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作秀的三重境界

话说王莽在短短数月之内,就以快刀斩乱麻的态势肃清了他眼中的不安定分子,并且培养了以王舜、王邑、甄丰、甄邯、平晏、刘歆、孙建七人组成的亲信集团。

其实,“七小虎”来头都不小。

王舜和王邑就不用说了,他们的父亲王音和王商都曾是成帝朝首辅大臣,因此,他们两个是“七小虎”中的大哥大人物;甄丰曾在泗水任王国丞相,且在成、哀两朝均为宫门宿卫;鄄邯是孔光的女婿,在王莽的威逼下成为其手下“鹰爪”;平晏是汉哀帝时的丞相平当的儿子,来自名门之后,实力也非同小可;刘歆是当年的儒学派“四人组”之一刘向(刘更生)的儿子,刘向被贬为平民后,刘歆到汉哀帝时才因王莽举荐而担当整理典籍之重任,于是对王莽感恩戴德,誓死相随;孙建在汉哀帝朝初年便为护军都尉,相当于军队里的监察官,汉哀帝末年升任执金吾,拜右将军,他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王莽在军事方面的“贤内助”。

七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配合默契。用《汉书》里的说法,王莽以“王舜、王邑为腹心,甄丰、甄邯主击断,平晏领机事,刘歆典文章,孙建为爪牙”。

完成人事布局之后,王莽立马就来了个“投石问路”,为了笼络人心,他决定从“野鸡”身上大做文章。

于是,王莽暗中派人到益州,暗示越裳氏部落进献“白雉”(白色野鸡)。

益州刺史部的治所在成都,管辖的范围包括今天的云、贵、川等西南部地区。这些地区以少数民族部落为主。越裳氏部落是在越南南部热带丛林中的一个部落,与益州刺史部的辖区接壤。因此,从这里找只野鸡那是小菜一碟。

平帝元始元年(1)正月,越裳氏不远千里上京献上白雉。王莽大喜,立即禀告太皇太后,将白雉放进宗庙,当神物一样供养起来。

按理说,这只野鸡就算是世上少有的珍稀动物,也难登大雅之堂吧!更何况是堂堂一国最神圣的地方——宗庙。但王莽这么做,“醉翁之意不鸡,在于周公也”。

原来当年周公(姬旦)辅政周成王时,越裳氏不远千里给周王朝进献了一只白野鸡。千里送野鸡,礼轻情义重。感动之余的周公为此还专门造了一副司南(指南针的前身)送给他们,目的要让他们平平安安地回去。

王莽重温周公的典故,目的只有一个,欲与周公试比高。

众大臣都是聪明人,自然领会到了王莽的意图。于是,纷纷上疏说王莽恩德四方,要求效仿周公的古制,参照霍光的规格,增封食邑,畴其爵邑。更有甚者直接说王莽的才干可以和周公相比了。当年周公旦因为辅佐周朝有功,世人皆称他为周公,现在大司马安定汉朝造福百姓,理应称为安汉公才好啊!只有这样做,才能“上应古制,下准行事,以顺天心”。

对于群臣们一浪高过一浪的上疏,王太后二话不说就批准了大家的建议。

王莽自然是看在眼里喜上心头,但必要的作秀还是要有的。于是,他马上对王太后说了句不可以。理由是:拥立汉平帝是孔光、王舜、甄丰、鄄邯和我共同努力的结果。个人这点儿功劳微不足道,还是恳请太后对他们四人进行封赏嘉奖吧。

四人中除孔光外,王舜、甄丰和鄄邯都是王莽的亲信“七小虎”中的成员,而鄄邯又是孔光的女婿,孔光此时也算是“挂靠”在王莽身边的亲信了。果然,王莽前脚刚走,鄄邯后脚就跟进来对王太后鸣不平了,一上来就教了王太后一个关键句:“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尚书》语)。随即解析道:王莽拥皇之功劳最大,不先封他不足以安民心啊!

对于这样的结果,王莽表示不能接受,说要封就封孔光等人。

王太后没办法只好亲自去给王莽“洗脑”,却吃了“闭门羹”,原因是王莽称病不能见客。

如此再三,王太后没辙了,只好先依了王莽的意思,先封孔光等四人。结果孔光被封为太师、王舜被封为太保、甄丰被封为少傅、甄邯被封为承安侯。然后再召王莽入朝受封。

王太后满以为这一次王莽总会如她的意吧。然而,事实证明,这只是她一厢情愿的想法,王莽还是以“疾未去,病未愈,恕难从命”拒绝了。

这时,以“七小虎”为首的朝臣们又开始发威了,他们对王太后来了个联名上书,中心思想只有一个:加封王莽。

于是,王太后便再次下诏,任命王莽为大司马兼太傅,赐“安汉公”的封号,加封食邑二万八千户。

梦想变成了现实,王莽内心虽然狂喜不已,但脸上却显得异常平静,他诚惶诚恐地表示:只接受“安汉公”的名分,不接受其他封邑。并且说如果天下百姓都过上了小康生活,他再接受也不迟。

