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抱负与包袱

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的,只是一瞬之间。

——歌德

“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同成长进步的机会。”这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令人感触颇深。

“人生出彩”是每个人都有的理想,一棵小草也能享受春风的吹拂,一朵小花也能享受春天的怀抱,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做梦且努力让自己梦想成真。这将是人性解放的时代,这将是人的身心彻底解放的一大步。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早在秦末时期的项羽和刘邦便是怀着“解放”思想,向着民主、自由、公平、正义前进,把自己的抱负和梦想融入了时代,融入了奋斗旅程。

首先,来看项羽的抱负。

秦始皇一生最喜欢出巡,并美其名曰微服私访。一次,他率军游会稽、渡浙江时,项羽在项梁的带领下进行了一次“零距离”观光。在喧天的锣鼓声中,在威凛的吆喝声中,在滚滚的车轱辘声中,在赫赫的歌功颂德声中,出现了一个极为不和谐不协调的异样之声:“彼可取而代也!”

短短的六个字,如同平地一声雷,震得大地为之颤抖。敢说出这样大不韪话的人便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项羽,这句话的意思简洁明了,大致意思包含三层:一是我可以取代他;二是我比他强;三是我可以超过他。

再延伸开来就是,像秦始皇那样当皇帝,或是像秦始皇那样当超级皇帝,才是项羽的人生追求和奋斗目标。

短短的六个字,简单的一句话,折射出项羽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直爽的性情。

性情二字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字眼,最原始的理解就是:性,性格、禀性;情,思想情感。这词儿合起来就是指人的性格、习性与思想情感。项羽是那种直接、露骨、大大冽冽、敢爱敢恨、嫉恶如仇的性情中人。要知道在当时那种舆论限制、言论禁锢、恶刑如麻的年代,就连偶语都要弃于市,因此做为平民、大众言语都是极为小心警惕的,特别是对敏感的政治之类的,更是三缄其口、噤若寒蝉的。而项羽不但敢以大无畏的态势说出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感所想,而且是当着天子的面,面对天子的禁军,脸不红心不跳地完整地表达出来,这份勇气令人敬佩、这份胆识令人折服、这份淡定令人惊叹。都说童言无忌,直言同样无忌。

二是波动的心态。

心态,即心理状态。心理过程是不断变化着的、暂时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稳固的,而心理状态则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既有暂时性,又有稳固性,是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统一的表现。项羽的心态是什么样的呢?首先,他的心态具有稳固性,这个稳固性建立在超级自信的基础上,因为对自己的能力等方面超级自信,才会斩钉截铁、毫不犹豫地说出自己比别人强,自己比别人干得更好之类的话来。同时,项羽的心态又是暂时性的,这个暂时性是家庭环境影响所至。要知道他虽然有个比坑爹更能坑爹的叔父项梁在,但他心里只想“坑”的便是秦始皇。究其原因,很简单,爷爷项燕之死,项氏家族的没落都是拜秦始皇所赐。所以面对这欺师灭祖的不共戴天之仇,项羽的心里一直隐着一颗复仇的心。因此,秦始皇无限风光时,便是项羽无限失落时;秦始皇无限潇洒时,便是项羽无限落寞时。这个时候,看见“仇人”秦始皇从自己眼前威风凛凛、不可一世而过时,他心中的仇恨和怒火如同火山般爆发了,他如同一匹脱僵的野马,刹那间展现出自己酣畅淋漓的野性和放荡不羁的牛性来,脱口而出“取而代之”这样的话也就情有可原了。

