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用人要疑,疑人也要用

用人要疑,疑人也要用。

——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

赵括是战国七雄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奢这人不简单,初为赵国税务局干部。当时,战国最著名的四君是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他们都是对本国有卓越贡献与功勋的贵族,权势熏天。赵奢一次去收平原君家的税,平原君家的人不肯交,赵奢便依法办事,斩了平原君9个家臣下属。这下平原君面子挂不住了,要杀赵奢,赵奢毫无惧色,当堂大汉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平原君觉得赵奢是个贤才,于是向赵王举荐重用赵奢,主管全国税赋工作。结果,赵国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赵奢后又解阔与之围大败秦军,与蔺相如、廉颇是国家的三根台柱子,举足轻重。

长平之战前,赵奢死了,名相蔺相如也得急疾了,唯一剩下了一个老将廉颇主持国防军事工作。跟秦国打了几次败仗后,廉颇就采取防御战略,固壁不战。本来打仗就是要速战速决,如果长时间打消耗战的话,秦军补给与增加兵员就会困难,战争越拖得久就越对秦国不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就是在苏联防御战中消耗了大量的兵力与补给而使自己纳粹奴役世界的梦想灰飞烟灭。廉颇的思路与战略是正确的。秦国知道持久战是打不得的,就出了个反间计:故意讲秦军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赵国信以为真,以为廉颇有私心不愿战争,不愿抵抗,就临阵换将,让赵括主持国防军事。

赵括从小就熟读兵书,但是那时书籍很少,兵法之类的书并不多。可能赵括死记硬背了兵法书。而且兵法书是赵奢写的。赵括的知识面除了兵法之外,其它学科知识匮乏。按现在标准只算个中学生。离知识分子的标准差远了。但是他只会死记硬背,而不会灵活变通。而且赵括很狂妄,说自己打仗天下无敌,没有人挡得住。不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刚愎自用,骄傲狂悖。可能他老爸写得那几本兵书,背得滚瓜烂熟,与老爸赵奢谈论辩论军事问题,侃侃而谈。赵奢是讲也讲不过儿子,辩也辩不过儿子。但是就是认为儿子没能力。所以并不表扬赵括。他母亲问赵奢为什么认为儿子无能。赵奢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怪赵奢听到赵括无能儿子辩论直摇脑袋,唉声叹气。对于对赵括的任命,蔺相如带病上朝反对过,说赵括死读书本,犯教条主义,不知权变与变通。赵括母也反对过,说赵奢用大王赏赐的财物都再赏给属下部将。任职军职时,一心工作,不过问不关心家事。而儿子的做法与父亲相反,极度自私,当上将军让部下仰视他,害怕他。喜欢脱离群众,爱耍权威。赵王赏赐的钱物,收藏在家中,用钱购买土地房屋等固定资产。跟他父亲赵奢的作风是两回事。

赵括代替廉颇后,更改了军事纪律,把军队的老将官换成自己的亲信。秦军名将白起侦察到赵军的情况后,故意引敌出洞,假装打输了而败走。本来,按照廉颇的防御战略应该坚守不出战。但是,赵括急功近利,不审时度势,而且不召开军事会议讨论如何布署,不听下级的忠言进谏,一意孤行出战,结果中了白起的调虎离山之计,被断了粮道。战争其实就是打后勤,打资源,没后勤,没资源供给,那战争就难以为继。赵军因此被一分为二,士兵离心离德,成为笼中之鸟。最后,赵括与军士饿得受不了,强行突围,结果赵括被秦军射杀,其余十万赵军投降秦军,全部被坑杀。长平之战以赵军大败而画上句号,赵国也因此彻底一蹶不振。

项羽虽然不是赵括,而且楚汉之争中也没有上演“纸上谈兵”的奇谈和笑谈。但为什么会在长达四年的楚汉相争中失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人才。特别是在鸿沟对峙和垓下之战,鸿沟对峙之所以会转为持久战,垓下之战之所以会成为项羽的滑铁卢之战,原因是他到这时候已经黔驴技穷了,已经是强弩之末了。时穷节乃见,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项羽悲哀地发现,除了他自己这个神人外,已经没有人来为他排忧解难、出谋划策了。因为这个时候他手下唯一的谋士范增早已经“饮恨九泉”了。

项羽之所以会沦落到这样的局面,自然是有原因的,因为他在用人方面不严不实,过于松懈,从而开启了“纸上谈将”的历史先河。

恭敬爱人、礼贤下士一直是项羽用人的核心思想,这种核心思想使得“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陈平语),使得敌方亦赞叹其“仁而爱人”(高起、王陵语)。但是项羽在用人权谋方面还是存在明显的缺陷,楚汉争霸四年多时间,占尽优势的霸王项羽之所以会败给汉王刘邦,就是他不善于用人直接导致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鼠目寸光。

