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楚汉争霸之彭城战役解析

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

——海·约翰逊

话说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的二月,项羽在推翻暴秦后,广发英雄帖,举行英雄大会,大封特封天下英雄,十八路诸侯也顺应而生,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而把灭秦的“二号人物”刘邦进行了雪藏——被封到鸟不拉屎的汉中巴蜀之地当汉王。半年后,和项羽保持风平浪静只有短短数月的光景,磨刀霍霍的刘邦在大将军韩信的精心策划下,选择了毅然出关进攻三秦之地,楚汉之争的大幕也就正式开启。

楚汉战争,这场长达四年的争霸战主要特点是具有无限扩大的空间。主要关键词就是:好汉敌不过人多。说白了就是刘邦带着一大帮人来群殴项羽。项羽虽然是战神,年轻力壮、武艺高强、抗摔打能力强,多次将刘邦打得鼻青脸肿,但项羽在攻击刘邦时,自己也露出了“命门”,结果刘邦的帮凶乘机往死里打,最终,好汉敌不过人多,项羽死于非命。

而这场旷世之战,概括起来分两条战线:主线和支线。主线包含三大战役,分别是彭城战役、成皋战役、垓下战役,而支线包含四大战役,分别是三秦战役、安邑战役、井陉战役、潍上战役。

考虑到三秦战役、安邑战役、井陉战役、潍上战役都是刘邦、韩信一方和项羽一方的直接部门、间接部下或挂靠部下之间的较量,并不是刘邦和项羽正面相遇,这里就不详述了。下面,就来看项羽和刘邦之间真刀真枪的主线三场战役。

一是彭城之战的“前世”。

说话刘邦出关后,采取大将军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迅速平定了三秦之地,撕开了项羽在关中设下的警戒线和屏障区。而这个时候的项羽正率大军在安内——征讨东边不安份的齐国。刘邦借此良机,一方面以信笺的方式稳住项羽,说是平定了三秦之地便会收兵,另一方面率军大举东进,目标直指项羽的都城彭城。

首先,来看一下双方的实力对比情况。

1. 大汉集团的情况。

主帅:刘邦。

参谋:张良、陈平。

大将:灌婴、周勃、樊哙、曹参、夏侯婴。

兵力:五十六万。

亲友团:十国联军。

亲友团长:塞王司马欣、魏王董翳、翟王魏豹、殷王司马卬、河南王申阳、赵王赵歇、代王陈馀、常山王张耳、韩王韩信。

2. 西楚集团的情况。

主帅:项羽。

参谋:范增。

大将:钟离昧、龙且、季布、项声、周蓝。

兵力:三万。

亲友团:楚地老百姓。

亲友团团长:无。

其次,来看一下双方的战略部署情况。

第一路:中路军。

统帅:刘邦。

进军方向:率参谋张良、陈平,大将吕泽、夏侯婴等以及九大诸侯军,从洛阳直接向东。

目标:直取彭城。

概述:这一路为主力部队,队中包括参谋张良、陈平,大将吕泽、夏侯婴等以及九大诸侯军在众,阵容不可谓不强大。

第二路军:北路军。

统帅:曹参、灌婴

进军方向:率领汇合陈余军从粱鲁,与中路军会师。

目标:彭城。

概述:这一路相当于先锋部队,起到突击的作用,协助中路军的主力部队试探楚军虚实,起到遥相呼应的作用。

第三中军:南路军

统帅:薛欧、王吸

进军方向:自关中出武关走南阳,攻阳夏,再一路向前。

目标:彭城。

概述:这一路相当于协助部队,大力制造佯攻的强大舆论氛围,吸引楚军的注意力,为中路军和北路军策应。

综合评价:刘邦之所以率先出招,主动对项羽发起挑衅和进攻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拥有天时。这个时候的项羽到齐国征伐田荣等叛徒去了,正陷于齐地的人民武装战斗中不可自拔,中原和大本营都很空虚,正是趁虚而入的绝好时机。二是拥有地利。刘邦拥有十国联军,其中不乏楚地或是了解楚之人,他们对楚地,特别是彭城的地利位置,沿途设防情况都了如指掌,可以说直捣项羽的老窝具备了一马平川的先觉条件。三是拥有人和。刘邦率军东进,在到洛阳的时候,得知项羽诛杀了楚怀王这个噩耗。但刘邦很快让噩耗转化成了好消息,他头脑一转,假腥腥地哭,假腥腥的祭祀,假腥腥的诏告天下,打出了为“义帝”报仇血恨的旗号,把自己征伐楚军成功包装了正义之师、仁义之师,因此途中得到多国“赞助”,刘邦也成了“联军司令”,多国部队组合在一起,军队数量猛增,号称“五十六万大军”。成了名副其实的威武之师。

