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 小儿疾病的辨证要点

小儿推拿是祖国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辨证方法基本上与成人相同,就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收集起来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资料加以综合分析,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疾病的本质,为治疗提供依据。辨证的方法很多,但由于小儿疾病的特点,某些辨证方法在儿科更为常用,这里仅介绍“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和“病因辨证”。

(一)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的总纲。通过八纲辨证来概括病变的部位、性质,机体与病邪斗争的情况。一般顺序是:先辨别表里,找出病变部位;然后辨别寒热,分清病变性质;再进一步辨别虚实,了解人体正气的盈亏与病邪的盛衰;最后再分辨阴阳,加以总的概括。下面把八纲分成四组介绍。

1.表里

主要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的轻重深浅。一般病在肌表,属表,病情轻,病位浅;病在脏腑,属里,病情重,病位深。

(1)表证: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或疫疠病邪侵袭体表而发生的病证,多见于外感早期,称外感表证。临床的主要表现是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项强,鼻塞,流涕,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指纹浮而易见等。表证又可分为:

①表寒,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脉浮紧。

②表热,发热重,恶寒轻,有汗,咽痛,口渴,脉浮数。

③表实,无汗,发热,恶寒,脉浮而有力。

④表虚,自汗,盗汗或汗出不止,脉浮而无力。

(2)里证:多见于各种外感病的中期或极期,病邪由表入里,累及脏腑;或由内而生的内伤病,如饮食、情志、疲劳及先天禀赋等多种病因,使脏腑、气血受病而反映出的证候,均属里证。临床主要表现为壮热不寒,汗出潮热,烦躁,口渴,大便秘结或泻泄,恶心呕吐,胸闷腹痛,小便黄赤,甚者神昏惊厥,舌质红,苔黄,脉沉,指纹紫滞等。里证可分:

①里热,壮热不寒,唇红目赤,少津口渴,烦躁,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数或洪大。

②里寒,口不渴,四肢冷,喜热恶寒,腹痛,腹泻,舌苔白滑,脉沉迟。

③里实,发热,烦躁不安,手足汗出,大便秘结,腹部胀满,舌苔黄厚,脉沉实。

④里虚,气虚懒言,疲倦无力,自汗,盗汗,食减,腹泻,舌苔淡白,脉沉弱无力。

(3)半表半里:病邪已离开表,但尚未入里,介于表里之间。临床症状多见寒热往来、胸胁满闷、心烦欲吐、口苦咽干、不欲饮食、目眩、舌苔白边红、脉弦细等,均属半表半里。

2.寒热

主要辨别寒病和热病两种不同性质的证候。凡因寒邪引起或因机体机能衰退所产生的证候均为寒证;凡因热邪引起或因机体机能亢盛所产生的证候均为热证。

(1)寒证:临床的主要表现是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喜偎母怀,神疲蜷卧,多静少动,脘腹痛疼,得暖则减,口淡不渴或渴喜冷饮,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脉迟。寒证可分为虚寒和实寒。

①虚寒,口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溏薄,畏寒,四肢不温,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迟或微细。

②寒实,手足发凉,腹痛,大便秘结,舌苔白,脉沉弦。

(2)热证:临床的主要表现是壮热恶寒,面红目赤,烦躁,口渴喜冷饮,尿少而赤,手足温热,咽喉肿痛,四肢关节红肿,皮肤疮疡鲜红肿痛,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洪大而数,或五心烦热,骨蒸潮热,咽燥口干,舌质红,指纹紫红色,脉细数。热证可分为实热和虚热。

①实热,口渴,喜冷饮,发热,烦躁,尿赤便干,舌苔干黄,脉数。

②虚热,口不渴,疲倦,食减瘦弱,低热或潮热,舌苔红绛,脉细数。

3.虚实

主要辨别病邪盛衰与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也是临证处穴或攻或补的主要根据。

(1)虚证:久病体弱,生理机能衰退,抗病能力减弱。临床的主要表现是气短懒言,神疲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苍白或萎黄,两颧带红,头晕心悸,自汗盗汗,腹痛喜按,食少便溏,小便清长而频数,舌质淡嫩,舌净无苔,脉沉迟或细数无力。

