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金义成教授小传

金义成教授 1944 年 8 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江苏建湖。金教授为海派儿科推拿创始人、丁氏一指禅推拿第四代传承人、我国小儿推拿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为著名中医小儿推拿学家。曾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岳阳医院推拿科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小儿推拿教研室主任、上海中国传统医学推拿协会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文化艺术学院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客座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瑞士中国传统医学中心中医学教授。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老教授协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小儿推拿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小儿推拿外治分会名誉主任、山西河东少儿推拿学校名誉校长。

金义成教授学识渊博,对推拿发展史、历代推拿文献、药摩方颇有研究,尤以儿科推拿见长。著有《小儿推拿》《中国推拿》《实用推拿图谱》《小儿推拿学》《海派儿科推拿图谱》《海派儿科推拿》等 40 余部专著及科教影视片 8 部。

入门既正 立意亦高

1960 年,金教授就读于当时全国唯一的一所推拿专业学校,该校集结了沪上知名推拿大师,如王松山、钱福卿、朱春霆、王百川、丁季峯、王纪松、马万龙等,教授体系化的推拿知识和手法。学校培养的学生被分配至全国各地,曾受卫生部委托举办过三期推拿师资进修班和推拿医师提高班。现在全国各地知名的推拿专家,大多出自于该校。

推拿是中医体系中的一个分支,虽治疗效果显著,却并没有像中医药内治疗法那样广为人知。

在当时无论是在上海还是在全国范围内,从事小儿推拿的人并不多,社会上对小儿推拿的认知度也不高。俗话说,儿科即“哑科”,自古就有“宁医十男子,不医一妇人,宁医十妇人,不医一小儿”的说法。因为孩子大多起病急、变化快,说不清道不明,小儿病难治自古是中医的共识。金教授当初刚入行时也曾遇到困惑,推拿真的可以治好小儿病?直至上世纪 60 年代夏秋之交,金教授作为原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的学生,前往医院实习,亲眼目睹很多患秋季腹泻而拉肚不止的孩子历经一番推拿,一两天就彻底痊愈,心里的疑惑才得以释怀。从而也坚定了从事小儿推拿工作的决心。决心学好、用好、教好小儿推拿,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宝库中小儿推拿这朵奇葩。

扎根临床 精于儿推

金义成教授师承一指禅推拿、 法推拿、内功推拿、小儿推拿等,集各家之所长,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例如,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针对小儿肌肤娇嫩的特点,提出小儿推拿手法要“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此后又进一步强调要“巧”字为魂,总结出“快而不乱、慢而不断、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十六字诀。

金义成教授 50 多年如一日,深耕于临床工作,认为推拿医生若脱离临床,就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不仅如此,更是将自己对小儿推拿的感悟不断加以总结,著书立说,公示于后学。

博采众长 业著杏林

为了更好地做好小儿推拿临床和教学工作,金教授兢兢业业、宵衣旰食、刻苦求索、寻根溯源,对推拿历史和小儿推拿文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开了中医推拿文史研究的先河。他表示,推拿文献古籍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要加强学术交流、研究和应用,从而推动推拿事业健康规范,永续发展。

金教授查阅大量古医籍文献资料,旁征博引、融古冶金、焚膏继晷、编撰专著。其著作影响了几代人。如第一次全面总结小儿推拿历代之文献的《小儿推拿》;以及第一次全面阐述中国推拿历史和药摩成就的《中国推拿》,一经出版就被大英博物馆收藏,还被译成英文对外发行;第一次将小儿推拿作为一门学科提出,并编著了第一部公开发行的小儿推拿专用教材《小儿推拿学》;还在香港发行《小儿病推拿法》等系列著作。在其所编撰的著作中,大多图文并茂、简明扼要,真正凸显了中医医术“简、便、验”的优势所在。不仅如此,金教授还编撰、指导拍摄了科教影视片 8 部,如第一次将推拿搬上银幕的教学片《中医推拿》,在日本发行的影视作品《小儿常见病推拿》等,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更多百姓了解推拿这一中医绝活,促进推拿学科的发展和社会化进程。

桃李不言 下自成溪

教育即传承。小儿推拿这一传统绝活儿一直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能坚持做下来的医生,真是少之又少。

为传承中医瑰宝,培育新一代的中医大师,作为最早的推拿专业高等教育实践者之一,金义成教授在坚持 50多年小儿推拿一线临床工作的同时,还致力于小儿推拿学科的教育。金教授为了改进教学方法,编撰、指导拍摄相关的教学影片和视频,编著挂图和图谱,用更直观的形式,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金义成教授培育了许多新一代小儿推拿人才,为小儿推拿的传承注入新鲜血液。与此同时,金义成教授积极推动小儿推拿普及并应用于社区、家庭儿童保健和预防亚健康等领域,勇于打破陈规,在医疗体制外物色推拿事业接班人,将他们收为弟子并悉心培育,为儿童健康事业的发展作了贡献。金教授坦言,小儿推拿是一门经验医学,看得多学得专才能有所收获。学院的学生往往“博而难专”,传统师承的弟子往往“专而难博”,将两种教育方式有效结合起来,尤其重视临床实践的积累,“既博又专”,才能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中医传承人。如今金老培养的学生、弟子,许多已成为当地的学科带头人。

海派心胸 兼收并蓄

清代张振鋆编写了《厘正按摩要术》,在此书中他曾写道:“按摩一法,北人常用之……南人专以治小儿,名曰推拿。”小儿推拿是区别于成人推拿的一个体系。在上海近现代海派中医历史上,出现过好几位小儿推拿名家。早在 1917 年王松山先生就曾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教授一指禅推拿治疗儿科病的经验。传统小儿推拿的名家还有张静莲及其弟子马玉书,戚子耀及其徒朱慧贞,单养和及其女单吉平等。有的小儿推拿文献和著作就出自江浙学者。尽管如此,相较之中医其他各科,专门从事小儿推拿的人并不多。直到20 世纪 60 年代初推拿学校才有了专门的小儿推拿教学和临床。

为何要提出海派儿科推拿这个观点?金教授表示,自己是丁氏一指禅推拿第四代传人,同时又是 法推拿、内功推拿、小儿推拿的传承人。在临床上,并不仅限用某种单一流派手法,而是结合多个推拿流派的优点综合运用于儿科,通过多年实践,推陈而出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推拿手法和学术观点。金老觉得,自己很难界限到底属于哪个流派,从而提出“海派儿科推拿”这一概念。

何为海派?“海派无派,无派有派”。开埠一百多年以来,在上海这一特定地域汇聚、沉淀、积累、发展的小儿推拿有其显著的特色和特点,这是有派之谓;而上海所体现的海纳百川、融汇百家、兼收并蓄、扬长补短等人文精神和学术风格,又使海派无派。“海派无形、无形有形”。所谓海派推拿的有形,则是数千年中医传统推拿的精髓,万变不离其宗;而无形之谓,乃不断吸纳新知,补充新的内容,不墨守成规、不泥古不化。海派儿科推拿的提出并非偶然,而是金义成教授经历多年临床实践,通过长时间反复考量得出的,是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产物。

蒋诗超 陈志伟 Lcl1LKrE/xbncqly7y9Z28txrpAgqvmjYe5SKdnBmQVNN8kpO6yk5T03gHW655p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