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幼儿的成长从对抗焦虑情绪开始

有的家长会遇到以下情况:

孩子因为一点儿小事就哭泣、早上闹着不想去幼儿园,黏着关心她的老师不愿离开;注意力难以集中,心不在焉,喜欢玩的玩具也玩不了多久,经常因为拼不好玩具而生气,打自己的头;坐立不安、恋物、容易发脾气、和小朋友打架、不遵守规则;经常独处、咬手指甲;出现退行的表现,像小婴儿一样撒娇,生理上的表现为尿床,或者在幼儿园频繁尿裤子;伴有身体上的其他表现,如便秘、肚子痛、头痛、恶心呕吐、脸红出汗、容易疲劳、睡眠不安,睡前哭闹,挑食、不愿吃饭等。

以上情况是孩子过度焦虑的表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压力,有的压力孩子能应付得了,而同样的压力对于某些性格的孩子却过于沉重,令他们难以应对,导致出现各种不适应的表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要和各种程度的焦虑做斗争,只有战胜了各种焦虑情绪,孩子的内心才能实现真正的强大。

一、幼儿过度焦虑情绪的表现

焦虑情绪是每个人都有的,也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一种情绪,伴有一定程度的紧张感。适当的焦虑会使人们为既定的目标而进行努力,注意力会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轻度的紧张感,有助于人们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即将来临的压力。而当焦虑过度时,紧张感会很强烈,使人们难以进行有效的思考和行动,这时人的身体生理反应会很明显,心血管系统、胃肠道系统、神经系统、肌肉系统等都会过度兴奋。

过度焦虑情绪的产生有时很难断定具体的原因,有时是因为有明显的压力事件,如考试、演出等。人之所以会产生焦虑情绪,可以从认知、情绪、生理这几个方面来理解。从认知上来讲,担忧会引发情绪,如担心考试考不好会被惩罚、上台表演会被别人笑话,也有不明原因的莫名的担忧,如对亲人、自身生命安全会受到威胁、前途无望等的担心,这是一种糟糕至极的想法;情绪上是紧张、烦躁、不安甚至恐慌,遇到轻微的刺激就会发脾气;身体上也会有一系列的不适感。焦虑的本质与有压力的事情有关,同时对自己的应对能力的信心明显下降,感到自己对所面临的“危险”难以预测和应对。

人无论任何年龄都会有焦虑甚至恐惧的感觉,然而孩子的年龄很小,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更可能表现出退缩、回避、哭闹等行为。

幼儿时期的孩子在有心理压力的时候往往不能顺畅地表达出来,长期积攒的压力会引发不同程度和形式的焦虑的症状,包括恐惧、强迫、社交焦虑、分离焦虑和躯体不适焦虑等明显的症状。

幼儿时期过度焦虑时,孩子的主观体验是各种怕,最常见的是怕黑,怕关灯,怕单独睡觉,有的孩子即使有父母陪伴也必须开着灯,睡着了也不能关灯。有的孩子幼儿时期怕黑,这种感觉甚至会延续到青少年时期,或者一段时间能够自己单独睡觉,之后又难以独立睡觉。

有的孩子怕高,如滑滑梯的时候高一点都会害怕,不敢尝试。家长感觉孩子胆子太小了,别的孩子都可以做到的事情自己的孩子却做不到。然而这是孩子过度焦虑的表现,这时家长如果过于强势地让孩子往下滑,那么孩子的胆子有可能更小了。

分离焦虑是幼儿时期比较常见的过度焦虑情绪,孩子到了该上幼儿园的时候,一离开父母尤其是母亲,就感到很不适,总是非常想念妈妈。有的孩子和小朋友玩着玩着就会突然担心亲人死亡,之后就哭闹着要找妈妈,拒绝离开妈妈,即使在家里的时候也总是黏着妈妈,一旦妈妈离开自己的视线就非常不安。

孩子在生理上的反应也会比较多,常常让家长以为孩子的身体出了问题,家长带孩子经常出入各大医院,令家长和孩子都身心疲惫。例如,有的孩子上了幼儿园时常会尿裤子、便秘、腹泻、恶心、拉肚子、经常肚子痛;有的孩子经常头疼;有的孩子由于经常处于紧张惊恐中,容易疲劳、睡眠不安、食欲不振等。

