动物疫病从母体到其后代两代之间的传播,从广义上讲属于间接接触传播。如经胎盘传播、经卵传播、经产道传播。

(1)经卵传播。由携带有病原体的卵细胞发育而使胚胎受到感染,称为经卵传播。可经卵传播的病原体有禽白血病病毒、禽腺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禽脑脊髓炎病病毒、鸡白痢沙门氏菌等。

(2)经产道传播。病原体经怀孕动物阴道通过子宫颈口到达绒毛膜或胎盘引起胎儿感染,或胎儿从无菌的羊膜穿出而暴露于严重污染的产道时,胎儿可经皮肤、呼吸道、消化道感染母体的病原体。可经产道传染的病原体有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链球菌、沙门氏菌和疱疹病毒等。

(三)易感染动物

易感染动物是指某种动物对某种动物疫病的病原体的抵抗力很低,甚至完全没有抵抗力,病原体较容易在其机体内繁殖,致使动物发病或成为带菌带毒者。动物的抵抗力低下或没有抵抗力而使动物易感染的特性称为动物的易感性。动物的易感性因动物的种类不同,同一种类的不同品系,同一种类的不同的个体有很大差别。动物能否受到感染还与病原体的毒力大小、动物的健康状况、动物的饲养与环境卫生状况有密切联系。

1.动物种类因素

不同的动物种类对同一种病原体的易感性有很大差异。如牛能感染牛瘟病毒,而不能感染猪瘟病毒;猪能感染猪瘟病毒,却不能感染牛瘟病毒;牛也不能感染马传染性贫血病毒等。动物对某种病原体的抗感染特性是先天的,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2.动物品系因素

同一种动物的不同品系动物对同一种病原体的易感性是不相同的。通过抗病育种,可以选育出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抗病品种来。如通过选育的来航鸡对沙门氏菌的抵抗力有了明显提高。

3.特异性免疫状态

控制动物疫病发生和流行的最有效、最经济的办法是对易感染动物实施人工主动免疫,使动物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使动物群体处于良好的保护状态,防止疫情发生。目前,国家已对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猪瘟4种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强制免疫。实践证明,强制免疫对控制这4种动物疫病的发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动物群体中有70%以上的动物经抗体监测证明抗体效价是合格的,那么,这群动物就会获得很好的保护,就不会暴发疫情。

4.饲养与卫生状况

良好的饲养管理和良好的环境卫生状况可增强动物的抵抗力,降低易感性。如果饲养条件差,猪易患气喘病和蓝耳病。

四、动物疫病分类

(一)分类

根据《动物防疫法》的规定,动物疫病分类以动物疫病对养殖业生产安全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为依据,共分为3类。

一类动物疫病是指对人与动物危害严重,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预防控制、扑灭等措施的动物疫病。

二类动物疫病是指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等措施,防止扩散的动物疫病。

三类动物疫病是指常见多发、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控制和净化的动物疫病。

当二、三类动物疫病呈暴发性流行时,要按照一类动物疫病进行处理,一、二、三类动物疫病具体病种名录由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和公布,人类、动物共患传染病具体病种名录由农业部会同原卫生部制定并公布。

1986年国际兽疫局委员会(OIE)修订的《国际动物卫生法典》规定,动物疫病分两类,A类16种,B类79种,共95种。

农业部1999年2月16日颁布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名录》共有116种,其中一类动物疫病14种,二类动物疫病61种,三类动物疫病41种。农业部于2008年12月11日第1125号公告发布了新修订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名录》共有157种,其中一类动物疫病增加3种,二类动物疫病增加16种,三类动物疫病增加22种。2009年1月19日第1149号公告发布了农业部会同原卫生部组织制定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名录》。

(二)一、二、三类动物疫病名录

1.一类动物疫病(17种)

口蹄疫、猪水疱病、猪瘟、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非洲马瘟、牛瘟、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牛海绵状脑病、痒病、蓝舌病、小反刍兽疫、绵羊痘和山羊痘、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鲤鱼病毒血症、白斑综合征。

2.二类动物疫病(77种)

多种动物共患病(9 种):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炭疽、伪狂犬病、魏氏梭菌病、副结核病、弓形虫病、棘球蚴病、钩端螺旋体病。

牛病(8种):牛结核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恶性卡他热、牛白血病、牛出血性败血病、牛梨形虫病(牛焦虫病)、牛锥虫病、日本血吸虫病。

