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蔡邕:琴赋悲歌

朝中的正义之臣一个个消亡殆尽后,汉灵帝身边几乎是清一色的宦官集团势力了。这个时候,汉灵帝似乎也对天下人对宦官的仇恨有所察觉,于是做了一件大实事,就是这件大实事,再度引发了朝中一个忠义之臣的绝唱。

熹平四年(175)三月,十九岁的汉灵帝终于做了一件大事。他命令儒学大师校正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同时命议郎蔡邕用古文、大篆、隶书三种字体书写成样本,再让石匠刻在石碑上,竖立在太学门前,使一代代学子都能以此作为五经的正本。碑凡46块,这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经》。

也正是汉灵帝的这一决定,成就了蔡邕。经过呕心沥血,他写完古文、大篆、隶书三种字体的五经之日,也完成了他的蜕变,成就了我国东汉旷世奇才,著名的大文学家、大史学家、大音乐家、大画家、大书法家。

据说,石经刚立,每天都有一千多人乘车前来观看、临摹以及抄写,使车辆挤满大街小巷。从此,历史记住了蔡邕的名字。后人对他的字的评价是“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随即,汉灵帝命工匠修理鸿都门(东汉时称皇家藏书之所为鸿都),工匠用扫白粉的帚在墙上写字,蔡邕从中受到启发而创造了“飞白书”。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为一种独特的书体,唐张怀瓘在《书断》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那么,这个蔡邕又是何许人也?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省开封市杞县南)人。汉顺帝阳嘉二年(133)出生于一个世代官宦家庭。十四世祖蔡寅辅佐汉高祖刘邦而被封为肥敬侯。六世祖蔡勋在西汉末年为郿令。他的父亲虽然官位不显,但是娶的妻子弘农袁氏属于阀阅世家。生活在这样一个世代大家,蔡邕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蔡邕少时即博学,通经,熟悉汉代史事,好辞章、术数、天文、音律等。二十岁时,师事年已六十二岁、名重当时的重臣胡广,从此,得到了朝廷有关要人的关注。但蔡邕进入仕途生涯后,并非一帆风顺。

东汉桓帝延熹二年(159)的秋天,27岁的蔡邕被征召进京。按理说,能够得到朝廷的垂青,对于蔡邕来说,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展露才华的机会。但是,年青的蔡邕却没有特别的兴奋,因为这次赴京,多少带有一点儿屈尊的意味。不久前,也就是这年的七月,郎中汝南袁著撰《诣阙上疏》,请抑损梁冀擅权。涿郡崔琦以文章为梁冀所善,然而崔琦出于善意而作《外戚箴》《白鹄赋》以劝梁冀。结果两人均被梁冀所杀。

同年八月,以帝舅之尊横行霸道的大将军梁冀终于咎由自取,招致杀身之祸。所谓有首策之功的中常侍徐璜等五人并封列侯,专权选举,从此执掌大权。结果朝中正义之臣李云、陈蕃等人为此和宦官集团展开殊死搏斗。

蔡邕深深地感到,自己第一次被征召进京,就已在无形中被卷进矛盾的旋涡之中。他自己也知道,徐璜等人之所以有所垂顾,并非要委以重任,而是听说蔡邕擅长鼓琴,就敦促陈留太守招致蔡邕为他们鼓琴弹唱,娱宾遣兴。这对于立志“拔萃出群,扬芳飞文”的蔡邕来说,多少是一个讽刺。一路上,秋雨泥泞,许多贫民饥困冻饿,殒命街头。此情此景,让胸怀大志的蔡邕百感交集,抑郁难遣。行至偃师,就再也不想前行了,于是称病而归,提前结束了自己第一次的进京之行。

蔡邕第一次踏上仕途、失意而返时并未空手而归,他有感而发,创作出了《述行赋》,后来成了其辞赋代表作。《述行赋》中“贵宠扇以弥炽兮,佥守利而不戢。前车覆而未远兮,后乘驱而竞及。穷变巧于台榭兮,民露处而寝湿”的描写,与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真是不枉此行啊。

此后,蔡邕在家乡闲居长达十年之久。回乡之初,静下心来,玩味着这一年多来的是是非非,深感“利端始萌,害渐亦牙”,于是想到东方朔的《答客难》、扬雄的《解嘲》、班固的《答客戏》、崔骃的《达旨》,退而撰著《释诲》来安慰自己:“心恬淡于守高,意无为于持盈。”