二、家庭养育方式不当让幼儿产生过度焦虑

我经常听到一些妈妈们把“无条件的爱”奉为圣旨,很担心自己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因此她们经常会对孩子说“无论你做了什么错事,妈妈都是爱你的”,结果适得其反,孩子在闯了祸之后就会反复地问妈妈“你是不是不爱我了?”家长经常把自己爱孩子的话挂在嘴边,在生气的时候也更容易说出“你不听话爸爸妈妈就不爱你了”这样的话,结果会造成幼儿心里非常焦虑,他们不确定爸爸妈妈会不会因为自己做错事而抛弃自己。

害怕被抛弃是幼儿时期过度焦虑的原因之一。父母对孩子的爱要让孩子能感受到,这种感受是孩子和父母在互动中获得的。

一位妈妈,每天都亲自照顾孩子的起居,但总是忙着料理各种家务,很少陪伴孩子玩,对于孩子的呼唤经常是冷冰冰地回应“你自己玩,我很忙”。孩子生活在被拒绝中,很害怕妈妈会嫌弃他,孩子就会表现得非常黏着妈妈,妈妈一离开他的视线就害怕得哭闹。

另一位妈妈,每天只有晚上下班后和周末在家时能和孩子在一起,可是孩子在妈妈离开时,都会高兴地和妈妈再见,去幼儿园也非常顺利。这位妈妈对孩子的陪伴效率很高,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总是高高兴兴地和孩子一起玩,让孩子非常踏实。她会在比较忙的时候和孩子商量,告诉孩子先来忙自己的事情,忙完之后就按照约定陪孩子玩。

这两个孩子感受到的妈妈的爱是不同的,父母和孩子的互动方式不同,让孩子的感受不同。前一个孩子的焦虑会不断升级,而后一个孩子也会出现焦虑的情况,但是在正常范围内。可见,家长不同的教养方式有可能会让幼儿的焦虑感过强,也有可能会让孩子战胜不必要的焦虑。

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希望孩子从幼儿阶段就能养成非常有秩序的生活习惯,能够和别人分享,能够高度自律,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而家长高要求的同时忽略了孩子的年龄,以及孩子所能承受的压力。

在对孩子所提的要求是满足还是拒绝之间,有的父母为了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可能会拒绝孩子提出的某些要求。对于比较听话的孩子,家长对孩子拒绝起来很容易,但很有可能越拒绝,孩子的自信心越受打击,孩子到了幼儿园也会总是处在不安的状态中。这并不是养育孩子的初心,任何养育的方法都要有一定的度,不能一味地满足孩子,不能要什么就给什么,需要学会拒绝,例如,已经有的玩具孩子还要买,那么就必须拒绝孩子的过度要求,同时要鼓励孩子学会忍耐。需要注意的是,用拒绝的方式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这种方式不能频繁使用。

父母会担心,如果一味地满足孩子,那不就是溺爱了吗?在满足孩子一定需求的同时鼓励孩子去等待,孩子会逐渐理解有些事情不能马上去做,也不能见到什么就要什么。之所以会出现溺爱的结果,至少由两个主要因素决定,一是无限满足,二是孩子的自主意识被压制、情绪得不到控制。相反,如果对孩子的满足是有限度的,同时孩子的自主意识和情绪控制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就不会出现不良结果。

如果父母经常命令孩子、支配孩子,事无巨细地指导孩子,甚至在孩子玩的时候也不停地给予指导,那么孩子要么会变得没有主见、自卑,遇到一点困难都要问父母接下来该怎么办,不会独立思考,要么会变得非常容易烦躁、和父母对抗。

父母或长辈的过度保护,在某种程度上对孩子的限制比较多,大人做得多,孩子做得少。穿衣、穿鞋、洗漱、吃饭等都被大人承包下来了,孩子一点独立做事情的机会都没有。一方面,孩子的自我照顾能力得不到锻炼,也没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另一方面,孩子在面对这些事情时内心会感到“我不行”“我做不了”“必须有人帮我才行”。这些想法都会导致孩子情绪上的焦虑和紧张,逃避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当自己做不到又没有人帮助自己的时候就会产生强烈的愤怒,可能会生自己的气,也可能会迁怒于家人。

如果父母采取“权威”的教养方式,幼儿出现过度焦虑的可能性就相对小一些。“权威”并非完全强势,而是和孩子之间有更多的商量、语言交流,当然有些原则性的事情还需要父母的坚持,如到了该去上幼儿园的时间就不能玩了、严肃地制止孩子打人的行为。父母陪伴幼儿的时候不过度干涉,但是在绝对错误时要能够坚定地制止,如果态度模棱两可,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感到不确定,孩子会还想去尝试错误的行为。