(2)实证:新病体壮,生理机能亢盛。临床的主要表现是神气充足,高热面赤,烦躁谵语,角弓反张,腹胀痛拒按,大便秘结,或下利,里急后重,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厚,脉洪大有力。

4.阴阳

八纲的总纲,表、里、寒、热、虚、实都可以用阴阳二纲加以概括,其是观察分析疾病发生变化的纲领。一般讲,里证、寒证、虚证属阴;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阳盛则阴衰,阴盛则阳衰;反之,阴虚则阳盛,阳虚则阴盛。

(1)阴证:临床的主要表现是面色苍白或晦暗,精神萎靡,倦怠乏力,语声低怯,呼吸表浅,喜热恶冷,形寒肢冷,纳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胖嫩,苔白润,脉沉迟无力或细弱,指纹沉而淡红。

(2)阳证:临床的主要表现是面红目赤,精神兴奋,烦躁不安,语声粗浊,喜冷恶热,呼吸气粗,喘促痰鸣,口干喜饮,大便秘结或有奇臭,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苔黄或黄黑生芒刺,脉浮数有力或洪大,指纹紫滞。

八纲辨证,可以概括病变部位、疾病性质、机体与病邪变化的情况。据此,可以初步制定出治疗的基本方法和取配穴的原则,对内伤疾病的确切诊断,需进一步结合脏腑辨证。

(二)脏腑辨证

所谓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应用藏象学说的理论,对患者的疾病证候加以分析归纳,以辨明病变所在脏腑及所患何证的辨证方法。

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与疾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某一脏腑患病,往往影响其他脏腑,而其他脏腑有病,也可影响这一脏腑。因为脏腑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在脏腑中辨证不仅应重视病证的寒热虚实,还应注意相关脏腑疾病的传变,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和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措施。

1.心与小肠病辨证

心居胸中,心包络围护其外,为心主的宫城。其经脉下络小肠,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主神志,主血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小肠分清泌浊,具有化物的功能。心之病变常表现为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和心主神志的功能失调,出现精神障碍、行为失常、心悸怔忡、心烦易惊、夜啼多汗、失眠谵语、舌强硬等。小肠病变主要表现为清浊不分、转输障碍,出现小便不利、大便泄泻等。

心与小肠病常见证候:

(1)心气虚:心悸气短,怔忡不安,易惊少寐,面色淡白,神疲乏力,多动虚烦,自汗且活动后加重,舌质淡,舌苔白,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2)心血虚:心悸怔忡,心烦多梦,眩晕健忘,发黄不泽,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唇指色淡,舌色淡白,脉细弱。

(3)心阴虚:心悸怔忡,心烦少寐,五心烦热,潮热或低热,两颧发红,盗汗,多动不宁,舌红少津,舌苔光或薄黄,脉细数。

(4)心阳虚:心悸气短,动则加重,易惊健忘,反应迟钝,神疲自汗,面色淡滞,畏寒肢冷,或见足跗浮肿,舌淡胖,苔白滑,脉微细。若出现心阳暴脱,证候可见心悸气短、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口唇青紫、面色苍白、神识不清、脉微欲绝等。

(5)心火亢盛:面赤口渴,夜啼少寐,烦躁不安,甚则狂躁谵语,尿黄便干,口舌糜烂,舌尖红,舌苔薄黄,脉数有力。

(6)痰火扰心:发热气粗,面红目赤,痰黄稠,喉间痰鸣,多啼少寐,心烦易怒,躁狂谵语,精神错乱,大便秘结,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7)心肾不交:心烦惊悸,健忘不寐,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虚数。

