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萧望之:亦正亦邪为官之道

汉宣帝当太子时的一位老师萧望之也是一位厉害人物。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人,汉初鼎鼎有名的萧何的六世孙。萧何当年封侯加爵,风光无限,但到萧望之出生时,萧家已沦落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布衣”家庭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萧望之从小喜欢读书,《齐诗》《论语》《礼记》样样精通。

因此,萧望之没有出山就已经声名在外了。

萧望之的伯乐是当时还只任长史的邴吉。邴吉向当时的“摄政王”霍光进的推荐语是:王仲翁和萧望之是百年难遇的人才。邴吉那是怎样的人物,他的话自然引起了“求贤若渴”的霍光高度重视,于是,正在“躬耕陇亩”的萧望之马上就接到了霍光的“聘请书”,请他到大将军府中去任职。

萧望之没有诸葛亮那么矜持,非要刘备三顾茅庐才肯出山,他接到应聘书就马不停蹄地来到京城直奔将军府。一到霍府,他的满腔热情就被泼了一盆冷水——他被拦在了门外。

“你,干什么的?”门卫色厉内荏厉声地问。

“我,受将军所邀前来面试。”萧望之谦卑地答。

“把衣服脱了。”门卫以命令的口气说道。

“脱衣服干吗?”萧望之以为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听错了。

“这是我们这里的规矩,凡是要见大将军者都得先在门外脱了衣服,‘净了身’才可以进去,叫你脱就脱,哪这么多废话!”

“士可杀不可辱,堂堂七尺男儿,这般赤胸裸背成何体统?这试不面也罢。”萧望之对这样的“净身”闻所未闻,愤怒之下,就要来个拂袖而去。

想走?没那么容易!门卫随即逮住萧望之非要他把“理”说清楚再走。俗话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萧望之和门卫,一个是“秀才”一个是“兵”,两人自然理不出个所以然来。

就在两人纠缠不清时,霍光出现了。他破例直接把萧望之叫到府里去了。按理说,面对这样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萧望之应该及时收敛自己的情绪,以最饱满、最温和的方式来迎接“主人”霍光的“面试”才对,然而,他一张口不是像常人面试那样做自我介绍,而是充分发挥自己博学多识的特长,讲了《史记·鲁周公世家》里的一个故事。

故事的大致意思是:周公辅佐周成王建设新的国家,日理万机,比如说制定战俘处理政策,比如说签署奴隶管理规定,比如说讨伐周边不服气的小国,比如说镇压反周复商势力,比如说制定政策安置商朝贵族和遗老遗少。总之一句话:他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也正是因为这样,周公连洗个澡都成了“奢侈”,一旦有客人来了,他便握着湿淋淋的头发从浴室跑出来,接见完了,他才接着去洗头发。洗一个头发,有时要中断好几次。而吃饭也成了“累赘”,有的时候饭还没咽下去菜还在嘴里,客人就来了。他没有“狼吞虎咽”的本事,只好先接见完客人再接着吃。

结论是:大将军这样“净身”见客恐怕不是周公的“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做法吧。

霍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谁敢这样直生生地“质问”他啊!于是,他很生气,后果是:萧望之面试不合格,拒绝录取。

而另一位被邴吉所推荐的“贤才”王仲翁,因为很“听话”得到了霍光的重用。短短的三年时间,就把他升至光禄大夫给事中(相当于秘书,供事殿中,顾问应对,参与讨论政事)。而怀才不遇的萧望之眼看时不我待,只得委屈地参加了“全国官员选拔考试”。结果在千千万万的考生中,他被录用为“郎”(属小苑东门侯,负责按时开门关门的小官)。说白了就是“门卫”。

而此时的王仲翁出城,跟随人员前呼后拥,风光无限。坐在高头大马上的王仲翁来到城门,看到萧望之,便作了一首词来嘲讽他:“遥想你我当年,同去霍公府,雄姿英发,自命不凡,弹指间,骂门卫责将军。如今再见,同命不同天,富贵无常。如若重来,怎做守门小吏?”

