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狮公司党委工作部每周四下午都会在党委会议室举行知识讲座,这是党委工作部多年来形成的惯例。当然,每次的主讲人是李江华。李江华自从创办了《河狮人》杂志,为了提高通讯员的素质,培养更多的写手,或在总部或下基层,经常举办通讯员培训班。同时,他为了抓好杂志的编辑质量关,提高编辑人员的水平和审稿观,每周四下午都会举办这样一次讲座,参加的人除了党委工作部的全体人员,如果有基层单位的通讯员或是写作爱好者有时间愿意来听课,知识讲座的大门是敞开的,随时欢迎他们的加入。也正是因为这样,有时候小小的会议室会挤得满满的。而每次讲课,李江华只要在公司都会参加,并且担任主讲老师。当然,他如果出差或是到集团公司办事去了,培训也不因此暂停,通常这种情况,党委工作部部长王海铮会“替代”他成为主讲,讲课的模式和方法当然也和李江华如出一辙。
李江华讲课很生动很具体,也很吸引人,他跟一般人的讲法不一样,别人都是拿着资料长篇大论,一如鲁迅笔下古代私塾教书先生喋喋不休地念书,他讲课时,有五个必用道具,一台笔记本电脑,一个投影机,一本笔记本,一支黑色水芯笔,一个茶杯。笔记本、投影机很容易理解,这是现代化上课必用的。笔记本和水芯笔也容易理解,这是授课对重点内容和学习听课的情况做记录用的。一个茶杯就是讲久了拿来解渴的,这个最实用。
李江华一般是先说一段理论知识,比如谈写作时,先谈谈写作的基本要素,什么语言、结构、情节等,把这些基本知识进行讲解后,马上举出实例来分析讲解。而这个例子通常是名家名作里的段子,这时,李江华会对大家进行点将,通常是以轮流的方式随机点一个人进行朗读,这个人朗读完毕后,李江华又会随机点一个人进行点评,比如说这段文字哪些地方写得好,不足之处在哪,这段文字的要素是什么,语言结构有哪些特点,情节设计如何,等等不一而足。最后,他才进行总结。这种与大家互动的讲课方式,自然很受欢迎,既锻炼了大家的口才,又锻炼了综合判断力。通过这样的培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大家的眼界、写作能力、编辑水平自然都得到了提升。
当然,为了让大家更快得到提高,有时间李江华也创新方式,讲着讲着,请某个学员担任主讲,这就是为了让自己不在公司时,这个例行讲课也不会中断,也能举办下去。
当然,讲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对《河狮人》组稿和来稿进行剖析,对河狮网站稿子进行“现场问诊”。李江华的这种问诊方式很好,主要是对《河狮人物》《河狮团队》《河狮人家》这三个栏目的来稿,解析写得好的地方,指出不足的地方,这包括语言、结构等。通过这种整体问诊的方式,确定基本修改思路和方案,然后由这三个栏目的负责编辑进行修改,有的稿子材料少就得重新叫通讯员去采访,如果还是不满意,或是没有挖到好材料,编辑就亲自下去采访,总之,一定要全力以赴写好这篇稿子。郭小杰自认为这种方式很好,至少,他刚编辑这一期《河狮人》中负责的“河狮团队”中的两篇稿子,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就非常好,让他受益匪浅,最终到矿区进行了两次采访后,修改后的文章得到了李江华的认可和赞许。可以说,这两篇文章的修改,让郭小杰得到了锻炼,他的能力和视角都有很大提高。
这周四的培训课上,同样不例外,李江华进行了约莫半个小时的理论讲解后,马上就转到了《河狮人》杂志来稿剖析上。
郭小杰当然肯定不会料到,李江华首先拿出来亮相的文章居然是他写的《奉献者》,这篇文章郭小杰写的不是别人,正是邓香梅的老爸邓松。当时,郭小杰去找邓松进行“单刀赴会”,结果碰壁而归,后来卢夏清及贺总他们都提到过邓松的其人其事,再加上他以前在棋井盘实习就认识邓松,对他的事也略有耳闻,知道他是个孺子牛似的班组长。后来在白磊书记的精心策划下,上演“鸿门宴”之后,郭小杰又采访了邓松班里的工友,便把邓松的事迹写成了五千多字的《奉献者》,先后修改了三次,这才发给李江华。但文章发出了一个多星期,李江华多次找郭小杰聊天也没有提及这件事,就在郭小杰淡忘之时,哪里料到此时的讲座上会专门对他的文章进行讲解。
“先请小杰把自己写的这篇文章读一遍。”李江华说。
郭小杰站起身来,脸色微微带红,虽然对他来说,在这种课堂上朗读文章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但以前都是读别人的文章,而此时读自己的文章便多了一些惶恐和不安,李江华能在这种场合拿“自家人”的文章亮相,如果不是写得特别好,就是特别差,毕竟要么在这里宣传典型,要么是问题太多,要进行会诊。
