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兑现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之际

任理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经过党和人民接力奋斗,我们迎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的历史时刻,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期盼即将变成现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见证着我们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在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标志性事件凝结着人类的光荣与梦想、昭示着历史前进的方向,成为一个民族发展、人类社会进步的里程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自古以来,“小康”寄托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但几千年来,包括在历史上的“盛世”,中国的劳动人民一直无法过上“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的生活。以直接关系人们温饱的粮食生产为例,在春秋战国后的 2000 多年间,尽管我国粮食单产和总产都有一定程度增长,但人均粮食占有量和农民生活始终处于较低水平。清朝康熙皇帝曾说:“地亩见有定数,而户口渐增,偶遇岁歉,艰食可虞。”根据学者们的研究,按照当时的粮食亩产量,人均占有耕地 4 亩才能维持基本生活。但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 年),全国人均耕地只有 3 亩。近代以后,西方列强入侵、军阀混战,更使中国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渊。新中国成立以前,缺吃少穿、生活艰难长期困扰着中国人民,温饱都无法实现,“小康”只能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与人民想在一起、苦在一起、干在一起,始终紧紧聚焦“小康”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首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吹响了决战决胜的冲锋号。2019 年,我国经济总量接近 100 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人均GDP超过 1 万美元;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 28.2%,居民消费结构加快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进而向享受型转变;贫困人口数量减少到551 万人,并将在今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与此同时,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社保等民生福祉持续改善。14 亿中国人民即将普遍过上殷实宽裕的生活,这无疑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让中国人民过上全面小康生活,还会大大提升人类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19年共有 70 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超过 1 万美元,包括中国 14 亿人口在内,总数约为 29 亿人。正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懈努力,使人均GDP超过 1 万美元的经济体人口数量翻了将近一番。同时,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大幅提高。在 1990 年处于低人类发展水平组别的 47 个国家中,中国是目前唯一跻身高人类发展水平组的国家。14亿人口的大国从低人类发展水平跃升至高人类发展水平,这无疑是中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伟大贡献。

目前,世界上有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大多数属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仍有大量人口处于绝对贫困之中。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提前 10 年实现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我们党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做到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推动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坚持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当代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不仅将使中国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在共同富裕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也极大丰富了人类反贫困理论、拓展了人类反贫困实践,为世界上仍然处于贫困之中的人民追求富裕安康的生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集中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直接表现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背后则是中国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文化影响力、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升,使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亲自挂帅出征、驰而不息推进,走遍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多次召开专题座谈会,分析形势任务,作出工作部署。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贫困人口从 2012 年底的 9899 万人减少到 2019 年底的 551 万人,连续 7 年每年减贫 1000 万人以上,并将在今年彻底消除绝对贫困。世界上没有哪个政党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以这么强的意志、这么快的速度、这么大的力度帮助这么多人摆脱贫困、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惠及全体人民,是以人民为中心集中而鲜明的体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我们党员干部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党员干部必须做到一切为了人民,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一切依靠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一路走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伟大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新中国成立 70 多年来我们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伟大征程上的凯歌行进,特别是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铸就的人间奇迹,充分证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顶天立地的真正英雄。我们一切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都离不开全体人民磅礴力量的凝聚激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动实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惠及全体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伟大的发展成就由人民创造,应该由人民共享。”“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脱贫致富一个不能落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的在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覆盖的人口要全面、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党中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 2020 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为的就是让全体人民一个不少都能过上全面小康的生活。

一个政党如何回答“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根本问题,体现其根本立场,也决定其奋斗目标。这一根本问题解决好了,就能自觉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对这一根本问题的回答,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目标,支撑其一以贯之坚持不懈的强大动力,就是根植于我们党初心使命中的人民立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展现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改革开放之初提出“小康”目标开始算只用了 40 多年时间,从新中国成立开始算也只有 70 多年时间。在几十年时间里带领中国人民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成就和国家治理成效的重大标志。

回望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披荆斩棘、波澜壮阔的历程,我们更能深刻体悟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

科学擘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蓝图。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深化对“小康”的认识。从 1979 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小康的状态”、党的十三大提出“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的标准不断提升、内涵不断拓展、要求不断提高;从党的十二大提出“两步走”战略部署、党的十三大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到党的十五大提出“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乃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步骤日益明确、战略路径日益清晰、战略规划日益完备。

艰辛开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确道路。 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小康”目标时,我国的底子非常薄:1978 年国内生产总值只有 3679 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 385 元,科技水平同先进国家相比落后几十年,而且存在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的突出矛盾。要在这样的条件下实现“小康”,必须闯出一条新路。如何闯出一条新路?改革开放!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正确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始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有力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破浪前行。 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我们党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异常复杂,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逐步建立到加快完善,极大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极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极大增强了党和国家的生机活力,极大推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我们党带领人民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开放,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治理,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与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些都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的巨大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实践勇气,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强大执政能力和高超领导水平。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大党员干部把初心和使命转化为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原动力。“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用 35 年的坚守与付出,让 10 多万山区人民摆脱世代贫困;贵州大山里的老支书黄大发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誓言,带领群众抹去了祖祖辈辈“一年四季包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的饥饿记忆……为了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广大党员干部谱写出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奋斗之歌。

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越是到收官阶段,越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应当看到,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上升,再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难度更大。我们要面对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不利局面,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发展。

形势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尽锐出战、善作善成。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咬定目标、真抓实干。在科学评估进展状况的基础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突出短板和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进行认真梳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解决好重点地区环境污染突出问题,加快推进民生领域工作,健全社保兜底保障机制,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就要取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胜利。这是不屈不挠、长期奋斗的果实,更是启航新征程、扬帆再出发的动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既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跑好“最后一公里”,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这是恢弘壮丽的新征程,又是任重道远的新征程!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初心使命,把我们党建设好建设强,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人民日报》(2020 年 06 月 30 日 01 版) PTzjfbENRPRbyiQfI+R8Xk4PNnaua/dsYq5Pjr7Tl/GwgMku/TvumDXJEbEzoKy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