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逃跑启示录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题记

明朝杨慎《二十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临江仙》后来被引用到了《三国演义》里,此词甚为豪迈、悲壮,其中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含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淡泊、轻视。临江豪迈的英世伟业的消逝,像滚滚长江一样,汹涌东逝,不可拒,空留伟业。

历史给人的感受是浓厚、深沉的,不似单刀直入的快意,而似历尽荣辱后的沧桑。“青山依旧在”既像是对英雄伟业的印证,又像对其的否定,但这些都不必深究,“几度夕阳红”,面对似血的残阳,历史仿佛也凝固了。

在这凝固的历史画面上,白发的渔夫、悠然的樵汉,意趣盎然于秋月春风。但“惯”字又表现出了莫名的孤独与沧凉。“一壶浊酒喜相逢”使这份孤独与苍凉有了一份安慰,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给这首的词的宁静气氛增加了几份动感。“浊酒”显现出了主人与来客友谊的高淡平和,其意本不在酒。在这些高山隐士心中,那些名垂千古的丰功伟绩只不过是人们荼余饭后的谈资,何足道哉!

该词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在感受苍凉悲壮的同时,又创造了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词中高远意境就在这宁静的气氛中反射出来。

刘邦因何而成功?得益于身处乱世!“乱世出英雄”,刘邦的功绩在于生逢乱世,他有项羽这样一个对手,这个对手的失败也成就了他的成功。但这不是他成功的根本原因。历史是公平的,他给了那个动乱年代中的所有人一个机会,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英雄。

下面就来看项羽的英雄末路。

项羽与刘邦订立和约后,立即率军东归。刘邦本也打算西撤,但张良、陈平一致反对,说:汉有天下太(大)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疲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于是刘邦决定毁约追击楚军,并约韩信、彭越南下会师,合力击楚。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十月,刘邦引军追击楚军至固陵(今河南淮阳北),韩信、彭越均未赶来。楚军返身发动突然进攻,汉军不支,退入壁垒固守。但项羽未能乘胜扩大战果,进一步围歼汉军,而与之对峙于固陵,这样就使刘邦得以喘息待援。为使韩信、彭越安心助汉击楚,打败项羽,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封彭越为梁王,明确并加封了两人的封地。韩信、彭越两人果然率部前来会师。十月下旬,灌婴引兵进占彭城,同时攻下楚地许多地区。被刘邦封为淮南王的英布也遣将进入九江地区,诱降了守将、楚大司马周殷,随后合军北上进攻城父(今安徽涡阳东)。刘邦也由固陵东进,形势对楚极为不利,项羽被迫向东南撤退。十一月,项羽退至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沱河北岸),筑垒安营,整顿部队,恢复军力,此时楚军尚有约十万人。十二月,刘邦、韩信、彭越、英布四路大军会师垓下。

十二月,楚汉两军在垓下进行了一场战略决战。

韩信率军分三路首先与楚军决战,韩信居中路,进攻失利,向后退却,同时命左右两翼投入战斗,楚军受挫,韩信又返身冲杀,三路合击,楚军大败,项羽被迫入壁而守。韩信遂指挥各路大军将楚军重重包围,楚军屡战不胜,但汉军一时也难以彻底打败楚军。

僵持中,汉军夜间高唱楚歌。项羽夜闻四面皆楚歌,以为楚地已尽为汉所得,眼见大势已去,便乘夜率领八百精锐骑兵突围南逃。天明以后,汉军得知项羽突围,乃遣五千骑兵追击。项羽渡过淮水后,仅乘百余骑相随,行至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因迷路耽搁了时间,被汉军追及,项羽突至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手下仅乘二十八骑。

项羽指挥这二十八骑,将汉军骑兵杀得人仰马翻,再次杀开一条血路,向南疾走,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长江边的乌江浦)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乃令从骑皆下马,以短兵器与汉兵搏杀,项羽一人杀汉军数百人,自己亦被十余创,最后自刎而死,年仅三十一岁。项羽死后,汉军全歼楚军,楚地皆降汉,独项羽原封地的鲁人不肯投降,后刘邦将项羽首级示鲁,鲁人乃降。至此,历时四年之年的楚汉战争终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纵观整个楚汉之争,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游侠兼流氓出身的刘邦几乎一直在逃跑的路上,他最奉行的一句名言可能就是我是流氓我怕谁,黑白两道通吃的他,从来不走平常路,跑啊跳啊蹦啊跃啊,只要能向前,只要能保命,只要是需要,哪怕刀山火海都能跳过来。而且在起义之初就是这样,最开始闹革命时,陈胜、吴广势如破竹,所向披靡,而刘邦呢?势单力孤,连自己老家沛县附近的几座小城也久攻不下,如果不是从项羽那里借到了几千兵马,可能全军覆没也有可能。在随后西征中,项羽是一路战到关中的,而刘邦则是一路跑到关中去的,他绕开了几乎所有的坚城强敌,神不知鬼不觉地到了咸阳。整个过程,且不说狼狈之极,且不说落寞之极,且不说悲哀之极。但结果又是怎样的呢?他逃啊逃,跑啊跑,逃到最后发现身后居然没有了可以比肩可以追赶的人,跑啊啊,跑到最后居然是第一个冲过终点站,第一个到达关中,从而成了名副其实的关中王。在后来和项羽得争霸中,他逃得更来神,没有了形象,但却最终擂鼓声一响,他第一个到达终点,第一个实现了鲤鱼跃龙门的大转变,从而成为大汉开国的奠定人和创始人。