当然,自幼受到的传统教育,使蔡邕不可能完全离群索居,不交当世。一方面,他在悉心收集乡邦文献的同时,也在密切关注着乡贤在朝廷中的陟降。另一方面,他也在时刻留心着京城政局的重要变化,说明他没有一刻忘却现实。三十一岁那年,尚书朱穆卒,他连续写下《朱公叔鼎铭》《朱公叔坟前石碑》《朱公叔谥议》三篇影响较大的文字。

多年的用心终于得到回报。四十岁那年,蔡邕又被召回京城,出任东观著作一职。此后六年在京城度过,这是蔡邕学术生涯中最为辉煌的时期。其间,最重要的事件,或者说是蔡邕的最大功绩,就是极力倡议刊刻《熹平石经》,对儒家经典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整理,影响极为久远。

然而事实证明,蔡邕没有因此就在仕途生涯上飞黄腾达,反而再次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

当时,因为宦官把持朝政,全国上下的官场一片黑暗腐败,州郡的官场人士互相结党,做出营私舞弊、排斥异己的事,结果幽、冀两州成了政治斗争最严重的地方,官员与官员之间明争暗斗,没有人能坐稳刺史的位置。对此,朝议认为“州郡相党,人情比周”,规定婚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互相监临。随后,又制定了“三互法”,规定诸州郡行政长官,不仅不能任用本籍之人,而且两州人士及婚姻之家也不能交互任官。其目的是防止官吏互相勾结庇护。结果“三互法”的政策一出台,出现的结果是“禁忌转密,选用艰难”,致使幽、冀两州太尉一直“悬而未定”。

蔡邕为人正直,性格耿直诚实,眼里容不下沙子,对于一些不好的现象,他总是敢于对灵帝直言相谏。对此,刚刚写完石经样本的蔡邕,并没有闲着,马上站出来,来了个上疏。说了两层意思:

一、州郡一日不可无刺史。我认真地观察了幽州和冀州的情况,本来这二州是盛产铠甲和战马的地方。这些年来,却遭受兵灾和饥荒,逐渐使这两州的物力和财力损耗殆尽。如今两州刺史空缺多时,官员和民众翘首以待,导致万里山河一片萧条,没有人去管理。应该早点确定刺史才对。

二、如今应该重申朝廷的权威与神灵的精神控制,让幽、冀两州的人明确国家的法令。以前对方相互推选的刺史,尚且畏惧不敢结党营私;何况还有三互法的限制,有了朝廷的权威与神灵精神控制,加上三互法的限制,以后不必再去担心!我希望陛下能上效先帝,撤销最近下达的三互禁令,对于各州的刺史,凡是有才能的人都应该及时重用,不应该受资历、三互的限制,使之成为定制。

总之,一句话,蔡邕希望汉灵帝“不拘一格用人才”。结果,他的建议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随后,年少轻狂的汉灵帝也许是受蔡邕的影响,迷恋上了文学并于熹平六年(177)撰写了《皇羲篇》五十章。为了扩大宣传和知名度,汉灵帝来了个两步走:

一是召开研讨会。具体办法:筛选太学中能创作辞赋的学生,集中到鸿都学府大门下,对《皇羲篇》进行学习、研究、探讨。

二是刻成石碑。具体办法:召来刻写文字的工人和擅长书写鸟篆字体的人,让这些人把《皇羲篇》刻成石经。

然而,因为这两步走,在负责人侍中乐松和祭酒贾护的“精心挑选”下,前来的学生中都属于“三无”人员,一是无才,二是无德,三是无能。结果每当灵帝召见时,这些三无人员却充分发挥三寸不烂之舌,以口若悬河的态度,净做趋炎附势的事,通过“吹、捧、抬”的方式把汉灵帝夸上了天,让汉灵帝听了春风满面。汉灵帝高兴之下,立马给这些拍马屁的小人进行封官加爵。眼看汉灵帝整天和这些人唱“双簧”,蔡邕立即来唱“对角戏”:皇府里的下属官员,应该挑选有盛德的人来担任,岂能录用浮夸务虚的丑恶之徒呢!为了国家社稷,应该把他们都遣送原籍,以便辨明奸诈和虚伪的小人。

蔡邕的奏章呈上去之后,汉灵帝非但没有采纳,反而对蔡邕由热变冷,由敬重变厌恶,由重用变疏远。

汉灵帝随后改“熹平”七年(178)为“光和”元年。并且大赦天下,以示皇恩浩荡。

改了年号之后,汉灵帝的行动还在继续,设立鸿都门学府,把那些浮夸之辈的学生全部派到各州郡,有的被任命为刺史(州长),有的任命为太守(郡长),有的留京担任尚书(部长)和皇帝的机要侍中(秘书),甚至于有的被封为侯。一时间,朝廷陷入一片风声鹤唳之中。

