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 小儿诊断常用方法

(一)望诊

望诊,即医生运用视觉,对患儿全身或局部观察,获得与诊断疾病有关的资料。望诊的内容包括就全身状况诊察的整体望诊,如望神色、望形态;局部状况诊察的分部望诊,如审苗窍、察二便、看指纹。小儿脏腑娇嫩,反应灵敏,内脏的疾病常常能较快地反映于外,因此望诊诊查的结果一般比较客观可靠。但是也要注意,儿科望诊时,要尽量使小儿安静,在自然光线充足的地方进行,避免有色光线对诊断的影响。此外,望诊仅是四诊的一种,需与闻、问、切诊相合相参,才可作出正确判断。

1.望神色

望神色,包括望精神状态和面部气色。神色望诊,可以对小儿患病状况有一个初步、总体的了解。

(1)望神: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体现,狭义的神是指精神、思维活动等。神是脏腑气血精津是否充足、和调的外在表现。望神包括望精神、意识、体态、面目等。目为五脏六腑精气之所汇聚,且内通于脑。肝开窍于目,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故望目的神态十分重要。

望神主要辨得神与失神。若精神振作,动作灵活,表情活泼,反应灵敏,面色红润光泽,两目有神,明润灵动,呼吸平顺调匀,语声啼哭清亮,是为得神,表现正气尚充,气血调和,即便有病也较轻。若精神萎靡不振,反应迟钝,动作迟缓或不由自主,表情淡漠,面色晦暗,目睛呆滞不活,呼吸浅弱或气促不匀,是为失神,是疾病甚至病重的表现。

(2)望色:望色主要望面部气色。中国人的常色为色微黄,透红润,显光泽。常用五色主病的望诊方法。

①面色青,多见于寒证、惊风、痛证、血瘀证。惊风常见眉间、鼻梁淡青,唇周、爪甲青紫。色青常伴啼哭不宁,为腹中寒凝的痛证。血瘀证色青见口唇青紫、呼吸急促,乃心阳不振,血脉瘀阻,常提示心肺系统疾病。

②面色赤,多为热证,又有表热、里热和虚热、实热之分。外感热证,表热常见面红目赤,恶寒发热;并伴有咽痛、脉浮等表现。里热常见面赤,呼吸气粗有力,高热烦渴;虚热常见潮热,午后颧红,虚烦不得眠。

若病重者见面红如妆或两颧艳红,而肢体厥冷,冷汗淋漓,多为虚阳上越的戴阳证,是阳气欲绝的危重证候。新生儿应面色白里透红。

③面色黄多为虚证、湿证,可见于疳积、黄疸、虫证等。黄疸属湿证,黄而鲜明如橘色是湿热,黄而晦暗如烟熏是寒湿。面色萎黄,是脾气虚弱;伴形体消瘦者,常见于疳证。面黄浮肿,是脾虚湿滞;面黄无华,常有腹痛,或睡时咬牙者见于虫积;有因过食胡萝卜、南瓜、西红柿等食物或阿的平等药物而面黄者,当另作判断。

④面色白,是气血不荣,不能上呈于面,络脉空虚所致,多为虚证、寒证、吐泻。阵阵面白,啼哭不宁,常为中寒腹痛;突然苍白,四肢发凉,出冷汗,多是阳气暴脱;面白无华,唇色淡白,爪甲苍白,多为营血亏虚,常见于小儿贫血;面色白且浮肿,或伴四肢水肿,多属阳虚水泛。面色㿠白者,常见于泄泻、呕吐重症。

⑤面色黑,主寒证、水饮证、血瘀证。小儿面色青黑,四肢手足厥冷,是阴寒内盛;面色灰黑暗滞,常伴有形体瘦弱,发育不良,多是肾气虚衰;面唇黧黑,多是心阳久衰;阳气不能推动血液所致瘀血内停,血脉瘀滞,常伴唇指紫黑。面黑浅淡虚浮,常是肾阳亏虚,水饮内停。

2.望形态

望形态,指望形体和望姿态。通过观察患儿的形体和姿势动态变化,可以初步推断病证的性质。

(1)望形体:形,指形体、外形,包括头囟、躯体、四肢、肌肤、毛发、筋骨、指甲等。从小儿形体的壮弱,可以测知五脏气血的盛衰,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

