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就从这里开始

新朝天凤五年(18),学习成绩一直在太学里名列前茅的刘秀参加了朝廷举行的考试。

考试的时候还有点紧张,但考完后刘秀却显得很轻松平静,他对自己的临场发挥很满意,认为取得好成绩是铁板钉钉的事。然而,数天后,成绩公布时,刘秀傻眼了,很多学习成绩比他差的学生,甚至一些不学无术的人成绩都比他好。

大司马严尤、司命陈崇等中央高官帮刘秀解了惑。原来,王莽自从篡位后,对刘氏族人进行了全面打压,降级的降级,罢用的罢用,总之,他可不愿意朝堂上有汉室宗族子弟的出现。这次考试也一样,当考试结果上报到王莽那里,他发现刘秀的名字赫然排在前列时,便问考官刘秀的背景。知道刘秀是高祖的后裔以后,王莽当即找个理由将刘秀从榜上划掉了。

只要是刘氏宗族,就不会有机会在新朝担任官职。经过这件事,刘秀明白了尽管长安美丽富饶,人人神往,却不是他能待的地方,因为在这里他永远没有出头之日,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前途,看不到未来。于是,刘秀黯然离开太学,离开长安,打道回府。

刘秀回到家乡舂陵,两耳不闻世间事,一心只务庄稼活儿。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天下进入灾荒之年时,刘秀却获得了大丰收。

天灾人祸,米价疯涨,价如黄金。刘秀首先挣到了钞票,其次赢得了名声。

刘秀在做生意的同时,在姐夫邓晨的引导下广交朋友,结识了两个人。

第一个是奇人,他的名字叫蔡少公。

蔡少公虽然姓蔡,但人却不“菜”,他非常精通图谶。

图谶是一种由所谓的方术大师发明出来的东西,据说能推算出未来的变数,预言人的富贵兴衰。图谶玄之又玄,高深莫测,令人遐想,而蔡少公就是因为精通图谶而天下闻名的。

一次,邓晨带着刘秀拜访蔡少公。择日不如撞日,他们正巧赶上蔡少公公开演讲,围者甚众。眼看观众赏脸,蔡少公更来劲了,不但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且开始爆猛料,说出一句石破天惊的话:“王莽的新朝是昙花一现的王朝,将取而代之的真龙天子叫刘秀。”

有人问道:“大师所说的刘秀是指国师刘秀吧?”

有人答:“这不是明知故问吗!”

众人口中的国师刘秀原名叫刘歆。刘歆,字子骏,是西汉著名学者刘向的儿子。刘向学问渊博,著述颇丰。刘歆继承了父亲的博学多才,十二岁时就因父荫任辇郎。他深谙官场厚黑学,善于拍马屁,乐于算心计,善于和稀泥,不到二十岁便爬到了谏大夫的位置上。他之所以升迁速度惊人,是因为他跟对了人,这个人便是王莽。刘歆身为王莽建立新朝的重要功臣之一,一跃成为位高权重的国师。之后,他做出了一个诡异的举动——改名。

刘歆这样做是有他的道理的。他在无意中看到了一本天下奇书——《赤伏符》。他如获珍宝一样,对这本书爱不释手,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很快便推算出了这样一句谶语:“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这谶语暗示了将来主宰天下的人叫刘秀。

为了顺应“天意”,建平元年(前6),心血来潮的刘歆改了名,摇身一变成了刘秀。此时,蔡少公在图谶中提到刘秀,大家自然便想到了他。

正在这个节骨眼上,原本一直充当听众的刘秀挺身而出,漫不经心地说道:“你们就这么肯定是国师吗?没准儿这个刘秀说的是我呢?”

面对刘秀的质问,众人纷纷报之以笑,不是笑脸的笑,而是嘲笑的笑。众人的嘲笑声中带有三分不屑、三分不满、三分不顾、一分不解。他们都认为刘秀是井底之蛙,不知道天高地厚。

邓晨也笑了。他认为这是刘秀的鸿鹄之志,此人将来必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刘秀也笑了。他并不在意别人的冷嘲热讽,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他正在待天时。

都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很快,刘秀期待已久的天时便不期降临了。他遇到了第二个高人——李通。

李通,字次元,南阳宛人。论经商,刘秀应该要拜他为师,因为李家是经商世家,家境殷实;而且李通在仕途上也干得风生水起。不仅如此,李通还痴迷于图谶,这源于他父亲留下的八个字:“刘氏复兴,李氏为辅。”

出身豪门、家庭富裕、政治背景好、官场后台足,李通拥有了常人所期盼的权和势,但他并不满足,而是在听到父亲的这句谶语后,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辞职回乡。

李通之所以这样做,首先是形势所逼。当时王莽的新政加上天灾人祸,天下已乱成一团糟,这时在地方为官,只会成为天下穷苦大众发泄不满的对象。与其苟活于官场,与其让百姓来泄愤,李通认为不如主动解甲归田更心安。

其次,是李通雄心所至。李通心里并不满足于既得的一亩三分地,不满足于金银财富,他有更大的雄心、野心,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干出一番大事业。