这个时候,连老天似乎都看不惯这个腐败如斯的朝廷了,光和元年(178)六月二十九日,有一道形状如龙的黑气如流星般直坠而下,落到了汉灵帝的温德殿中。把正寻欢作乐的汉灵帝吓得半死。

蔡邕见状,本着恪尽职守的原则,对汉灵帝进行了第三次上疏,陈述了六件事:

第一,行祭如旧。建议:郊祭“五帝”,是为了“导致神气,祈福丰年”;庙祭祖宗,是为了“追往孝敬”。这些都是帝王的“大业”,应当排除一切禁忌,按故典行祭。

第二,广开言路。建议:国之将兴,能听到至言,从而“内知己政,外见民情”,要“以劝忠謇”,“博开政路”,使“抱忠之臣展其狂直”。

第三,督察贤奸。建议:应当恢复朝廷遣使的办法,“纠举非法”,同时“更选忠清,平章赏罚”。对官吏要进行年终考核,处分优劣,“使吏知奉公之福,营私之祸”。

第四,广求贤才。建议:不能以“书画辞赋”的“小能小善”取士,而要取“通经释义”的人才。

第五,考察治民的长史。建议:应“以惠利为绩,日月为劳”。以政绩的优劣,定赏罚升黜。

第六,慎选太子官属。建议:须知今虚伪小人,“假名称孝”,应当“搜选令德”。

蔡邕认为,天上投下黑龙,天下就有怨恨,这预示着海内将会大乱。天灾人祸与官吏良莠有密切关系。

为了让自己的论述更加具有说服力,蔡邕还说了三个关键词:

1.在其位谋其政。我希望陛下忍痛割爱,专心治理国家,以此来报答上天的厚望。

2.上梁不正下梁歪。陛下既然能亲自带头约束限制不正之风,左右近臣也会跟着效仿,如此就会上下谦和,以此来堵塞灾祸之源。天道将会亏待自满的人,鬼神也会把幸福赏给谦和的人。

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臣之间如果不能严守秘密,皇上自有泄密的戒律,臣子会有丧生的灾祸。请陛下千万不要泄露我的奏章,以免让尽忠的官员与奸佞小人结怨成仇。

总结陈词:只有革除吏制的弊端,惩治不法官吏,选择贤良任用,才能消除天灾人祸,还天下太平盛世。

应该说蔡邕上疏的语气坚定而沉稳,犀利而直白,汉灵帝看了奏章后,若有所思,若有所叹,转入“内寝”费思量去了。结果一直“如影相随”的宦官曹节趁机偷看了奏章,他这一看不打紧,惊得云里雾里,目瞪口呆,于是马上来了个“泄密”,很快蔡邕“诽谤”宦官的事就泄露出去了,于是众宦官自然对蔡邕“横眉冷对”,恨不能除之而后快。

当然,聪明的宦官集团并没有因此而采取“群而攻之”的下下策,而是派出了“枪手”做代表,进行了“暗攻”。这个枪手就是中常侍程璜。

程璜之所以甘当枪手,那是因为他跟蔡邕有不共戴天之仇。蔡邕动了他的女婿阳球。身为大匠(相当于建设部的老大),阳球素来和蔡邕的叔父蔡质不和,担任卫尉的蔡质一直看不惯阳球的无法无天,多次和他公然“作对”。两人闹得剑拔弩张之际,程璜却认为蔡质之所以敢在太岁头上动土,那是因为有幕后推手蔡邕在,于是“迁怒”于他。此时眼看蔡邕成了宦官集团千夫所指之人,便来了个“拔剑而起”,采取的战略还是诬蔑:“蔡邕、蔡质为了自身利益,多次要求刘郃徇私舞弊,结果都被正直的刘郃婉言拒绝了。但这却触怒了蔡邕,他们怀恨在心,蓄意中伤,猪狗不如。”

身为皇亲国戚的大鸿胪刘郃原本与蔡邕叔侄井水不犯河水,此时居然被程璜拿出来当“子弹”用,当真印证了这样一句话:躺着也中枪啊。

汉灵帝一听,高度重视,马上叫蔡邕到宫里来进行“单兵较量”——质问。

对此,蔡邕先是一惊,然后一怒,说了四句话: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这个人啊,愚昧而又憨直,无知而又耿直,无畏而又率直,做人做事都是“直通车”,坚持按原则办,丝毫没有顾及日后的灾祸。

