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解开刘邦成功之谜

想仕途平步青云,就要跟对人、带对人、做对事、心够狠;

想职场一路凯歌,就要擅领会、能服人、愿分享、懂博弈。

——刘邦和西汉开国元勋的职场启示录

长期以来,领导力的概念在国人心目中模糊不清。权力、领导、职位、提拔经常与领导力的概念混为一谈。在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对权力的敏感和追逐成为一种时尚。厚黑学成为领导学的同义词。某些企业行为全方位政治化已经成为令人十分担忧的社会疾病。面对庞大和强势的政府,某些民营企业家的战略重点和时间安排,用一个总裁形象的描述来表达,变成“从经营市场到经营市长”。在跨国公司,高层领导的工作效率被企业内部权力之争而大大削弱,争权夺利成为众多在京大型跨国公司的亚文化。领导不等于领导力。权力更不意味着领导力。刘邦和项羽比,没有将军世家的威望和家底,人脉也没有,军事素养也没有。项羽是真正的贵族之后,刘邦是真正的草根(泗水亭长好像是村镇级派出所所长),属于最低级官员,这看来是先天的优劣。像刘邦团队,这么弱的先天条件,能逐步发展壮大到最后战胜项羽这个天下公认强者(项羽军事集团)。这说明成功不需要个人完美。

首先说成功的标准:财富、地位、权力都是表面的,成功可以用李开复说的办法来衡量:两个世界,一个世界有我,一个没有,其他的在开始时都一样,最后看两个世界有多大的差异,哪个世界更好,这样就知道我有多成功。所以,刘邦军队进入秦地后虽然一路胜利但双方死的人少(一路投降),项羽进入秦地后虽然一路胜利但死的人多(一路屠城)。

再来看成功的条件:项羽和刘邦都有一批忠心耿耿的班底,战将谋士都是人杰。项羽用亲友和故乡子弟兵做核心,刘邦也是。班底都是比较坚实的,但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刘邦的成功是多数人的成功,而项羽是少数人在战斗。刘邦的最大的才能是能领导杰出专业人士齐心合作,并让他们发挥出最大水平。刘邦最大的个人优势是判断力和洞察力惊人,无论是身边人还是天下人,他们的所思所想他都能敏捷捕捉到,这是刘邦的先天优势和人生阅历的结合物。相比较项羽集团,虽然项羽很会打仗,但却无法驾驭更大更多的集团。因为项羽反抗秦朝首先是恢复家族荣誉,其次是恢复楚国一地,最后是向秦国报仇,与天下人心只有一点重合——灭秦。他的内心局限为自己划了一个圈,无法突破出去。所以当功臣希望能分享荣誉时项羽不高兴,新兴地主们希望国家统一时项羽也不高兴,面对投降的秦人,项羽也不高兴。“怒”与“杀”是项羽经常做的事情,推翻秦帝国时其他人尚且能容忍,但需要建立新帝国时还这么做,是不得人心的。最后项羽江边自杀而不是过江继续对抗,可能也是意识到家乡人也不认可他的。

所以,成功的条件里必须具备领导力。而领导力又具体体现在三种能力上。

一是要有执行力。

执行力是指有效利用资源、保质保量达成目标的能力,指的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是把企业战略、规划转化成为效益、成果的关键。执行力包含完成任务的意愿,完成任务的能力,完成任务的程度。对个人而言执行力就是办事能力;对团队而言执行力就是战斗力;对企业而言执行力就是经营能力。简单来说就是行动力和凝聚力。这里从三个方面来谈刘邦和项羽在执行力上的差异。

首先,要有良好的定力。

项羽的勇气和刘邦的百折不挠,也是二人领导力方面差别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从项羽来看,极具个人英雄主义,破釜沉舟成为其胜利的经典。最后垓下被围,项羽率二十八骑冲突敌营,斩将夺旗,是个典型的英雄。但是,其人过于简单粗暴,经常出现屠城、坑杀的事情,这样就造成了很多的被动。曾经还想简单的和刘邦单挑定胜负,而被刘邦耻笑。当有机会过江东时,如果能够忍一时之辱,未必不会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所以说,过钢易折。而刘邦,可以说屡战屡败,父母妻子落入敌手都不放弃。约法三章收关中人心,明修栈道安度陈仓以击楚,最后终于成就了霸业。所以,作为一个领导者,不能有太大的个人英雄主义情节,要依靠团队的力量做事,要有良好的定力,要有敢于解剖自己的勇气,能直面困难和内心的软弱,要不怕失败,百折不挠,努力去实现最终的目标。

