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用: 发汗,发散。
适应证: 外感表证,如风寒外感、风热外感。
常用穴位: 揉一窝风,掐揉二扇门,推三关,开天门,分推坎宫,运太阳,揉耳后高骨,拿风池,拿肩井,拿曲池,拿列缺,挤捏大椎。
功用: 清热。
适应证: 热证。
常用穴位: 揉小天心,退六腑,清天河水,清心经,清肺经,利小肠,运内劳宫,揉总筋,清板门,清四横纹,揉小横纹,掐揉二扇门,掐揉十宣,揉风池,推脊柱,揉涌泉。
功用: 消食导滞。
适应证: 饮食不节,乳食停滞。
常用穴位: 清板门,运八卦,清四横纹,分腹阴阳,揉中脘,揉脐,揉天枢,按弦走搓摩。
功用: 和解,调和。
适应证: 半表半里,气血不和,脾胃不和等证。
常用穴位: 揉小天心,清四横纹,分阴阳,分腹阴阳,掐揉足三里。
功用: 催吐。
适应证: 咽喉痰涎壅阻,宿食留滞胃脘,误食的异物或毒物尚在胃中。
常用穴位: 点天突,清板门,顺运内八卦。
功用: 泻下大便。
适应证: 宿食、燥屎留滞肠胃等实热证。
常用穴位: 清大肠,清肺经,运八卦,退六腑,揉膊阳池,摩腹揉脐,推下七节骨。
功用: 温里,祛寒,回阳。
适应证: 里寒证。
常用穴位: 揉一窝风,揉外劳宫,摩腹揉脐,揉丹田,揉百会,揉涌泉,推上三关,揉二马。
功用: 滋补。
适应证: 虚证。
常用穴位: 补脾经,补肾经,补肺经,推三关,揉二马,摩腹揉脐,揉丹田,揉中脘,捏脊,揉肺俞,揉脾俞,揉肾俞,掐揉足三里。
室内应整洁安静,空气流通,温度适宜,注意冬天保暖,夏天防暑降温,对有汗的患儿要避免受风着凉。
患儿的姿势力求自然,一般婴幼儿由家长抱坐或抱卧,较大儿坐卧舒适为度。
经常剪修指甲,每次施术前洗手,天冷时,避免用冷手突然接触患儿引起哭闹,造成操作时的困难。操作时双手配合要协调,一手固定患儿的受术部位,另一只手操作,固定手不要捏握过紧,变化穴位或姿势要自然,避免生拉硬拽。手法操作要熟练,力求“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在施术时手法操作要求均匀、柔和、平稳、着实、力达渗透。
虚证患儿,操作时间宜长,用力要轻,速度宜缓,每日推拿1次或隔日1次;实热证患儿,操作时间宜短,用力要重,速度应快,每日可推拿1~2次或视病情而定。急性病3天为1个疗程,慢性病可10~15天为1个疗程。
手法的频率,一般每分钟120~200次,较强刺激如掐、拿、按、点、捏等手法一般操作次数少,且放在最后操作,频率为每秒1次。每穴的操作时间:新生儿为0.5~1分钟,1~6个月婴儿为1~3分钟,6个月至1周岁者为1~4分钟,1~3岁者为1~5分钟,大于3岁者为2~7分钟。
在施术时,穴位操作的顺序为:手—上肢—头面—颈项—胸腹—背腰—下肢。
常用滑石粉、按摩乳、麻油、花生油、葱姜水、薄荷水、鸡蛋清、酒精、凡士林等滑润剂涂于推拿部位。
皮肤创疡、创伤出血、恶性肿瘤、骨折、脱位及一些器质性与感染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