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告诉自己:“我已经尝试过了,不幸的是我失败了。”其实他们并没有搞清楚失败的真正含义。
失败仅仅是自己的一种感觉,一种类似绝望的感觉。失败的人在经过几次挫折后,在自己的心中为自己设置了界限,他们不再试图努力,不再相信可以获得成功,不再试图努力去超越这个界限了。
大部分人在一生中都不会一帆风顺,难免会遭受挫折和不幸。但是成功者和失败者非常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失败者总是把挫折当成失败,从而使每次挫折都能够深深打击他追求胜利的勇气;成功者则是从不言败,在一次又次挫折面前,总是对自己说:“我不是失败了,而是还没拥有成功。”一个暂时失利的人,如果继续努力,打算赢回来,那么他今天的失利,就不是真正的失败。相反地,如果他失去了再次战斗的勇气,那就是真的输了!
美国百货大王梅西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于1882年生于波士顿,年轻时出过海,以后开了一间小杂货铺,卖些针线,铺子很快就倒闭了。一年后他另开了一家小杂货铺,仍以失败告终。
在淘金热席卷美国时,梅西在加利福尼亚开了个小饭馆,本以为供应淘金客膳食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岂料多数淘金者一无所获,什么也买不起,这样一来,小铺又倒闭了。
回到马萨诸塞州之后,梅西满怀信心地干起了布匹服装生意,可是这一回他不只是倒闭,简直是彻底破产,赔了个精光。
不死心的梅西又跑到新英格兰做布匹服装生意。这一回他居然时来运转了,他买卖做得很灵活,虽然头一天开张时账面上才收入11.08美元,但现在位于曼哈顿中心地区的梅西公司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百货商店之一。
如果一个人把眼光拘泥于挫折的痛感之上,他就很难再抽出身来想一想自己下一步如何努力,最后如何成功。一个拳击运动员说:“当你的左眼被打伤时,右眼还得睁得大大的,才能够看清敌人,也才能够有有机会还手。如果右眼同时闭上,那么不但右眼要挨拳,恐怕连命也难保!”拳击就是这样,即使面对对手无比强劲的攻击,你还是睁大眼睛面对受伤的感觉,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一定会失败得更惨。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许多事情我们无法做到尽善尽美,纵然存在一些缺点,仍有成功的机会。只要你肯于承认自己的缺点,积极努力超越缺点,甚至可以把失败转化为发展自己的机会。
中国有句谚语叫“多难兴邦”。挫折、困境确实可以使人精力耗竭、精神崩溃,乃至一蹶不振,但它也可以助人成熟,把人推向成功。同是挫折,对于那些希望成为强者的人会成为一种动力,助人走上人生的良性循环;而对有的人却是阻力,使人陷人困境不能自拔。
“力量不在别处,就在我们自己身上。”面临挫折和困境的朋刁友,愿你从鲍狄埃的话语中,悟出你的力量和勇气。要记住,走出失败的第一步是能够坦然地面对它。
人生的失败大多是无法挽回的,越想补偿,越不甘心就越痛苦,况且那失败像破碎的瓷器,像泼出的水,怎么也不能回复到原来的样子。所以在失败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新的起点,重新开始,继续前行了。
有人用“只要耕耘,不问收获”作为补偿失败的理论根据,可就算补偿了又有什么意义?人总要前进,不能把时间浪费在一些毫无意义的努力上,尽管这种努力很悲壮,很值得同情。
人在大的得意中常会遭遇小的失意,后者与前者比起来,可能微不足道,但是人们却往往会怨叹那小小的失,而不去想想既有的得。
比如,一位千万富翁,很可能因为背负两百万元的账而郁郁不安,一位经理很可能因为遭受总经理的白眼而心事重重。他们只计较眼前的小小的不如意,却不想想自己已经是非常得意的人,也就因此,许多得意者反不如一般人来得快乐。甚至千万富翁自杀了,经理就此辞职了,到头来这些得意人,因为自己的看不开,终于成了真正的失意者。
得与失在我们的心中,只有一线之隔,我们意以为得,就是得意;意以为失,就是失意。所以颜渊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也能得意在其中。秦王政统一七国,并兼天下,也能失意于其间。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所得既多,便是再增加,也不觉得欣喜,稍有所失,便惶惶恐恐;所失既多,就是再失,也不感到痛惜,稍有所获,便十分快乐。如此说来,得意何尝不是失意之由,失意又何尝不是得意之始呢?孔子论语里记录:
有一天楚王出游,遗失了他的弓,在他身边的随从要去找,楚王说:“不必了,我掉的弓,我的人民捡到,反正都是楚国人得到,又何必去找呢?”孔子听到这件事,感慨地说:“可惜楚王的心还是不够大啊!他为什么不讲:人掉了弓,自然有人拾得,又何必计较是不是楚国人呢?”
更深一层想,我们人生最大的得意与失意、成功与失败,都是由我们自己来左右。人生最大的得,应该是“生”,我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生命,不是最大的得吗?因为没有这个得,就没有以后的得,这是得的根本。而人生最大的失,应该是“死”,当这一刻来临,我们便须交出所得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这不是最大的失吗?只有能参透这样更深层次“得失”的人,才会真正明白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进而从舍得当中找到迈向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