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学术思想及技法特色介绍

张汉臣,男,字新棠,赓戊(1910 —1978),山东蓬莱县人。少年时即随师学习中医内科,熟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古籍,以及中医儿科和小儿推拿名著,如《小儿推拿广义》《小儿推拿秘诀》《幼科推拿秘书》《厘正按摩要术》等。1925年拜本县小儿推拿名医艾老太为师,由此致力于小儿推拿事业。1930年来青岛挂牌行医。1957年被当时的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聘为小儿推拿医师,承担中医门诊和病房患儿的治疗及教学任务。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继承、发扬、充实、提高了《厘正按摩要术》的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他以祖国医学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基础,严格遵循辨证论治的治疗法则。其创始的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学术思想及技法特色鲜明。

(一)学术思想

1.推崇稚阴稚阳,注重“扶正”“补泻兼治”

该流派的最大特点是:“治病求本”,注重“扶正”,以助祛邪,严守“补虚扶弱”和“补泻兼治”的治法,创立小儿推拿“扶正”派。这是因为该流派牢牢抓住小儿稚阴稚阳的生理病理特点,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基础,确定平衡阴阳、调整脏腑的基本治疗方法是扶正祛邪,并作为儿科的第一要务。为此该流派补肾水、补脾经多常用。该流派认为小儿属稚阴稚阳之体,寒温不宜太过,补泻不可过猛,为此常用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相互制约,相须为用。常清法配合温法,补法配合清法,如补肾经配清板门,以滋阴清热;补肾经配揉二马,以滋阴潜阳,补肾填精,补先天之本;补脾经配推三关以益气活血通经。以上四穴又可组成补虚扶弱术组,来扶助正气;补脾经、逆运内八卦、清四横纹组成运脾术组,来益脾扶阳,以补后天之本;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功能相对旺盛,但先天禀赋不足,营养物质基础薄弱,容易出现“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阴阳失衡,治宜平衡阴阳,以达到“阴平阳秘”之果,常用分阴阳、合阴阳、重分阴、重分阳,以及推三关、退六腑组成大分阴阳术对,来恢复人体的自愈能力。

该流派认为小儿的病因虽与成人基本相同,但较成人为单纯。除惊之外,少有七情伤害,多表现为风、寒、暑、湿、伤食等外感内伤之证,感邪后传变迅速,入里化热,变生热证,继而伤阴、伤阳,出现危证。“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治病过程中必须时时顾护正气,祛邪亦不忘扶正,因此临床治疗中运用了大量的由补肾经、清板门组成的滋阴清热术对,由补脾经、揉一窝风、揉外劳宫组成的温阳散寒术组,及补脾经、清板门、运内八卦、清四横纹组成的调理脾胃术组。

该流派治病范围广,既有常见病、多发病,也有疑难杂症,更有急症,无论何种病症,该流派都主张以“扶正”为主,一定要先考虑患儿的正气。这体现了张汉臣临证“治病求本”的特点,如遇到正气衰弱的患儿或感受外邪,虽有高热,亦可釆用推补脾土穴、推上三关等穴,以扶正驱邪。操作手法速度微快,并微用力,虽患儿兼有热邪,但在补法中微用力和速度微快,乃为补中有泻之意,是为标本兼治之法。

2.注重望诊

在诊断上,该流派掌握小儿生理特点——小儿不能言,言不达意,不能确切地表达病情,手腕部较短,三部不分,加之诊查时大哭大闹,脉诊不易准确,提倡:望、闻为主,问、切为辅,综合其他症状,四诊合参,进行分析辨证。该流派注重望诊,根据“望神”了解疾病的预后和转归;“望形”辨虚实及父母身体状况;“望发”预知先、后天发育营养情况;“望面色及光泽”判断疾病所在,五色鲜、陈表示疾病的深浅;“望苗窍”包括望目、耳、口、鼻、前后阴, 通过五官的形态及色泽,辨脏腑的健康状况。该流派擅长望神、色、形、发和苗窍,尤其擅长望鼻及“滞色”,通过望鼻准、鼻翼、山根、年寿,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作为治疗及抢救的参考依据;重视并建立起关于“滞色”的标准、分类、意义、观察方法和与之相应的小儿推拿体系。

3.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该流派认为辨证首先应“正确地认识疾病的本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这句话的含义是牢牢抓住疾病发生、发展及演变的主要病机,即先辨病后辨证,辨证时以八纲辨证为“总纲”(主线),结合脏腑辨证、病因辨证及其他辨证体系,正确认识具体脏腑的病因病机,才能立法定治则。八纲辨证时又以阴阳辨证为“总纲”(主线),结合表里辨证、寒热辨证、虚实辨证,来概括病变的部位、性质、机体与病邪斗争情况。一般顺序是:先辨别表里与脏腑,确定疾病深浅、找出病变部位,然后辨别寒热、虚实,分清病变性质和趋势,最后再分阴阳,加以总的概括。以此建立起小儿推拿辨证论治的诊病程序,并分别与传统治疗八法相对应,“理-法-方-推”环环相扣。例如:临床首先根据小儿面色判断病在何脏,根据面部有无“滞色”,及“滞色”的新沉程度结合其他症状,判断病位是在表在里,还是半表半里。该流派根据“滞色”定治则,若小儿面带滞色,为外感疾病,如见新鲜滞色,表示病邪在表,或半表半里,一般来说外邪入侵1~2天,用解表的穴位即解;如见陈旧滞色,表示病邪已入里,且外邪入侵3天以上,治疗要先滋阴清热,再用解表穴,才能顺利解开,否则不容易解表。因此,该流派辨证思路注重整体观念,辨证细致,主次分明。

