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宗教大师路易斯·宾斯托克的《通向成功生活的道路》一书,得到了人们的高度赞扬。他在世时是芝加哥著名的沙门寺中的长老,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他在书中指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绊脚石,是我们不知不觉间给自己树立起来的,那就是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常犯的错误。这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痛苦和伤害。
路易斯·宾斯托克指出,我们在生活中的第一块绊脚石是翻开陈年老账,抱怨别人,把责任推给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人。任何事都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看,为什么总要找出对自己最不利的角度,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呢?
有一个医生,在非洲行医了25年。他说:在非洲,一个人生病了,巫师会让病人自问:“谁让我生病的?”,而换了是医生看病,则会让病人人思考:“我怎么会病的?”这两句问话看似普通,实际上体现了原始思维和现代文明思维的区别:前者习惯从别处找寻自己恐惧和失败的原因,寻找是谁让自己陷入困境,而不是反思自身。
然而,现在也很少有人会立刻承认“自己也有责任”,“自己也有错”。我们大多数人一遇到失败肯定就会运用那种原始的、孩子气的思维方式去反应。对小孩子来说,一犯错误,一看到要受惩罚,他本能地就会抱怨哥哥和姐姐:“是他叫我干的”,甚至还会告密:“是他干的。”要是学生学习不好,就会抱怨老师:“她总找我的茬,挑我的刺。”司机会抱怨车祸是“另一个家伙的错”,丈夫会对着妻子嚷嚷:“你干嘛总想吵架?”员工也会常常抱怨:“公司不重用我。”我们人类大脑经常遭遇的尴尬是“迷惑”常在耳边聒噪:“究竟是‘谁’让我这么倒霉?”
有一则古老的寓言,可以给我们一些关于抱怨的启示。有一个年轻的船夫,划着小船给另一个村子的村民运送新鲜的农产品。那天的天气酷热难耐,农夫汗流浃背,苦不堪言。他心急火燎地划着小船,希望赶紧完成运送任务,以便在天黑之前能返回家中。突然,农夫发现,前面另外一只小船,沿河而下,迎面向自己快速驶来。眼见着两只船就要撞上了,但那只船并没有丝毫避让的意思,似乎是有意要撞翻农夫的小船。
“让开,快点让开!你这个白痴!”农夫大声地向对面的船吼叫道。“再不让开你就要撞上我了!”农夫怒火冲天地高声嚷道。但农夫的吼叫完全没用,尽管农夫手忙脚乱地企图让开水道,但为时已晚,那只船还是重重地撞上了他。农夫被激怒了,他厉声斥责道:“你会不会驾船,这么宽的河面,你竟然撞到了我的船上?!”当农夫怒目审视对方小船时,他张大了嘴巴,因为他吃惊地发现,小船上竟然空无一人。听他大呼小叫,厉言斥骂的只是一只挣脱了绳索、顺河漂流的空船而已。所以在多数情况下,当你责难、怒吼的时候,你的听众或许只是一艘空船。那个一再惹怒你的人,决不会因为你的斥责而改变他的航向。
大约有一半的失败都源自于习惯性的抱怨,因为我们能从抱怨中寻得安慰,所以对自己的问题视而不见,当然更不会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其实,真正的对手就是我们自己。如果有勇气、有智慧、有胆略,这场仗我们是不会输的。
如果你的眼里是鲜花,那你的世界将会一片灿烂;如果你的眼中充满垃圾,那你的世界就会是一片腐臭。
英国律师乔治·罗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逃到瑞典,当时他身无分文。因为他写作水平不错,便想找个贸易公司的翻译工作以此糊口。但是几乎所有的公司都寄来相似的回函:“正值战争之际,不需要这样的工作,有的应征者不录取……”而其中竞有一封这样的回函:“关于工作,你的想法好像错了,而且错得太离谱!本公司并不需要翻译员,即使需要,也不至于雇用你,因为你的瑞典语实在差劲,信中错别字太多!”
他看了那封信后怒火勃发,心中大骂对方才是个笨蛋,在对方的回函中也是一大堆错字。于是他立即奋笔疾书,打算好好报复那个瑞典家伙,给他难堪。但就在信寄出前,突然有了一个念头:“且等等,也许事实正如那人所说,我的瑞典文的确不怎么样。虽然学过,但不是我的母语,也许稍不注意就犯错了。因此,如果想就职,非加强学习,提高熟练程度不可。说不定对方是在鼓励我呢,那么该好好感谢人家才是,对了,就写封感谢函吧!”
于是,他把那封待寄的信撕了,重新又写了一封:
“不录用一事没多大关系,但承蒙您不辞麻烦回信,不胜感激之至。另外,我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在此致歉。给您写了求职信,没想到竞犯了文法上的错误,真是惭愧之至,今后当更加努力学习,以祈不再犯错而贻笑大方。承蒙指教,不胜感激!”
没想到,两天后,乔治再度收到该公司的回函,是邀请他去面谈,最终乔治得到了那份工作。乔治“求全责己”,得到了对万的赏识,顿时柳暗花明。
人家相不中你,你一定有欠缺的地方。抱怨别人,不如改变自己。你自己改变了,也可能一切都会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