2. 项羽采取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战略部署。

俗话说:敌不动,我不动;敌若动,我先动。听说刘邦分三路大军东进时,项羽的表情是惊愕交加,他为自己对形势辩判的失误而懊悔和自责。是啊,他认定刘邦此时出关的目的意在关中三地,不会也不敢贸然东进,这才放心在齐国放开手脚收拾齐国,但不断风云突起,刘邦所做的真捣黄龙之举让他惊愕万分。

但项羽毕竟是项羽,很快他就表现出一个领袖所具备的领导风范来。冷静思考后,他知道自己现在班师回朝是肯定来不及了,马上采取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补救措施,派韩王郑昌和殷王陈平前往韩地,目的是抵挡刘邦中路大军的推进,同时,项羽还立即遣使者赴九江,请九江王英布出马支援,于是彭城之战的外围战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打响了。

二是彭城之战的“今生”。

首先,来看刘邦的先发制人——猛虎下山。

针尖对麦芒,比的是实力和势力。三管齐下,效果果然是看得见的,首先是先锋军北路军在定陶击破了项羽手下的“战神”龙且,南下砀和冲破了楚军二王(韩王郑昌和殷王陈平)的阻挡的刘邦中路军会师,随及一鼓作气拿下了项羽都城彭城。驻扎在阳夏的“战仙”钟离昧是唯一没有辜负项羽厚望的将领,成功抵挡住了汉军南路军的进军步伐,但随着彭城的告破,他一夜之间成了孤立无援的孤军。值得一得的是,九江王英布以“生病”为由,自己安心在九江坐山观虎斗,为了给项羽一个“交代”,他只好派了几千老弱病残的士兵前去支援,结果这点儿兵力自然寒汉军的牙缝都不够。总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彭城,刘邦的先发制人效果显著。

其次,来看项羽的后发制人——灵蛇出洞。

彭城被刘邦攻陷后,楚地成了刘邦的一亩三分地,项羽面临着艰难的选择。齐国是个难剃头,屡平不息,此时还处于动荡状态,如果项羽回师救楚,则面临两线作战,腹背受敌,进退维谷的危局。如果不去救,继续征服齐地,坐等刘邦的联军在楚国地盘上扎牢了根,到时候只怕想再来震动他就比登天还要难。

关键时刻,项羽的政治眼光还是体现出来了,他终于看明白,齐国虽然乱,但不足为虑,让他们闹闹也无妨,而刘邦才是心腹大患,不及时拔掉这颗毒牙,留下的却是无穷的祸患,对于他来说,或者说是毁灭性的后果。莎士比亚说的一句话:"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而对于项羽来说,没有过多的时间来考虑,他必须果敢敢断地做出决定。于是乎,他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很快做出了一个超乎常人想象的战略部署,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让楚军大部队继续在齐国境界进行“剿匪”,这是为了“欲盖弥彰”的需要,达到迷惑刘邦的目的。二是自己亲自带领3万精兵去救彭城。这是为了“绝处逢生”的需要,达到驱逐刘邦的目的。

这个作战部署的风险很快就体现出来了,以3万兵力去对对方56万兵力,这无亦于鸡蛋碰石头,自取灭亡啊。但项羽却用实现证明了什么叫出奇制胜。正如因果轮回一样,此时的项羽拥有了刘邦刚从洛阳率军进发彭城的三个条件:一是拥有天时。刘邦攻入彭城后,认为已经稳操胜券,认为天下大局已定,认为该是即时享受的时候了,马上暴露出自己的本质特点来:贪于财货,好美姬。他把当年项羽从咸阳掠走的秦朝的财宝、美女全都收归己有,于是乎,每天不是饮酒就是作乐,不是醉生就是梦死……骄兵必败,刘邦自甘坠落、自取灭亡的所作所为,正好给逆境中的项羽厚积薄发、出奇制胜提供了先天条件。天道酬勤,刘邦在疯狂行乐时,项羽却在疯狂赶路,天时毋庸置疑会一边倒的偏向项羽啊。二是拥有地利。项羽这次是本土作战,是在自己西楚的国土上进行战争,因此,项羽的士兵人人都怀着收复西楚国都的激情参战,战斗力很强。刘邦却是从关中千里迢迢来到西楚都城作战,是侵略军,显然是地利上处于劣势。三是拥有人和。当时从表义来看,刘邦人多势众,项羽背腹受敌,形势对项羽非常不利,但实际上刘邦虽强实弱,因为他们占领彭城后,骄奢淫逸,干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事,作风涣散到了极点,因此,尽管拥兵数十万之众,但实际上是一群毫无战斗力的乌合之从,就像一只纸老虎,一击便会垮的,一击便会倒的。而项羽外弱内强,他表义上只有三万兵马,但这三万兵马不是一般的兵马,而是一只组建多年训练多年雪藏多年的楼烦骑兵。

