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放虎归山

更始帝刘玄接过了王莽手中的权力棒,天下英雄无不归服,其中就有以实力派著称的赤眉军。

赤眉臣服。手握中原锦绣大好江山,刘玄彻底完成了由“虫”到“龙”的转变。为了更好地号令天下,坐镇天下,掌控天下,刘玄做了一件当务之急的事:迁都。

宛城虽然是一个军事要地,但相对其他城市来说,未免显得寒碜了些。天下大半土地已归其所有,中原地段已是脚下之土。为了更好地雄霸天下、号令天下、统治天下、治理天下,刘玄显然是不会蜗居在宛城的。他要的是气势和气魄,要的是天下臣服,迁都也就理所当然了。

一阵费思量后,刘玄最终决定迁都洛阳。

而洛阳经过战火的洗礼和摧残,不但外表(城墙城池)千疮百孔,而且内脏(城内宫殿)残破不堪。

刘玄想派一员得力干将来完成这件事。挑来选去,选来挑去,刘玄发现手下的众将领大都不合适。他们只擅长行军打仗,修屋建房是门外汉。幸好,还有一人是个例外,是最佳人选。

这个人便是刘秀。

刘玄之所以会把重点提防的危险人物刘秀解脱出来,而且还委以重任,原因有二。

一是刘秀有学问。刘秀曾在太学里进修过三年,不但懂得之乎者也这些基础知识,而且通晓皇家规章制度,了解府邸规划设计等。让这样有学问、有见识、懂规矩、知礼节的人去做这件事,显然是好钢用在刀刃上。

二是刘玄有愧心。刘玄杀死了刘秀的大哥刘縯,又软禁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刘秀坚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没有一丁点儿不满,安心本分、自娱自乐地过着自己的生活,对刘玄也表现出臣服得不能再臣服、恭敬得不能再恭敬的态度。刘秀越是这样,刘玄心里就越愧疚。

眼看刘玄要做出放虎归山之举,刘玄的心腹对其进行了善意的劝阻,提醒他放虎容易捉虎难,需三思而后行。

这时候的刘玄不再是任人摆布的“阿斗”了,他武断地拒绝了众人的好意,坚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在众人惊疑的目光中给了刘秀一个新职务——行司隶校尉。

司隶校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这个官职有三大特点。一是待遇高——二千石;二是势力强——银印青绶,持节,拥有一支千余人马的特种部队;三是权力大——行纠察、缉捕之职,权比九卿。汉元帝时虽然罢其兵,去其节,但司隶校尉对各郡的犯法违纪者仍然有“一票否决”和“一网打尽”权,位高权重。到汉哀帝时,司隶校尉的地位更进一步,“冠进贤冠,属大司空,位列三公之列”,权力达到了顶峰。

“行”是秦朝任用官吏的一种方式,是指官缺未补,由代官暂行职责。汉朝借用了秦朝的大部分官职,更始政权又以汉朝的继承者自居,自然沿袭了汉朝的官名。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机会,面对这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刘秀激动之余,高兴之余,更多的是感受到了责任和压力。他带着邓晨、冯异等心腹,到了洛阳便大刀阔斧地干了起来。主要做了几件事:

一、及时招募配备僚属。

二、着力整理好文件档案。

三、依旧章规定开展司察工作。

四、严明纪律,对部下进行“约法三章”。

四管齐下,效果是看得见的。当洛阳城的百姓看到刘秀带领威武庄严的部队出现时,衣着鲜明,衣冠整洁,顿觉眼前一亮,狂喜之情溢于言表。有的老官吏深有感触地喜极而泣道:“老天有眼啊,都过了这么多年了,没想到还能再睹汉朝的威仪和雄风啊!”

就在刘秀大展雄才时,更始皇帝刘玄也没有闲着,他为了江山社稷着想,为了达到一统天下的目的,大肆采取招降的措施,主要政策是:先降者复爵位。

“先降者复爵位”的意思就是各地市的官员臣民只要先来投降更始政权,不但可以确保人身安全,而且原先的官位和爵位不变,待遇不变,管辖地不变。

先来先得,后来没有。总之,刘玄幻想着以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方法引诱万众臣服。

但结果因和赤眉军的关系处理不当,使得赤眉军又脱离更始政权而去。

赤眉的分离,为更始政权带来不和谐因素。刘玄事后冷静下来,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开弓没有回头箭,刘玄只能吞下自己种的苦果。但是,吃一堑,长一智,他马上把眼光转向了河北一带。

得不得,在河北。河北本身位置重要。这里自春秋战国时,就是军事要地和各大政权的聚集地、根据地,兵家必争。与此同时,河北人杰地灵,英雄豪杰层出不穷。它还是洛阳的天然屏障。只要占据了河北,洛阳便可以安若磐石。

为此,刘玄想到的办法还是招安。这一次,他不敢怠慢,决定派一位重量级人物出马,确保河北的招安万无一失。

就在刘玄茶不思、饭不想地思考最佳人选时,一个人主动站了出来,他的名字叫刘赐。

刘赐是刘秀的族兄,是最早追随刘縯、刘秀起义的刘氏宗族成员之一。更始政权建立后,刘赐被封为光禄勋。随后,在刘玄和刘縯“同根相煎”中,刘縯被惨杀,刘赐接替刘縯为大司徒。