三是不成熟的举止。

举止是指人的动作和表情。日常生活中,人的一抬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可概括为举止。举止是一种不说话的语言,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素质、受教育的程度及能够被别人信任的程度。在社会交往中,一个人的行为既体现出他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又能表现出他与别人交往是否有诚意,更关系到一个人形象的塑造,甚至会影响国家民族的形象。冰冷生硬,懒散懈怠,矫揉造作的行为,无疑有损于良好的形象。相反,从容潇洒的动作,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端庄含蓄的行为,给人以深沉稳健的印象;坦率的微笑,则使人赏心悦目。因此,我们在交往中应该使自己成为举止优美的人。那么,项羽是什么样的举止呢?可以肯定的是,项羽的举止是优美的,这一点从楚国第一美女虞姬死心踏地爱着这位超级帅哥就可以看出端倪来。同时可以肯定的是,项羽的举止是大气的,这一点他的直言不讳中已经体现出来了。同样,项羽的举止是耿直的,耿直到什么地步呢?一根筋到底,没有半点拖泥带水和婉转回旋余地。要知道:曲则直、枉则全、洼则盈、敝则新。因此,项羽的直白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便是鲁莽、冲动的体现了。要知道祸从口出,即使心中是这么想的,也要埋藏在心里不从嘴上透露出半分,甚至连脸上都要不透露半分。把自己的不满、把自己的抱负、把自己的期待经过时间的淬炼,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最终悄无声息地朝着理想目标奋进,不屈不挠地达到自己的目标。这才是真正的智的所作所为,这才是真正成熟人的隐忍之道。可惜,当时年少轻狂的项羽显然还达不到这么高的修为、这么高的境界。这和项羽波动的心态有很大的关系,要知道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更有力量。而当时项羽的心态显然是不健全的,因此导致了举止上的不成熟。也正是因为这样,当项羽这不顾后果,鲁莽冲动的一嗓子吼出口后,唬得一旁的项梁“花容失色”,赶紧捂住他的嘴,告诫他:请不要乱说话,这可是犯了诛灭九族之罪啊(毋妄言,族矣!)。

总之,项羽的抱负如同一道枷锁,让他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他那稚嫩的肩膀显然还无法挑得起这千斤重担,历史的洪流让他开启了万劫不复的人生苦旅。

接着,来看刘邦的抱负。

刘邦见到秦始皇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作为泗水亭亭长的刘邦去咸阳出差,在繁华的咸阳城里偶然“邂逅”了秦始皇。同样是在喧天的锣鼓声中,在威凛的吆喝声中,在滚滚的车轱辘声中,在赫赫的歌功颂德声中,出现了一个另类之声:“大丈夫当如是耳!”

短短的七个字,柔和而含蓄,如同投入河中的一颗小石子,似乎掀不起风也掀不浪,掀起的只是老当益壮的刘邦的雄心壮志。《史记》在记载刘邦说这七个字时加了个修饰语:“喟然太息”,也就是说是在感叹、感慨声中说完这句话的,这句话的意思简洁明了,大致意思包含三层:一是他是我的榜样;二是他是我崇拜的偶像;三是他是我奋斗的标杆。

再延伸开来就是,人生在世,就是要努力争当秦始皇那样的人才有价值、才威风,这才是刘邦的人生追求和奋斗目标。

短短的七个字,简单的一句话,折射出刘邦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这个心理素质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拥有积极的上进心。刘邦当时只是一个小小的亭长,在聚天下光环于一身的秦始皇面前,可以说是渺小、低贱到了尘埃之中去了。然而,刘邦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低微、身份低贱就自暴自弃、自甘堕落。他看到了风光如斯、强大如斯的秦始皇,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嘴里直呼“帅呆了、酷毙了”之的赞美之词,而是把自己联想到了秦始皇,自己要是也能像秦始皇这样前呼后拥、万人景仰、君临天下该多好啊。因此,不甘落后的刘邦不管现实,不顾场合,发出了大丈夫当如是耳的呼声,目的很明确,向秦始皇学习,这体现出刘邦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和意志力。另一个方面是淡然的平常心。刘邦因为羡慕秦始皇的风光,就把秦始皇当成了偶像来崇拜,把他当成奋斗目标来看齐。项羽的话里可以说是“比、学、赶、超、争”五味俱全,而刘邦的话里却只有“比、学、赶”三味。少了“超和争”,就少了无谓的麻烦,可以说这是刘邦拥有一颗平常心的最好体现。

