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战局的扩大与战线的延长所带来的是物资的匮乏和人民生活贫困的加剧。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加强经济建设,是解决战时困难,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巩固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手段。毛泽东指出,我们要“感谢那些封锁我们的人们,因为封锁这件事,除了它的消极的坏处一方面之外,还产生了积极的一方面,那就是促使我们下决心自己动手,而其结果居然达到了克服困难的目的,学得了经营经济事业的经验” 。1939年2月2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在会上发出“自己动手”的号召。1941年,为克服经济上的严重困难,中共中央再次强调走生产自救的道路,各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学员和人民群众响应号召,掀起了大规模的生产运动。在这次大生产运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南泥湾大生产。南泥湾大生产不仅是当时时代大背景的缩影,它所塑造的南泥湾精神,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大生产改造之前,南泥湾地区是一个长期荒芜、地广人稀、常有虎狼野兽出没的地方。经过对实际情况的深入研究和讨论,结合当时部队的实际条件和现实情况,我党制定了统一管理、分散经营、大家动手、各尽所能的生产自给运动的基本原则。然而,开垦南泥湾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在军队中不乏思想认识不清、态度不积极的声音,这也是开垦过程中存在的较大阻力。针对种种困难,三五九旅开展了自上而下的思想动员,统一了军队各级官兵的思想认识,在南泥湾开展以农业为主的大生产运动是解决部队供给、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增加财富的唯一路径,是保卫边区、建设边区的重要途径,这和正面抗击敌人是一样的荣耀。随着南泥湾开垦实践的深入,三五九旅的各级官兵也从最开始的脱离边区实际、缺乏经验等问题中逐渐摆脱出来,在毛泽东、朱德的屯田号召下和促进生产的理念上,自上而下深入落实“南泥湾政策”,从最开始的规划和发展南泥湾,到用大竞赛推动大生产高潮,再到“精耕细作,绝不荒芜一分地”的大开发,每一步都凝结着广大军民的辛勤劳动和汗水。在深入实践的同时,我党继续巩固生产成果,总结经验和教训,响应“组织起来”的号召,动员广大妇女群众参加生产,并在延属地委发出党政机关生产自给的通知,制定完全自给自足的生产目标。经过数年的建设和改造,南泥湾地区已经彻底改变了面貌。许多新的兵营和村庄遍布山岗,粮食和蔬菜基本自足,各式工厂学校不断创建。军队发展自给经济,是在当时大生产运动中的伟大创举,它解决了战时军队生产资料的匮乏,极大改善了垦区驻军的生活,转变了传统的“当兵吃粮”的观念,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巩固了根据地的政权。作为陕甘宁边区大生产的第一块“实验地”,从“烂泥湾”到“陕北好江南”的变化,不仅体现广大军民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精神,更体现着我党精准的战略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