其实,在战争年代“逃”也是一项技术活,讲究的是策略,讲究的是方法,讲究的是谋略,讲究的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一是逃跑时机和路线很重要。

刘邦深谙逃跑之道。在经历各种磨难,在各次保命过程中,他都能根据实际,都能防患于未然,都能在剑拔弩张之时,用最敏锐的方式选择好最佳的逃跑路线、最好的逃跑时机,从而最终逃出一个未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主演的彭城大逃亡。

刘邦拿下项羽的老巢彭城后,愤怒的项羽带领三万精兵,悄悄从齐地出发,向着自己的老巢进发。以前的回家,都是高兴都是兴奋的,娇妻美妾,锦衣玉食,不用在外面出差这般风餐风宿露,影单身孤。此时的他却是压抑的,是愤怒的,像一只愤怒的小鸟,又像一只刚出笼的猛虎,张开血盆大嘴,寻找自己的猎物——彭城的刘邦。

事实证明,弱者一回头就变强这句话一点都没有错,项羽本身就是强者,这一回头自然是强上加强。他三万精兵竟然势如破竹,以摧枯拉朽之力,很快杀到彭城之下,面对这样的神兵降临,五十万联军慌了,乱了,怕了,怯了,因此,战还没有打就开始跑了,等项羽真正发起进行时,便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了。

这个时候,刘邦终于醒了,但由于军心已散,已经组织不起有效的反抗了,唯有逃命才是唯一出路。刘邦在彭城大败后,在逃跑过程中可谓一波三折,但他却最终九死一生,成为幸存者。

刘邦之所以能最终逃出,原因是刘邦选择了正确的逃跑路线。他选择的是往下邑方向逃跑,下邑是什么地方,下邑是刘邦在彭城享受时,给自己安排的后路,在这里他派了重兵驻守,一旦彭城有变,这里便是他可以安身立命之地。而且为了做到万无一失,派出自己的妻弟吕泽做为这里的守将,所以不管如何一败涂地,但下邑绝对安全。所以,在五十万联军兵败如山倒之时,刘邦带着嫡系部队逃往下邑,应该说在路线选择上是正确的,而结果也验证了他的选择。

再来看项羽主演的乌江大逃亡。

项羽在兵败垓下时,在四面楚歌中,选择逃路就很值得商榷。首先,他选择的逃跑时机让人看不懂。当时楚军连战连败,而且又在汉军主导的四面楚歌声中,动摇了军心,但是楚军此时好歹剩下四万左右军队。要知道虽然面对汉军四十多,是以一敌十的悬殊比例,但本着大浪淘沙的原则,这四万大军其实是精英中的精英,是最忠于项羽的,是最具战斗力的。而且此时项羽手下还有钟离昧、季布等狼虎之将,项羽完全还可以和汉朝进行一次决战。再退一步来说,就算项羽知道形势,被汉军团团包围了,多困一天就多一天危险,但他也完全没有必要选择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把军队的指挥权交给钟离昧来指挥,自己只带领八百敢死队突围。项羽的想法是出奇不意,出奇制胜,但他却把自己四万精兵完全忽略了。他走之后,四万精兵怎么办,难道仅凭自己托孤的钟离昧一人就能挑起这个大梁吗?答案是否定的,他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他就是他,独一无二的他,强大如斯的他,无可替代的他。他就是楚军心目中的精神领袖,只要他在,哪怕战至最后一个人,他们也会血战到底,坚持到底,而一旦失去了这样的精神支柱,他们可能在一瞬间就灰飞烟灭。而且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项羽就算成功出逃了,只有几百跟随者,以后除了东奔西逃,学彭越打游击、学英布当钻山豹之外,已经很难再对刘邦进行反击了。

