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当公开课学生表现“意外”,怎么办?

公开课类型多样,与常态课不同的一点是,师生双方可能彼此陌生,同时又须共同面对“意外”的“听众”(本校领导、教研组成员或外校教师,以及教育局教研员等)。我们也常会碰到有“意外”故事发生的公开课,如果执教者能够积极应对“意外”,以小说家的笔法“顺水推舟”,再创“意外”情节,则“经典作品”可期,学生因“意外”再增获得感。

情景再现

城区六校联片教研,我在外校上公开课《乡愁》,在完成课前听罗大佑的《乡愁四韵》,顺利过渡到“悦读知情”环节时,原本想叫一位“计划”好了的学生朗读,可是突然一男生喊着:老师,我读一下啊!“啊”余音绕梁,似乎带着点“江湖气”,意料之中的笑声来自四面八方。

在师生关系陌生的课堂生态中,教师凭借有限的接触,很难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故而此种公开课,各种可能性都存在,“意外”在所难免,而且不排除有些“意外”是淘气学生的有意为之。教者应机智应对,快速做出反应,善于及时捕捉有利于推动课堂向前发展的积极因素。

临场应对

面对学生“有意”的热情,我随即顺水推舟,微笑着说:“你的嗓音响亮,挺能吸引大家伙哦,瞬间让老师关注到了你。”该生笑了一下,拿起书,开始朗读诗歌。我看到他在读第三节时,几乎是很陶醉地背诵了下来,而且声音略带颤抖。声音的抖动具体发生在两处:第一处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后多加的“啊”字上;第二处在“母亲在里头”的“母亲”一词后加的“却”字上。该生读完之后,我没有急于给出评价,而是顺水“推波助澜”,叫了他附近的一位女同学,问她对刚才男同学的朗读有何评价。女同学说:“这位男生读得挺深情,但读有些句子时,有增字现象。”我要求该男生照着原诗,原封不动地把第三节再次朗读了一遍。然后,我又询问刚才做出评价的女同学:“你觉得这位男同学两次读诗,有差别吗?”女生说:“前后两次给人的感觉,是两种味道。”我又追问:“哪两种味道?具体谈一下。”女生回答:“前一次在两处增加了字,声音有顿挫之感,而且似乎有故事。后一次读,没有此种感觉。”顺着女同学的评价,我总结道:“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高度凝练,涵义丰富,增一字或减一字都可能影响诗味。但是,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常识,即诗人遣词造句是服务于自己表情达意的,而读者在朗读诗歌时,字词的把握、节奏的舒缓也是服务于情感抒发的。刚才这位男生朗读到第三节时,是背诵下来的,我们都注意到了他声音的微妙变化。他似乎在这首诗里找到了潜藏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事实上,优秀的文学经典,我们总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技巧点拨

裴斯泰洛齐认为:所谓教育机智就是教师对于学生身心的敏感的共鸣力和感化力。公开课的特殊性,课堂教学过程中“意外”的突发性,要求执教者具备应对突发“意外”情况的教育机智。本案例采用顺水推舟的方法来机智应对“意外”:先接着,不回避,热处理,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存在感。

第一,“先接着”,也就是及时主动接受出现的“意外”。在公开课的特殊环境下,执教者要最大限度地克服因各种“意外”而出现的心理焦虑、紧张,否则就会出现思维“卡壳”,语言表达紊乱,形态僵硬,以至于出现课堂“冷场”。

第二,“不回避”,也就是不避重就轻,以积极的姿态正面回应“意外”,矛来不逃,或者矛来不躲,而是矛来矛对。

第三,“热处理”,也就是及时捕捉有利于化解“意外”的契机,因势利导,将“意外”牵引到课堂的正常情景上来。

课堂永远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任何“意外”都可能随时发生。课堂变幻莫测,教师唯有具备高超的教育机智,顺水推舟,巧施“魔法”,方能强烈吸引学生融入其中,感受“意外”之喜。

拓展迁移

教育机智能力的获得和灵活应用,需在常态课上修炼总结。一线教师或初涉讲坛的新人,在自己的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有明确的课堂生态观念,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整个课堂的生态链。任何突发“意外”,都可能影响课堂生态链条的完整。在师生就某一问题产生重大分歧时,教师的教育机智就是化解分歧的一剂良药。

一节常态课,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讲到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变化时,一位同学突然站起来义愤填膺地说:“我们周围普遍存在有菲利普夫妇这种畸形心理的人,你看学校的班主任,对待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两种截然不同的眼神,真叫人厌恶。”他说的时候,教室里瞬间鸦雀无声,全班同学齐刷刷地将目光锁定在我的脸上,期盼我的回应。我示意他先坐下,面带微笑对他说:“你阅读本文的发现,着实惊醒了作为老师的我,让我迅速追问自己!”我又说:“你看,我是咱们班的班主任吆!宝贝,我是‘菲利普夫妇’吗?”他回答道:“您不是,但并不表示其他人不是啊!”于是我顺水推舟,接着说:“其他人是所有人,还是个别人啊?”当听完我的这句话后,这个孩子微微一笑,不说话了。我说:“孩子们!‘嫌贫爱富’只是个别现象。人类文明的进步,大到国家,小到个体,离不开相互扶持。我们看待某一不正常社会现象时,应尽可能全面地去分析,多点理性。”

作为语文教师,足够功力的文本解读能力,是保证课堂面对“意外”不乱阵脚的重要武器,同时,还要具备随机应变的教育机智。挖掘文学作品的真正内涵,获取作家寄予在文字背后的真正情怀,当学生存疑追问时,就可得心应手,顺水推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构筑完整的课堂情节。

教育感悟

学生是课堂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其情感世界具有可塑性,心理认知充满变化。当他们处在不稳定的环境中,又面对立体多维的经典文本时,“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外”行为潜在地存在于整个课堂生态中。教师当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姿态机智应对,并且做到如文学大家一样,“一笔挥去,情节又起”。有情节的课堂,才能抓住学生的眼珠和心魂;有应对“意外”的教育机智的展现,才会使学生有更多的课堂获得感。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城关中学 李胜红 FEmJn939jE0mi1E9YMdVNeG46ff1nLolQWhfdjEVmGoTIbEVvPG+xEr4LiizPu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