项羽的鼠目寸光主要体现在眼光不高、眼界不高,看问题看事情只看到表面,而看不到实质,这个最主要体现在失封天下、没有论功行赏上。

首先,来看对田荣的失封。田儋、田荣是齐地反秦力量的代表人物。田儋战死之后,田荣成为齐地反秦武装的首领。项梁在革命之初,曾请求田荣派兵援助,但田荣却提出以杀田假为条件,结果项梁没有答应他的条件,而拒绝出兵。后来项羽入关后,因田荣当年不与项梁合作,又不参加巨鹿之战和联军入关,拒绝承认田荣反秦有功,拒绝封田荣为王。但抛开个人恩怨,项羽对田荣的失封明显有悖于“计功封王”的原则。因此,田荣叛楚有其合理的一面。田荣叛楚给项羽带来了极大的麻烦:一是他资助了陈馀叛楚;二是他煽动了彭越叛楚;三是他误导了项羽,让项羽再次忽略还定三秦的刘邦,让刘邦成为日后项羽的大麻烦。客观上田荣帮了刘邦的大忙。

其次,来看对彭越的失封。彭越是江洋大盗出身,此人虽然在政治上极为糊涂,却极有军事才能。彭越在反秦初期与刘邦共同攻击过秦军。《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在秦二世三年二月,与彭越在昌邑(今山东巨野县东南)相遇。彭越是昌邑人,当时他刚刚聚集了一千多人,兵力很弱。彭越与刘邦共同攻打昌邑的秦军。这一仗打得不好,昌邑城也未攻下来。此后,刘邦带兵西进,彭越占据巨野,聚众万余。这是今存正史中有关彭越参加反秦的唯一记载。项羽没有和彭越共过事,对彭越的重视明显不足。项羽没有分封彭越基于两点:一是彭越没有大军功,二是非自己所立的诸侯王。后来,对项羽未分封的不满与刘邦的拉拢,使彭越成为刘邦的属下,并且成为楚汉战争期间最著名的游击司令,成为困扰项羽的军粮供应问题的最大障碍。这是项羽始料不及的。项羽“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的原则并无错,依照这一原则进行的分封也是大势所趋。忽略了彭越这位著名的游击将军不能全怪项羽谋划不周,只能说是项羽运气不好。刚好这位不符合分封标准的人是如此优秀的一位游击战专家。

第三,来看对陈馀的失封。陈馀早年是一位名士。陈涉一起义陈馀和张耳就面见陈涉,劝其立六国之后以培植反秦力量。后来,又随武臣一块来到赵地,使赵地发展成为三大反秦中心之一。巨鹿之战中,他是驻守巨鹿城外的盟军的主要力量之一。项羽消灭王离军团之后,他与诸侯军共同参加了对章邯的作战,还亲自致信章邯,分析利弊,成为章邯最终决定降楚的因素之一。只是因为他后来与张耳反目,愤然出走,才没有跟随项羽入关。但是,陈馀在反秦中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项羽仅仅因为陈馀没有跟随自己入关而忽略了陈馀在反秦中的功劳,是不应该的,也是不明智的。

总之,此消彼长,项羽的失封导致田荣、彭越、陈馀联手叛楚,客观上帮了刘邦。

第二,狂妄自大。

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王之后,自封为“西楚霸王”,然后又一连做了三件事,一是把投降的秦王子婴给杀了;二是放了一把火,把秦王的咸阳宫烧了;三是将秦咸阳宫的珍宝、美女全部带走了。

据史书记载,咸阳宫这一把火整整烧了三个多月,整个宫殿全部烧成了灰烬,然后项羽准备东归了。项羽自己西楚国的国都是在彭城,就是今天江苏的徐州;烧了秦王的咸阳宫后,他要从陕西返回自己的都城去了。

当项羽要走的时候,有一个人来见他。这个人史籍上没有留下名字,史书记载只有两个字,叫“说者”,就是游说他的人。这个人给项羽提了一个建议,说关中这个地方太可贵了,你不应该东归到彭城去,而应当在关中建都。陕西这个地方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此地是一个大盆地,四面全是山,有四个重要的关口,东边是和河南交界的函谷关,南边是靠近湖北的武关,西边是大散关,北边是萧关,四个关口环绕,其他地方都进不来。所以自古以来陕西有一个别名叫“四塞”之地。

