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才艺大PK

观其行,知其人。

——卢梭

中国古代历史上流传着两则有关“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励”的著名典故。

故事一,三人行必有我师。

大教育家孔子是个善于学习的人,他勤思好学,不耻下问。有一次,孔子和学生们正在赶路,忽然一个小孩子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原来,这个小孩子正在路上用砖瓦石块垒一座“城池”呢。孔子叫那个小孩让路,而小孩却说:“这世上只有车绕城而过的,还没有把城池拆了给车让路的。”孔子想:确实不能把这孩子摆的城池当成玩具,我这样想,可孩子不这样想啊。我倡导礼仪,没想到让孩子给问住了。孔子十分感慨地对他的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孩子虽小,却懂礼仪,可以做我的老师了。”

故事二,身为国君登门求教。

战国时,魏国的国君魏文侯非常重视人才。他听说有位叫段干木的人很有才能,就亲自去拜访。他坐的马车刚到段家的小巷口,他就叫人把车停下来,一个人轻轻地走到门口,叩了叩大门。段干木不愿当官,听到门响,就从后门跑了。吃了闭门羹的魏文侯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更加敬重段干木。他说:“此人才能卓越,又不追求权势,我怎能不敬重他呢?”话传到段干木的耳朵里,他非常感动。于是,他同意和魏文侯见面。第二次拜访时,段干木坐在一把破椅子上,就如何治理国家侃侃而谈,魏文侯则站在他的面前,毕恭毕敬地仔细听着,二人从烈日当空一直谈到夕阳西下。

下面,来看项羽和刘邦的“唯德学,唯才艺”。

首先来看刘邦。刘邦的才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口才好。

一是会哄骗人。刘邦能说会道,口才好得令人叹为观止。这可能跟他混迹于江湖时,经历的磨练有关。为了混口饭吃,连大哥大嫂这样的至亲都靠不住,他只能靠自己了。为此,他选择了在开饭店的寡妇身上下功夫,靠着一张利嘴,吹得天花乱坠,结果成功俘虏了寡妇的心,让寡妇成了他的长期饭票,他天天来吃饭,吃完拍拍屁股走人,到年底结总账时,寡妇还当着他的面把账一把火给烧了个精光。只是寡妇不会料到,她的善举,使得刘邦在那个时候便开创了富婆倒养小白脸的先河,可谓惊世创新之举啊。另外,刘邦能娶到吕雉这样的白富美也是哄到骗到的结果,也是甜言蜜语的结果。

二是会忽悠人。比如说刘邦入关后屯兵霸上,当项羽要攻打他时,刘邦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俘虏”了项伯,除了他的随机应变能力快外,良好的口才也是致胜的法宝,在没有事先打草稿的情况下,他借题发挥,说的条理清晰,说的头头是道,说的感人至深,把项伯整的服服帖帖,最后靠项伯这个“中介人”成功化解了这场一触即发的政治风暴,为自己的东山再起赢得了时间。在霸上仅数小时就搞定项伯,这就是能说会道的结果,就是善于察颜观色的结果。再比如说在鸿沟,当项羽黔驴技穷之际,选择了拿人质来对付刘邦,把刘邦的老爹绑起来,威胁刘邦如果不投降便进行水煮,结果刘邦根本不吃这一套,对于铁面无情的他来说,在逃跑的过程中,连自己的亲生儿女都可以推下车去,此时自然不会因为老爹和妻子在项羽手中就束手无策,就束手就擒,从而让自己的千秋大业毁于一旦。因此,面对项羽赤裸裸的威胁,刘邦说了一句绝世名言:你我乃是结拜兄弟,我父就是你父,你烹煮你父,记得到时候分我一杯羹哦。见过流氓没见过这么流氓的,见过无赖没见过这么无赖的,对此项羽哑口无言,手中的定时炸弹不灵了人,他只能自认倒霉。最后刘父还阴差阳错地被项羽放了,这真是千言万语抵不过一句话啊。应该说这个例子把刘邦的口才发挥到了极致。

