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海派儿科推拿之道

1.审证求因,关注情志

小儿病因有先后天因素,前人认为小儿“无七情所干”,其实不然,如遗尿、神经性厌食、抽动症、孤独症、相火证等,有些因情志所致,有些却影响情志,如脊柱侧弯。因此,海派儿科推拿认为小儿病当注意情志方面的因素。

再如《小儿按摩经》认为:“小儿之疾不在肝经即在脾经;不在脾经即在肝经,其疾多在肝脾两脏。”此说不无道理,但在现今也有商榷之处。目前临床多见于肺、脾二经之病症,不同于以往多在肝脾二经之说。因此,海派儿科推拿相当重视思虑对脾的影响以及对肺脾二经之病症的防治。

2.四诊合参,触摸察病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其实,四诊不可偏废。四诊的核心思想是个“比”字,即“以常衡变”。海派儿科推拿沿用传统之诊法,诸如望神色;三岁以下小儿验指纹,取三关则以轻重、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切脉取浮、沉、迟、数、有力、无力而定表里寒热虚实。推拿医生多以手按触患儿,经过长时间的临诊,其敏感度逐渐增加,对患处的异常能“手摸心会”,因而更重视“摸”诊,《医宗金鉴》就讲到“摸、接、端、提、推、拿、按、摩”等八法,同时指出“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其中机触于外,巧生于内就大有讲究。《黄帝内经·灵枢》有“审、切、循、扪、按,视其寒热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一个推拿医生常年用手接触患者,相对来说,其手对病变部位之感应较一般人强,许多病变在手的感应中得到认知。诸如肌肤之寒热、松弛、厚薄,筋之结歪,腹之硬软,骨之正错,等等,均可为临床提供相应的治疗依据。

3.辨证论治,首推五脏

北宋钱乙认为小儿脏腑柔弱,“全而未壮”,根据小儿得病之后“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特点,创立的五脏证治法则,总结五脏辨证方法,为海派儿科推拿所认同和采用。

临床上依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理,对虚证则用补本经加补母经、实证清本经加清子经的方法加以配穴应用。

表 1-1 五脏辨证纲要表

4.八法之外,通法为要

吴尚先在《外治医说》中明确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儿科推拿作为外治法,历来沿用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1)汗法 《素问》:“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张从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其治病擅长于攻邪,以汗、吐、下三法治疗各种外感内伤病症,疗效卓著,其代表作《儒门事亲》中提到:“灸、熏、蒸、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无药处,可用两手相交,紧扣脑后风府穴,向前礼拜百余,汗出自解。”在《小儿推拿秘诀》《幼幼集成·神奇外治法》中均有小儿推拿发汗之法。海派儿科推拿常用按或拿风池、风府、大椎、肩井、二扇门等法出汗。

(2)吐法 《金匮要略》中记:“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小儿推拿秘诀》:“吐法系除疾第一捷法,较汗下之取效速,余每以此救人甚多。”海派儿科推拿常用按天突、逆推膻中法。

(3)下法 《素问》:“中药者,泻之于内。”《儒门事亲》:“宿食在胃脘,皆可下之。”海派儿科推拿多用清大肠、搓脐、推下膀胱(推腹)、揉龟尾、推下七节骨。

(4)和法 《素问》:“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周于蕃曰:“揉以和之,常用和阴阳、推揉中脘、搓胁。”

(5)温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劳者温之。”《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海派儿科推拿用揉外劳宫、推三关、擦背俞、擦命门等法。

(6)清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灵枢·刺节真邪篇》:“大热偏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虚者补之,血而实者泻之。因其偃卧,居其头前,以两手指按颈动脉,久持之,卷而切之,下至缺盆而复止。如前热去乃止,此所谓推而散之者也。”《幼幼集成·神奇外治法》:“清里法,小儿发热至二三日,邪已入里,或乳食停滞,内成郁热……以妇女乱发一团,蘸染蛋清,于小儿胃口拍之。寒天以火烘暖,不可冷用,自胸口拍至脐轮止。须拍半日之久。”海派儿科推拿常用清心经、清肝经、推天河水、推六腑、掐十王、推涌泉、推脊。

(7)补法 《素问·五常政大论》:“虚则补之。”《灵枢·官针篇》:“病者脉气少,当补之者,取之气 针。”海派儿科推拿用补脾、补胃、推三关、揉中脘、揉关元、揉足三里、捏脊,阴虚还可用揉二马。

(8)消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考攻之。”海派儿科推拿用清胃经、揉板门、逆运内八卦、揉中脘、揉脐。

除以上八法之外,海派儿科推拿中提出“通法”一说,这不仅指推拿之防病治病,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推拿能通行气血、通调脏腑、通经活络、通利筋骨。气血不通乃百病之源,气血不通则脏腑无以荣养,脏腑不调则百病生。《黄帝内经·太素》中指出:“人之食杂则寒温非理,故多得寒热之病,不劳则血气不通,故多得痿厥之病,故导引按跷则寒热咸和,血气流通。”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说:“通则不痛,通字须究气血阴阳。”清代高世栻所著《医学真传》中指出:“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堵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海派儿科推拿时用宣通肺气、开通心痹、通和脾胃、疏通肝气、通下水道、通关开窍等法。

5.创新理念,力求唯实

小儿推拿中对一些操作方法概念不清且称谓较多,如十二手法、十三大手法(又称十三大手术)、复合手法等。这些不是指单一的操作手法,而是由几种操作手法组合而成,其又有不同于手法名加穴部名的操作名。诸如赤凤点头、苍龙摆尾、飞经走气等异于推拿操作名的称谓。在 20 世纪 70 年代我们对此加以整理,改称这些方法为复式操作法,这个概念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又如古法之膏摩,纵观文献记载,并非仅指一种剂型,其包括汤、散、丸、膏、油、水等,故而将之称为药摩。

小儿推拿特定穴其本身有点、线、面多种,本身包含有部位,如胁、腹等。一指禅推拿除推穴道、循经络之外,也重视手法在部位的应用。如《一指定禅》中就有“揉近处寻之”“推近处寻之”“推背腿上部”“缠、揉胸部、背部”“推胸背两部”“揉头面部主之”“揉胸前、膀前部”“推脊背上部”。加之推拿手法操作实际接触仍是大大小小的部位,穴部推拿之概念,既区别于针刺又反映推拿实际。 G6HTKq64JFnR+ACz3LrF7yNvzmASuVa8eLBm3FQJAt3HSr0qTsu30N5V6X/FTz5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