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推拿概要

小儿推拿古代称作小儿按摩,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各种手法作用于小儿机体,调整人体的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按摩的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期,古人们就有了摩擦生热,热能暖身、活血、镇痛的感性认识。并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了按摩治病的经验。

迄今为止在我国最早的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医学专著《五十二病方》中,即有“匕周婴儿瘛”的记载,也就是用钱币刮法治疗小儿疾病。该书中还记载了包括刮等十余种的按摩手法。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有了有关推拿疗法“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的记载,如“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意思是讲当人的形体多次遭受惊恐,造成经络不通,而发生麻木不仁,治疗应当使用按摩和服用药酒。在《史记》扁鹊列传中也记载了有关推拿疗法的内容。由此可见,推拿疗法到了秦汉时代也有了相当的发展,在《汉书·艺文志》上曾记有“黄帝岐伯按摩十卷”的书目,与此同时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营卫气血、经络学说也逐渐成形,给推拿疗法又奠定了理论基础。

魏、晋、隋唐时期,按摩疗法开始盛行,在隋代就专门设有按摩博士的职务。唐代的“太医署”中也专门设立按摩科。唐代孙思邈在他的医学专著《千金要方》中以很大篇幅论述了小儿疾病的推拿疗法,特别是应用膏摩法的居多,如运用“五物甘草生摩膏方”治病防病。

明清时期,小儿推拿体系开始建立,其标志是《小儿按摩经》的问世和一批小儿推拿专著的诞生。《小儿按摩经》收录于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中,其全面论述了小儿推拿的诊断方法、小儿推拿的常用八法及小儿推拿的穴位图谱。

由于小儿推拿的学说及理论的逐渐成熟,促进了小儿推拿手法的发展及研究。从开始的单一手法,到后来的复式手法,手法逐渐增多。复式手法是在单一手法的基础上将多个穴位、多种手法联合应用,因此疗效也较单一手法更加显著。同时历代医家在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也归纳出了一些适合小儿的特定穴位,即小儿推拿的特定穴位。这些穴位大多分布在人体的头面、四肢等部位,所以小儿推拿的穴位除包括经典的“经络学说”的十四经穴、经外奇穴,也包括了小儿推拿的特定穴位。 8D6ekDrZ/Z/fFh6IG9yVG2J9VQ42wtuT8YVt+HIERUG5UpcYhUlG6QI4Ju36y26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