三是会笼络人。不管是能征善战的武将也好,还是足智多谋的儒生也罢,只要到了刘邦手下就变得服服帖帖,这就是刘邦会笼络人的结果,就是会巴结人、感化人的结果。总而言之,刘邦对有才能之人一点儿也不含糊,通过糖衣炮弹,通过甜言蜜言,以三寸不烂之舌,口吐莲花,那些所谓的“人才”不是被他的利诱所迷惑,就是被他的言语所感动,最后死心塌地为他卖命,为他效忠。在荥阳保卫战中,眼看守不住时,最早追随刘邦参加革命的纪信甘愿以自己的性命来换取刘邦的性命就是最好的证明。能把手下感化到为了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地步,可见刘邦在笼络人心上有多高明。至于萧何、曹参、夏侯婴等最早追随刘邦的人就更不用说了,至始至终,不管刘邦处于何种险境都不离不弃,特别是“半路出家”的韩信最后在“老东家”项羽抛来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致命诱惑下,最终还是选择了“效忠”刘邦,可见刘邦在这一方面的功底之深。再比如说在彭城被项羽大败之后,刘邦在逃跑的过程中借宿深山村户时,见主人的女儿生得亭亭玉立、貌美如花,于是充分发挥三寸不烂之舌对主人进行了攻心,这位主人原本就对刘邦很“景仰”,被他的甜言蜜语一糊弄,自然是分不清东南西北中了,结果刘邦仅靠一条破腰带作为聘礼,当场就拿下了楚国的第二枝花——戚姬(第一枝花非项羽的虞姬莫属)。这等泡妞的本事,自然是后世许多花花公子争先模仿和学习的偶像。

第二,思维能力强。

一是善于听取意见。刘邦自己肚子里虽然没有多少墨水,但他却有一双顺风耳,什么话都可以听。别人说好话,他听了高兴,别人说坏话,他听了也不恼。更难能可贵的是,别人提意见,不管什么意见他都能听,而且他不但听了,还会明辨是非,在很短的时间内能知道什么是好意见,什么是坏意见,如何采纳这些意见等等。比如说,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冬,楚军兵围汉王于荥阳,双方久战不决。楚军竭力截断汉军的粮食补给和军援通道,汉军粮草匮乏,渐渐难撑危机。刘邦大为焦急,询问群臣有何良策。谋士郦食其献计道:“昔日商汤伐夏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秦王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灭其社稷,使之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六国君臣、百姓必皆感戴陛下之德,莫不向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便能南向称霸,楚人只得敛衽而朝。”这其实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坏主意,当时刘邦并没有看到它的危害性,拍手称赞,命人速刻印玺,使郦食其巡行各地分封。在这关键时候,张良外出归来,拜见刘邦。张良借箸谏阻分封,使刘邦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以致辍食吐哺,大骂郦食其:“臭儒生,差一点坏了老子的大事!”然后,下令立即销毁已经刻制完成的六国印玺,从而避免了一次重大战略错误,化解了一场政治危机。

二是应变能力快。从外表上看上去刘邦蛮男一个,粗汉一个,然而,外表之下却难掩其英雄本色,他的头脑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粗中有细,做事极为严谨、灵活,极为清晰。比如说在斩白蛇起义时,他在做出放走囚犯的同时,立马选择了带领追随者躲进山林的决定。这样便给了自己休养生息的机会,政府拿他没办法,而他隐居山林,静观天下其变,待时机成熟再选择率众出山。这便是他的应变能力的体现。又比如说在革命之初,当沛县这个老窝被“叛徒”雍齿献给朝廷后,他背腹受敌,面临何去何从的艰难地步,这时他没有选择与秦军硬拼,而是极为明智地选择到项梁那里借兵,然后选择了“归顺”。在外人眼里,对刘邦这种委曲求全的作法极为不屑,甚至认为他这是自甘堕落的行为,然而,高明的刘邦选择的却是一条能屈能伸之路,正是依靠这种借力打力,使得他有东山再起、一鹤飞天的机会。还比如说在鸿沟和项羽进行望穿秋水般的长久对峙时,项羽使出亮剑的绝招,成功射伤了刘邦。平常人,中箭之后,肯定会痛苦不已,但刘邦中箭后,第一反应是不能让对手知道自己中箭了,因此,装着若无其事,并且笑称对方的箭只是射中了自己的脚指头,箭术还有待提高。刘邦靠着自己的超级应变能力,在第一时间迷惑住了对手。事实上,他这一次显然伤得不轻,但在经过简单的包扎后,当天夜里他不顾身体虚弱,不顾浑疼痛难忍,靠着坚强的毅力,脸上强挤笑意,选择了“夜巡”,给部将打了一针强心剂,从而稳定了军心。再比如说,韩信在收复齐地、赵地等地之后,不满于大将军的称号,上书“威逼”刘邦封他为“代齐王”,对此刘邦当然怒不可遏了,当场便要发作。张良和陈平及时提醒了他,立马改口对韩信的使者说:“大丈夫做事顶天立地,怎么能做代齐王呢,要么就不做,要做就要做真正的齐王。”以这种吃亏是福的作风,稳住了韩信原本已驿动的心,最终依靠韩信的力量,在垓下彻底打败了项羽。综上所述,可见刘邦的应变能力之强、反应之快,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至高境界。