面对王仲翁的嘲笑,萧望之微微一笑,不以为然,笑道:“你的诗前面还少了两句修饰语:江山如画,你我各从其志。”

屋漏偏逢连夜雨。不久,萧望之因为他的弟弟犯法而受到牵连,连“看门人”都没得做了。就在萧望之失望时,他的第二个伯乐出现了,这便是时任御史大夫的魏相。他早就听说萧望之“身怀经天纬地之才,胸藏定国安邦之智”,于是把他招来当自己的秘书。不久,又把他提升为秘书加办公室主任,处理府中接待、礼仪等方面的事务。

元平元年(前74),汉昭帝刘弗陵去世,在经过改皇风波后,霍光迎立刘询为皇帝(汉宣帝)。六年之后,霍光病逝,其子霍禹复为大司马主持朝政,侄孙霍山领尚书,霍家亲属皆任宫廷宿卫、内使等职。

汉宣帝执政之后,也想干出一番大事业,便广揽人才。正是因为这样,汉宣帝成了萧望之的第三位伯乐。

地节三年(前67)夏天,一场硕大的冰雹袭击了京师长安城。当时都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就在汉宣帝一筹莫展时,萧望之如雪中送炭般及时呈上了一封有关冰雹灾异的白皮书。

于是,汉宣帝马上召萧望之进宫和他面对面来解惑。只有萧望之自己知道,与其说是解惑,不如说是人生中的再一次“面试”。他能否再度一飞冲天,鲤鱼跳龙门,成败在此一举。

“朕早就听说萧爱卿博学多才,现今我朝盛夏遭此冰雹之灾,怎么会有这么蹊跷的事呢?不知天意为何如此?我朝又该如何应对?”汉宣帝问。

“《春秋》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昭公三年,天降大雨和冰雹,当时季氏专权,后来昭公被赶下了台。如果当时昭公善于观察,就不会发生这样的祸变。现在陛下以盛德居天子之位,求贤若渴,这真是像尧、舜一样的良苦用心啊!但是,现在为什么祥兆没有出现呢?这是因为大臣专政所带来的结果啊。只有圣明的君主亲自处理朝中大事,重用贤明的人才,参与大政的谋略,公正的道理才会树立起来,私人的权势才能得到制止,奸邪的道路才会被堵塞,国家才会变得民主富强起来。”萧望之答道。

一问一答,对话到此结束。结果汉宣帝对萧望之“含沙射影”似的回答非常满意。他深知霍氏势力一天不除,朝中一天就不得安宁。他是聪明人,自然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面试合格,汉宣帝拜萧望之为“谒者”,专司御前的传达、通报事务。不久,业绩突出的萧望之被汉宣帝升为“谏大夫”,专门掌握朝中所议论的政事。再后来,又升迁为丞相司直。一年之内连升三级,萧望之也因此以黑马的姿态直接摘得朝中年度新人王的桂冠。

与萧望之平步青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霍氏集团一落千丈。地节四年(前66),霍氏家族终于来了一次大爆发,不出意料地摘得一项奖项——最佳造反奖。在拿到奖项的同时,霍氏家族从此也灰飞烟灭,退出了历史舞台。

而汉宣帝为了让萧望之这个年度新人王得到很好的锻炼,派其为平原太守。在朝中干得好好的,到乡下当个费力不讨好的太守,萧望之尽管心里不太愿意,但还是隐忍着去了。过了一段时间,再委婉地上疏向汉宣帝提出自己的忠告:“朝中如果没有争先上谏的臣士就不容易知道过错,国家缺少贤达的人士就不容易听到百姓的好恶。愿陛下选明经术、通古博今之士为内臣参与政事,忠心辅佐皇帝。这样有利于政局稳定,诸侯怎么敢为所欲为!”

