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破一只杯子对于我们来说易如反掌,但谁又能将粉碎的杯子完好的复原呢?我们的生活有时候就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一点轻微的晃动就会导致整体系统的崩溃。所以,在得失之间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切不可贪图小得,让自己失去更多。
在我们所熟知的哲理寓言故事中,“捡芝麻丢西瓜”的典故和“猴子掰包谷”的故事,是为大家最津津乐道的。但是,在说完一笑之后,体味出来哲理是什么,又有多少人遵循了其中的规律呢?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却是鲜为人思考的。
暂不将这其中的哲理道明,我们先看看世人的做法:有的人为了工作而整日忙碌,顾不得家庭,从而失去了家庭之乐的人因为忙着赚钱,闹得妻不能常相聚,从而失去了爱情:更有甚者,为了赚钱、再赚钱,顾不得儿女的教育,不但失去了天伦之乐,也有愧于父母的赡养职责……耶稣说:“人纵然赚得了全世界,如果赔上了自己的灵魂,又有什么益处?”是的,人生的际遇有轻有重,人们若拿捏不当,就容易因小失大、顾此失彼。
得失有轻重之别,我们首先要掂量掂量它的分量,然后才知道哪些该举轻若重,哪些该举重若轻。就某一具体的得失而言,很难说“得”有多大,失”有多小。得失的分量是称不出来的,必须在得失之间保持理智和清醒的头脑,凡事三思而后行,这样,我们才能看清楚得失的本来面目。
很多时候,我们把握不住得失,是因为有的得失过于深刻,我们缺乏洞察它的远见卓识;有的得失似是而非、亦真亦假,我们少了一些辨析与与思考;有的得失虽然一目了然,我们却又因一时冲动,而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得失不会顾及我们的感觉,它需要与理性为伍。
得中有失,失中有得,我们每做一件事情,实际上都在播撒着得失的种子,但我们又常常处于无意识的漫不经心之中,直到它开了花甚至结出果来,才大吃一惊。比如,有的人爱发牢骚,发牢骚的时候并没有影响到后自己什么,但到了关键的时候,发牢骚便成了罪状,现实中吃这个亏的人已经很多了;有的人做好事,仅仅出于良心、道义,压根儿就没想过得到回报,可喜出望外的事情偏偏就发生了。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人的不理智就在于:只有心栽花,而无心插柳。想到有利可图的事便去做,而做事情的时候从不考虑会失去什么。如果我们换一种态度去做事又将会怎样?
有的得失又像是迷魂汤,在你以为得到了许多的时候,实际上你却失去了更宝贵的东西。
春秋时期,晋国南面有两个姬姓小国,一个叫虢,一个叫虞。这两个小国关系很好,在政治上也是互相支持。但虢国国君常派兵在晋国边界闹事,晋献公一直想讨伐虢国,由于虢国国君很警惕,在两国边境陈设重兵,晋献公一时没有办法。
一天,晋献公与大臣谈论此事。众人都说:“虢国军队正面难以攻击,只有从背后偷袭才能奏效。”但是如此非要经过虞国,而虞国与虢国同姓相亲,关系很好,如何肯放晋国兵马过境?
这时一个大臣献策说:“臣听说虞国国君贪宝,请大王将国宝、千里马和玉壁交给臣下,臣下出使虞国,一定能向虞国借道。”晋献公一听就急了:“祖宗传下的国宝,如何能轻易送给他人。”这位大臣就告诉晋献公:“国宝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国,灭掉了虢国,虞国还能独存吗?到时候,国宝还不是照样回归晋国国库吗!”
晋献公听了大喜过望,立即派遣他出访虞国。晋献公赠给虞国国王很多宝物与骏马,要求虞王让晋国军队通过虞国,顺利攻打虢国。虞国有一位大臣极力反对借路给晋国。他说:“我国与虢国关系十分密切,如果借路给晋国,那么虢国灭亡的同时也将是我国灭亡之日。请陛下绝对不要接受晋国的礼物。”
但是受到耀眼的宝石和美丽的骏马所蒙蔽的国王却不听大臣的忠告,借道给了晋国。结果正如同大臣所猜测的,晋军在灭了虢之后,回程便攻破虞国,宝物和骏马当然又物归原主。
虞国国王受到眼前利益的诱惑而不顾无穷的后患,终致亡国。
贪小便宜的人和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常见的。难道人类在经过了几百万年的进化与洗礼之后,还尚处在猴的世界吗?人是利益动物,在本质上都会趋利避害,这个无可厚非。然而,为什么上当受骗的事屡屡发生?并不是骗子有多高明,只是人们在欲望和得失之间失去了理智。为了贪求财富、名声、美色……往往蒙蔽了自己的智慧和理性的头脑,为了一时的得,最终不免承受更多的失。有许多人都会因为贪图近利而得不偿失;腐败分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大都是从一开始的吃一点、喝一点、拿一点,而到最后的腐化堕落、走上严重的违纪违法之路的。其实,我们的生活有时候就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一点轻微的晃动就会导致整体系统的崩溃。所以,在得失之间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切不可贪图小得,让自己失去更多。
眼前的利益容易让人动心。人之所以目光短浅,并不见得都是“视力”太差,而是因为我们太现实了:眼前的“得”,我们不能放弃;眼前的“失”,我们又不能忍受。其实,我们面对的种种得失绝大多数不需要用远见卓识来判别,有的明知是不可为的,只是因为我们对眼前的诱惑或失落过于冲动,才不计后果。只要我们理智一些,少一些冲动与侥幸,是能够冷静对待眼前的得与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