第三,懂得“读心术”。

一是慧眼识丁。在短短的时间内,他就能发现和了解一个人的特长和弱点,他会本着扬长避短的方式对待重用手下的人。比如说最早跟随刘邦的萧何,这萧何可不是一般的人,刘邦革命前,他可是沛县德高望众之人,连县令都要敬让他三分。但是这样一位牛人却甘愿像一条哈巴狗一样跟在刘邦后面,原因肯定是刘邦的超级人格魅力了。但萧何对刘邦这么服贴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刘邦很会看人,很会吃透人的心里,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就是这个道理。

二是任人为贤。他知道每个人的特长,在革命最开始,刘邦在手下的谋士不多的情况下,是把萧何当军师当智囊来看待的,比如说刘邦从砀山打响革命的第一枪时,拿下沛县,刘邦就是听取萧何的意见,采取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策略,结果仅凭一封书信就轻轻松松搞定了沛县。但是随着革命的深入,随着“奇人”张良、韩信等人的入伙,刘邦很快就调整了策略,把张良视为自己最为倚重的智囊,把熟知兵法的韩信任命为大将军,掌握兵权,而把萧何调整为军中的后勤司令。刘邦之所以雪藏萧何,让他坐镇关中,让他当后勤司令,做一些运输草粮、输送兵源、管理政务这些杂七杂八的事,而不让他直接上战场,不让他在战场立万扬名,这是有原因的,不是说萧何不是打仗的料,而是说明刘邦对萧何的重视和认可。要知道刘邦自从被项羽分封到关中后,关中已然成了刘邦的根据地,刘邦虽然在用兵如神的韩信的带领下出关了,开始了与项羽的争霸,但要知道项羽不是一般的人,他是个超级大对手,拥有摧毁一切的力量,或者说在项羽面前,刘邦不但没有必胜的把握,而且还有随时全军覆灭的危险。而关中就是他兵败后唯一的退路,可见关中的重要性。因此,把守的人一定要慎之又慎,一定要绝对忠于刘邦忠于大汉。因此,他任命萧何为后勤司令,正是对他的信任和器重。同时,刘邦在多年的朝夕相处中,已然知道了“一个好汉三个帮”的重要性,在重用萧何的同时,对另一个才子张良也是敬重有加、器重有加。张良是啥人物,熟悉汉史的人都知道,张良出道前,为自己打出的广告语是:管仲再世。敢说这种的大话,大抵是两种人,一种是超级才子,这种人是建立在自己高度自信的基础上,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才能超越凡人,成为可以比肩的圣人。另一种是超级狂人,这种人是建立在超级自负的基础上,属于眼高手低、纸上谈兵之辈,这样的人是庸人,也是最可怕的人。因为一旦你信任了他的话,重用了他,结果往往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尝苦果。当然,张良属于前者,他的话是对自己的超级自信,因为他有足够的才能可以比肩管仲。事实上,刘邦对张良也是一见倾心,对他宠爱有加,视为自己的军师。而张良果然没有令刘邦失望,刘邦在逆境中多次绝处逢生、柳暗花明,得益于张良在关键时刻的力挽狂澜,得益于张良在重要环节的运筹帷幄,得益于张良在顶层设计的高瞻远瞩。总之,刘邦找萧何管后勤保障,找张良出谋划策,还找到了韩信带兵打战,最终在楚汉争霸中笑到了最后。