绵羊和山羊病(2种):山羊关节炎脑炎、梅迪—维斯纳病。

猪病(12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经典猪蓝耳病)、猪乙型脑炎、猪细小病毒病、猪丹毒、猪肺疫、猪链球菌病、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支原体肺炎、旋毛虫病、猪囊尾蚴病、猪圆环病毒病、副猪嗜血杆菌病。

马病(5种):马传染性贫血、马流行性淋巴管炎、马鼻疽、马巴贝斯虫病、伊氏锥虫病。

禽病(18种):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产蛋下降综合征、禽白血病、禽痘、鸭瘟、鸭病毒性肝炎、鸭浆膜炎、小鹅瘟、禽霍乱、鸡白痢、禽伤寒、鸡败血支原体感染、鸡球虫病、低致病性禽流感、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

兔病(4种):兔病毒性出血病、兔黏液瘤病、野兔热、兔球虫病。

蜜蜂病(2种):美洲幼虫腐臭病、欧洲幼虫腐臭病。

鱼类病(11种):草鱼出血病、传染性脾肾坏死病、锦鲤疱疹病毒病、刺激隐核虫病、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斑点叉尾 病毒病、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流行性溃疡综合征。

甲壳类病(6种):桃拉综合征、黄头病、罗氏沼虾白尾病、对虾杆状病毒病、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传染性肌肉坏死病。

3.三类动物疫病(63种)

多种动物共患病(8种):大肠埃希菌病、李氏杆菌病、类鼻疽、放线菌病、肝片吸虫病、丝虫病、附红细胞体病、Q热。

牛病(5 种):牛流行热、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牛生殖器弯曲杆菌病、毛滴虫病、牛皮蝇蛆病。

绵羊和山羊病(6 种):肺腺瘤病、传染性脓疱、羊肠毒血症、干酪性淋巴结炎、绵羊疥癣、绵羊地方性流产。

马病(5种):马流行性感冒、马腺疫、马鼻腔肺炎、溃疡性淋巴管炎、马媾疫。

猪病(4种):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感冒、猪副伤寒、猪密螺旋体痢疾。

禽病(4种):鸡病毒性关节炎、禽传染性脑脊髓炎、传染性鼻炎、禽结核病。

蚕、蜂病(7种):蚕型多角体病、蚕白僵病、蜂螨病、瓦螨病、亮热厉螨病、蜜蜂孢子虫病、白垩病。

犬猫等动物病(7 种):水貂阿留申病、水貂病毒性肠炎、犬瘟热、犬细小病毒病、犬传染性肝炎、猫泛白细胞减少症、利什曼病。

鱼类病(7种): 类肠败血症、迟缓爱德华氏菌病、小瓜虫病、黏孢子虫病、三代虫病、指环虫病、链球菌病。

甲壳类病(2种):河蟹颤抖病、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

贝类病(6种):鲍脓疱病、鲍立克次体病、鲍病毒性死亡病、包纳米虫病、折光马尔太虫病、奥尔森派琴虫病。

两栖与爬行类病(2种):鳖腮腺炎病、蛙脑膜炎败血金黄杆菌病。

(三)人畜共患疫病名录

农业部于2009年1月19日第1149号公告发布了农业部会同原卫生部组织制定的新版《人畜共患传染病名录》,具体病名如下:牛海绵状脑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狂犬病、炭疽、布鲁氏菌病、弓形虫病、棘球蚴病、钩端螺旋体病、沙门氏菌病、牛结核病、日本血吸虫病、猪Ⅱ型链球菌病、旋毛虫病、猪囊尾蚴病、马鼻疽、野兔热、大肠埃希菌病(O157:H7)、李氏杆菌病、类鼻疽、放线菌病、肝片吸虫病、丝虫病、Q热、禽结核病、利什曼病。

(四) OIE公布的A类、B类动物疫病名录

1986年发布,共95种。

1. A类共16种

口蹄疫、水疱性口炎、猪水疱病、牛瘟、小反刍兽疫、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结节性疹、裂谷热、蓝舌病、绵羊痘和山羊痘、非洲马瘟、非洲猪瘟、猪瘟、传染性脑脊髓炎、鸡瘟(A型流感)、鸡新城疫。