这个地方可以建都。你在这儿建都,要称霸天下就非常容易。项羽一听,有道理;但再一看,整个咸阳的宫殿已经叫他烧光了,他又觉得没法待了,就把这个“说者”给打发走了。这个“说者”一出来,感觉很遗憾,脱口而出说了一句话:人们都说“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是这个样子。“说者”就是说说他自己心中的一点感慨,但是马上有人打个了小报告,告诉了项羽。项羽一听,这还了得,骂他是“沐猴而冠”!就下令把这个“说者”抓起来,烹了。“烹”是一种很残酷的刑罚:架一口大锅,把水烧开,把人扔在里面活活地煮死。

这件事有许多令人深思的地方:

第一,这个“说者”的建议对不对?很显然,“说者”的建议是非常高明的一个见解,建都关中,易守难攻。如果建都彭城(就是今天的徐州),则东西南北都是平原,无险可守。但是,项羽没有听进去。

第二,既然史籍没有记载这个“说者”的姓名,应当说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小人物提条意见,你采纳也罢,不采纳也罢,哈哈一笑就完了,这才是一种豁达的处事态度;即使骂个“沐猴而冠”,也不必计较。但是,项羽就很计较。

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项羽这个人自尊心非常强,你稍微伤了他的自尊,他绝不会放过你。这个“说者”提了这么一个好的建议,说了一个“沐猴而冠”,就落了这么样的一个下场,原因就在于他犯了项羽的大忌。项羽这个人容不得别人对他说个“不”字,别人说个“不”,他一定很难接受。如此唯我独尊、狂妄自大,谁还敢给项羽提意见啊?

第三,刚愎自用。

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的性格可以成就他的事业,也可以毁坏他的事业。项羽的性格中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过于自信、刚愎自用。自信是人性的一个优点。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他什么事情也完不成,因为有自信,才能以百折不挠的勇气去克服在实现人生目标过程中的所有困难和障碍,所以,没有自信是不行的。但是,如果自信过了头,那就坏了,自信过了头就成了谬误,就是刚愎自用。

刘邦手下谋士特别多,张良、陈平、萧何,这是一流的;二流的如郦食其之类就不说了;还有那些草根、草民。反过来看项羽,项羽手下谋士有谁?大家只知道一个,“年七十,好奇计”的范增。所以可以说,刘邦手下人才济济,项羽手下人才寥寥。且不说武将,单看文臣谋士,项羽手下基本无人。这个现象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项羽手下没有谋士,只有一个范增?这和项羽的刚愎自用太有关系了。

拿我们今天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项羽这个人的主意太大,主意太大就是他的主观性太强了。他不需要谋士,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做主。我们前面讲过鸿门宴,决定第二天消灭刘邦的是谁?项羽。决定撤销第二天军事行动的是谁?项羽。他和谁商量过?没有。他召集过会议吗?没有。他和他最信任的范增商量过吗?还是没有。所以项羽不要谋士。

以后我们讲讲陈平利用一桌饭菜离间项羽和范增的关系,其计谋水平非常普通。我们接着讲这个故事:过了不久,范增建议急攻荥阳。当时,项羽选准了刘邦的软肋——粮道(甬道),集中兵力,断了刘邦军队的粮道。刘邦被困在荥阳城中,断了军粮,陷入困境(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只好提议:“请割荥阳以西以和”。荥阳以西是刘邦已经攻占的土地,而且,占了荥阳以西,就可进一步夺取关中。刘邦要不是陷入困境,绝对不会开出这样的条件。

项羽因为怀疑范增,竟然不听范增的建议。范增勃然大怒,请求告老还乡。项羽竟然也答应了,于是范增离开了项羽。项羽如此轻信,使他失去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谋士范增。范增临走时说:大王好自为之,天下的大局已定了(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

总之,项羽的刚愎自用导致的后果是:失人。

无可讳言,项羽在用人上的确存在很多缺陷,下面来探讨项羽用人失误产生的原因:

一是个人能力的超级无敌,导致了属下的超级无能。

项羽的个人能力强悍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次,能征惯战。

项羽自己确实能干,他的才干我们概括成四个字:能征惯战。他自己说过:“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他是非常能打仗的一位军事家。一个没有才干的人,绝对不会刚愎自用;所有刚愎自用的人,都是有才的人,项羽也不例外。