二是真诚至上。刘邦出身于平民,可以说毫无架子,他不管对任何人都以礼相待,以诚相待。他在当混混时,能结交上萧何、曹参等当地官场风云人物,显然他的朴实无华和真诚善良占了很大的因素。这一点和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项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押囚犯去郦山服刑时,他对这些平苦大众极为同情,因此,对他们的逃跑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眼看人都逃亡过半数了,自己已经交不了差了,他索性放了全部人,但是这些却不肯走,因为他们都被刘邦的朴实和善良打动了,他们要跟他一起走,听他的吩咐,一起干事业。也就是这样,刘邦被逼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好人有好报。

总之,刘邦虽然胸中无墨,但却心中有智。虽然头脑简单,但思维却不简单。他能言善辩,能屈能伸,智商超级高,情商也不低,最后在逆境中一路逆袭,成就了一番大事业,这是他才华横溢和不懈努力的必然结果。

下面来看项羽。项羽的才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勇猛刚强。

这个前面已经说过,项羽力大无穷,本领过人,一套项氏剑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自项羽出道以来,从整个楚汉争霸来看,从他的一生来看,他是当时世上当之无愧的No 1,是绝世的孤独求败之人。刚出道就凭借自己万夫莫当之勇,把秦朝第一悍将章邯给打趴下了。然后分封十八路诸侯后,把不听话的田荣给打趴下了,和刘邦的正面交手中,刘邦手下的悍将樊哙、曹参、周勃等人,都不是他的对手,可以说论英勇,他如三国里的吕布,无人能出其右。当然,项羽的英勇虽然与遗传有关,但更多的是后天的努力,爹娘给予他的是天生神力,而其他的本领和剑法显然是他后天通过努力而获得的。这需要不怕苦,能吃苦,这需要毅力和耐心,这需要坚持和平和。这一点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具有很深的教育意义。任何事情都没有捷径可走,要想出人头地,要想实现理想和梦想,要想获得成功,就必然先要付出十倍、百倍、千倍的努力,只有努力了,付出了,尽心尽力了,才有可能获得成功,才有可能实现梦想。付出的过程有痛苦、有挣扎、有失落,但更多的是收获到的喜悦、高兴、满足。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古人的话是很有道理的。要想自己的一生不是碌碌无为的度过,就必须努力,我们把这个过程统称为奋斗。学好本领,成就未来,这一点亘古不变。

第二,厚道仁义。

在刘邦危难之时,收留如丧家之犬的刘邦,这是厚道;在鸿门宴上放走瓮中之鳖的刘邦,这是厚道;在荥阳城破已无悬念时,却接受刘邦的投降,结果上演了“捉放曹”,这是厚道;在把柄在握时,却放走被擒的刘邦的父亲和妻子,这是厚道;在自己身处不利之势,接受刘邦的求和,这是厚道;在兵败乌江,生死存亡之际,不肯上船过江东,这是厚道……回顾项羽的一生,为人做事可谓厚道之极,这是他与生俱来的本性,这是他骨子里流动的正义血液使然,就像人之初、性本善一样,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沉淀,更是项羽人格的高贵之处。然而,如果用正反两面来看问题,我们可以发现,项羽的一生可谓成也厚道,败也厚道。因为厚道,让他赢得了士兵的赞赏,百姓的拥护;因为厚道,让他的人格魅力倍增;因为厚道,让他的霸王之道顺畅之极。然而,也正是因为厚道,让他的对手多次化险为宜;因为厚道,让他的梦想化为乌有;因为厚道,最后葬送了他的人生。厚道是把双刃剑,可惜项羽到死时都没有明白这一点。当然,站在现代角度来看,我们对厚道的看法已经完全改变。在古代,特别是那种革命、争霸的年代,厚道往往会成为成功的绊脚石。但项羽的厚道,中华民族是需要学习的,毕竟厚道是中华传统的礼仪。只有宽厚待人、道德仁义,方能树立良好的人品,树立良好的威信,树立良好的人脉,获得别人的支持和认可,赢得更多的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第三,从一而终。

一是对事业专一。认定了革命的事业就义无反顾、一根筋地走到底。不管中途有多大的风雨险阻,不管过程有多少坎坷曲折,不管有多大的困难,都不能动摇他的心志,不能撼动他的理想,不达目的绝不罢休。这一点是我们现代许多年轻人无法做到、急需要学习的。二是对爱情专一。这个也不用多说。他一生只爱一个女人(老婆可能是政治联姻),对虞姬呵护之极,达到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的地步。这显然是别人很难做到的,更是花心多情的刘邦望尘莫及的。我们现代人很需要学习这种专一精神。对事业专一是年轻人尤其要注意的,毕竟选择人生道路是需要谨慎的,而实现人生道路同样是需要坚持的,能做到专一,就不会半途而废,就不会朝三暮四,也就不会出现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现象。