4.注重审症求因,探寻机制

(1)对常用57个穴位进行解剖学研究与精确神经定位,这在推拿领域尤其是小儿推拿领域具有开创性。

(2)开创小儿推拿实验先河,运用现代实验方法探讨小儿推拿机制。观察了补脾经、逆运内八卦等对胃液分泌、胃液酸碱度、胃肠蠕动和消化酶等的影响,共做了3个实验,这是现代小儿推拿史上很有影响力的三大实验,为国内外小儿推拿界首次进行的小儿推拿穴位的实验研究。1982年北京科技电影制片厂,曾以推拿治病的理论依据,将该实验摄于《齐鲁推拿医术》影片中,同时拍摄了张氏手法、病种等。

(3)治疗疾病范围广,其所著《实用小儿推拿》中所载71种疾病,多以西医病种为主,疾病谱按照西医的分类标准给予分类,分为五大系统和其他疾病,共六大类疾病。

(4)张汉臣小儿推拿手法被山东省卫生厅认定为“张汉臣小儿推拿技法”,于1974年被山东中医学院录制于小儿推拿教学片之中,1981年由山东省卫生厅和山东中医学院录制于《山东推拿集锦》中的《张汉臣小儿推拿》,并多次公演。

(二)技法特色

1.提出 “小儿推拿治疗八法”作为基本法则

该流派针对相同一类病机的病症首先将中医治疗八法引入小儿推拿中,拟定出“小儿推拿治疗八法”,作为该流派的基本法则。汗法:用揉二扇门穴和一窝风穴。吐法:用点天突穴和推清板门穴。下法:用逆运内八卦、推四横纹穴加清肺经、退六腑等。和法:用揉小天心、分阴阳、揉小横纹等。温法:用揉外劳宫、推上三关二穴。清法:用推清板门、推清天河水。补法:用推补脾土、推上三关、推补肾水、揉二马等穴。消法:用揉小天心、揉小横纹、揉精宁等穴。

2.根据病情,因人制宜

(1)根据面色定治则,因病(脏腑)而异:如小儿面青,诊病在肝,应先补肾(滋肾养肝法),首选“补肾经”;面黄,诊病在脾,首选“补脾经”;以此类推。

(2)根据滞色定治则,因病位而异(见上述)。

(3)根据五色与四时关系定治则,因时而异:该流派沿用古人五色与四时的关系,结合五行生克理论定治则。“临床见非时色,要调到正色。如春天色宜青,若见白色则为金克木,调理原则应抑脾肺而滋补肝肾”,以此类推。

(4)根据标本夹杂的不同情况定治则,因病情而异:该流派强调辨别病情的轻重缓急,分别采用先治、后治、兼治等,提出3种治法,治本法适用于本虚标实的病证,治标法适用于标实本也不虚的病证,标本兼治法即标本同治。

3.善用“术对”与“术组”构成推拿处方基本单元

该流派临证处方讲究配伍施术(张氏称配穴),取穴精简,治理分明,善于将两个作用相近或互补的穴位固定配伍成“术对”,3个以上穴位固定配伍成“术组”。如将“补肾水穴”与“揉二马穴”作为“术对”,共同起到滋阴潜阳的作用。“术对”或“术组”与中医处方君臣佐使相呼应,理法严谨,主次分明,主穴、配穴按顺序使用。

4. 注重手法“补泻”原则

该流派提出手法要因人、因病制宜。实热证用泻法:力度稍重、频率快(>220次/分钟)、时间较短(10~15分钟),每日推拿1~2次;虚寒证用补法:手法力度稍轻、频率稍缓(100~200次/分钟)、时间稍长(20~30分钟),每日推拿1次或隔日1次;危重病儿,手法尤轻,速度慢(100次/分钟),治疗时间可长达40~60分钟之久,每日推拿2~4次;要求手法熟练,轻重适宜,刚柔相济。

5. 手法及取穴特点

(1)10种基本手法:推法、分法、合法、拿法、揉法、运法、掐法、按法、点法、捏挤法。

(2)独创捏挤法:具有祛邪、清热、透达、化积的作用。其刺激强度重,常用捏挤板门、大椎、天突、神阙、天枢等。

(3)特色穴位与手法:肾顶,小指顶端,按揉或推,用于自汗、盗汗、解颅等。肾纹,小指掌面近端指间关节横纹,掐揉,用于目赤、鹅口疮、热毒内陷、高热时手脚凉和呼气冷等。新建,第2、第3颈椎棘突间,按揉或挤捏,用于咽喉肿痛、声音嘶哑等。新设,第3、第4足趾缝间,趾蹼缘上方,掐揉,用于腹胀、厌食、肠鸣等。

总之,该流派学术思想及特色正如张汉臣亲自总结的“一掌四要”:一掌即掌握小儿无七情六欲之感,只有风、寒、暑、湿、伤食之证的生理特点。四要即一要辨证细致,主次分明;二要根据病情,因人制宜;三要取穴精简,治理分明;四要手法熟练,刚柔相济。该流派特色鲜明、实用,值得学习与推广。 La9rrP+i8R2Hpyv7W1VTMIXmRoAkzSCmozv7ZExKKOmsgAmh3H4mZ+Yi8MHgt5q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