其次,少年得志。

按我们今天的话来说,项羽的一生叫“不落空”,所有的好事都赶上了。二十四岁起兵反秦,项梁是主帅,他就是副统帅;二十七岁,就做诸侯的总盟主,做“西楚霸王”,主持国家大政,少年得志。少年得志也给他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他这一生,什么好事都赶上了,什么机会他都没有失去,太顺利了。我们经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阅历跟经历的丰富是不可或缺的,项羽的人生中磨炼太少了,他太顺了。一个人的人生,特别是为官之人,他的人生太顺,就会太相信自己了。

最后,内外失聪。

项羽这个人是内无自知之明,外无逆耳之言。他个人太顺利了,又不善于自省,于是看不到自己的弱点,即使是做了错事,也不认为是自己错了。这叫内无自知之明。你看看,对一个说了一句“沐猴而冠”的“说者”,稍微有一点逆耳之言,他就一个字:烹!这样为人处事,谁敢给他进逆耳之言啊?忠言逆耳,不好听啊。我们普通的人也都是这样,听到不顺耳的话总是心里不舒服,听到吹吹拍拍的话总是飘飘然。

正是因为能征惯战、少年得志、内外失聪这三点导致项羽超级自信。我们在灭秦战争及楚汉战争中可看到这样有趣的现象,在项羽的帐下将领基本都是屡战屡胜;而失去项羽的统率,几乎都是屡战屡败。典型的如英布在巨鹿之战时英勇无比,但是后来背叛项羽轻易就被击败。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了项羽个人能力太强,而且也不注重培养手下独当一面的能力,以致手下对其有严重的依赖心理。另一方面项羽对其士兵的巨大精神力量使得其他人无法有效地独当一面,可以说项羽的军队被项羽培养成失去项羽就像失去灵魂的行尸走肉。虽然在军事上项羽是无敌的,但是这样的状况显然不利于属下的培养。韩信亡楚归汉,很大程度上亦是在楚营得不到发挥的缘故。

二是用人手段的缺乏,导致了人才的流失。

首先,不善于用小人。

陈平曾指出“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多不归附项羽”,估计除了得不到封爵行赏外,主要还是项羽不善用小人。鸿门宴前刘邦左司马曹无伤眼见刘邦行将覆灭,暗中通信项羽,以求封赏。虽然曹无伤是典型的小人,但是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内线。但是项羽显然不屑用这等小人,轻易就卖给了刘邦。

其次,用人手段单一。

学者阎盛国总结刘项在劝降方面的优劣认为:一、刘邦的劝降态度是积极的,主动的;项羽劝降是被动的,消极的。二、刘邦降城即侯其将;项羽则以人质威胁。三、刘邦对待投降的将士优礼有加,破格提拔任用;项羽则大肆杀戮,很少利用。虽然其总结有不少片面之处,不过却指出一个很关键的地方,项羽相比刘邦,多是运用战争这个单一的手段,没有充分发挥劝降、收买、拉拢等多方面手段。

最后,没有建立用人机制体系。

我们把楚汉集团各自看成一个公司,项羽公司好像只有项羽一个人在工作,看到项羽同志起早贪黑、事无大小的不停的工作。其原因是项羽同志认为别人都干不好,只有自己才能干好,确实其工作能力也非常强,基本上把工作都能做完。但项羽公司就没有招聘员工吗?有,如副总经理项伯(远房亲戚),高级幕僚尊为老师的范增,营销总监级别的钟离味、龙旦、周殷、司马欣、曹咎及韩信、陈平等。因得不到发挥重用的机会,韩信与陈平两位同志跳槽到竞争对手刘邦公司去了;司马欣及曹咎因有恩于项羽个人而得到重用,让他们去守战略位置的根据地市场,结果丢了;项伯很早就成了刘邦公司安在项羽公司的间谍,而营销总监周殷在最关键时候跳槽到刘邦公司;真正忠诚的范增老师及钟离味因流言蜚语而不被信任得不到重用。项羽同志相信那些自己的亲戚朋友及重用对自己有恩的人,对忠诚的人又不信任而大加防范。“重视人才,以人为本”不仅仅是口号,真真实实的理解人是资源,而不是成本。人力资源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没有一个优秀的团队,就如同在沙滩上建楼一样——根基不实。因此,做为一个领导,不但要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的组织氛围,更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是用人制度体系。

点评:用人就是要做到:用人要疑,疑人也要用。用人要疑,主要是指约束和监督机制,用了的人不等于不需要监督,疑问在先,就能把可能产生的风险降到最低。“疑人要用”,就是在其人格、能力不确定的情况下,观察、选拔和使用他,以免埋没人才和浪费人才。 OVpkOSV6xzObFUeBTbKUnB+R+EFXNcw4Yi4SrroNi9FxyRr4KafJKed94bBCOkO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