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铜马帝”诞生记

更始二年(24)五月,通过千辛万苦的努力,刘秀终于迎来艳阳天。他昂首挺胸,大步踏进了邯郸城。

听说城门破了,王郎马上从温柔乡里挣脱出来,充分发挥跑不惊人死不休的优良作风,趁着天黑便冲出了城门。

听说王郎跑了,刘秀手下的大将王霸马上追了出去,他充分发挥“千里大追踪”的敬业精神,寻着脚印紧追不舍。

萧何月夜追韩信,注定情缘未了;王霸黑夜追王郎,注定生死由命。

邯郸城破,王郎败死,巨鹿等郡县闻风而降。至此,刘秀在河北地区的最大敌人被消灭了,最大挡路虎被除掉了,最大绊脚石被搬掉了。刘秀迎来的将是崭新的开始,崭新的明天。

刘秀一夜之间笑傲河北后,紧接着处理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都是书信惹的祸。

原来,刘秀在邯郸清点战利品时,发现了大量王郎的文书。这些文书既是王郎伪政权的铁证,同时也是刘秀的手下将领们的定时炸弹。

原来,这些文书里有很多都是刘秀手下高级将领们、文豪们写给王郎的“家书”,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巴结王郎,二是贬低刘秀。在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下,谁主沉浮,谁定江山,谁能最后笑傲江湖还是个未知数,因此,面对这样的局面,很多懂政治的人为给自己留一条后路,选择了“不讲规矩”——成了风吹两边倒的墙头草,脚踏两条船。因此,身在刘营心在王营也就不足为奇了。

铁证如山,刘秀手下的官吏们个个面如土色,心想这样只怕吃不了兜着走。

军令如山,刘秀举起了手中的权杖——尚方宝剑,把所有的文书付之一炬。

就在众人面面相觑,不明所以时,刘秀笑着说了这样一句解惑的话:“就让那些通宵达旦都失眠的人从此都能睡个安稳觉吧。”

这就叫气量,这就叫大度,这就叫豁达,这就叫政治智慧,这就叫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第二件事:都是分封惹的祸。

消灭王郎,平定河北。这样的旷世奇功、绝世佳作,远在长安的刘玄看在眼里,喜在脸上,却急在心里。

喜就不用说了,一夜之间令人头疼的王郎政权灰飞烟灭了,他能不欢喜吗?急的是刘秀的横空出世。严格来说王郎不是英雄,充其量只能算是夜郎自大之类的人物,充其量只能算是鼠目寸光的小人物。而刘秀是英雄,是豪杰,这条蛟龙一旦腾飞到了天上,想要再擒住他就比登天还难了。

应该说刘玄不但具备敏锐的政治眼光,而且具有丰富的政治手段。他马上针对刘秀来了个双管齐下。

第一,论功行赏。刘玄派御史前往河北,封刘秀为萧王。这个很容易理解,在处理王郎事件上,刘秀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于情于理都要进行分赏才能堵住众人之口。

第二,图穷匕见。刘玄下令让刘秀罢兵,并命刘秀率部回长安领赏。这一招才是实的,王郎已消灭了,现在就该轮到刘秀罢兵务农了。同时,为了达到逼刘秀就范的目的,刘玄还派出了大将苗曾任幽州牧,韦顺任上谷太守,蔡充任渔阳太守,并且下令马上上任就职。

去,还是不去,这的确是件难以抉择的事。关键时刻,刘秀当机立断,马上针对刘玄的双管齐下来了个针锋相对。

首先,针对刘玄给一甜枣打一巴掌的封赏和夺权政策,刘秀采取的策略是,该是我的一个不能少,不该我付出的恕难从命。他欣然接受刘玄封的“萧王”官帽,却拒绝回长安,理由只有四个字:河北未平。

其次,针对刘玄派兵遣将到河北赤裸裸地剥夺起义胜利果实的野蛮行径,刘秀采取的策略分三步走。

第一步:舆论先行。该谴责还是要谴责,该愤怒还是要愤怒,该交涉还是要交涉,这种声势、这种舆论导向还是得做好。越是把刘玄说得昏庸,越是把更始政权说得腐败无能,越是对刘秀有利。

第二步:安抚为中。攘外先安内。对刘秀来说,现在刘玄及更始政权已经是“外人”了,而河北才是他的“内部”,但现在“内部”并不安宁,除了刘玄强行派入河北上任的幽州牧苗曾、上谷太守韦顺、渔阳太守蔡充,还有很多起义大军,如铜马、大彤等。他们各自为政,总人数加起来不下百万。如果这些同在河北的“同部同盟军”都搞不定,那么,想要撵走更始大军,无异于痴人说梦。为此,刘秀派出有勇有谋的吴汉和智勇双全的耿弇去做一件事——借兵。为了增加借兵的筹码,刘秀让吴汉和耿弇这对“双子星”持节并以“萧王”的名义调发幽州十郡的骑兵。

第三步:兵马后行。刘备借荆州,那是有借无还;刘秀借幽州十郡之兵,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幽州牧苗曾是个聪明人,当然知道刘秀的用心,自然不会袖手旁观,他马上给幽州十郡下达了“禁军令”——不得接待、不得发兵,不得应调。面对苗曾的“三不政策”,吴汉当机立断,还以一招“一剑穿喉”——率领二十个精锐骑兵,直捣幽州牧苗曾所在的无终(今天津市蓟州区)。