“率先垂范是他的作风,知人善用是他的气度,任劳任怨是他的本性。邓松,自从到棋井盘当一名矿工后,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用自己的勤劳和汗水,展示了一名敬业者的赤子情怀……”毕竟是知根知底,因此,郭小杰很是流利地读完了这篇文章,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李江华居然会带头进行鼓掌。连“掌门人”都带头了,其他人自然也不会吝惜掌声了。
“好,这文章才叫真情实意,不错。”突然传来喝彩声,郭小杰抬头望去,不由又惊又喜,原来不知什么时候尹剑锋已坐在会议室的后一排的“流动座位”上了。见郭小杰望向自己,尹剑锋微微一笑,不断地点着头。郭小杰被他“谬赞”得有点不好意思,赶紧转过头,望向李江华。
李江华待众人归于平静后,这才发话道:“尹老书记不顾年老体弱,在百忙之中亲临我们会场,大家对他的大驾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啊。”话音未毕,众人又是掌声雷动。
尹剑锋虽然腿脚不方便,但还是用手撑着座椅站起来向大家挥手致意。
“尹老书记别这么多礼,坐下坐下。”李江华说着,看了看投影屏幕,顿了顿,又接着说,“下面有请尹老书记对小杰这篇文章进行点评,大家欢迎。”众人又是一阵掌声。
“谢谢李书记抬爱啊,我这个草根哪敢来点评科班生的文章啊。”尹剑锋果然不愧是老领导出身,谦虚的话说过,话锋一转,接着道,“不过,既然大家这么抬爱,我就胡乱说几句,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我觉得啊,小杰这篇通讯行文流畅,构思也很有特色,从工作、生活、家庭三个方面入手,很有代表性,再有就是语言简洁有力,看似朴实无华,但藏锋于渊,很见功底,比如文章中的‘黑是黑,白是白,黑夜给了他黑色的眼睛,他却用它来照亮了前方的路,这黑白人生,谱写的就是矿工子弟热爱煤矿的特殊情怀’。还有就是材料很生动,这些材料看似都很普通,但正是这种小突出了大,正是这种平凡突出了主人公邓松的伟大之处。最后想说的是,其实邓松跟我很熟,我很了解他,他就是一个默默无言、默默奉献的人,他对矿山的热爱,激励了很多工作者,因此,文章取名《奉献者》我觉得很贴切。”
“好,一针见血,说得太好了。”李江华一边称赞一边说,“正如尹老书记所说,小杰写这篇文章的确花了不少心血,可以说是用真情实意,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用灵魂在写东西,语言、结构、情节都不错,可以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当然,今天我选这篇文章进行讲解,不单单是说他好的一面,这里也来探讨一下不足之处,不足之处在哪里呢?”
李江华说着看了看众人,见众人都是“洗耳恭听”的样子,便接着说:“这里主要是探讨一下标题,正如尹老书记所说,奉献者这个标题其实也是不错的,体现了人物的特色,抓住了人物的本质。当然,如果这篇文章的标题再写活一点,整个文章就会得到升华。怎么才能活呢?我想,这个标题其实可以不用改的,只需在标题后面再加一个字就行了,加个什么字呢?”
众人闻言都冥思苦想起来,不一会儿,大家便纷纷争先恐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于是乎什么“赞”啦、什么“美”啦、什么“乐”啦,不一而足。但李江华都摇了摇头,等众人自由言论告一段落时,这才呷了一口茶,喃喃地说:“我觉得加个‘说’字,这篇文章就会更栩栩如生,更生动起来。试想一下,加个说字,首先标题就吸引人了,别人一看到标题就会想,说什么呢?这就有一种悬念感,有一种好奇感。其次,标题加了这个字后,文章中的人物的语气可以再装饰一下,在一些关键段落或是总结时,多引用一下主人翁邓松的话,这样会产生很强的现场感,让文章不显得那么刻板,增强阅读感……”
等李江华滔滔不绝地说完时,众人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郭小杰在心里感叹道:“当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