楼烦人能骑善射,战国时就给赵国充当雇佣骑兵。秦朝蒙恬率大军击破匈奴,收复河套,筑长城驻守,也收编了不少楼烦骑兵。而在巨鹿之战,秦将王离率领的楼烦骑兵被项羽击败。项羽便借机收编了这支娄烦骑兵,逐渐培养成了自己的秘密武器。此时临危受命,所启用的正是这个秘密武器。而项羽和他的骑兵让人眼前一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速度达人。因为专业骑兵,这只队伍的行军迅速惊人,用日行千里来一点也不为过,这样的速度达人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二是战斗力强。行军到鲁地的于瑕时,遇到了大汉集团第一悍将樊哙,结果一向天不怕地不怕的樊哙被打的满地找牙,狼狈而逃。楚军随后饶道山东枣庄、曲阜等地,尽量避免和汉军交战,尽量做到快马加鞭,神速之极。最后穿越胡陵后,包围了萧邑,然后一番攻防战后,汉军大败,残余部队逃往彭城。而项羽没有给他们有苛延残喘的机会,穷追不舍地追到了彭城外,从而迎来了楚汉两大集团第一次正经八儿的大碰撞。

战斗很快就呈一边倒,拥兵三万的楚军,以一敌百,个个生龙活虎,、锐不可挡。而几十万联军此时还在睡梦中,突遇楚军的大规模偷袭,怎么慌乱两字可以形容。而慌乱的结果是造成刘邦联军指挥系统瘫痪,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反抗,而宜将剩勇追穷寇也是项羽的拿手好戏,于是他攻势如潮的攻势下,抵挡不住的汉军只有溃逃的份了。兵败如山倒,诚不虚也。

就这样,项羽充分发挥快、准、狠的风格,在“快”字上突出出奇不意、攻其不备的策略,奉行兵贵神速的战术;在“准”字上突出迂回曲折、曲径通幽的方式,奉行出其不意的目的;在“狠”字上突出冷酷无情、铁手丹心的特点,奉行死缠烂打、死皮赖脸的战术,死死咬住刘邦的主力进行攻击,不给刘邦喘气的机会。

面对项羽奠出的快、准、狠,以刘邦为首的汉军以不变应万应,只选择了一个字——逃。三十六计,逃为上计。面对从天而降楚军,面对无心恋战的已军,或许只有逃才是唯一的生路,然而,彭城三面皆陡山,一面环水(睢水),与其向“血山”求死,不如向“死水”中求生。结果睢水成了汉军心中永远的痛,落水后,被水淹死的大有人在,被自己人踩死的大有人在,被委追而至的楼烦骑兵砍的也大有人在,只有九死一生而成功过河的少之又少,据不完全统计,大汉联军十之八九都死在了睢水之中,以至于出现了“睢水为之不流”的凄惨景观。就连统帅刘邦也是充分发挥脚长善于跑步的特长,在彭城西又利用三寸不烂之舌使得楚将丁公放了自己一马,利用老天爷狂风怒号吹散楚军阵型,这才得以成功逃脱,最终有惊无险地逃到下邑。

三是彭城之战的“三重谜”。

1、彭城之战为什么笑到最后的是项羽?