苗曾见吴汉只有这么一点人,以为吴汉是来拜访他的,马上来了个开门迎客,他哪里知道吴汉见了他,不寒暄也不唠嗑,而是拔刀便砍。苗曾猝不及防之下成了刀下鬼。

就在吴汉大发神威时,耿弇也不甘落后,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斩杀了上谷太守韦顺和渔阳太守蔡充。结果,“北州震骇”,于是,十郡全部调发精兵。

事实证明,刘秀的借口是一石两鸟之计。在借的过程中,他出其不意地成功除掉了刘玄派来的“三剑客”。“攘外”成功后,刘秀手握“借来”的幽州十郡之精兵,底气大增,他马上做出了“安内”之举。

刘秀的安内行动开始了。他把铜马作为第一个清除的对象。铜马势力超大,实力超强,在河北有着“沙漠之鹰”的美誉。为此,刘秀派出了邓禹、铫期、盖延三剑客出击铜马大贼。整个“射鹰”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急于求进,出师不利。正如万事开头难一样,刘秀的大军开局并不好。首先是勇冠三军的“开路先锋”盖延遭遇了铜马大军的伏击,结果“战不利,还保城”,被铜马大军围了个水泄不通,形势严峻。好在这个时候邓禹及时率领大军赶来增援,才把盖延救出。

与此同时,勇猛精进的铫期也在进军的过程中被铜马大军打败,最后无奈之下,只好退到河边,选择了背水一战。背水一战的结果只有两种,要么绝处逢生、逆境扬帆,要么视死如归、死而后已。

对铫期这样的猛将来说,不管选择哪一种,都是轰轰烈烈、无怨无悔的。但是,对刘秀来说,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手下的狼虎之将被困而不管。他马上派出大军,把即将“溺水”的铫期成功营救了出来。

总而言之,第一个阶段,刘秀的先头部队因为犯了兵家大忌,急于求成,结果成了铜马大军“歼”的对象,虽然最终都有惊无险地成功脱围,但出师不利。这给刘秀的起义大军敲响了警钟,冥冥当中似乎预示了起义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第二阶段:稳中求进,步步为营。吃一堑长一智,刘秀马上改变了策略,做出了这样两个部署。一是坚壁清野,坚营自守。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避开铜马大军锋芒,消磨他们的斗志。二是士兵突击,斩断粮道。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让铜马大军没有衣穿、没有饭吃。

结果可想而知,铜马军人多势众,但刘秀的坚守,让他们的超强火力没法发挥,都变成了“哑炮”“空炮”,而粮道、粮仓的破坏,让他们的人数优势反而变成了劣势,空着肚子怎么打仗?一个月以后,他们再也坚持不下去了,无奈之下只得选择“移兵求食”——深夜退兵。

第三阶段:快中求进,致命一击。兵法有云:“敌不动,我不动;敌一动,我先动。”刘秀自然不会眼睁睁地以行注目礼的方式欢送铜马大军离去,而是选择了“血腥大告别”——蓄势以待的汉军倾巢而出,结果在魏郡馆陶把铜马大军打得哭爹喊娘、溃不成军。

铜马军眼看就要走投无路了,这个时候,他们的盟军到了。于是,他们信心大增,士气大振,马上上演三部曲:悬崖勒马—蓦然回首—反戈一击。结果刘秀的大军原本顺风顺水,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无奈之下只得选择重走铜马的路线——夜遁。

铜马联军自然不会让煮熟的鸭子飞走了,也同样选择了千里追踪。就在这个危急关头,刘秀的援军也及时赶到了——吴汉和耿弇带领征调的援军雄赳赳、气昂昂地出现了。

吴汉和耿弇来了个雪中送炭,刘秀自然不会放过这个绝好的机会,他选择了锦上添花——和铜马联军在蒲阳(今河北省顺平县)进行大决战,再次打败了铜马联军。

这一次,铜马联军不但败了,而且是完败,十二个字:非死即伤,非逃即降,全军覆没。

面对十多万铜马降兵,如何处置的确是个棘手的问题。最终,刘秀选择了“以柔克刚”的方法,概括起来有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糖衣炮弹。刘秀对降兵大封大赏,分封降将为列侯,奖赏士兵财物,赐将士们各自归营帐,这样赤裸裸地发动糖衣炮弹攻势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有饭可吃,有衣可穿,有亲可依,有地可倚。

第二个关键词:推心置腹。为了消除“降者不自安”,刘秀只带了两个随从去各营帐视察安抚,结果刘秀的“单刀赴营”感动了所有降军将士,他们纷纷表示就算是肝脑涂地、万死不辞也难以报答这份恩情啊!

第三个关键词:顺水推舟。通过“糖衣炮弹”和“推心置腹”的方法成功俘获了铜马降兵的心后,刘秀马上趁热打铁,对铜马军进行改编,通过“悉将降人分配诸将”,顺利完成了部队的“新陈代谢”,从而完成了质的飞跃、量的改变,刘秀成了拥有精兵强将数十万的大军阀、大哥大了。

刘秀的付出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此,他荣获了广大人民群众颁发的一个新的奖项——“铜马帝”。 QDQ/pLWdkDLwtMB5F5qbhZaVGP6pgqlCpKK5hSLLzkYT4r1PZ0/vBKkzewNRlr4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