2.知我罪我,其惟春秋。陛下如果怜惜我是一个忠臣,就应该加以保护。如果放任诽谤延续下去,那么臣就会死无葬身之处了。

3.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我今年已有四十六岁了,马上要“奔五”了,我死不足惜,死后如果能以“忠臣”名义相托,那么,即使我生得不伟大,死得也光荣。

4.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死后,唯一担心的是,恐怕陛下从此以后再也不能听到忠言了。

尽管蔡邕以“壮士断腕”的大无畏气魄对汉灵帝进行了交心交底的“开诚布公”,却无法让已被蒙蔽双眼的汉灵帝“回心转意”,汉灵帝很快就把蔡邕和蔡质变成了“阶下囚”。

天真而率性的知识分子,涉足末世宦海,正如狂风疾雨中的一叶扁舟,完全任凭命运的拨弄,最终难免倾覆的结局。这是末代士子常有的共同命运,蔡邕亦不例外。

入狱并不是宦官集团想要的最终结果,他们最终想要的结果是让蔡邕和蔡质“永远地消失”,于是宦官集团对在牢狱已是“鱼腩”的他们进行了更为猛烈的攻击,强烈要求汉灵帝将蔡氏叔侄斩首示众,理由是:公报私仇,大逆不道,残害忠臣,罪大恶极。

结果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宦官集团中的中常侍吕强也许是良心发现,也许是敬佩蔡邕的为人,来了个“奋而救人”三部曲:一是向汉灵帝求情,二是向宦官集团同胞求爱,三是到寺庙求佛。也正是这种精神,他的善心感动了天感动了地,也感动了汉灵帝。于是,汉灵帝马上做出了终极判决:

1.减除蔡邕叔侄的死罪。

2.贬逐蔡邕叔侄及其家属到朔方郡(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右翼后旗黄河西岸)。

但本着斩草除根的原则,阳球一路上接连派出刺客,想在路上把蔡邕“干掉”,结果这些无论武功和轻功都很“行”的刺客,上演的不是“刺客行”,而是“刺客逃”——他们都为蔡邕的大义所感动,他们都为蔡邕的人品所折服,不忍下手,而选择了“归隐江湖”。

眼看使用刺客这一招“暗”的不行,阳球马上又使出一招“明招”——通过“软”(贿赂)“硬”(威逼)兼施的策略,“指使”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刺史和朔方郡太守对蔡邕下毒手。然而事实证明,并州刺史和朔方郡太守并不是阳球“想买就能买”的,而是来了个“想说就说”,将事情真相告诉了蔡邕后,协助其逃生,最终蔡邕在这些正义人士的支持和帮助下,得以保全性命。

后来,汉灵帝脑中突然又“灵光一现”,觉得对蔡邕“量刑”过重,大手一挥,又赦免了他。赦免之后,蔡邕并没有再回朝廷,而是带着一家老小在外奔波,为的是躲避宦官集团那班有权势的恶人们的谋害。最后,他躲到自己的故乡陈留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汉灵帝死后,宦官集团被诛灭,后来董卓擅权,为了取得“招贤纳士”的美名,想起用一些名士作为心腹,就强迫蔡邕出来做官。

蔡邕下车伊始,董卓便对他拜官祭酒,又举博士,任侍御史,转治书侍御史,旋即迁任尚书,再迁为侍中;三日之内,由六百石的中级官员,升为二千石的高级官员,当真算是不拘一格用人才了。初平元年(190),蔡邕拜官左中郎将,从此人们便称他为“蔡中郎”了。随献帝西迁长安后,蔡邕又被封为高阳乡侯。董卓对蔡邕很重视,而蔡邕却不甘心做他的政治点缀品。他曾对堂弟蔡谷说,想要东奔兖州。蔡谷说:“你的相貌和常人不同,出门总是有很多人围观。以你这样的相貌却要躲开人的耳目,不是很难吗?”蔡邕听了这话,只好打消了逃走的念头。董卓被杀后,王允掌握了朝政大权,凡是阿附董卓的官员都被下狱处死,蔡邕也没有逃脱被杀的命运,在浓重的悲剧气氛中结束了一生,终年61岁。他的女儿蔡文姬也是一代才女,这是后话。 q8X0G2kQxGXti3gR36oY/hONVo5/iawCCrVeK8BomLgiQqge908Gv0BscsRr232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