凡小儿身高正常,胖瘦适中,皮肤柔润,肌肉壮实,筋骨强健,身材匀称,毛发发黑有光泽,是先天禀赋充足、发育良好、健康的外形表现。若形体瘦小,肌肉瘠薄,筋骨不坚,毛发稀疏、色黄,是营养不良的表现,常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养护失宜。头大囟开,颈不能举,眼珠下垂,常为肾虚水积之解颅;囟门迟闭常见于佝偻病;前囟及眼眶凹陷者常见于腹泻导致的脱水。面浮肢肿,按之凹陷,是为水湿潴留;皮肤松弛,肌肉不实,是为脾胃气虚;肌肤干瘦,肤色苍黄,是为气血两虚;四肢枯细,肚腹膨大,形体羸瘦,额头青筋显现,多为疳证,脾虚夹积。指甲变脆,色苍白,为营血亏虚;指甲色紫或杵状者,为心阳不振,气滞血瘀。

(2)望形态:态,指动静姿态。动静姿态反映人体脏腑阴阳总体的平衡协调状态。多动少静为阳盛阴虚,多静少动为阴盛阳虚。而异常的动作姿态或被动体位,常能反映内脏疾病:嗜卧少坐,懒动无力,是阳气虚弱,或阴寒内积;仰卧伸足,揭衣弃被,常为实热炽盛;呼吸鼻煽,胸胁凹陷,气短急促常为肺炎;咳嗽喘促气短,动则喘甚,是肺脾气虚或肾不纳气;小儿喜俯卧,睡卧不安,常为乳食内积而致腹痛。喜侧卧者,常为胸胁疼痛;身振目直,四肢抽搐,是为肝风。

3.审苗窍

苗窍指五官九窍。舌为心之苗,肝开窍于目,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肾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脏腑病变,可在苗窍上有所反映。

(1)察舌:正常小儿的舌象表现为舌体灵活,伸缩活动自如,舌质淡红而润,舌苔薄白。因为心开窍于舌,正常的舌象反映了心的功能正常。

①舌体:小儿舌常伸出口外,久不回缩,或缓缓收回,称为吐舌;舌伸出唇外,来回拌动,旋即回缩,称为弄舌。吐舌常因心经有热,弄舌可为惊风先兆,或大病之后,心气不足,二者又皆可见于先天禀赋异常、智能低下者。舌体胖嫩,边有齿痕者为脾虚;舌体不能伸出唇外,转动不灵,说话不清,称为连舌,常因舌韧带过短。

②舌质:正常舌色淡红。舌质淡白为气血虚亏;舌质绛红有芒刺为热入营血;舌红质干为热盛伤阴;舌质紫暗为气滞血瘀。舌起粗大红刺,状如杨梅,称杨梅舌,常见于丹痧。

③舌苔:舌苔由胃气所生。新生儿多见薄白苔。舌苔白腻为寒湿内滞或食积内停;舌苔黄腻为湿热内蕴或乳食内停,积而化热。剥苔多为热性病伤阴津亏所致。舌苔花剥,经久不愈,状如地图,称为“地图舌”,多为胃阴不足所致。若舌苔厚腻垢浊不化,伴腹胀便秘者,称“霉酱苔”,为宿食内停,中焦气机阻滞,脾胃不能正常运化。小儿常有因服药、进食而染苔者,如吃橄榄、乌梅等可使舌苔染黑,吃牛乳、豆浆可使舌苔染白,吃橘子水、蛋黄可使舌苔染黄等,染苔的色泽较鲜,且浮浅,擦之易去,不可误认为病苔。

(2)察目:黑睛圆大,目珠运动灵活,目光有神,眼睑张合自如,是为肝肾精气充沛,精血可以上呈于目的表现。眼睑浮肿,是风水相搏,或肾气不足;眼睑开合无力,是元气虚惫,可见于重症肌无力;睡时露睛提示脾虚;两目呆滞,转动迟钝,是肾精不足;两目直视,瞪目不活,是肝风内动;白睛发黄,是肝胆湿热熏蒸,可见于黄疸;目赤肿痛,是风热上攻,或肝经热盛;目眶凹陷,啼哭无泪,是阴津大伤,常由于呕吐、泄泻脱水造成;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或瞳孔缩小或大小不等,是正气将亡、危重之证的表现。

(3)察鼻:主要观察鼻的分泌物,鼻塞流清涕,为外感风寒之邪,脉应浮;鼻流黄涕,为风热外感;长期鼻流浊涕,气味腥臭,为肺经郁热,甚至有化脓的倾向;鼻衄鲜血,为肺热迫血妄行;鼻翼煽动,气急喘促,为肺气闭郁,气道不通。

(4)察口:口,包括口唇、口腔、齿龈、咽喉。唇色淡白为气血亏虚;唇色青紫为血瘀证或寒证;唇色红赤为热证;唇色紫红为瘀热互结。环口发青为惊风先兆;口唇干裂为热病伤阴导致阴津不足,或是阳气虚不能将津液上布。