群臣们自然不会同意了,王太后只好再次下诏进行劝告。王莽既然要将作秀进行到底,此时自然不会接受了。非但如此,他还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设性意见:

1.封汉宣帝子孙三十六人为公侯。

2.封太仆王恽、右将军孙建等二十五人为关内侯,并赏赐相应的封邑。

3.诸侯王、列侯、关内侯的“继儿”(指没有亲生儿子的侯王),可以继承其爵位。

4.凡刘氏宗亲中,因罪被取消爵位的,免除其家属劳役赋税,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5.凡是属于廉吏的官员,每人增加四百石俸禄。

6.取消各种苛捐杂税,减轻农民负担。

7.俸禄在二百石以上的官员,试用期内享全俸。

种种恩惠,毫不利己专门为国,王太后颁布施行后,取得的效果是:举国上下,一片欢腾;朝野上下,王莽被人交口称赞。

据说从此以后,出现了这样一个奇特的场面:朝中只知有王莽,不知有汉天子了。

应该说,到此时朝中该封官的封了官,该封侯的封了侯,应该可以处于一片祥和中了。

然而,王莽还有一个头疼问题就是:如何处理汉平帝的外戚?

汉朝自从吕后开始,就形成了这样不成文的惯例:外戚辅政。以后每位新皇帝上任,都会有强大的外戚集团加入。此时汉平帝虽然年幼,但作为堂堂一国之君,他的生母卫姬却还是“无官一身轻”。按惯例是理应给她加封的,但是如果加封了,肯定又要册封外戚,如果外戚势力壮大,势必重蹈丁、傅两家的覆辙;而如果不加封,又不能堵住天下众人悠悠之口。

封,不好;不封,也不好;聪明的王莽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派“七小虎”中的甄丰带着天子玺书去中山国,封汉平帝的生母卫姬为中山孝王后(不是皇太后);封皇帝的舅舅卫宝和卫玄为关内侯。只是有一个条件:那就是给他们画了一个圈——只能留在中山王国内,不得私自入京师来。

这个蛮横的决定,遭到了申屠刚等大臣的反对。申屠刚说:皇帝现在这么小,便让他与亲人分离,有违仁孝之道。现在应该把中山太后接到宫中来,给她建别宫,让皇帝能时时见到她。同时,还建议让汉平帝的两位舅舅来宫中亲自担任宿卫,保卫天子,以免发生什么祸乱。

应该说申屠刚的观点最贴近“人情观”,但在当时那种局面下是最不识时务的。因此,他的提议一出台,便引得王莽勃然大怒。他对申屠刚说,既然你哪壶不开提哪壶,你还是回家去吧。

申屠刚走了,朝中大臣再也没有谁敢提这件事了。什么叫杀鸡儆猴,让王莽去告诉你吧。

事实证明,人算不如天算,王莽煞费苦心弄的“双管齐下”:黄支国的犀牛和越巂郡的黄龙并没有达到他预期的目的,一个不识好歹的孙宝让他的一切激情和梦想都付诸东流。

当时孙宝担任大司农,适逢越隽郡上黄龙游于江中,太师孔光、大司徒马宫等都称赞说王莽功德同周公比并,宜告祭宗庙。孙宝说:“周公是最高的圣人,召公是大贤。尚且还有不相悦的,著在经典上,两个都有名声。今风雨不按时,百姓不丰足,每有一事,群臣同声阿附,恐怕不是朝廷的美事。”当时大臣们都吓得失色,侍中、奉车都尉甄邯即时秉承汉平帝旨意禁止议论此事,直言不讳的孙宝则又一次被免官了。

而孙宝的离去,有一个人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孙宝走了,他也决定走。这个人就是大司空王崇。王崇出身名门。他的祖父王吉曾是昭、宣二朝的名臣,父亲王骏曾做过御史大夫。他突然选择急流勇退,这并不是说他跟孙宝关系怎么好,两人共进退同患难。他之所以辞职回家,原因只有一个字:怕。

种种迹象表明,王莽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以身体不好为由,申请“内退”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

王莽没有不答应的理由,于是,王崇走后,空出的大司空位置被他的“七小虎”中的“后起之秀”甄丰来继任。

走了两位名臣,老天显然也看不下去开始发威。这一年的“夏至未至”之时,全国大部分地方都发生了旱灾和蝗灾。

如何抗旱救灾,如何安顿流离失散的灾民,如何灾后重建,将是摆在汉朝领导人面前的三个大问题。事实证明,一切的问题都不是问题,灾难成了王莽作秀表演的绝好时机。他立马做了三件大实事。

第一件事是王莽首先向王太后提交了一份倡议书,书的内容是:请太后简衣素食,为万民做表率作用。面对这样“深明大义”的提议,王太后感动之余,自然答应了。

第二件事是王莽积极筹建“抗灾委员会”,并且倡议和鼓励大家捐款以救济灾民。为此,他主动捐款百万钱,捐地三十顷,交给大司农用于扶危济困。结果,在他的带领下,朝中大夫们都争先恐后,慷慨捐钱赈灾。为灾区筹集了大量的善款,为抗旱救灾取得最后胜利提供了物资保障。