二是拥有远大的政治眼光。

眼光这个东西是很要命的!我就一直琢磨李清照和杜牧对待项羽的态度为什么会大不相同!一个是“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另一个却是“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后来就明白了,眼光的问题。李清照毕竟是一个“凄凄惨惨戚戚”的妇道人家,她对英雄的定义自然会和欲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男子汉杜牧有所不同,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就是指他们的目光远大,他们很不容易被人理解却很容易被人误解,没有相当的历练和思考是做不到他们那个样子的!通常大政治家是不能用常人的眼光来看待的,也不是能用常规的思维方式来理解的。非常人行非常事,忍人所不忍,所以才会能人所不能!刘邦当时虽然还不能算是个政治家,但多年的社会经验、多年的人生历练,早已把他打磨成一个“白骨精”了,懂得人情冷暖、人世沧桑、人心叵测,懂得人无远志、人无近忧的人生便是碌碌无为、窝囊的人生,因此,他以独有的政治眼光来看待秦始皇的“无限风光在险峰”,从而有感而发地发出向他学习、向他看齐、向他靠拢的政治感言也不足为奇了。

三是拥有超然的欲望追求。

人的一生是追求的过程,有的人追求名利,有的人追求富贵,有的人追求虚荣,有的人追求享受。作为人海中的一朵浪花,我们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都有七情六欲,刘邦是凡夫俗子,自然也不能例外。确切地说,刘邦对秦始皇的风光,除了羡慕,还有嫉妒和恨,这是人的本性使然,毕竟刘邦在惊羡、赞叹秦始皇的权力、财富、地位时,还会本能地产生那种与生俱来的失落感,从而激发的是嫉妒感和恨意。但刘邦不像项羽那样直白,他的心胸也不像项羽那狭窄,他把秦始皇当成自己追赶的对象,把成为秦始皇那样的人当成自己的欲望,正所谓有欲望才有追求,刘邦有欲望,有追求,但他对欲望和追求有更深层的理解,他能正确地对待欲望和功利,和项羽的“取”和“代”不同,他更多的是“追”和“求”,因此,说白了,刘邦的追求其实是一份简单的动力,是一份平凡的快乐。刘邦把自己当成凡人看待,享受一下凡人的快乐,学学流浪的吉卜赛人,即使一无所有,也纵情歌唱,活跃了思想,保持了正义之心,实为难人可贵。

总之,刘邦的抱负如同蜗牛爬树,轻装上阵,放下所有的负担,开始“积跬步,至千里”的追梦之旅。

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是每一个致力于实现个人价值与梦想的有志者的希冀与期待。有了这样的机会,就要万分地珍惜它,牢牢地抓住它,充分地用好它。唐代大诗人杜牧的《赤壁》这首诗中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脍炙人口的佳句。诗人在这里感叹说,倘若当年赤壁之战周瑜借不到东风的话,那么胜败双方就可能易位。也就是说,周瑜打败曹操,关键是他抓住了那天刮东风的难得机会,如果没有或者错过了这个机会,那么拥有大乔和小乔两位绝色美女的就不是周瑜,而是曹操了。历史经验一再证明:人生出彩的机会,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一个人的人生能否出彩,不在于他是什么身份,也不在于他居于何种社会地位,关键在于他是否肯为美好梦想的实现不懈奋斗,正如一个人的出彩人生不是喊出来的,而是甩开膀子干出来的。

把话题再扯回到刘邦和项羽身上来,通过两人以上的异样、另类之言的分析,可以得出两人在抱负方面有两个共同点。

一是两人都是不甘堕落的人。

不管是学习秦始皇,还是争当秦始皇,甚至是超越秦始皇,两人都不是堕落的主儿,都立志想当“大人物”。正如“心有多大,梦想就有多远”一样,超越现实,放飞梦想,实现人生价值,这显然是刘邦和项羽两人共同的人生追求。