(8)小肠虚寒:小腹隐痛喜按,得温痛减,肠鸣溏泻,食欲不振,小便频数色清,舌淡苔薄白,脉细缓。

(9)小肠实热:心烦多啼,口疮,咽痛,小便赤涩,或茎中刺痛,尿急尿频,或有尿血,面赤唇红,舌红苔黄,脉滑数。

2.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大肠主传导,排泄糟粕,其病变主要反映在大便方面。肺与大肠病变常表现为呼吸功能失常、肺气宣肃不利、通调水道失职、外邪易从口鼻皮毛侵入、大肠传导失司等,出现咳嗽、气喘、咳痰、小便不利、大便秘结或泄泻等病症。

肺与大肠病常见证候:

(1)风寒束肺: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喷嚏,咳嗽或气喘,痰稀色白多泡沫,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2)风热犯肺:恶风发热,咳嗽痰稠色黄,鼻塞流浊涕,口干咽痛,烦闹不安,甚则气喘鼻煽,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3)燥邪犯肺:干咳无痰,痰少而黏,不易咳出,唇、舌、咽、鼻干燥欠润,或身热恶寒,或胸痛咯血,舌红苔白或黄,脉数。

(4)痰热壅肺:咳嗽气喘,甚则不能平卧,喉中痰鸣,痰液黄稠难咳,甚则咳吐脓血,鼻翼煽动,咽喉肿痛,烦闹不安,大便秘结,小便黄少,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5)肺气虚:咳嗽气短,咳声无力,咳甚气喘,动则加剧,面白神疲,形寒声怯,或有自汗,体倦懒言,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弱。

(6)肺阴虚:干咳无力,口鼻干燥,声音嘶哑,痰少而黏,形体消瘦,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午后颧红,舌红少津,舌苔少,脉细数。

(7)痰湿阻肺:咳嗽气喘,痰多色清质稀,胸闷,或喉中哮鸣,形寒流涕,舌质淡,苔白滑,脉滑。

(8)大肠湿热:腹痛,暴注下迫,大便黄浊秽臭,肛门灼热,或有里急后重、便下黏液脓血,小便黄少,伴有发热烦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9)大肠虚寒:久痢泄泻,质稀清冷,或便中夹有黏液,腹部隐痛,喜暖喜按,甚至大便失禁,或肛门下脱,四肢不温,舌质淡,苔薄润,脉沉细无力。

3.脾与胃病辨证

脾胃共处中焦,互为表里。共司升清降浊消化功能。脾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及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升清,喜燥恶湿,胃主降浊,喜润恶燥。脾胃病变常表现为水谷受纳运化失常、生化无源、气血亏虚、水湿留滞、痰浊内生、乳食积滞、血失统摄等,临床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水肿、痰涎壅盛、衄血紫癜等。

脾与胃病常见证候:

(1)脾气虚: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或有久泻脱肛,或见紫癜便血,食后脘腹胀满,常自汗出,或浮肿,或消瘦,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2)脾血虚:面色萎黄或色白无华,唇指淡白,眩晕心悸,神疲肢倦,发黄不泽,舌质淡白,舌苔薄,脉细弱,指纹淡。

(3)脾阴虚:消瘦乏力,五心烦热,唇干口燥,食少纳呆,食后腹胀,小便色黄,大便燥结,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数,指纹淡红。

(4) 脾阳虚:面色 白,形寒肢冷,口淡不渴,纳呆少食,脘腹胀痛,喜暖喜按,尿清便溏,浮肿尿少,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或细弱。

(5)寒湿困脾:头重身困,泛恶欲吐,胃脘胀闷,不思饮食,口淡不渴,腹痛腹泻,或见黄疸晦暗,舌淡胖嫩,苔白腻,脉濡缓。

(6)湿热蕴脾:胃脘痞满,厌食呕恶,口苦腹胀,肢体困重,肌肤黄疸鲜明如橘子,便溏尿黄,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7)胃虚寒:胃脘隐痛,饮冷加剧,喜热喜按,食欲不振,口淡乏味,泛吐清水,面色少华,疲乏体弱,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