刘玄之所以把刘赐提上来,一方面是为了平息宗室子弟的怨恨,另一方面是为了权力博弈的需要。他是个聪明人,明白自己要摘掉傀儡这顶帽子,非得依靠宗室的撑腰不可,只有这样才能维持刘氏宗族和绿林军的实力均衡,只有这样自己才能摆脱任人摆布的命运。

而刘赐这时站出来,主动表示愿意为刘玄解忧。刘玄一听大喜,自然愿闻其详。于是,刘赐果敢地说了一句话:“诸家子独有文叔可用。”

刘秀的字是文叔,这句话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刘秀知书达理、能言善辩,社交没有问题;二是刘秀乃宗室子弟,便于和河北的宗室子弟交流,身份没有问题;三是刘秀长期在基层锻炼,善于维稳方面的工作,经验没有问题。

亲不亲,一家人。刘玄这时对刘秀的态度已经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认为他既忠厚老实,又勤奋能干。这时听了刘赐的极力推荐,刘玄觉得很有道理,当他准备点头答应时,又有一个人站出,给他当头泼了一盆冷水。

“这事万万不可。”这六个字重如千斤压得刘玄喘不过气来。

敢于在刘玄面前说出这样强硬话来的人有且只有一个,他就是朱鲔。

朱鲔之所以这么旗帜鲜明地反对让刘秀出山,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害怕刘秀这一走会一去不复返,将来成为心腹大患。如果说斩草不除根,责任在刘玄那里,那么放虎归山,就人人有责了。作为杀死刘縯的主谋之一,朱鲔于公、于私、于情、于理都有理由反对。

朱鲔说这话的底气之所以这么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身后还有申屠建这样的实力派人物在鼎力支持。

尽管这时刘玄对朱鲔等人的话极为反感,但朱鲔等人毕竟人多势众,此时和他们公然闹翻,肯定不会有好果子吃。再加上刘縯毕竟死在自己手上,这个过节刘秀肯定无法释怀。一时间,刘玄也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都说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上,这话一点不假。刘秀意识到现在有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摆在自己面前,如果能争取到这个去河北的机会,那么他可以挣脱更始政权的束缚,去追求自己的远大理想。

机遇来敲门,刘秀自然不会袖手旁观。这一次,他没有再选择隐忍,而是决定主动出击。为此,他与自己的“参谋长”冯异进行了一次挑灯夜谈。

事实证明,这一次掏心掏肺的交心谈心,效果很明显,很快冯异就为刘秀指明了一条大道,搞定两个人——曹竟父子。

就在刘赐和朱鲔为刘秀的事僵持不下时,又一个牛人及时出现了。他的出现让原本势均力敌的局面彻底改变。这个人便是尚书曹诩。

曹诩是山阳人,也是“官二代”,他的父亲曹竟才华横溢,相传有经天纬地之才,定国安邦之智,在当地是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名人。王莽执政时,为了请曹竟下山辅佐自己,三顾茅庐,但曹竟对王莽的为人很不屑,对其采取了“三不主义”——不理不睬也不去。

刘玄成立更始政权后,也对大才子曹竟仰慕有加,曹竟也愿意为刘玄效力。王莽从盛到衰如昙花一现,短暂至极,更始政权从弱到强如一鹤冲天,快捷至极。曹竟没有选择“垃圾股”王莽,而是选择了“绩优股”刘玄,世人都认为曹竟有眼光,对他更加刮目相看。

如此重量级人物,如果能拉为己用,一定大有益处。然而,问题在于,刘秀平常虽然对曹竟恭敬有加,但毕竟跟他只是点头之交,如何才能搞定他呢?

这事难不倒“智多星”冯异,他马上投其所好,设下了古董局中局。

曹竟是个守气节的清高之人,因此,他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他有一个爱好,喜欢收藏古董,这使他原本清贫的生活变得更加拮据。

冯异就以改善曹竟生活为出发点,以古董为突破口,上演了一出好戏。冯异为自己的戏找了一个很好的配角,这人便是古董店的老板。冯异跟他谈了一笔交易,让他去曹竟家高价收购古董。当然,收古董的钱由冯异来出,古董店老板还能得到一大笔跑路费和误工补助。

就这样,曹竟“卖”掉了自己的古董。他虽然得了大笔钱,但古董对他来说是最心爱之物,因此他心痛至极。就在这时,冯异出现在了曹家门口,他不是空手来的,而是提着坛坛罐罐——曹竟的古董来的!

别人送的礼物曹竟打死也不收,但冯异这份礼物却是个例外。冯异告诉曹竟,这些古董都是他近日从地摊上淘来的,不值几个钱。

一来二往,冯异和曹竟的关系熟络起来。曹竟得了冯异的好处,心里总觉过意不去,力思报答。眼看时机成熟了,冯异这才亮剑,说道:“这些其实都不是我做的,我只是替人代劳,这是刘文叔献给您的薄礼,以慰仰慕之名。”于是,一心想要回报的曹竟听说刘秀想去河北招安,马上表示愿意帮忙。

曹竟父子一出马,自然非同凡响。曹诩用了“行大事者不拘小节”对刘玄进行了劝说,让刘玄无言以对,无法反驳。这时,刘赐也在一旁火上浇油。双管齐下,刘玄很快招架不住了,同意让刘秀挂帅去河北招安。

刘玄给了刘秀新的职位:破虏将军,代大司马之职。

刘秀拥有了自己新的人生:自由飞翔的机会,实现梦想的机会。 NR92dUxDakLeu23GwKMTRxe4nR4vMNSdkH9UJ+5nW9rWum8BO4rImHZ2N5Vq4sO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