汉宣帝觉得萧望之言之有理,于元康六年(前65)将他调回京城任“少府”(九卿之一,掌管山海池泽收入等事)。察萧望之精明持重,众人都说他“精明持重,议论有余,材任宰相”,说简单点儿就是他是天生当丞相的料。可是,当汉宣帝的迁升令下来时,不是叫他去当丞相,而是出任“左冯翎”(其职位相当于郡太守)。刹那间,萧望之原本热血沸腾的心降到了谷底,对于这样的“平调”,萧望之以自己身体有恙为由,拒绝上任。

汉宣帝知道原因后,派侍中成都侯金安去向萧望之进行“解释”,说这是对他进行“全方位立体式考察,绝无贬低的意思”。萧望之消除了误会,很快就上任去了。

汉宣帝又将意见交给两府商讨,丞相、御史向张敞问难。张敞说,萧望之等所言,是“常人之所守”。“窃怜凉州被寇,方秋饶时,民尚有饥乏,病死于道路,况至来春将大困乎!不早虑所以赈救之策,而引常经以难,恐后为重责。常人可与守经,未可与权也。”

萧望之与李强又举出武帝时期赎罪法引起暴乱的事实,再次反对赎罪之议。当时丞相魏相、御史大夫邴吉也以羌患快要解决,军需大致相给,而否定了张敞之议。

神爵元年(前61),西羌军事叛乱,西汉派遣后将军赵充国前去讨伐。京兆尹张敞提出“入粟赎罪”的建议:现在大军出征,供给紧张,西方农业歉收,将会引起饥荒,希望命令有罪者入谷赎罪,以救急难。

张敞的建议很快就遭到萧望之的反驳,他认为民有“好义欲利”之心,关键在于上之教化,对待义与利不可不慎,“今欲令民量粟以赎罪,如此则富者得生,贫者独死,是贫富异刑而法不一也。”他充分发挥博学的专长,引经据典,好一口铁齿铜牙。

也正是因为这样,萧望之得到了当时的丞相魏相和御史大夫邴吉的支持。最终的结果自然是:萧望之获胜,张敞落败。

萧望之做了三年左冯翊,考察期满,京师的人都称赞他具有才智,治理有方。汉宣帝提升他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处理少数民族方面的事务,为九卿之一)。

公元前59年,丞相魏相去世,邴吉继任了丞相。空出的御史大夫位置终于落在了萧望之的身上,他成为朝中名副其实的二把手。

两年后,匈奴内部大乱,四分五裂,单于自立为王。汉宣帝在朝议中说:“匈奴危害边境很久了,我们可以趁其混乱之机,派兵消灭他们。”

萧望之听了,摇头反对。他说:“春秋时,晋军侵略齐国,听说齐侯去世,带领大军返回,原因是君子不伐丧,以为恩足以服孝子,以手足之情感动诸侯。前单于慕化,乡善称弟,遣使请求和亲,四海之内欣然。现在我出兵攻打匈奴,是乘乱而幸灾也,彼必奔走远遁,恐怕劳而无功。应该遣使吊问,辅其微弱,救其灾患,四夷闻之,咸贵中国之仁义。如果匈奴因为蒙受我们的援救之恩得复其位,必臣服我们。治国以德,国家就会昌盛。”

一席话说得汉宣帝频频点头。他接受了萧望之的建议,派兵前往匈奴,辅助匈奴国单于平息了内乱,安定了局势,匈奴遂向西汉臣服。人们都夸赞这是萧望之的功劳。

五凤三年(前55),望“丞”心切的萧望之犯了欲速则不达的错误,向汉宣帝打了一个小报告,大致意思是说丞相邴吉“廉颇老矣”。汉宣帝无法接受萧望之赤裸裸的“取而代之”的宣言,就下令建章卫尉金安上、光禄勋杨恽、御史中丞王忠等人一起对萧望之进行了一次批判大会。

按理说,萧望之应该及时“浪子回头”,主动承认错误,消除误会,争取汉宣帝的宽大处理。然而,萧望之的牛劲上来了,他取下头上的乌纱帽表示对这样的结果无法接受。

这回汉宣帝没有客气,直接就没收了萧望之御史大夫的帽子,随即给他戴上了另外一顶草帽——太子太傅,以后你就专门来当太子的老师好了。

折腾了一番,萧望之又回到了“无官一身轻”的时代。伴君如伴虎,诚不假也。 Ho7BrKlqY3r+EyaMoBZJ5xtXHbXJc/aH9Tm+3190g+HWegsWiC1THIDR/O1JEU/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