(8)胃阴虚:食少饮多,口干舌燥,胃脘嘈杂或隐痛,呃逆干呕,大便干结,舌质少津,少苔无苔或花剥苔,脉细数。

(9)胃热炽盛:胃脘灼痛,嘈杂吞酸,渴喜凉饮,或纳则胃痛,或食入即吐,或多食易饥,口臭齿衄,牙龈肿痛,腐烂或出血,尿黄便结,舌质红,舌苔黄,脉数有力。

(10)食积胃肠:脘腹胀满,疼痛拒按,纳呆厌食,嗳气酸馊,恶心呕吐,矢气,泻下酸腐臭秽,泻下后胀痛稍减,舌苔厚腻,脉滑。

4.肝与胆病辨证

肝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主藏血,在体为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胆的主要功能为贮藏排泄胆汁,以助消化,并与情志活动有关。肝胆病变常表现为疏泄功能失常、肝不藏血、阴血亏虚、筋脉失养、目失涵养等,临床出现胸胁少腹胀痛窜痛、烦躁易怒、手足抽搐、肢体震颤、黄疸、口苦、呕吐、头晕目眩、惊悸失眠等病症。

肝与胆病常见证候:

(1)肝气郁结:胸胁少腹胀闷窜痛,抑郁或急躁易怒,胸闷喜叹息,吐酸嗳气,食欲不振,或颈部瘿瘤,或胁下痞块,舌苔薄白,脉弦,指纹滞。

(2)肝火上炎: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头痛易怒,烦躁难寐,胁痛吐酸,或吐血衄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指纹紫。

(3)肝风内动:眩晕欲仆,耳鸣肢麻,手足微颤或抽搐,若热邪亢盛、热极生风者则高热神昏,两目上视,牙关紧闭,颈项强直,手足躁扰或抽搐,舌红苔黄,脉弦数,指纹青紫。

(4)肝胆湿热:胁肋胀痛灼热,身目发黄,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眼眵多,口苦呕恶,厌食,发热或寒热往来,尿色黄浊,或见阴痒湿疹,或见睾丸肿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指纹紫滞。

(5)肝阴虚:头晕耳鸣,两目干涩,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咽干燥,多梦易惊,视力减退,手足蠕动,舌红少津,舌苔少或薄黄,脉弦细数,指纹淡红。

(6)肝血虚:眩晕耳鸣,面白无华,爪甲不荣,唇指淡白,两目干涩,视物模糊或为夜盲,或肢体麻木、肌肉润动,或心悸怔忡,舌淡苔薄,脉细弱,指纹淡白。

(7)胆虚证:易惊,头晕欲呕,视物模糊,舌苔薄滑,脉弦滑。

(8)胆实证:头晕目眩,耳聋耳鸣,口苦易怒,寒热往来,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5.肾与膀胱病辨证

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肾与膀胱相表里。肾为先天之本,是推动人体一切功能活动的本源,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液,主纳气,肾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膀胱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贮存尿液和排泄小便,膀胱的排尿主要依靠肾脏的气化。肾与膀胱病变主要表现为藏精、主水、纳气等功能失常,以及生长发育障碍等,出现骨软无力、腰膝酸软、耳聋耳鸣、小便异常、水肿、久喘、生长障碍、发育迟缓等病症。

肾与膀胱病常见证候:

(1)肾阳虚: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喜卧嗜睡,神倦乏力,面色淡白,听力减退,浮肿尿少,或尿频、尿多、色清,遗尿,五更泄泻,久泻溏薄清冷,久喘气短不续,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迟。

(2)肾阴虚:腰酸足软,眩晕耳鸣,颧红口干,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夜啼易惊,形体瘦弱,生长迟缓,尿黄便干,舌红少津,舌苔少,脉细数。