二是两人都是不满现状的人。

项羽尽管在项梁的庇护下,衣食无忧,生活虽然不能说富贵无比,但也有滋有味,按理说他应该知足常乐、安分守己才对。然而,是秦朝让他的荣门变成了寒门,家仇之下产生的强烈的国恨,让项羽对现实自然强烈不满。而刘邦当时尽管已经在萧何的帮助下,成了泗水亭的亭长,但这个连芝麻官都不够格的职位显然是极具雄心的刘邦所不能满足的,因此,他在看到秦始皇的无上权力和无限风光之后,萌发出豪情壮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不满现状,自我加压,砥砺前行,这显然是刘邦和项羽两人共同的人生追求。

而两人在抱负方面的不同点归纳起来有三点。

一是两人的政治眼光不同。这一点不用多说,主要体现在年龄差距上。混迹社会多年的刘邦懂得政治的真正内涵,所谓政治,一是要从政,二是要严治。而项羽则不同,他所理解的政治,一是要发生政变,二是要奉行铁腕治理。政治眼光的不同,导致两人的思维方式、思考模式截然不同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是两人的政治素养不同。

这一点同样不用多说,主要体现在身份的差别上。刘邦家世代贫农,“边缘化”的刘家与秦朝政府保持着与生俱来的距离,使得个人和国家先天无仇,后天无怨。刘邦只是被秦始皇的风光、气势所震慑,最终开始了向榜样学习和靠拢的奋进之旅。项羽就不一样,他和秦朝有不共戴天的国仇家恨,特别是爷爷项燕的惨死是项羽心中不可磨灭的伤痛,他对秦朝的痛恨、对秦始皇的痛恨是无以伦比的,是刻骨铭心的,也是跃跃欲试的。不把秦朝推翻,不将秦始皇取而代之,显然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三是两人的政治目的不同。

这个不同主要看他们在对天下占据主动权的时候采取的措施。项羽在灭秦后,采取分封制,大封十八路诸侯。可以看出,他想效仿齐桓公、晋文公,采取分封制,称霸一方。因此,只要对他臣服,他允许其他的政治军事势力存在,这也是项羽在刚灭秦后放过刘邦的根本原因。与之不同的是,在赢得楚汉战争后,刘邦选择了登基称帝,采取以郡县制为主、兼以分封制的皇帝制。可以看出,他想效仿秦始皇,君临天下,成就帝业。因此,绝不允许威胁到自己的其他军事势力的存在,鸿沟议和后立即毁约,对项羽赶尽杀绝。他虽然在称帝后封了七个异姓诸侯王,但大多数是为了打赢楚汉战争而采取的无奈之举。待他平定天下后,就陆续以各种理由消灭了异姓诸侯王,并举行“白马盟誓”,规定:非刘不王,不功不侯,违者天下共讨之。

点评:有志不在年高。项羽看见秦始皇时,说了句“彼可取而代之”,直白之极,是典型的拿来主义。一腔凌云壮志、一份豪情斗志、一系风云之志、一种踌躇满志、一番鸿鹄之志跃然于世人面前。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就是为了这份不甘落后的抱负,项羽开始了人生的奋斗之旅。

有志者事竟成。刘邦在咸阳看见秦始皇时,说了句“大丈夫当如是耳”,含蓄文雅,是典型的机会主义。一种先意承志、一系箕山之志、一轮胸怀大志、一颗松柏之志、一叶桑弧之志、一页潜心笃志腾然于蓝天之上。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就是为了这份不甘平凡的抱负,刘邦开始了人生的蝶变之旅。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不管项羽和刘邦的梦想从本质上和内涵中有多少共性和异性,有多大关联和区别,不管两人的抱负是好高骛远还是眼高手低,但梦想的诞生便如同一颗深埋在地下的种子,它会努力吸取养分,它会积极向上,它会冲破地平线的阻挡,破土而出,发芽拔节…… K0c1PvT7MIjGnRLzP49pihb9u43Pp0sRAJD76hVBFHiKUxyJXhT3qXoogbPyvSs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