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8 凿与虚

我们可用虚/实来谈论道/术。术是实实在在的本事,道则玄妙虚无。

求术的人,因其实而容易凿。“君子不器”这话即对此而发。人们有时更进一步说,若不通于道,术也难于精通,从顶尖的棋手到顶尖的物理学家,都是好道的。这话有道理,但不可太当真。很多高度程式化的技术,无须好道,也能精通掌握。这话尤其不可反过来说,仿佛通了道理就无所不能。术总是需要专门学习训练才能掌握。

但就当今的哲学而言,显见有技术遮蔽道的倾向。罗素一方面赞扬逻辑实证主义者对数学、逻辑及传统哲学问题的语言方面的重视,一方面指出,所有这些问题“已经变得如此专业化,如此易于具有准数学的确定性,以致几乎不能把它们视作属于从前所谓的哲学”。因此,“存在着一种技术的危险:它不是有助于解决问题,而是隐匿了问题”。

求术,病在凿;求道,病在虚。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空空如也。孔子所求是大道,但他“多能鄙事”,其教学方法也以因器言道为主。朱熹一派的道学,反复强调求道须自格物始。道虽是虚的,求道却是实实在在的努力。“道无形,因术以济人。”一味上行,以理证理,这样盘道,难免盘空。你也许颇通欲速则不达之理,但何时算过快,何时是适当的快,颇难判定,乃至于最后全靠自家体会。

我们固然不能要求哲学家生活经验最为丰富,专业知识积累深厚,但至少我不会去听大学生讲授人生哲理,不会听不谙历史的人谈论政治哲学。没有什么道理是完全抽象的,不跟任何经验、任何知识相关联。我们学哲学的,虽然没多少专门知识,但不能完全没有知识、没有经验,只会凭空论理,论空洞之理。

现今好哲学的年轻人,未经过事,且没有学过物理也没有学过历史,所习常多空言,白白耽误了青春。求道者,即使没有多少为事的经验,至少须博识广闻。“闻见不足以尽物,然又需要它……若不闻不见又何验?” 〔张载,《张子语录》上〕 但究竟需要哪些知识准备?天下的物事没谁格得尽,天下的书没谁读得完。对求道之人,该格多少物,该读多少书,原无一定之规。“穷理如一事上穷不得,且别穷一事,或先其易者,或先其难者,各随人深浅,如千蹊万径,皆可适国,但得一道入得便可。” 〔《二程遗书》,卷十五〕 这层意思,在宋儒那里,会用互相矛盾的说法说出来,一时说,“格物穷理,非是要尽穷天下之物,但于一事上穷尽,其他可以类推” 〔《二程遗书》,卷十五〕 ,一时又说,“人要明理,若止一物上明之,亦未济事”,“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卷十八〕 。话说得互相矛盾,但在我们的上下文这道理倒不难解。 mOLnt/JTU66O5gQ0hb0Qw4cndIcIF8f263tkAWt6/Ukw3YsamNrgrKUUHXOextN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