总而言之,项羽的策略是三十六计,逃为上计。他选择的方向是一路向东,打算渡过长江回到自己的江东老家去。但他的老家这时又怎么样呢?他的老家这时已经被刘贾、英布等人占领了,差不多都成了汉军的地盘了。他即使逃到那里,也是被通缉被追捕的一号甲级战犯,显然是自落虎口之举,不明智。而且从垓下到江东的路线图他心中有数么?他显然是没有路线图,显然是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在整个逃跑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都是“跟着感觉走”、“凭老经验办事”,致使走上了迷路,走上了歧途,走到乌江边时再也走不动了,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因此,弃大军于不顾,选择一厢情愿的单飞,选择穷途末路的流窜,项羽的逃跑路线的选择显然是错误的。

二是问路技巧很重要。

刘邦在彭城之败的逃亡之路上,面临多次劫难。在过河时,就被楚军全部包围了,这时靠老天帮忙,他才侥幸逃脱,随后季布手下的丁公又带兵追近,这时刘邦手下只有稀稀拉拉几十号人马了,根本就无法和丁公对抗了。在这个关键时刻,他选择了“投石问路”,主动和丁公拉关系套近乎,把丁公大肆夸赞了一番,丁公果被刘邦甜言蜜语所打动,和刘邦达成了和平条约,放任刘邦扬长而去。丁公并不傻,他这么做无非是想在必要时给自己留一条后路。放刘邦一马,日后有个难处,自己也就多了个靠山。当然,丁公不会料到,他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日后,项羽战败,当他兴致冲冲去投奔刘邦,梦想刘邦念在昔日恩情上能给自己高官厚禄时,刘邦非但没有满足他,反而还直接砍了他的人头。刘邦给出的原因是丁公不忠不孝,其实他这么做的目的是杀鸡儆猴。

但是,不管怎么样,刘邦的投石问路还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保全了自己的身家性命。而接下来,逃到深山老林,已是夜幕降临。当他看到树林深处有一处人家时,他决定不进行餐风宿露,而是借宿,借宿是存在很大风险的,因为这里毕竟是楚国的地盘,彭城一败之后已经是全民皆兵,都在通缉追捕刘邦当中。因此,刘邦借宿一旦遇到“叛徒”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但刘邦之所以敢这么做,这与他经历有关,他干过混混,当过亭长,从地方基层到中央都经历过了。见过无数世面,阅人无数,因此,心态很好,尽管在逃亡的过程中,依然没有像别人一样,把自己当大王当权贵看待,而是当成普通百姓,当成普通士兵,现在都手下几这么几十号人了,更是无所顾及了,因此,他没有犹豫,坚强地敲开了那道门板搭建的门。但见屋里颤魏魏地走出来一个老头,一打开门,一边用眼睛打量着这群衣冠不整的官兵。刘邦以随的和态度,直接说明他们是路过此地,想借宿一晚。老者仔细端详着刘邦,半晌说了这样一句话,你就是汉王吧。这是一句石破天惊的话,刘邦的随从们闻言大惊失色,都高度紧张高度紧惕起来,但唯独刘邦面不改色心不跳,他回的话同样石破天惊,正是在下。这一问一答,都是直接的,毫无技术含量,但也是最坦诚的最真诚的,这就叫开诚布公。老者一听,微微一笑,没有说要告官之类的话,而是热情地把他们请进了屋。从老者的言谈举止来看,他似乎早就料到了刘邦会来。两人很有默契一般。随后又是好酒好菜的招待之后,还把自己的貌美如花的女儿叫来当“三陪”:陪吃陪喝陪睡。当然,刘邦在吃饭喝足之后,在睡老者的女儿之前,还是很懂礼貌的,首先是谦让。面对老者主动提出婚约,他以落寞之身不敢谈婚约进行推辞。老者原本就看中了刘邦的英雄气概,一心想要钓上这个金龟婿,此时见刘邦越是谦让,他就越是着急,最后脱口而出,莫不是嫌我的家境贫寒,莫不是嫌我女儿姿色粗陋。刘邦对他美貌如花的女儿早就垂涎三尺了,此时自然不再谦让,马上笑纳了。当然,在笑纳之前,他还做了一件事:送聘礼自己的腰带。就是这样,一个有情一个有义,很快成了翁婿;一个郎情一个妾意,很快成就一番好事。

这就说明在问路时坦诚的重要,诚实的重要。总之,刘邦在逃命的过程中还成功摘下了楚国的第二朵国花(第一枝花非项羽最宠爱的虞姬莫属),可以说,在战败的过程中,在几乎失去了所有的颜面的过程中,找回了面子,并且还间接打击到了项羽,这不得不让我们对刘邦高超的人格魅力及绝世的应变能力叹为观止。

而项羽呢?

