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言

“中国”二字出现在三千年以前

今天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是我们国家的名称,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但是这两个字,以及由这两个字组成的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一开始它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到了今天会成为我们国家的名称呢?这还得从1963年发生的一件事说起。

1963年8月,在一个大雨过后的上午,租住在陕西宝鸡县贾村一个农家院的陈某,发现后院的土崖因雨水冲刷部分坍塌了,下面好像有点亮光。他用手和小镢头刨,结果刨出了一个铜器,就取回家放着。第二年,陈某返回固原,临走时将铜器交给另一人保管。1965年,那人缺钱花,就将这件铜器以废铜的价格卖给废品收购站。宝鸡市博物馆的一位干部在市区玉泉废品收购站看到这件铜器,感觉应该是一件比较珍贵的文物,便向馆长汇报。馆长派人考察,断定这是一件珍贵文物,便以收购站当初购入的价格三十元将这尊高三十八点八厘米、口径二十八点八厘米、重十四点六公斤的铜器买回博物馆。这尊铜器成了宝鸡市博物馆1958年成立后收藏的第一件青铜器。

1975年,为纪念中日建交,国家文物局要在日本举办中国出土文物精品展,王冶秋局长聘请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已故上海博物馆馆长)组织筹备。马承源很快从全国各地调集了一百件一级品文物,其中就有宝鸡出土的这件饕餮纹铜尊。马承源在故宫武英殿见到这件青铜器后,反复看了好几遍,心中一直纳闷,这么大造型的器物为什么没有铭文?随即,他用手在铜尊内壁底部反复摩挲,感觉底部某个地方似乎刻有文字。他大为振奋,立即让人送去除锈。清除泥土和锈迹后,果然在铜尊底部发现了一篇十二行共一百二十二字的铭文。马承源将这件青铜器命名为“何尊”,因为根据铭文的内容,周王宗族“何”的先人曾追随文王,周王赏赐给“何”贝三十朋,“何”因此制作此酒具,以作纪念。

在这件青铜器上面,我们找到了“中国”两个字最早的实证。这篇铭文有一段的大意是说:武王在攻克了商朝的首都以后,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向上天报告,说我现在已经把“中国”当我的家了,我统治了那里的民众。根据这篇铭文后面的内容,我们可以断定,这篇铭文的书写包括这件何尊的铸造时间,是在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在位年间。也就是说,何尊以及上面的“中国”这两个字,肯定是出现在三千余年前的公元前11世纪的后期,因为除了这以外,我们现在看见的“中国”这两个字,都只出现在传世的文献中。

这两个字是不是就是今天中国的意思呢?因为毕竟铭文里面讲,周武王是在攻克了商朝的首都以后,认为他已经可以把“中国”当他的家了(“宅兹中国”)。也就是说,“中国”在那个时候是指商朝的首都,也就是商朝最高统治者住的那个城。

那为什么把它叫作“中国”呢?

我们可以从这两个字本身分析一下。繁体字的“國”,中间有一个口,这个“口”原来就写成像人的嘴巴的形状,用它来代表人。下面有一道横杠,意思就是这些人所居住的这片土地。旁边有个“戈”字,因为土地对这些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他们就要拿着长柄的武器守卫它。铭文上的“国”形同“或”,以后的“国”字的写法,在外面又加了一个框,那就表示,在它外面还要建一道围墙,也就是城墙,不是更安全了?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国”原来的意思,就是一个有城墙包围的,有人守卫的一群人居住、生活的地方。

那“中”是什么意思呢?“中”我们看它原来的形状,就像一面飘扬的旗子,上面和下面还有流苏装饰着。据专家考证,这个“中”,原来就是商朝人用来召集他的部队和民众的一个符号。做一面大旗,什么时候这面旗插在那里,他的部队和民众就明白有事要召集他们了。所以集合的时候,人们就聚集在这个被称为“中”的旗子周围。时间长了,“中”就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意思,那就是中间、中心、中央,引申出来就是最重要的。

这样连起来我们就明白了,“国”就是当时集中的居民点,一座座城。这样的国有很多,所以还有个词叫“万国”。万,并不是确切地讲一万个,而是很多很多。春秋时候记下来的有名有姓的国还有一千多个,也许还有没记下来的小国,反正就有很多。在这些国中,哪一个有资格叫“中国”呢?那就是最高统治者住的那个国,也就是最重要的国,一般来说也是处在中心的国,就叫中国。所以周武王攻占了商朝的首都,也就是商王住的地方,他就可以跟上天报告,他成了中国的主人,把中国当他自己的家了。当然,到了周朝,周天子住的那个国,那座城,就叫作中国。

为什么后来中国的范围不断地扩大呢?