第四,果敢笃行。

项羽的果敢主要体现在,凡事处变不惊,能做到泰山压顶而神色不变。在项梁战死、兵权被楚怀王夺去后,他以宋义“怠慢军情”为由,果断地斩杀了他,然后当仁不让地“取而代之”,这为他的东山再起、为他的人生之路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幕。在巨鹿大战后,成功收服秦军将士,面对数十万秦军的“不安心”和“不安分”,他果断地下了“坑杀令”,在活埋降军时,也把潜在危险消弭于无形。虽然这个做法过于残忍,过于残酷,过于残暴,成为万民所指,世人所啐之败笔,但从客观上来分析,如果当时项羽不这样做,说不定也会出现秦军降军发动军事政变或是暴乱的举动来。如果是那样,项羽或许得经历一场生死未卜的军事变动。一旦有个什么三长二短,对于项羽来说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尽管我们不苟同项羽坑杀活人的举动,但我们站在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要明白他的良苦用心。因为我们通过分析知道项羽身上存在着“厚道”,可以知道他并不是一个冷酷无情的冷血动物,并不是一个残暴不仁的昏君暴君。或许有更好的办法和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但项羽思维的局限和与生俱来的果敢从而酿成了无法挽回的过失,虽然过了头,但似乎也情有可原。第三个果敢体现在,在分封十八路诸侯后,听说田荣在齐地“大闹天空”时,他没有犹豫,果敢地率队进行平乱,结果很快把田荣剁成十八块。虽然为了解恨,没有及时收手,导致齐地百姓齐声反楚,但从客观来分析,项羽这一次的果敢还是非常及时和有效的。第四个果敢体现在,刘邦在被打压到了“难于上青天”的蜀中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东出三秦之地,采取直捣黄龙的战术,对项羽的老窝来了个一窝端。听闻消息后,还在齐地的项羽再次发挥果敢的作风,马上挑选三万精兵赶赴彭城。当时刘邦的联军有四五十万,项羽却只带三万铁骑来复仇,按常理说这是鸡蛋碰石头,自投落网之举,然而,事实的结果却出乎人的意料,因为项羽的果敢和神速,结果打了刘邦联军一个措手不及。项羽一举创下了以少胜多的先例,打得刘邦狼狈而逃。如不是靠天靠地靠人帮忙,刘邦可能连老命也搭上了。可以说,项羽的这一次果敢不但成功扭转了不利的局面,使得楚汉之争重新回到了一条水平线,而且严重地打击了刘邦的锐气,更重要的是,让那种风吹两边倒的诸侯王再次选择了重新站队。这无疑给项羽赢得了新的更大的机会。还有在楚汉争霸中,面对彭越等人在后方的捣乱行为,项羽果敢地回兵平乱,然后再开赴前线去和刘邦对峙,都让他的这种雷厉风行的作风展露无疑。

点评:项羽和刘邦都拥有各自的优势,那么,为什么最后是刘邦笑到了最后,而不是项羽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刘邦做到了扬长避短,而项羽却做到了扬短避长。为什么这么说呢?刘邦在楚汉之争中,在充分发挥自己的各大优势的情况下,还多方听取意见,不断思考改进自我,改变策略,调整思路,最终在磨练中不断成长,在困境中不断进步,从而炼就了金刚不坏之身,最终抵挡了项羽的十八般武艺和随手而发的暗招子,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而项羽呢?固执己见,顽固不化,一意孤行,使自己拥有的超强人脉等优势消失殆尽,最终弄得了个众叛亲离的下场。他的头脑是不清晰的,他的政治是不敏感的,甚至可以说他根本不懂政治,他的内心看似强大,却很脆弱。他骄傲自大、不可一世,他没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反而激化了上下层的关系和矛盾,他没有统揽全局的战略眼光,他轻易地挥霍掉了自己原本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并且最终为自己的轻狂和无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GbMsgqSk/ZUtANgaP50SuebL9SBF50A9Ji0K1W5V9yLio90onFbRZAeZ8mg8P52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