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邓绥的野心

永元十四年(102)十月,和帝刘肇下诏封21岁的邓绥为皇后。

当了皇后,邓绥继续保持“低调”的作风。具体表现有三:

一是洁身自爱。在邓绥做皇后之前,各郡国都四处搜刮珍奇宝物向后宫进贡,宫中也以奢华为风尚,百姓不知为此遭了多少罪。邓绥当上皇后以后,马上下旨:今后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笔墨。意思就是说,郡国向帝后进贡是一种礼节,只要礼节到了就行了,不要也不准送重礼。

二是举贤避亲。按照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说法,邓绥晋升为皇后后,她的亲人都会得到重用。事实上,刘肇的确想要给邓绥的亲人加官晋爵,然而,邓绥却拒绝了,理由是举贤要避亲,才能服天下。邓皇后的大哥邓骘只当了个小小的虎贲中郎将,而且这还是邓骘靠自己的本事爬上去的。

三是贤惠达理。自从那次大难不死后,刘肇的身体变得很虚弱,常常是卧病在床。邓绥衣不解带地守在刘肇的身边,煎药、喂药,心细如发。刘肇睡觉的时候,她也寸步不离,默默坚守,做到随叫随到,连下人看了都心疼。

邓皇后的所作所为赢得了宫廷内外的一片赞扬声,班超之妹班昭以她为鉴,写下了传世名作《女诫》。

《女诫》分为“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叔妹”七大部分,全文一千六百多字。班昭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在文中还举了很多先例,同时用《诗》里的段落来做论证,文笔明丽,且经常用排句,颇显其高超的文学艺术修养。《女诫》对女性的要求异常全面,并将“四德”做了注解:“幽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则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她认为,女孩一生下来就要受到与男孩迥然不同的待遇。睡在地上,拿纺轮做玩具,班昭认为这是妇人的常道。对妻子而言,丈夫是至尊至高的,是天的象征,事夫如同孝子敬重父母、忠臣礼顺君王一样,不能有平等之念。所以,她极力鼓吹贞节观念,推崇“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义”的原则,强调“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离”。这样,贞节就成了班昭高高举起的大旗,从此揭开了大多数女性受苦受难的序幕。

尽管好女人邓绥悉心照顾,却没有挽回汉和帝刘肇的生命。

刘肇尽管凭着一己之力从窦氏外戚手中力挽狂澜地夺回了政权,随后一手抓后宫建设,一手抓经济建设,轻徭减赋,励精图治,想要延续“明章”之治。然而,也许是阴皇后和邓绥这对绝代双娇分散了他太多精力,也许是他过早担起了集国事、家事、天下事于一身的重担,他的生命不能承受如此之重。

元兴元年(105),也就是邓绥当皇后的第四年,正值北风萧萧的冬季,年仅二十六岁的和帝刘肇在京都洛阳章德前殿病逝。

刘肇撂挑子了,而接担子的是年仅二十四岁的邓绥。她的身份由皇后一跃提升为太后。这位年轻的令人侧目的新太后,“高升”后的第一次事就是寻立太子。

为什么太子还要“寻”才能“立”呢,那是因为刘肇在宫中尽管广洒雨露,而且收获也颇丰,前后有十多名皇子降生。然而,不幸的是,这十多个皇子的结局却是一样的,两个字:夭折。他挥一挥衣袖就走了,立接班人自然是一件难事了。

事实上,立太子的事,不但邓太后着急,朝中的大臣们更着急,他们本着“食君禄,忠君事”的原则,马上召开了一次紧急磋商会议,会议的中心思想只有一个:商量从汉和帝的兄弟诸子中另立贤人为帝的事项。

然而,就在大伙儿充分发挥民主,为新帝人选争论不休、争执不下时,邓绥不但来了个“不请自来”,还来了个“语不惊人死不休”:和帝生有两个皇子,散落在民间。随后对这些面面相觑、惊疑不已的公卿大臣们进行了解释:和帝当初见自己所生皇子在宫中无一例外夭折,为了防止有人加害子嗣,来了个两手准备。一旦有皇子降生,就秘密抱出皇宫,寄养在民间。皇天不负有心人,总算有两个皇子存活下来了。现在和帝去了,该是寻找失散的皇子的时候了。

众大臣一听有这么振奋人心的好消息,自然极力赞成派人去宫外寻找皇子了。尽管当时交通不发达,但因为有“内线”引指路径,点明方向,寻皇子组很快找到了两位皇子:刚满八岁的刘胜和刚满百日的刘隆。

按照嫡长子继位的原则,刘胜应该继承皇位。然而这时的邓绥却坚持支持年仅百日大的刘隆为皇帝,理由是刘胜虽长,但从小犯有“痼疾”——小儿痴呆症,让他当皇帝,将来也是个糊涂皇帝,于是为了江山社稷着想,立刘隆为宜。

当然,这只是邓绥名义上的理由,实际上,另一个主要原因是邓绥膨胀的野心在作怪,这个时候刘胜已经八岁了,再过几岁就到了“懂事”的年纪了,就可以自己执政,这样的“养子”是很难“养亲”的。这样一来,邓绥煞费苦心的努力就会付之东流,风华正茂的她也因此而变成“明日黄花”。而只有襁褓中的刘隆,才有可能让自己像当年的马明德皇后那样,养出一个完全只认自己做母亲、认自己的家族做舅家的皇帝。

