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向经典举杯

那些熠熠闪光的名字,注定早已化作头顶上的灿烂星辰;那些穿越了岁月尘埃的文字,却依旧在时光的长河中,酝酿着源自先秦、经由汉魏、裹挟着唐风宋韵的甘甜。那些盛开在风骚词赋以及晨昏更迭的缝隙间的文学奇葩,自从陪伴着曾点在沂水中沐浴、随同曹操在碣石山高歌、与陶渊明一起远眺过南山、随李太白共同梦游过天姥之后,早已幻化为无影无形却又无处不在的微风,在每一个晨曦初绽的清晨,或是每一个夕阳斜照的傍晚,抑或是每一个繁星满天的深夜,轻轻拂过书桌、拂过鬓角、拂过河山,融入大千世界,成为养分,成为花朵,成为热血。它们,浸染出张中丞的一腔忠诚,奏响着辛弃疾的铁马金戈。它们的每一个花瓣上,都镌刻着一份道义的担当和历史的使命。它们的花香,飘过凄神寒骨的小石潭,划过万顷茫然的赤壁水,越过奇伟瑰怪的褒禅山,穿过气象万千的岳阳楼,一头扑入泻出于两峰之间的酿泉中,从此,不但醉了那个自号醉翁的滁州太守,而且醉了三千年的文化,以及三千年的秋月春风。

这便是文学,这便是至今仍让我们沉醉痴迷的心灵绝响。这里的每一个字,都抒写着一个虔诚的信念;这里的每一句话,都支撑起一颗不朽的灵魂。白日里吟哦它,便是和先贤圣哲倾心交谈;静夜里亲近它,便是听崇高精神孤独吟唱。它的声音,时而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时而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时而亲切如父兄叮嘱,时而严厉如雷霆万钧。它总是从我们难以预想的方向突然为我们打开一扇窗,让那些带着酒香、花香与墨香的气息,吹散心头的浮躁与世俗。

我乐于沉浸在这三千年的文字世界中。我愿意像柳子厚那样访山问水,以自然造化涤心中烦忧;我愿意像范仲淹那样忧乐天下,为社稷苍生求生命福祉;我愿意像欧阳修那样醉于山水与人民之间,虽苍颜白发却怡然自乐;我愿意像苏子瞻那样驾扁舟逐明月,外求天人合一,内求气定神闲。这样的世界,每一缕风都飘荡起几许的诗情与豪气。无须举酒属客,先醉倒的,只会是纯净的心。

在这样的文字世界中,理想、胸襟、抱负,是生命的最佳定义,忠诚、坦荡、执着,是人性的完美诠释。这些大写的灵魂,以坚贞的人格操守和九死未悔的坚强信念,把并不鲜亮的生活经营得如火如荼。无论顺境逆境,无论花谢花开,跌倒了成为长河,站起来就是高山。

我渴望与这样的文字、这样的灵魂永久同行;我渴望沉醉在这醉过岁月的酒中,听任它流过我的每一根血管;我渴望我的躯体能随时随地散发这样的馥郁酒香,让我继承了这浓浓的醉意,再将它挥洒到空气中的每一个分子里。那样,我才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它的生命的脉动,并且和着它的旋律翩然起舞。

今夜,我双手捧起这杯醉倒岁月的美酒,不敬天地,不敬神灵,只敬那一缕起自诗词歌赋文的清风。我相信,这些不朽的文字、不朽的灵魂,都不会在意这杯中物的尘俗价值。它们的心中,早已填满了锦绣的河山、灿烂的文明和伟大的追求。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我不是醉翁,却愿意是醉翁们文化精神的衣钵传人。