口腔黏膜是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口腔破溃糜烂,为口腔炎症,常因心脾积热所致;口内白屑成片,状如鹅口,为鹅口疮;上下臼齿间腮腺管口红肿如粟粒,按摩腮部无脓水流出者,为痄腮,有脓水流出者为发颐;若两颊黏膜有针尖大小的白点,周围红晕,为麻疹黏膜斑。

齿为骨之余,龈为胃之络。牙齿逾期不出,为肾气不足;齿龈红肿疼痛化脓,为胃火上冲,或是胃热熏蒸;寐中磨牙,是虫积证。

咽喉是肺和胃与外界联系的通道。外感时咽红咽痛为风热;色淡不痛多为风寒。咽部疱疹色红,为外感邪毒;乳蛾红肿,是肺胃之火上炎;乳蛾溢脓,是热壅肉腐;咽喉部有灰白色伪膜,擦之不去,重擦出血,常为白喉。

(5)察耳:耳是判断小儿体质强弱的标志之一,与肝、胆、肾三脏关系密切。小儿耳壳丰厚,颜色红润,是先天肾气充沛的表现。耳壳薄软,色淡不清则是先天肾气不足的证候;耳内疼痛流脓,多因肝胆火热所致;耳垂周围漫肿,乃风温邪毒传于少阳经络之痄腮的表现。

(6)察二阴:正常情况下,阴囊不紧不松,是肾气充足的表现。若松弛多为体虚,亦可见于发热;阴囊有肿物,时大时小,上推可消,常于啼哭时肿大加重,为小肠疝;阴囊肿痛,阴部潮红灼热或痒痛常见于肝经湿热下注。

肛门周围黏膜、皮肤潮湿红痛,多属尿布包裹太久引起的皮炎;直肠脱出肛外为中气下陷;肛门瘙痒,会阴部搔痕潮湿,常是蛲虫病;大便坚硬,且有鲜红血液滴注于上,常为肛裂。

4.辨斑疹

斑疹常见于小儿外感时行病的病程中,如麻疹、风疹、水痘等,内伤病如紫癜亦可见。一般说来,点大成片,形态大小不一,不高出皮肤,压之不褪色者,称为斑;点小量多,如米粟,高出皮肤,压之褪色者,称为疹。

斑疹常分阴阳。阳斑指阳证热毒发斑,多见于温病热入营血,其斑大小不一,色泽鲜红或紫红,伴发热、烦躁、神昏等症。阴斑色淡红者多为气不摄血,色淡紫者多为阴虚内热。

疹有疱疹、丘疹,以疹内是否有液体而区分。疱疹内有液体,色白如晶,见于水痘;细小而表面隆起的含液的白色疱疹,色泽光亮,称为“白痦”;疱疹内液混浊,见于脓疱疮。丘疹内无液体,细小暗红,先稀后密,面部尤多,常见于麻疹;斑丘疹大小不一,如云出没,此起彼伏,又称为“风团”。抓痕明显,常见于荨麻疹,为风邪客于肌肤、热在血分所致。

5.察二便

新生儿出生后3~4天内,大便呈黏稠糊状,墨绿色,无臭气,日行2~3次,称为胎粪,为正常的生理现象。正常小儿的大便应色黄,偶带绿色,干湿适中,而稍有酸臭气。

大便变稀,每日排便次数及数量增加,是为泄泻。大便稀薄如水,色黄夹黏液,气味臭秽,为大肠湿热下迫;大便质稀而清,夹泡沫,臭气轻,腹痛重,为风寒泄泻;大便稀薄色淡,夹白色凝块或不消化食物,气味酸腐臭秽,为内伤乳食、不消化导致的泄泻;大便质稀溏,夹未消化物,色淡不臭,食后易泻,且患儿舌胖嫩边有齿痕为脾虚食滞不化;大便清稀,完谷不化,甚至滑泄不止,为脾肾阳虚泄泻。便泄赤白黏冻,伴里急后重,多为痢疾。

小便白清澈量多为寒;小便色黄量少为热,但夏季小儿饮水过少也会导致小便色黄量少。尿色红或呈褐色多为尿血,可由多种病症引起;鲜红者多为血热妄行,淡红者多为气虚不能摄血。若小便短少,淋沥不尽,色黄赤且有刺痛,为淋证;尿液浑浊如米泔水,为脾胃虚弱、中气下陷。

6.看指纹

小儿指纹是指虎口至食指指端桡侧的浅表静脉。婴幼儿皮肤薄嫩,络脉易于显露,3岁以下小儿常以看指纹作为望诊内容之一。

指纹分三关,自虎口向指端,第1节为风关,第2节为气关,第3节为命关。看指纹时,要将小儿抱于自然光线充足处,术者用左手食指、拇指握住小儿食指末端,用右手拇指在小儿食指桡侧从命关向风关轻轻按推几次,使指纹显露。