其次,要有坚韧的隐忍力。

刘邦知进退,懂伸缩,能屈能伸。在与项羽的角逐中,一步步脱颖而出,从而也留下了很多弱中求生的智慧。“如还军霸上”——礼仪为先;“鸿门谢罪”——稳其军心;“垓下之围”——斩草除根;“火烧栈道”——迷惑对手等等,无不体现着刘邦的隐忍力和智慧。特别是项羽将刘邦的父亲抓住,威胁刘邦如果不服从就要将其父杀了熬成羹。这实际上是刘邦、项羽之间一场心理上的较量。对于刘邦是一个艰难的抉择,要事业还是要家人。最后,刘邦顶住压力,抓住项羽性格上的弱点,说我们俩是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你要是杀了你的父亲而熬成羹,那请分我一杯羹吧。项羽果然中计而放了刘邦的父亲。如此隐而不发,岂是项羽能做到的。

最后,要有对用人的驾驭力。

统领百万军刘邦不如韩信项羽,但驾驭各种人物刘邦却有办法,刘邦首先有自知之明,其次有识人之明,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放权,发挥人才的最大作用,从而使之辅佐自己取得成功。因此,在他身边聚集了像张良、萧何、韩信这样一大批杰出的人才为其服务,这是刘邦成功的保证。在刘邦打击黥布时受伤后,对曹参、王陵、陈平、周勃谁可以为相的判断,更证明了刘邦的高明。反观项羽,对范增的才能见识不能善加利用,最终导致范增愤而辞职,这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可以看出,项羽比较刘邦,他身边真是没有什么像样的人才。另外,项羽原来的盟友、下属如黥布、彭越、田荣等,到最后都全部反叛他,可见他在用人、控制上比刘邦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刘邦不但树立了大旗还搭好班子,不但抓住大趋势还确立了路线,这些不全是刘邦一个人的功劳,但这些跟他的正确选择和一流的驾驭力有关。作为领导,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带队伍,不能识人用人,不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要不,刘邦在《大风歌》中留如此豪言和感言: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二是要有决策力。

一个领导的决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作为一个领导者,决策时要当机立断。

比较刘邦、项羽两个人,在这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同。作为项羽,可以称之为好名而无断,很多时候在决策时瞻前顾后,考虑了太多因素,经常会犹豫不决,有时候就会丧失一个较好的决策时机,往往在最关键的时刻掉链子,如果项羽能够听从范增的金玉良言,历史就会改写。再看刘邦,在逃跑时能将自己的子女三次推下车,面对老父在敌人手里,竟能说出“则幸分我一杯羹”。我们都会鄙视刘邦的人品,但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刘邦这人目标明确,决策果断,为了目标不惜牺牲。项伯的一句话很能说明问题,“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这可以解释为何刘邦能够做出如此绝情的决策。

其次,作为一个领导者,决策时有舍才有得。

从项羽攻破关中后对于定都关中的态度和刘邦截然不同,也可以看出二人的成败是必然的。项羽对于关中这个“可都以霸”的形胜之地的态度是,“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而刘邦在过沛做大风歌时,真情流露,“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由此可见,二人都有严重的故乡情结,但是二者的高下就比较出来了。刘邦为了江山社稷,可以放弃对故乡的思念,而项羽只顾追求舒适和显要,却放弃了称霸的机会。所以做出决策的时候,需要仔细权衡,分析利弊,目标明确,有舍有得,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最后,作为一个领导者,决策时要合理有序。

从二人称霸后面临诸侯的反叛时所应对的比较来看,也是存在较大差距的。项羽面对反叛,经常是忽左忽右,按下葫芦起来瓢,这边刚镇压,那边又起事。再看刘邦,首先是稳固后院,然后稳扎稳打,把对方灭掉才完事,决不允许死灰复燃的事情。从这方面来看,刘邦的组织和决策能力都超过了项羽。所以说,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每临大事有静气,才能做出合理的决策,而不是激情决策。