正是因为这样,邓太后自然“力挺”还在襁褓中的刘隆为皇帝,以便达到自己长期“摄政”的目的。

为了避免夜长梦多,一向温顺的邓太后做出了“一意孤行”之举,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迎立少子刘隆为帝,封八岁的哥哥刘胜为平原王。

邓太后的举动出乎大臣们的意料之外,他们想反对,但生米已经煮成熟饭,反对无效后,他们只好选择了“顺从”地妥协。

刘隆便是汉殇帝。因为刘隆太小,由邓太后来临朝听政。为了给自己“树德立威”,邓太后来了个“新官”上任“四把火”。

第一把火:树立个人绝对权威。

邓太后刚把新皇帝迎回来,突然传出宫中被盗一筐珠宝。一筐珠宝那是多少钱?在当时可以称为京城第一盗案。当有人上报时,邓太后认为这关乎宫廷风纪,并没有把这件事交给相关司法部门或者法官(廷尉)去办,而是来了个“亲自审案”。别人审案都是动刑,而邓太后却只是“动口”。她找宫人逐一问话,通过察言观色,最终查出了盗宝的“内鬼”。

第二把火:展示自己超凡的能力。

邓太后还得处理一件棘手的事。偷珠宝之案后,和帝生前的马夫们又告一个名叫吉成的人有巫蛊先帝之罪。抓到掖庭狱中拷问,也供认不讳,于是结案上报太后。邓太后看过案情,心中却颇感疑惑,总觉得事出无因。这个吉成是和帝生前宠幸之人,按说对他是有恩惠的,而吉成平日也从无怨言,为什么和帝死后反而会行巫蛊诅咒呢?事情完全不合情理。尽管证人、口供俱全,邓太后还是亲自提审了吉成。果然吉成翻了供,说自己是被屈打成招的。邓太后让人重新审理此案,终于查明是马夫们合伙诬陷。原来那个吉成当年仗着皇帝宠幸,得罪了这些马夫,如今皇帝已死,于是马夫们合伙想将他置于死地。事情弄清楚后,大臣们都感到吃惊,对邓太后的明察多智深感佩服。结果,邓太后不但震慑了朝中文武百官,而且名声大振。

第三把火:任人唯亲,打造自己的班底。

当上了皇太后,成了摄政之人,邓绥这次彻底撕掉了伪善的面孔,不再“哀请谦让”,开始大肆提拔她的亲戚为“坚强的后盾”。很快,被她一直“雪藏”的大哥邓骘连升三级,从虎贲中郎将升为上蔡侯、车骑将军,掌管军政大权,位极人臣;弟弟邓悝从黄门侍郎升为虎贲中郎将,为掌握宫中兵权加了一道双保险;另两位兄弟邓弘、邓阊都晋升为侍中,成了文官中的领头羊。当然,邓绥并没有一味地骄纵外戚,她对娘家人要求很严格,常告诫他们不可飞扬跋扈,不许他们做任何违法乱纪的事。倚重外戚,不让大权旁落;小心谨慎,又防止受人挟制,这也是邓绥的另一个高明之处。

第四把火:由观看棋局之人变成操控棋局的人。

震慑住了朝中大臣,打造了邓氏集团力量,邓绥似乎可以高枕无忧了,但是她还不放心,她考虑得更长远,万一刘隆“夭折”了,怎么办?

于是,邓绥未雨绸缪,马上采取了一个补救措施:在给和帝刘肇进行隆重的葬礼后,就在各大亲王要“劳燕分飞”时,邓绥却对刘庆的儿子刘祜说了这样一句话: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这个刘祜比刘胜还要大五岁,邓太后为什么要留下刘祜呢?这其中当然是有原因的。

一、在立刘隆为皇帝的时候,邓太后已经得罪了刘胜及支持刘胜的一批大臣,刘隆一旦有不测,新皇帝人选首先考虑的自然是汉和帝“独子”刘胜。

二、刘祜虽然不是邓太后的亲生儿子,却是她的侄儿,按关系来看跟皇亲国戚能挂钩,必要时刻,让他继位于理于情都说得过去。

三、刘祜虽然比刘胜大五岁,但也不过十三岁,离“立业”还有一段时间。他当了皇帝,她同样可以做集大权于一身的“摄政王”。

事实证明,邓绥的确属于高瞻远瞩的类型,她的这招“防患于未然”很快就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因为很快福大命不大的刘隆就完成了他皇帝的使命,连挥一挥衣袖的机会都没有留下,就到极乐世界去报到了。

延平元年(106)八月初六,继位仅八个月的汉殇帝刘隆奶还没断,命就断了——死于崇德前殿。刘隆一举创造了两项吉尼斯纪录:这时实际年龄还不满一周岁,只是由于跨越了两个年头,而被称为“两岁”而已。这个混沌未开的婴儿,在成为中国历史上登基年龄最小的皇帝之后,又成了“驾崩”时年龄最小的皇帝。 ptNnADAAfaqAEILq8XsAqruNvGLH9agcJAeEUrIid3jmTzaqPCNMHEeewEj2C4i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