拥兵三马的项羽击败拥兵五十六万的刘邦,为什么完胜的是项羽,为什么完败的会是刘邦呢?这个得从刘邦和项羽两边分别找原因。

首先,来看刘邦个人的失节和团队的失真。

失节主要体现在刘邦个人的扬短避长。刘邦的长处是谦虚谨慎、为人大气,能说会道,善于攻心术,善于厚黑学,能把天下各类人才拉拢于其麾下。短处是刘邦喜欢酗酒,贪恋美色,恨不能把天下美女尽收于其彀中。攻入咸阳后,刘邦这一嗜好便展露出来了,好在在樊哙、张良等人的抡番劝说下,他及时醒悟,收敛起来,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灞上,便马上出台“约法三章”的政策,为自己迅速赢得了民心。此时攻占彭城后,刘邦比入咸阳还要兴奋万分,还要高兴千倍,他认为天下大势已定,项羽已是强弩之未不足为虑了,他认为是该及时行乐的时候了,于是露出了“好酒及色”的真实本性,夜夜笙歌,左拥右抱,寻欢作乐,好不快活,内心憋了太久,小宇宙一下子全部爆发了。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刘邦如此放肆享受,他手下的将士们也都松懈了,大家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结果露出了命门,给了项羽致命一击。

失真主要体现在刘邦团队的似强实弱。刘邦的联军虽然号称有五十六万大军,但因为是“号称”,里面肯定掺杂很多水份,再加上这只部队虽然人多,却是一只兵源混杂,缺乏配合,纪律松弛,各自为战的杂牌军,在指挥很难统一,在协调上很难一致,在目标上很难合力,这个和前秦苻坚的“多人种联合”部队如出一辙,被东晋的军队忽悠一下,糊弄一阵,分分钟的事就土崩瓦解了。因此,一旦碰到真正的恶战,这只联合军队的战斗力几乎和被动挨打划等号。

其次,来看项羽个人的果断和团队的果敢。

果断主要体现在项羽个人的雷霆万钧。面对老窝被端、腹背受敌的危局,项羽再显英雄豪气,果断做出战术部署,一是反击,立马反击,毫不犹豫的反击,轻装上阵的反击,项羽再显英雄豪气,再启当年巨鹿之战的经典模式——破釜沉舟。选择了只带三万精兵反击,让大部军留在齐国继续收复齐地,这样做很好的迷惑了对手。只有把自己置于死地才能后生,项羽利用的是国都被占领的情形,楚军义愤填膺的情绪,率三万精兵回楚军,他这样做等于押上了自己和所有士兵的身家性命,不成功便成仁,这种果断是需要勇气和定力的。二是加速,兵贵神速,沉默加速度,项羽在行军路线上大做文章,独具慧眼的选择了绕道刘邦防备最松懈的彭城以西的萧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突然袭击。所以,汉军是防不胜防,根本想不到项羽会从这里打进来,因此,节节败退。项羽的个人气质彰显无疑。

果敢主要体现在项羽部队的勇猛刚强。项羽的自己置于死地才能后生,让将士们没有退路可言,只有向前才是活路。再加上这三万人马不是一般的人马,是楼烦骑兵,是项羽多年来培育出来的超级密秘武器,具有强极的流动作战能力和突击能力。因此,尽管只有三万人马,但这三万人员个人能以一敌十,以一敌百,甚至以一敌千,在危境中所爆发出来的能量是无比伦比的,所呈现的战斗力也是无比伦比的。

两强相争勇者胜,也正是因为这样,项羽以“弱姿态”战胜“强势力”的刘邦也不足为奇了。

2、彭城之战刘邦损失有多少?

彭城之战,刘邦大败,狼狈而逃,其损失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

一方面是人员损失。这个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损兵上。损兵指的是士兵因战死、被俘、逃跑、投降而造成的兵力损失。据史记载,彭城之战,因为项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了突然袭击,导致正处于“亚状态”的汉军根本就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自相践踏,乱作一团,在彭城的正面交锋战中就被项羽斩杀10余万人马。随后,汉军大败而逃,项羽紧追不舍,汉军在谷、泗水二水被歼10余万人马。刘邦率残兵败将继续南逃,想利用彭城南吕梁山区进行反击,结果又被项羽杀毙几万人马,最后项羽军追击汉逃兵至灵壁(今安徽宿州灵壁城)以东的睢水上,再斩杀汉军10余万人马。刘邦仅带10余名骑兵突围而逃。从上述可以看出,彭城一战,汉军损失在三十万以上,也就是五十六联军,真正的损失达到了2/3,而逃散的这1/3之人马中多半是联合的同盟军,他们充分发挥能战则战,不能战则逃的优良传统作风,眼看形势不妙,早就逃之夭夭了。而因为刘邦和他所率的汉军是项羽重点打击的对象,结果连番追杀,汉军几乎被歼殆尽。彭城兵败后,留守在汉中的“后勤大司令”萧何“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来支援刘邦,可见损失之惨重。