我是教师,一名终日与文学为伴的语文教师。我的物质世界或许并不繁花锦簇,精神世界却无限丰盈。我渴望借助我的引领,能帮助更多的人热爱文学、亲近经典。我幻想用文化的良币驱逐恶俗的劣币,让每一个灵魂都远离尘俗的污泥浊水的侵害。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我继七年前编辑出版《中学语文经典文本解读——第三只眼看课文》之后,再一次对现行的多版本语文教科书进行筛选,挑选出为数代人熟悉的作者和作品进行个性化品读。我的品读,没有考据家的寻根问底,没有理论家的严谨剖析,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阅读者,从人之常情出发,从语文学科教学的需要出发,同入选至语文教科书中的这些作者、经典课文进行完全私人化的对话。这些对话,有时从人情人性出发,有时从意义探知出发,有时则是从语文教学的现实需要出发。我的所有品读,绝不代表这些经典课文的正解。它的价值,只在于多开一扇窗,帮助我的语文同行以及其他阅读者换一个视角观赏世间万象。

本书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侧重于介绍中学语文教科书中出现频率较多的几位作者。对孔子的介绍,以教科书中节选的24则《论语》语段为依托,围绕着学习和修身两大主题展开,避开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伦理主张。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基于中学生的理解力的客观需要,也是基于语文学科教学的实际需要。对庄子的介绍,则是以《逍遥游》这一篇课文为根本,从《逍遥游》中挖掘一些足以滋养终身的成长养分。这些养分,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不会主动关注。另外四位作者中,苏轼是我最喜欢的古人。之所以无比欣赏苏轼,是因为他在功名富贵面前的“拿得起,放得下”。苏轼的豁达通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集儒释道为一体的独特思想。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人们往往更多关注儒家和道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而对佛禅思想的影响关注较少。所以,我特意从佛禅视角进行分析,意在为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多搭一座桥。其余三位,主要依凭具体的课文或具体的故事进行宏观介绍,为语文教学提供一些多元解读的路径或背景知识。

第二部分侧重于换一个角度品读古诗文的主题。所谓“换一个角度”,并非为了哗众取宠、标新立异,而是从常识出发,努力还原真实场景下的真实生命的存在形式。比如对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情感的剖析,就是为了修正语文教科书中的意义强加,以人之常情而探测刘禹锡彼时彼地的真实心态。其余古诗文的品读,重点放在诗文重要词句的赏析之上,试图借助一个点而拉动一个整体。比如对《扬州慢》的品读,就围绕一个“自”字而展开。这些品读,收获的感悟或许并不具备新鲜性,但品读中的着力点总能对语文教学有所开启。

第三部分侧重于“人”的视角。“人”的视角是我多年以来解读各类文本的唯一武器。人与人之间固然存在着身份、地位以及价值观的差异,但前提必然是每一个人都不是完人,都存在七情六欲,都存在一定的思维缺陷甚至人格缺陷。只有把文学作品中的人以及作者视作正常的“人”,才能在学习这些课文时跳出阶级论的框子,把形象分析放到更广阔的人情人性的世界中进行探究。立足于这样的思考,我以八篇经典课文的品读为例,试图分析出每一篇课文背后独特的情感。

第四部分侧重于课文的章法结构的分析。这一部分完全属于语文学科教学层面的知识,旨在以写法分析为抓手,带动文本意义的理解。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缺乏对文本章法结构的深度探究,读写悟难以形成统一体。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经典课文,都是内容与形式完善结合的代表。品读这些文本,不但要知道它们“写了什么”,还应该知道“为什么写”以及“怎么样写”。

上述四个部分中,前三个部分均依照作者或作品的时代顺序进行编排,第四部分则依照先国内再国外的宏观顺序和时代先后的微观顺序编排。此种安排,仅为了写作的方便,并不存在意义上的递进。

我不知道,我折腾出的这些文字,能在多大程度上给您——我亲爱的读者朋友带来阅读的欣喜与感喟。我只能说,我在用心做这件事,并努力把它做得最好。今天,大地被厚厚的积雪覆盖,郊野一片洁白。瑞雪兆丰年,但愿我和您都拥有未来人生的一个又一个丰年。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大雪已降,让我们一同举杯,敬天地,敬前贤,敬语文,敬岁月,敬苍生!

是为序。

刘祥
于古镇真州 sxzNhHAjMGhRk3TewvzhmfIZthuJ+2AmBr5qhjj/QwaB6Q1giZw/zMYLwQCM/zr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