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头顶正中两耳尖连线中点,又称百会。
【操作】 一指禅推或指揉、指摩、指按。
【主治】 寐不安、头痛、昏厥、脱肛。
【应用】 推、按、揉百会可醒脑、升阳,摩之则可防风寒。
【位置】 在耳屏上切迹之前方与下颌状突稍上方之凹陷处,开口取之,又称耳门。
【操作】 拇指或中指按或揉。
【主治】 耳鸣。
【应用】 耳风门穴即手少阳三焦经之耳门穴,为与背部风门穴相区别,此处称耳风门。临床中除用本穴治疗耳鸣外,还用作望诊。色黑为寒为疝,色青为燥为风。
【位置】 发际正中直上,百会前骨陷中。
【操作】 两手扶小儿头,两拇指自前发际向该穴轮换推之(囟门未合时,仅推至边缘),称推囟门。拇指端轻揉本穴,或用指摩本穴,称揉囟门或摩囟门。
【主治】 鼻塞不通、头痛、惊风。
【应用】 推、揉囟门能镇惊安神通窍。多用于头痛、惊风、鼻塞等症。正常儿前囟门在生后 12~18 个月闭合,故临床操作时需注意,不可用力按压。囟门处可用指摩法,摩时常蘸药,以祛寒。
【位置】 头部正中线,入前发际 0.5 寸,又称神庭。
【操作】 用拇指甲掐,或一指禅推法或指揉法。
【主治】 眼病、口眼歪斜。
【应用】 掐天庭、承浆穴,治惊风;揉、推天庭能祛风明目,治目赤痛、口眼歪斜等,若此处青暗色主惊风,红则主内热。
【位置】 前额正中,眉心至前发际正中之中点。
【操作】 用指揉、鱼际擦或一指禅推法。
【主治】 感冒、头痛。
【应用】 一指禅推天心当用拇指偏峰,推、揉天心可醒脑祛风。
【位置】 眉心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 两拇指自下而上的交替直推,称开天门。若用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推至囟门为大开天门。
【主治】 头痛、感冒、发热。
【应用】 开天门能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多与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若惊惕不安、烦躁不宁多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合用。
【位置】 两眉内侧端连线的中点处,又称印堂。
【操作】 拇指掐、一指禅推或指揉。
【主治】 惊风、头痛、鼻塞、不寐。
【应用】 掐眉心能镇惊清热,主要用于慢惊风,一指禅推或指揉可用于安神醒脑、通窍。见此处青色主惊。
【位置】 鼻梁两侧。
【操作】 自上而下直推该处,称洗井灶。
【主治】 鼻塞不通。
【应用】 用葱姜水推该处,治鼻塞不通、流涕。用食、中指指端揉两鼻孔下缘称黄蜂入洞。
【位置】 自眉心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 两拇指自眉头向眉梢分推,称推坎宫,亦称分推额阴阳。
【主治】 外感发热,惊风。
【应用】 推坎宫能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与开天门、揉太阳等合用;若用于治疗目赤痛,多和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清天河水等合用。
【位置】 两目内眦连线之中,鼻根低洼处。
【操作】 拇指甲掐、拇指端按揉。
【主治】 惊风,抽搐。
【应用】 ①本穴和延年、准头等穴常用于诊断。如见山根处青筋暴露为脾胃虚寒或惊风。②掐山根有开关窍、醒目安神的作用,用于惊风、昏迷、抽搐,多与掐人中、掐老龙等合用。按揉山根可用于厌食、脾胃虚寒、慢惊风。
【位置】 自耳后翳风至缺盆成一斜线。
【操作】 用拇指指腹自上而下推抹;或用拇、食、中指三指拿捏;或用食、中、无名指揉。
【主治】 肌性斜颈,发热。
【应用】 抹桥弓能行气活血,拿桥弓能软坚消肿,揉桥弓可舒筋通络。三法配合用于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自耳后沿颈动脉前缘向缺盆处直推可退热。桥弓穴一名取之内功推拿流派抹桥弓法。
【位置】 耳下 1 寸,下颌骨陷中,又称颊车。
【操作】 拇指按或中指揉。
【主治】 牙关紧闭,口眼歪斜。
【应用】 按牙关主要用于牙关紧闭;若口眼歪斜,则多用揉牙关。
【位置】 耳后发际乳突突起处,又称耳后高骨、耳背高骨,或指乳突后缘下陷中。
【操作】 用两拇指分别运推耳后高骨处,称运耳后高骨,或用拇指或中指揉耳后高骨下凹陷中。
【主治】 头痛、烦躁不安、惊风。
【应用】 运耳后高骨可疏风解表,治感冒头痛,多与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揉耳后高骨能安神除烦,治神昏烦躁等症。此穴本意当在耳后乳突突起处,故称为高骨。
【位置】 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 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骨,或用汤匙边蘸油自上而下刮。
【主治】 项强、发热、惊风、呕吐。
【应用】 推、刮天柱骨能降逆止呕,祛风清热,主要治疗呕吐、恶心和外感发热、项强等症。治疗呕恶多与横纹推向板门、揉中脘等合用;治疗外感发热、颈项强痛等症多与拿风池、掐揉二扇门等同用。小儿用刮法时可在被刮处先垫一层绢绸之物再刮,以防破损皮肤。
【位置】 颈椎旁开 0.5 寸。
【操作】 三指拿,一指禅推或揉。
【主治】 近视、头痛、项强。
【应用】 推揉颈夹脊能解痉松肌,拿捏则能祛风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