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8 因事说理和离事说理

默会和明述是两个笼统的词。身教不一定永远一言不发,默会可以是点拨之后默会;反过来,即使道理说得很明白,可能仍依赖于一定的情境,此道理与此情境的联系,我们原有所默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长篇大论说理。大家处在共同的事情之中,讲说道理多半只是三言两语的指点。我们不妨称之为因事说理或因事言道。孔夫子说理,多半是因某人就某事而论。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曰不可,答冉有曰可。《为政》篇里连着四章学生问孝,孔子给出四个相异的回答。这一点,历来研习者多所强调,说孔子的言教多为“有为言之”,乃至于称圣人从来不离器言道。当然,因事说理并不意味着所言之理只是这件事的道理,修道路,是为了连接不同的地方,明白道理,是为了贯通不同的事情。孔子多因事说理,同时教导我们要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孟子时候,流行各种学说,他夸张地概括为“非杨即墨”,为了伸张孔学,孟子多与别家辩论,虽然他自辩“吾岂好辩”。学说之间相互辩论,不仅会各自引征支持自家学说的事实,而且要把自家的道理讲得细密,讲得系统。传里一句“从道不从君”,到荀子那里,便写出《臣道》一大篇文章,“从命而利君谓之顺,从命而不利君谓之谄;逆命而利君谓之忠,逆命而不利君谓之篡”云云。在这种系统论理中,不仅说理的篇幅增加了,而且,道理互相勾连,仿佛形成了一个多多少少独立的道理世界。固然,孟子在讲四端或曰四心的时候,也讲到比较具体的事例,例如孺子将入于井,近旁的人自然会施以援手,但这与因事言道不尽相同,这里的“事”毋宁是理的例子。离事言道,荀子更典型些,《荀子》每一篇,就像今天所谓的一篇论文,论学、论乐、论王制、论臣道。我们也可以比照柏拉图,他的每一篇对话,大致有一个专题,论国家、论法律、论知识、论美。

因事说理的好处,叶适说得最好:“按古诗作者,无不以一物立义,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物有止,道无止也。……道虽广大,理备事足,而终归之于物,不使散流。” 据此,离事说理就来了麻烦。我们平常理解道理是从具体事情开始的,是连着具体事情的,否则,道理听起来就很抽象。“无验于事者其言不合,无考于器者其道不化,论高而实违,是又不可也。” 而且,我们的语言本来不是为专门说理准备的,而是为描述事情、打动他人等等准备的。我们平常说话,意思多半挺明确,给孩子分糖果,每人都得到平等的一份,小孩子都听得懂。可是像“人生而平等”这样的话,意思就不那么确定了。于是,歧义纷出,“好为异论以败经者将遂出其间矣”

那么, 为什么我们还会离事说理呢 ?叶适对此有他的解释:“上古圣人之治天下,至矣。其道在于器数,其通变在于事物;其纪纲、伦类、律度、曲折,莫不有义,在于宗庙、朝廷、州闾、乡井之间……周室既衰,圣王不作,制治之器丧失而不存,或其器仅存,而其数废阙不明……孔子哀先王之道将遂湮没而不可考……知其言语文字之存者,犹足以为训于天下也……又为之论述其大意,使其徒相与共守之,以遗后之人。” 后来章学诚所说的,大意相当:“天地生人,斯有道矣,而未形也……人有什伍而至百千,一室所不能容,部别班分,而道著矣。仁义忠孝之名,刑政礼乐之制,皆不得已而后起也。” 〔章学诚,《原道》上〕 道理本来在事情之中,在实践传统与器物制度之中。人们一群一群生活在较为稳定的传统里,这时候不大需要唠唠叨叨说理,人们做事情,在事情之中默会仁义忠孝。人群分散开来,不再那么紧密地通过共同实践相联系,或者,生存环境(一般说来是社会环境)迅速转变,道理存于其中的生活形态崩解,或者,来自不同传统的人们不得不生活在一起,这些时候,说理就变得重要起来,或者要继承或恢复从前的道理,或者要探索当前生活形态中的道理。

看来,离事说理有它不得已之处:我们不再像前人那样生活,那些道理所依附的生活形态消失了,甚至连制治之器也丧失而不存,于是不得不把道理较为抽象地表述出来。

所谓“不得已”,听起来等而下之,古时候人本来倾向于把在先的视作更好的;不过,叶适和章学诚这些话同时却也提示,因事说理有它不及之处。其中比较明显的一点是,因事说理行之不远,行远了多生误解。孔子本来为桓司马言“死之欲速朽”,为南宫敬叔言“丧之欲速贫”,不在事中的人却可能把这些话听成了一般道理。有若善思,感到困惑,去问曾参,最后由言偃(子游)解释清楚。这事情大概发生在孔子去世不久,当事人都是孔子的亲炙弟子,我们今天读孔子,贸贸然当作教条而实际上完全读拧了的还不知有多少!宰予睡了个午觉,夫子就骂他粪土之墙,号召学生群起而攻之,毋宁太过?想必这话另有什么我们难以复原的背景。这本来是常识,但确有必要提醒。因为孔子时候,教学主要通过口传,而不是要著书立说以传后人,我们不可以今人读书的常识去读孔子。学生问孔子管仲这个人怎么样,一段里回答:“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又一段里说,“如其仁!如其仁!”,“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可以想见,孔子这些评论,都是有上下文有针对的,不宜用今人的眼光断言孔子说话颠三倒四。 tyXskzMCtPnlOHMc+IwXufg6FcB5MIiDwhkOaxxn+eq4cIZscmYey2pzZfLEjLK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