2. B类共79种

(1)共患疫病(9种)。炭疽、伪狂犬病、棘球蚴病、丝虫病、心水病、钩端螺旋体病、Q热、狂犬病、副结核病。

(2)牛疫病(13种)。边虫病、巴贝斯虫病、牛布鲁氏菌病、牛生殖道弯杆菌病、牛结核病、囊尾蚴病、嗜皮菌病、牛地方性白血病、出血性败血症、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泰勒氏梨浆虫病、毛滴虫病、锥虫病。

(3)马疫病(16种)。马传染性子宫炎、马媾疫、马地方流行性淋巴管炎、马脑脊髓炎、马传染性贫血、马流行性感冒(A型流感)、马焦虫病、马鼻肺炎、马鼻疽、马痘、马传染性动脉炎、马日本脑炎、马疥癣、沙门氏菌病、苏拉病、委内瑞拉马脑脊髓炎。

(4)猪疫病(5种)。猪萎缩性鼻炎、囊尾蚴病、猪布鲁氏菌病、猪传染性胃肠炎、旋毛虫病。

(5)绵羊和山羊疫病(11种)。绵羊布鲁氏菌感染、山羊和绵羊布鲁氏菌病(马耳他布鲁氏菌病)、山羊关节炎—脑炎、传染性无乳症、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绵羊地方流行性流产、绵羊内罗毕病、肺腺瘤病、沙门氏菌病(绵羊流产沙门氏菌病)、痒病、梅迪—维斯纳病。

(6)鱼疫病(4种)。鲑鳟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鲑鱼传染性胰脏坏死、蛙蹲黏体虫病、鲤春病毒血症。

(7)啮齿动物疫病(2种)。兔黏液瘤病、野兔热。

(8)禽疫病(13种)。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禽结核病、鸭病毒性肝炎、鸭病毒性肠炎、禽霍乱、禽痘、鸡伤寒(鸡沙门氏菌病)、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支原体肺炎、鹦鹉热(鸟疫)、鸡白痢。

(9)蜂疫病(5种)。蜂螨病、美洲蜂幼虫腐臭病、欧洲蜂幼虫腐臭病、蜂孢子虫病、囊状幼虫病。

(10)其他疫病(1种)。利什曼原虫病。

五、重大动物疫病与重大动物疫情

(一)重大动物疫病

重大动物疫病是指可能对养殖业生产安全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动物疫病。通常指一类动物疫病。如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新城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

(二)重大动物疫情

重大动物疫情是指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发病率或者死亡率高的动物疫病突然发生并迅速传播,给养殖业生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危害,以及可能对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的情形,包括特别重大动物疫情。

(三)重大动物疫病与重大动物疫情的特点

1.流行快

重大动物疫病发病急,流行快,可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蔓延。2005年的辽宁省黑山县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除个别乡镇外,多数乡镇均有疫情。

2.危害大

重大动物疫病不仅可以严重危害养殖业生产安全,而且还可能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如高致病性禽流感可以在短时间内造成禽类大批死亡,死亡率可高达70%以上,甚至100%。高致病性禽流感于1997年在我国的香港首次跨物种界限使13人感染发病,致4人死亡。

3.防控成本高

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基本上有两种有效手段。一是对易感染动物实行强制免疫,使易感染动物常年处于有效的抗体保护状态。为了防控重大动物疫情,国家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4种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制度,由国家提供免费疫苗。二是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时,当地政府要按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的要求启动应急预案,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采取扑杀、封锁、消毒、紧急免疫接种等应急处理措施,迅速控制、扑灭疫情。不管是对易感染动物实施强制免疫,还是在发生动物疫情时采取疫情应急处理措施,都要花费极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因此,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成本是非常高的。2005年辽宁省黑山县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时,为了迅速控制、扑灭疫情,按疫情处理的相关规定,共扑杀并无害化处理2 000余万只家禽,损失是相当大的。

4.社会影响大

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后,不但会给当地的畜牧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而且社会影响也特别大。英国布莱尔首相执政时期,为了集中精力控制、扑灭口蹄疫疫情,将全国的议会大选推迟举行。为了控制和扑灭动物疫情,要对疫点、疫区、受威胁区采取扑杀、封锁、消毒、紧急免疫、关闭活畜禽及肉类交易市场等措施,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均被打破,疫情公开、公布后,还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国际影响。 lJ4+9fFw3BJRtwCgAuBQzZZyjHiQz0qi5kye2ddA6iV4FgfeYI7+bpCVH0WHIS1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