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理论

祖国医学中讲的病理变化,常结合着外在周围环境,不是孤立的,讲治疗也是讲整体,不是局部的。这说明了人在宇宙间是与天地息息相通的,天地四时起了变化,人体也起了变化。

“阴阳学说”就是运用阴阳的原理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从而确定治疗的法则,所以《黄帝内经》上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其意为:阴阳不仅是天地之大道理,也是万物发展的必由规律,一切事物的变化和生灭都是依它为依据,所以治病也要本着它。

凡是一切活动的、在外的、向上的、发热的、雄性的都属于“阳”。凡是静止的、在内的、在下的、寒冷的、雌性的都属于“阴”。阴阳是相对的两个方面,也是两个相反的属性,但是它不能单独存在,若是单独存在则“孤阳不生,独阴不长”,宇宙的万物就不存在了。人体的阴阳也是要互相协调、互相制约、互相作用,才能使身体健康,能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对外因疾病才能有抵抗力。

这一切阴阳都是互相协调、时刻不停地循着一定的规律而化生万物的,若是天地阴阳不调而混乱了,则产生不正常的六淫之气(风、寒、暑、湿、燥、火),人们就要生病,这就是外因病。人体由于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引起阴阳不调,也要生病,这就是内因病。若是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性是热证,阴性是寒证。寒上加寒则可以出现热象,热上加热则可以出现寒象,所以有真寒、假热和真热、假寒之分。在小儿科因幼儿大脑发育尚未健全,内因疾病比较少;因身体柔弱,抵抗力较弱,外因病比较多;同时热证比较多,寒证比较少。

五行理论

※ 五行

金、木、水、火、土,“五行”是代表五脏的代名词(见表),而五行的生克则是说明五脏的相互关系和制约。相生(顺行)则五脏内部保持均衡,身体也能健康。相克(逆行)则他脏受克不能保持均衡则发生病症(如木旺则土被克就有消化不良和发热的症状)。在治疗时就可以掌握它的生克规律,而定出消补的方法。

※ 五色

“五色”是因为内在的因素和外来的刺激,产生了不同的颜色显示在面部。如健康人在暴怒之下则面色青;大喜则面色红润;羞愧的时候则面红耳赤,并有热的感觉;惊恐之后,面色苍白。病人面部也因各脏病变而显出不同的颜色,医生可以观察病人面部不同的颜色来判断病出哪脏、是吉是凶。

※ 五味

“五味”是说明了什么味先入哪脏(如甘入土),同时也说明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哪脏病了则不宜过多食什么味(如肝脏病不宜多食酸)。

※ 四季

“四季”就是指在什么季节里,哪一脏稍旺(如春季木旺),同时也说明了在哪一季节里要注意哪脏的偏胜和在哪一季节里多发生什么病。但脾土则是在四季里都很暖和平静,尤其在长夏是把它配到当令的季节。因此,四季里都可以发生有余和不足的病。在治疗上脾一般不可以清,因脾属土,万物土中生,土不足则影响他脏。 gyYDSM5fQVIz2Ae6Ntg/XUWvQjc8clZnY8b3FQXRqD80y0kW2hPkG1fhQvmrMZs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