三是要有影响力。

大家都观看过魔术。魔术师无所不能,无奇不有,能变掉一头庞然大象;将一个人装入层层锁链的铁箱,然后沉入水底,再将铁箱拉起来,箱里的人早就在别的地方出现;只用简单的几张扑克牌和几枚硬币,就会变得你眼花缭乱。魔术规模的大小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能骗倒我们。大多数的魔术看起来都有种吸引人的魅力,因为我们无法了解他们是怎么变出来的。这使他们充满了神秘感。魔术师绝不会告诉你变魔术的技巧,因为这样会有损他们神秘的形象。的确,我们知道自己受骗了。但这并没有关系。魔术师知道如何做我们不会做的事——而且是带着神秘和魅力的气氛做。而这种魅力概括起来就是影响力。领导力的核心是影响力。唯一可以让下属心甘情愿追随的领导者身上渗透出的引人魅力就是影响力。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要有对未知未来的洞察力。

刘邦不是一个固步自封的人,也不是只考虑自身名利的人,刘邦内心有天下,所以能把握天下大势。与刘邦相比,项羽的洞察力真是相差甚远。当年在鸿门宴上,范增多次示意杀掉刘邦,但是项羽都没有行动,因为他从心底里就认为刘邦干不成什么大事,这也可以看出项羽的洞察力甚弱。反观刘邦,他则是早早就洞察到了项羽是自己争夺天下的最大对手,因此处处为营,比如改封汉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还定三秦等,摆开与项羽决战天下的态势。对未来的洞察力是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关键。领导的洞察力强弱,决定企业能比竞争对手走得多远、多深。

其次,要有对芸芸大众的亲和力。

像刘邦这种没有政治世家的底蕴,竟然有高过同时期很多政治家的见识,以致张良这种大战略家最后都倾心相助。这是因为刘邦比一个民选领导更像一个民选领导,这就是他的亲和力的真实体现。刘邦过去的身份生活给予他特殊的经验。刘邦过去作为帝国最最底层的官员,同时能了解秦政治系统的问题和社会民生的问题,而且刘邦通过与不同的人交往也不断增进自身的见识,使得他对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内心有深刻的认识。刘邦的班底有故乡人,有旧贵族,有新兴地主,也有小人物。刘邦的“如之奈何”,就像一份调查问卷。刘邦开放的心胸,使他能听到各种建议各种声音,这种亲和力是孤傲的项羽无法拥有的。

最后,要有对复杂形势的判断力。

刘邦做判断时,相当于从各个阶层的人去思考去判断,最后做出的决策判断相当于各个阶层的共识。刘邦能做到这点而其他竞争者做不到,也说明在争霸时刘邦是真想建立一个天下人都认可的国家,而不是割据一方的或是暴秦那种高压统治的国家。这从刘邦当上皇帝后仍然执行秦朝大一统和官出中央的政体,但却轻徭薄役、休养生息的国策来看,刘邦内心真有着一个和缓统一的政治理想。而这个政治理想,也是当时新兴地主(豪强门阀)和平头百姓的共同的愿望,而这些人反抗的是暴秦苛政,而不是反抗国家统一和合理法治。而项羽所代表的旧贵族旧势力,想的是自家割据一方。当然,刘邦自身就是一个散漫恢弘,颇有庄子逍遥游境界的人。史书说刘邦贪财好色,但从史实看,当上皇上后不是穷奢极欲,而是很简朴的生活,让民众修养生息。如果真是贪财好色,怎么当上皇上后反而转性了?所以太平世界里,刘邦一辈子就是村里混混头,但乱世却使他成长为王者。乱世出英雄,可能乱世在英雄眼里就是一个刺激的,值得玩一把的游戏,反而在太平年里,英雄都去追寻内心的自由了。

而反观项羽,反秦只是为了恢复楚国和家族荣耀,甚至后期是维护自身的荣耀超过恢复楚国这个目标(楚义帝都杀了、范增都逐了)。所以项羽是对士兵好,但对功臣贤士不好,因为这些人会遮蔽项羽的荣耀。所以项羽会为家乡子弟兵流泪,但却会很安心地对其他国家的人坑杀屠城。项羽这样一个人,没有贤人帮助,没有其他国家的百姓归附,却能成为风云人物,也是项羽的本领大。但可惜,秦灭后,他成为天下人的公敌。俗语说,好汉敌不过人多,以一家对抗天下,焉有不败之理。

点评: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温故而知新。作为一个领导者,所谓的执行力、决策力、影响力,归根结底是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到底有多符合社会深层共识。有什么水平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水平的执行力;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决策力;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影响力;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苍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 B3BKCvmr0WzSS5Msp0hwy4PluPUW26iAnTwtnn7NsqU3bgYVxd5mhfF9C2a3gSG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