项羽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追着别人打。革命之初,秦朝的第一悍将章邯自从剿灭陈胜、吴广的起义后,几乎无人能掠其缨,但结果呢?第一次吃败仗就是项梁项羽给的,随后在巨鹿大战,又彻底被征服,并服服帖帖跟着项羽走。连这样一个杀人野兽、权力野兽都服项羽,可见项羽的人格魅力,随后在长达四年的楚汉争霸中,我们可以看到,刘邦一直在逃,项羽一直在追。然而,历史总是有着惊人的相似,他的祖父英雄一世,不可一世,但终还是落得个兵败自刎的下场,而项羽呢?他显然延续了祖父的悲剧。

刘邦唯一一次追项羽便是在垓下,只一次,就要了项羽的命,可谓夺命一追。那么,项羽为什么在垓下兵败时,却没能像刘邦在彭城大败时一样上演胜利大逃亡呢?

原因是,项羽除了选择了路线方向错误外,还有个致命的失误就是不懂得逃跑的技巧。这个技巧包括问路技巧、沟通技巧。他带着八百敢死队,以出其不意的方式成功突围,结果因为他的马是宝贝,跑得太快,跟上他的人只有百来号人。而这个时候消息灵通的刘邦已经获知项羽逃跑了,因此,他马上派灌婴率五千铁骑进行追击。接下来便上演一场追逐战了。然而,就这个关键时刻,项羽迷路了,一个十字路口摆在他面前,他不知道往哪边走才是正确的,才能通往他所向往的江东之地。这时,项羽看见一个老农在田里干农活。平常项羽可能对这样的老农熟视无睹,但此时却不得不另眼相看,于是主动上前问路。他向来大大咧咧惯了,问路时自然也就没有注意礼数了。什么老伯您好,什么请问这样的问候语全免了。而是直接问,喏,往哪是通往江东的路啊。面对这样无礼的问候,老伯自然很是生气,他头也不抬,用手往一个方向指了指。项羽带着他的敢死队往老伯所指的方向走去了,结果这不是一条通往江东的路,而是一条通往死亡之路——前面是沼泽地,不能前行。没办法,项羽只好选择了“退路”,这样一折腾,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可想而知了,结果这给灌婴赢得了追赶的时间,很快就能跟上项羽的节奏了。

据《史记·项羽本纪》,项羽逃到阴陵时,迷失道路,问一田父,田父欺骗了他,叫他向左去,结果“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这位农夫为什么要陷害项羽,致使他错失逃跑的时机?关于这一点,史书上没有记载。

翻开地图,可以清楚看出,阴陵属楚国故地,也是项羽最早占有的根据地。照常理,此处百姓应拥护支持楚军,起码不能坑害项羽。出人意料,这位农夫恰恰成了陷害项羽的“凶手”。农夫为什么要这样做?分析可能有三点原因:其一,农夫对被项羽杀害的义帝怀有赤子般的忠诚,伺机为义帝报仇;其二,农夫的亲人无辜死于项羽的屠刀之下,对项羽耿耿于怀;其三,农夫对项羽的残暴行为,早有耳闻,心怀不满。不论哪一种原因,都说明项羽已丧失民心,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所以,清人张恕感慨而道:“汉屡败附之者众,楚屡胜无一人附者,垓下一溃,田父亦绐而陷之。人心怒楚,尤怒秦也,羽焉能不死”。

明人陈吾有曾精辟指出:“烽火三月,何如约法三章;所过残灭,何如秋毫无犯;放逐义帝,天下称其逆;杀卿子冠军,天下称其矫;弃范增而不用,天下称其悍;坑秦降卒二十万,天下称其忍;杀秦降王子婴,天下称其暴。羽之亡道,盖不萌于固陵之追,垓下之败而已,酿于平日所为之不道矣!”

唐人汪遵作诗《项亭》,认为项羽不施仁政,该当败亡:“不修仁德舍文明,天道如何拟力争?隔岸故乡归不得,十年空负拔山名。”

点评:中国有一句俗语,叫做“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意思是说人在权势、机会不如别人的时候,不能不低头退让,也只有装聋作哑才能让自己走出困难,达到自己的最终目的。忍耐是弱者的人生哲学。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说的就是:小事情面前不能忍让,便会败坏大事业。这是一种极其宝贵的政治品格。权力斗争,变幻莫测,今朝雄踞高位,号令天下;明日屈处陋室,听命于人,这样的事情,在权力场上是屡见不鲜的。那种达则意气凌人、穷则灰心绝望的人,十个有十个会在权力斗争的风波中被淘汰;只有那种处变不惊、善于忍耐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刘邦和项羽就是很好的证明。 DXQrXaF6wtrAtK2pPmhAsJQ0zA8CKZ/sa9bR/k7+1FuiAHHjyniHkdG02GkcSkJ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