(3)肾精不足:发育迟缓,身材矮小,智力和动作迟钝,囟门迟闭,鸡胸龟背,骨骼痿软,精神呆钝,舌淡红苔白,脉沉细。

(4)肾虚水泛:周身浮肿,下肢尤甚,按之凹陷难起,面白无华,精神萎靡,畏寒肢凉,心悸气促,尿少,腰腹胀满,舌质淡白,苔白滑,脉沉迟。

(5)肾不纳气: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息尤甚,腰膝酸软,面色浮白,自汗神疲,声音低怯,舌淡苔白,脉沉弱。

(6)膀胱湿热:尿频、尿急、尿痛,尿色黄或浑浊不清,或见脓血砂石,或见癃闭,腰酸腰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7)膀胱虚寒:小便频数,淋漓不禁,尿色清澈,或见遗尿,少腹隐痛,喜温喜按,舌淡苔润,脉沉迟。

(三)病因辨证

病因辨证就是根据不同致病原因来综合分析证候的一种方法。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外因和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祖国医学所说的外因一般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和疫疠,内因多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加之外界其他致病因素(如内伤饮食、外伤等)均可使人患病。不同的病因,可以引起不同的病症,下面主要介绍六淫辨证。

1.风邪病症

风为百病之长,寒、暑、湿、燥、火诸邪,多附于风而侵犯人体。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善动不居,变化多样,小儿肺脏娇嫩,卫外不固,尤易冒风受邪。临床上有外风、内风的区别。外风为风邪伤于表,证候多见发热恶风、头痛项强、鼻塞流涕、喷嚏咳嗽、肢体酸痛等。内风多系身中阳气所化,如肝阳上亢,或痰火热盛所致的一系列气血逆乱的证候。一般可见头晕目眩,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斜,抽搐,癫狂等。

2.寒邪病症

寒为阴邪,易伤机体的阳气。寒性凝滞,寒主收引。寒邪致病,有全身或局部寒冷感、涎液及大便澄澈清冷、常伴有疼痛等特点。寒邪伤于表为表寒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咳嗽流涕等。寒邪伤于里为里寒证,表现为脘腹冷痛、手足不温、肠鸣腹泻、呕吐清水等。机体阳气衰弱,寒自内生,多因脏腑阳气衰微所致。

3.暑邪病症

暑为热邪,多见于夏季,常在烈日或高温下发病。暑邪易于耗气伤津,多夹湿邪。伤暑轻者表现为身热头晕、倦怠汗多、烦渴、气短、吐泻等;伤暑重者为中暑,多表现为发热烦躁、突然昏厥、冷汗自出、抽搐等。

4.湿邪病症

湿是一种重浊的阴邪。易于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邪致病,有重滞沉着、缠绵难愈的特点,又因脾喜燥而恶湿,故湿病多见脾气困遏的证候。湿邪致病有外湿、内湿、上湿、下湿之别。湿在上,可见头重鼻塞、面黄而喘等;湿在下,可见足跗浮肿;湿在外,伤于表,则发冷发热、自汗、身体困倦等;内湿系脾阳失运,湿自内生,多见于胸脘痞闷、恶心呕吐、腹泻等。

5.燥邪病症

燥邪致病多由于气候干燥或津血不足所引起。燥易伤津,使人体出现一系列干燥的证候。燥邪伤于表,多见微热、口鼻干燥、咽喉干痛、干咳;燥邪伤于里,多见于口干消渴、唇干裂、便秘、尿少等。

6.火邪病症

火为热邪,由热而生。在四时气候中除热极化火外,风、寒、暑、湿、燥等病因侵害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转化成火。火具有炎上、灼津及易于伤心、动风、出血等特点。实火证候多见高热,面红目赤,口渴引饮,烦闹啼哭,口臭,牙痛,喉痛,尿赤便干,甚者神昏谵语,四肢抽搐,发斑出疹,吐血衄血。虚火多系气血失调,阴液耗损所致。如阴虚生内热,证候多见虚烦不寐、潮热盗汗、颧红耳鸣、口咽干燥、舌红绛、少津无苔等。 RVxDKkldnVccgU2bjVSY8gHDCQsLlGbcaG1Yqm5eLSWnjbX6cwJscLODyC9TKLP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