二是折将上。折将指的是将领战死、被俘或者投降的将领,折将是无法估量的。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就说明了将领的重要,因为将领损失,往往意味着他所率领的军队大部或者全部覆灭了,成建制的军队覆灭,这样的损失是更难弥补的。而彭城之战,刘邦麾下一百四十多个列侯的事绩,其中包括了曹参、周勃、夏侯婴、樊哙等名将,包含了张良、陈平、郦食其、陆贾等名谋,但从事后的结果来看,他们都安然无羌,可以看出汉军折将根本不大。对比刘备夷陵大败蜀军损失将领有名有姓就几十个士兵,几乎全军覆没,他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三是物的损失。物的损失不用说,肯定多,刘邦原本占领彭城所夺得的一切金银珠宝都物归原主,但战场从来都是无情的,一城一池的得失,实际上也是物的主人的转变,但考虑到千金散尽还复还这句古训,物失了无关紧要,因此,尽管这次战争中的财务的损失很大,但显然无关大局,或者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3、刘邦真的用“无影脚”把他的孩子踢下车了吗?

《史记》记载,在彭城之战逃跑途中,刘邦为了逃命,接二连三把自己的一对金枝玉叶踢下车,很显然,这是史官司马迁先生为刘邦抹黑行为,理由如下:

一是于情不通。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刘邦再怎么厚黑,再怎么冷酷无情,但他毕竟是人,他有三情六欲,也有温情脉脉,鲁元公主和刘盈是自己的亲生儿女,血浓于水,亲浓于心,虽说是生死攸关的当头,但真的就愿意“舍得孩子”?再退一万步来说,就算他“舍得孩子”也不一定能套住狼啊,要知道楚军的终极目标是刘邦,而不是别人。因此,刘邦踢儿女下车不符合人之常情。

二是于理不合。鲁元公主和刘盈被刘邦从马上连扔数次,居然毫毛无损,显然是不符合常理的。人都是血肉组成的,不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因此,摔了这么多次,一对未成年的孩子不被摔死也要被摔残摔伤吧。再说,就算果真刘邦铁石心肠,狠心推儿女,但他这么扔几次,太仆夏候婴便停下车来捡几次接几次,而项羽的铁骑居然都没有追上,难道楚军是原地踏步?因此,刘邦踢儿女下车不符合人之常理。

三是于规不符。史书记载刘邦只率了十余亲信逃出了项羽的追击,因此,逃的肯定很狼狈,逃的很彻底,估计除了马,其它什么东西都没有带。且不说刘邦是怎么在逃跑过程中弄到马车的,单就明眼人一看便知,逃跑过程中,在马和马车上,肯定都会选择马。毕竟连傻子也知道马要比马车快的多,灵敏的多,刘邦选择马车而不选择马,难道是想自取灭亡。再退一万说,项羽的追兵是“铁骑”,刘邦即使是自己一个人坐车上,试想能够逃脱的了楚军铁骑的追击了吗?因此,刘邦踢儿女下车不符合人之常规。

点评:彭城之战很具戏剧性,原本赢得不可思议的刘邦最终也败的不可思议,再次成就了项羽以少胜多的经典之战。刘邦虽然侥幸逃得性命,但他十国联军却弹指一挥间烟消云散了,各大诸侯王要么以识时务的方式投奔到了项羽怀抱(如司马欣、董翳、魏豹等人),要么以唯我独尊的方式“独立”(如陈馀等),当然,也有誓死追随刘邦的,虽然势力大减,但站在大浪陶沙的角度来看,对刘邦来说,又是一件好事,毕竟剩下的和愿意留下来继续跟他干革命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都是勇士之中的勇士,都是忠臣之中的忠臣。

而对于项羽来说,这一仗尽管把自己的超级才干发挥的淋漓尽致,但也留有遗憾,那就是没有一鼓作气彻底歼杀刘邦,给了刘邦喘息的机会,以至于后来,刘邦逃往西边,占据荥阳成皋之地利,依靠关中汉中之资源,最后依靠优越的地理和物质资源以及项羽后方的游击战大师彭越,卷土重来,再战江湖。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便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项羽在彭城之战后所犯的错误。 B3BKCvmr0WzSS5Msp0hwy4PluPUW26iAnTwtnn7NsqU3bgYVxd5mhfF9C2a3gSG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