果然,李通回到家乡后主动召集宗族子弟,让他们成为自己坚强的后盾和壁垒。与此同时,他开始积极拉拢刘秀。

李通之所以对刘秀另眼相看,就是因为父亲“刘氏复兴,李氏为辅”这句话。他观察刘秀良久,最后确定刘秀就是隐藏在民间的天子,就是真龙天子。

所谓英雄相惜,诚不虚也。

“刘氏复兴,李氏为辅。这个谶语,不知刘兄可曾听说过?”眼看时机已经成熟,李通开始亮剑。

“不曾听说过。”刘秀闻言,心中一惊,装作一点也不知情的样子。

随后,李通分析了天下局势,又对谶语进行了详解,最后拍拍刘秀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刘氏复兴的重任就在你身上了。”

听完这番话,刘秀陷入了沉默。他隐忍这么多年,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复兴刘氏。他大哥刘縯求贤养士,广结朋友,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实现皇室宗亲的梦想——复兴刘氏。此时,如果刘秀和李通共同举事,便是实现梦想的最好时机啊!

半晌,刘秀的嘴角动了:“既然如此,我们该何去何从呢?”

刘秀的话实际上已经默认了李通的提议。李通一听大喜过望,答道:“这个兄弟不用担心,我早有安排。”

接下来,两人不再转弯抹角,直接来真的,很快制订出了举事的方案和计划。其内容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第一,举事的时机定在九月立秋都试日。在汉代,满二十三岁的男子要在郡中服役一年,进行军事训练,都试是对他们的考核,每年立秋这天举行。都试由郡守主持,各级官员都要参加。选择这个日子举事,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第二,兴兵的对象为军队的最高长官。擒贼先擒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第三,举事的目的是号令大众揭竿而起,建立不朽功业。

计谋定下,刘秀和李通马上开始分头行动。刘秀急着回舂陵,他要说服大哥刘縯共同举事。

刘縯也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他很快和刘秀一起做起准备工作来,变卖家产,组织人员……然而,就在他们忙碌而憧憬的时候,却传来一个噩耗,李通家出事了。

原来,李通自从见到刘秀后,就认为他是个干大事的人,于是,回家后他也开始变卖家产,并且召集了所有亲朋好友准备举事。与此同时,他非常担忧在长安为官的父亲李守。于是派自己的堂侄子李季到长安去“解救”父亲李守。

在长安当宗卿师的李守本来逍遥快活,乍听到这样的大事,吓得面如土色,关键时刻竟然做出大义灭亲之举,将此事告诉了王莽。

王莽知道这件事后很生气,他一声令下,宛城的李家便被官府抄了家。

李通毕竟不是一般的人物,他听到了风声,当机立断跳上马,开始狂奔逃命。李家除了李通、李轶和李松三人,其余近百口人全部被诛,焚尸于市。

李家的满门抄斩把刘秀和刘縯逼上了绝路,两人立即组织刘氏宗亲和父老乡亲们踏上了征程。

地皇三年(22)十月,刘氏兄弟在南阳舂陵起兵,部队人数约八千余人,史称舂陵兵(也称汉兵),正式走上了创业之路。

刘縯和刘秀没有急着向王莽的新朝开炮,而是把目光停留在了南阳郡附近两支起义同盟军——新市军和平林军的身上。

谈到新市军和平林军,就必须得提一下绿林军。绿林军源于湖北当阳一个叫绿林山的地方。当地农民饿得实在没有吃的了,就占山为王,干起打家劫舍的勾当,绿林军便这样发迹了。

因为顺应形势,打出的又是当时民众最期盼的“有衣同穿,有饭同吃”的口号,因此,绿林军的发展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日新月异。发展最高峰时已拥众数十万。绿林山虽然大,但也到了几乎人贴人、肩搭肩、背靠背的境地。

俗话说,距离产生美。绿林军却因为人数众多、距离太近,经过亲密的接触过后,除了增加感情,还产生了一个最为可怕的东西——瘟疫。

当时原本就灾荒连年,连吃饱饭都成了问题,更别说吃药看病了。因此,瘟疫像滚雪球一样,到最后,绿林军居然有四分之三的人感染上了可怕的瘟疫。这场瘟疫在把绿林军的人数销蚀过半时,还摧垮了另一半人的心。活下来的人开始各奔东西。

总之,绿林军就这样解体了,他们分解成了几支军队。其中由王凤带领的新市军和陈牧带领的平林军成了其中最大的两支部队,他们的根据地碰巧都建立在南阳郡附近。

刘縯和刘秀意识到自己的部队刚起步,还是一群乌合之众,仅凭他们的力量马上革新朝的命,那几乎等于鸡蛋碰石头。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有所建树。两人一合计,马上达成了拉同盟军入伙的共识。于是,刘縯和刘秀派人分头去说服新市军和平林军。

游说的结果很顺利,只有几千人马的新市军和平林军马上和舂陵军达成了联军协议,抱团取暖是这几路起义军都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拍即合也在情理之中了。

有了新市军和平林军的支持,起义队伍进一步壮大。刘縯和刘秀信心大增、雄心大增,接下来是该大干一场的时候了。 vtBO9j8vfodgHAFKdYH20eGVcGdiNioSzvCRuw3oAMsrKvg5dT6JNO/YW5t+h6o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