第三件事是王莽立马分派“钦差”前往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指导抗旱和捕蝗工作。老百姓捕得蝗虫后,便可以石、斗为单位交到官府去领赏。当地官府提供的空房子中收留流亡的灾民和难民,救死扶伤,并发抚恤金,免灾区的税款。

这三件事一弄,灾区很快就得到了稳定。正在这时,老天似乎心有灵犀一点通,下起了“及时雨”,抗旱和捕蝗工作取得了圆满成功。

而这一切的功劳自然归于王莽。据说这件事以后,王莽在百姓心中有了一个新的外号——恩公。

第二次作秀表演至此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王莽没有小富即安,马上来了第三个作秀表演。

这时,王莽把目光停留在了虽然只有十二岁、但已成“茁壮成长”之势的汉平帝身上。虽然“在以王莽为首的汉朝中央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抗灾的全面胜利”,但王莽明白,自己的权力再大,也是个臣子,汉平帝才是名义上的国家主人,虽然这个主人现在小了点儿,手中没有半分实权,但谁能保证他将来就不能把自己手中的权力给夺回来。也正是因为这样,王莽决定先把汉平帝皇后的位置占到手。

自己的女儿也是十来岁,和汉平帝年纪相仿,如果让自己的女儿占了皇后的位置,这无疑会让汉平帝更加孤立。这样一来,也就可以牢牢控制汉平帝的所作所为。打定这个主意后,王莽却犯难了,这立后的事,总不能让他来提吧。一来效果不会太好,二来“太直白”,就算成了,对他“影响”也不好,再说这也不符合他向来的办事风格。

王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接着作秀表演。他首先还是照样假装事事以王太后为中心,先是向王太后打了一个小报告,提出了一个请求:为汉平帝择后;一点儿建议:按照《春秋》经义,为小皇帝选配12名女孩子作为皇后和贵妃候选人;一个选择:皇后应选世家良女,名门之后。

眼看王莽这次又是为国家社稷着想,王太后玉手一挥,批了两个字:同意。接下来,在王莽的组织下,选后小组马上成立了。选后小组也不是吃闲饭的,在他们的积极努力下,候选人名单很快就出炉了。令人吃惊的是,名单里包括王莽女儿在内的王氏外戚集团候选人占了“半壁江山”,大有一对一的PK之势。

对于这样的结果,按常理说,王莽应该感到很高兴才对,然而,王莽看到名单后,脸上阴暗如寒冬的雪,这不是他想要的结果。原来先前他在选后小组做过某种“暗示”,以为选后小组会很“理解”他的意思,然而,结果却“弄巧成拙”。现在突然把这么多王氏外戚的女儿当成候选人,他女儿反而变得没有一点儿优势可言。

王莽不打没把握之仗,冥思苦想一番后,他决定老调重弹,继续上演作秀。王太后还是他作秀表演的直接目标。他马上打了一个小报告:自己的女儿无德无才,都比不上他人,请求退出。

王太后哪里料到这是王莽的作秀,还以为他这是发扬精神,主动让自己的女儿让贤呢!赞赏之余,竟然批了“同意”两个字。

接到王太后的批示,王莽这才傻了眼,面对又一次弄巧成拙,王莽欲哭无泪,什么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让王莽告诉你。

然而,王莽就是王莽,他没有独自去伤悲,而是对自己的亲信“七小虎”使了个眼色。接下来,没他什么事了,“七小虎”可以把事情搞定了。事实证明,“七小虎”一出手,就是不一般,很快王太后接到了朝中大臣及各大名校学生的联名上书,请求立安汉公的女儿为皇后。

这种情景才是王莽想要看到的结果,然而,他压抑住内心的狂喜,接着“秀”。他亲自到现场去游说上书的民众,说自己的女儿无才无德,你们这样做不值得。他越是这样说,自愿加入“游行示威”的人就越多。

王太后眼看这样闹下去,会变成国将不国了,于是充分发挥“民主”,决定尊重“民意”,宣布立王莽的女儿为皇后。游行示威这才宣告结果。王莽将作秀进行到底,面对王太后的决定,他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PK才是最好的结果。王太后没有再跟他讲很多废话,直接回复:我意已决,请勿复言。

于是,王莽只好装着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做认命状。

元始三年(3)春天,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王太后派尚书令平晏等去王莽家“提亲”并下聘礼。

王莽“笑纳”后,朝臣们又一起上疏说:按照《春秋》的礼仪,古时候皇后的父亲受封应该达到方圆百里,因此,现在应该把新野的二万五千六百顷田加封给安汉公。

王莽推辞说:我家能出一个皇后已是三生修来的福了,其他的古礼就免了。

此时的王太后对王莽已由“青睐有加”变成了“另眼相看”。在她老眼昏花的眼里,侄儿王莽无疑是天下谦谦君子的代表人物。然而,她不会知道,这位谦谦君子,之所以这么淡泊名利,不是不想要,而是嫌少,他要的是整个刘氏江山。 X0AkKu4yL8uj4fzSFbefkkajjAvosCrpEbPtkif5d+Re+Pl53vK0ELbo+pvts3R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