到了东周的时候,周天子已经名存实亡,成了一个摆设。而诸侯通过兼并,大的诸侯越来越强大,统治的范围已经不是原来的一座城,或者分封给他们的那几座城。所以在春秋阶段,国的数量很快减少,因为很多的国被其他诸侯灭了以后,吞并了以后,就成了其他国的一部分,不再被当成国了。所以,那几个大的诸侯统治的国的范围越来越大,而国的总数却迅速减少。

到了战国的时候,主要的诸侯国就剩下了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还有几个不太大的小国。在这种形势下,既然周天子住的地方称中国,诸侯们也开始把自己的国都、自己住的地方称为中国,这样中国就不止一个了。特别是以东周的都城——今河南洛阳为中心的一大片地区都被称为中国了。

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把其他诸侯国都灭了。当然,秦朝的首都咸阳是名正言顺的中国,但是原来那些地方,大家还都认为自己也是中国。再加上秦始皇成了皇帝,他认为他超过以前所有的三皇五帝,所以自称皇帝,就把他统治的地方都看成中国。这个概念,以后的各朝代都沿用了。所以从秦朝以后,“中国”也就成了中原王朝的代名词。

比如汉朝,国号是汉、大汉,但是从皇帝到臣民都认为汉朝疆域的范围就是中国,而在汉朝统治范围以外,就是胡、戎、狄、蛮、夷。相对于周边,汉朝就是中国,这也符合长期流传的“天下之中”的概念。

所以从汉朝一直到清朝,中原的王朝,特别是统一的王朝,都认为自己就是中国。当处于分裂状态时,都认为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主要的分裂政权还以中国的代表自居。如果它还着眼于今后的统一,就坚持自己是中国,对方不是中国。如南北朝时期,北朝、南朝都以中国自居,北朝称南朝为“岛夷”,南朝称北朝为“索虏”。等到重新统一,又合在一起了,当然双方都是中国。皇帝可以改姓,国号可以改变,但“中国”这个概念一直维持不变。

但是直到清朝,“中国”还不是这个朝代的正式国号,它的正式国号是清、大清、大清国。清朝与外国签的条约,都用大清国、大清,而不用“中国”。同样,以前的朝代,像明朝,正式国号就是明、大明、大明国。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正式的国号就是“中华民国”。尽管法律上没有规定中华民国的简称,但习惯上用的简称就是中国、中华,在正式的场合更多的就是用中国。所以到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以后,“中国”就成了这个国家正式的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

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911年期间,“中国”这个词的政治含义,是中原王朝的代名词,是指中央政权有效统治的范围,它的统治范围之外就不被认为是中国。中国的民族含义,一般就是指华夏,近代才开始称汉族,华夏居住的地方被视为中国,周边其他民族就被视为蛮夷、夷狄、戎狄,他们居住的地方就不被认为是中国。中国的地理含义,往往就是“中原”的代名词。比如《史记·货殖列传》中,司马迁提到的“中国人民”,意思不是我们今天讲的中国人民,而是指中原的人。在古代,“中国”和“中原”往往是通用的,“中原”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范围,不同情况下、不同年代它指的范围不同。“中国”的文化含义,往往也局限于华夏文化,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汉族的文化,一般不包括少数民族的文化。

总而言之,“中国”这个名称,最迟在三千余年前已经形成并且一直被沿用,但是直到近代,它才成为我们国家正式的名称。在历史上,“中国”代表了正统,一个政权要建立,要维持,必须把自己作为“中国”的代表。特别是在分裂的时期,只有以“中国”自居并能代表“中国”的政权才有可能完成统一。即使是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建立的政权,如果想入主中原,要统治整个中国的话,也得自认为是“中国”,才能争取到政治合法性,才能得到大多数国民的认同。 P+/f95uXLo8g8C7LJK8t2gWRjWsQpAShwea0btHM9iNjW1MhObZ2cQ+jTMPMOkU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