正常小儿的指纹为淡紫隐隐而不显于风关之上。小儿指纹望诊纲要,可以归纳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浮是说指纹浮现,显露于外,主病邪在表;沉是说指纹深而不易显露,主病邪在里。需特别注意的是,纹色鲜红,多为外感风寒,而不是热证;色淡红不露,多为内有虚寒;纹色紫红,多为邪热郁滞;纹色青紫,多为瘀热内结;纹色深紫,或紫黑,提示热邪深重,多为瘀滞络闭,病情深重。指纹色淡,推之流畅,而不壅滞,主气血亏虚;指纹色紫,推之滞涩不畅,主实邪内滞,如食积、痰湿、邪热郁结等。三关是就指纹长短而言,纹在风关,示病邪初入,病情轻浅;纹达气关,示病邪进一步入里加重,邪气甚;纹进命关,甚至达指尖,称透关射甲,则可能提示病情危重。但需注意到,望指纹是一种辅助诊法,适合于3岁以内儿童。当望指纹的结果与症状、舌脉不符时,可“舍纹从症”。

(二)闻诊

闻诊,是医生运用听觉、嗅觉诊察病情的方法,包括听声音和闻气味。听声音包括听小儿的啼哭、呼吸、咳嗽、言语等,闻气味主要包括口中气味及排泄物气味。

1.啼哭声

小儿的啼哭,有的属生理现象,有因某种不适,也有是各种病态的表现。

新生儿刚离母腹,便会发出响亮的啼哭。若初生不啼,则气逆不能通畅,便属病态,需紧急抢救。正常健康小儿啼哭声洪亮而长,并有眼泪。婴幼儿有各种不适时,也常以啼哭表示。例如:衣着过暖,口渴,饥饿或过饱,要睡觉,尿布潮湿等。不适引起的啼哭常哭闹不止,但解除了原因后,啼哭自然停止。病理性啼哭,若声音洪亮有力者多为实证;细弱无力者多为虚证;哭声低弱且目干无泪者多为气阴衰竭危证。哭声尖锐,阵作阵缓,弯腰曲背,多为腹痛;哭声响亮,面色潮红,注意是否发热;吮乳进食时啼哭拒进,注意是否有口腔溃破、口腔炎;啼哭声嘶哑伴呼吸不利,谨防咽喉急症;如喉头水肿、夜卧啼哭、睡卧不宁,为小儿夜啼。

2.呼吸声

正常小儿呼吸平稳、均匀,声音轻柔。呼吸气粗急促,是肺气上逆而致;气急鼻煽,多为肺气闭郁;多见于肺炎喘咳;气喘痰鸣,为痰壅气道;鼻息稍促,张口呼吸,可能鼻塞;呼吸声弱,是为肺脾之气虚弱;呼吸微弱,声低不续,间歇如泣,防肺气将绝。

3.咳嗽声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称为咳嗽。咳嗽声清扬,鼻塞流清涕,多为外感风寒;咳声重浊,痰稠色黄,为外感风热;干咳无痰,咳声稍嘶,为燥热伤津而致肺燥;咳声重浊,痰多喉鸣,为痰浊阻塞肺及气道;咳声嘶哑如犬吠,见于喉风或白喉;久咳声哑,为肺阴耗伤;久咳声轻无力,为肺脾之气虚弱;咳嗽阵作,并有回声,常为百日咳。

4.言语声

正常小儿的言语声应当清晰、响亮。妄言乱语、语无伦次,称为谵语,此乃热入营血,扰动神明或邪陷心包,常见于温热病过程中,多属热扰心神或邪陷心包;声音细微,语多重复,时断时续,神志不清,称为郑声,多属虚证,常提示心气大伤。语声过响,多言躁动,常属阳热有余的实热证;语声低弱,断续无力,常属气虚。呻吟不休多为身体不适;高声尖呼,常为剧痛或惊风所致。语声重浊,伴有鼻塞,多为风寒束肺;语声嘶哑伴呼吸不利,多提示咽喉疾病。

5.嗅气味

正常小儿口中无臭气。口气臭秽,多属脾胃积热,或肺胃之热上蒸,口气酸腐,多属饮食内停;口气腥臭,有血腥味,常见于齿衄,牙龈出血;口气臭腐,牙龈溃烂肿胀,为肺热肉腐,常见于牙疳。大便臭秽为大肠湿热积滞;大便酸臭为伤食积滞;便稀无臭下利清谷为虚寒泄泻,常提示脾肾两虚,小便臊臭短赤多为湿热下注膀胱;小便清长无臭多为脾肾寒证。 6y5XylSK1AF9tQ8A07+n8dyvGzTvepem3MCc6o0fB9DHehIdj27GJH3TiNRqKDe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