三、父母的焦虑心理会“传染”给孩子

我在工作中发现,幼儿的过度焦虑除了受父母和家庭的教养方式的影响,父母和主要照料者的焦虑程度对幼儿也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在育儿过程中,母亲的焦虑程度对孩子的影响比较大,如果父亲陪伴孩子比较多,那么父亲的焦虑程度对孩子的影响会比较大。有的幼儿平时主要由姥姥姥爷或爷爷奶奶负责日常的照料,长辈的照料很精细,也很小心谨慎,这意味着会给孩子传递很多焦虑情绪。焦虑的父母经常会把危险的信息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处处小心谨慎。由于幼儿阶段孩子还太小,家长感觉孩子太弱小,生怕孩子有什么闪失,对孩子的叮嘱就会很频繁,于是幼儿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也就逐渐内化了一个概念——世界是危险的,是脏的,是有害的,离开父母和家人都是不行的,做事情就畏手畏脚,非常谨慎。

幼儿往往将焦虑情绪表述为“害怕”,莫名害怕,或者遇到一点点事情就会想到非常糟糕的结果,如不小心被刺扎了一下,就害怕自己会死;手弄脏了,就担心自己会得不治之症;一个字没写好,就害怕被认为是笨蛋。非常焦虑的幼儿会显得很脆弱、胆小,容易哭泣,而他们身后肯定有非常焦虑的父母,焦虑的代际传递是很容易出现的。母亲或父亲的过度焦虑对孩子的影响可能一部分源自遗传,更可能会通过日常的亲子互动将大量焦虑的信息传递给孩子。

那么该如何让幼儿不那么焦虑?家长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焦虑是过度的,这是帮助孩子的第一步,然而这也是很艰难的一步,因为很多父母已经习惯处于焦虑急躁的状态,觉得为孩子焦虑紧张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在他们的观念里,这种想法已经根深蒂固。

有一位母亲,曾经经历过严重的产后抑郁,通过心理治疗辅导之后发现了深埋在心底的焦虑不安,这些隐藏的焦虑使她的情绪经常波动,但不得不压抑。在疗愈的过程中,这位母亲将自己深层的没有觉察到的焦虑一点点挖掘出来并解决掉之后,她发现孩子不像以前那样胆小爱哭了,也不黏着自己了,自己和孩子都变得越来越自信了。这位母亲的自我成长意愿很强烈,能够通过自己的改变引领孩子的改变,虽然孩子也会遇到烦恼,但比之前的痛苦要少很多。

然而,不是所有家长都会像这位母亲一样有强烈的改变意愿,而更可能是在发现孩子的问题之后,不得不做出一点改变。无论主动改变还是被动改变,最终目的是使孩子的焦虑程度减轻,减少痛苦,提高孩子的情商能力。

四、过度焦虑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焦虑情绪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不舒适的感受,往往和害怕混在一起。孩子的心理成长,是在不断对抗焦虑情绪的过程中实现内心的逐渐强大。

幼儿的过度焦虑是从一般程度的焦虑演变成恐惧、退缩、逃离和各种身体不适的感觉。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怕黑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由于怕黑,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才能入睡。随着孩子的年龄的增长,这种“黑暗”所带来的焦虑恐惧逐渐被克服。自信心比较好的孩子,到了幼儿园大班的时候能够逐渐独立睡觉而不会被黑暗吓到。

如果幼儿的一般焦虑没有处理好,而加重成为过度焦虑,就会给孩子带来多方面的困扰。过度焦虑最核心的影响是对幼儿自信心的打击,导致幼儿做什么事情都没信心。有的幼儿适应环境慢,不敢认识新的小朋友,不敢回答老师的提问,总是害怕有危险,拥有严重的分离焦虑,直到幼儿园大班也没有克服焦虑。由于幼儿行动的控制能力较低,过度焦虑会让活泼好动的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更加难以自控,有的孩子甚至经常觉得别的小朋友对自己有敌意,因此动手打人、破坏等行为也屡见不鲜。如果压力过大,幼儿也会出现睡眠上的障碍。如果这些过度焦虑解决不好,就会引发孩子的多动、抽动、抑郁等心理疾病,也可能会严重影响孩子将来的学习状态。

如果出现过度焦虑的这些表现,就说明孩子的自信心和调控自己情绪的能力严重下降了,家长需要改变不当的养育方式,发现问题,从而进行改正,帮助孩子走出过度焦虑,刻不容缓。 dkRcR2z7znZSPJToTJ7Xmn20QDTHoi4WuceG6hyuPizBVcQPSumty2szQW9bd8g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