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 清脾胃积热,降气和胃,消导助运化。
【部位】 大指掌面第二节,第一掌骨赤白肉际处。
【手法】 自鱼际外缘黄白皮交界处,从腕部掌边高骨起,离心推至大指根或至大指第二节皆可,此为清法;反之则为补法,一般用清法。
【主治】 腹胀,积滞腹痛,恶心呕吐,纳呆,便秘等。
【部位】 无名指第一节掌面。
【手法】 不专用,清肺时连同此穴一并推之。
【功效】 宽胸膈,利胃肠。
【部位】 掌面大指下平白肉正中稍偏下处,稍低于坎宫,从虎口到腕横纹画一直线,在线中点取穴,以指点之,觉有物如筋头,大如小豆粒,重按之则酸麻,即为板门部位。
【手法】 以拇指端点住筋头状物,左右旋揉同数。
【主治】 呕吐,腹泻,幽门狭窄,痉挛,贲门松弛等。
【功效】 疏肝利胆,镇惊。
【部位】 食指第一节掌面。
【手法】 一般不专用,平肝连同此穴一并推之。
【主治】 夜啼惊症,口舌生疮等。
【功效】 清心安神,镇惊益智。
【部位】 中指末节掌面(螺纹面)。
【手法】 一般用清补法,在中指末节从指端到指根来回推之,称为清补心法。
【主治】 身热无汗,高热神昏,烦躁,夜啼。
【功效】 清利肠腑。
【部位】 食指外侧上节,穴如豆粒。
【手法】 在食指外侧,向指尖方向推为清,不必拘于上节,向虎口方向推为补,来回推为清补,一般不专用补法。
【主治】 腹泻、便秘、积滞等。
【功效】 宣通肺气,发散外邪。
【部位】 无名指末节掌面。
【手法】 穴位在无名指末节掌面,清法从无名指指根推到指端,补法从无名指指端推到指根,但补法少用。
【主治】 咳嗽气喘,伤风感冒。
【功效】 化痰止咳,清利湿热。
【部位】 小指掌指关节下横纹,穴在纹中偏外处。
【手法】 揉之,左右同数。
【主治】 喘嗽(气管炎),肺炎,积滞,口疮。
【功效】 疏理肝气,发散外邪,平肝镇惊。
【部位】 食指末节掌面。
【手法】 一般用清法,称为平肝,不用补法。肝穴的部位虽在食指末节掌面,而其清法是从食指根起一直推到指端。
【主治】 急慢惊风,小儿夜啼,伤风感冒,斑疹。
【功效】 宣通气机,利水通淋。
【部位】 小指外侧,从指根到指端,赤白肉际处。
【手法】 小指外侧从指根推到指端为清,来回推为清补,不用补法。
【主治】 尿潴留,小便不利,湿热腹泻。
【功效】 益气固脱,补肾养肝。
【部位】 小指末节掌面。
【手法】 从小指端推到指根为补法,不用清法。
【主治】 遗尿,脱肛,泄泻,虚劳喘嗽等。
【功效】 调理脏腑,疏通气机。
【部位】 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根连掌面之横纹正中,即五经穴除去拇指处穴。
【手法】 以拇指端侧面自食指根推至小指根,来回推之,也可用揉法。
【主治】 腹胀,腹痛,干咳少痰,积滞,纳呆,便秘,泄泻等。
【功效】 健脾益气,调理中焦。
【部位】 大指末节外侧,赤白肉际处。
【手法】 屈指向心推之为补(不屈亦可),直指离心推之为清,来回推之为清补。大指的指端第一末节为其本穴,下节外侧就属胃穴了。因此徐氏原书说推时要大指内屈,为的是推时不至连及第二节胃穴。但李医师推时并未将两节严格分开,推脾穴时不用屈指,往往连及下节,疗效是一样的。
【主治】 积滞,腹泻,便秘,虚劳喘嗽,口舌生疮等。
【部位】 在中指第一节掌面,未见李老应用。
【功效】 行气宽中,利膈消滞。
【部位】 掌中围绕掌心内劳宫穴一周,缘掌根凹下处及掌边高起之边缘,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分布,此一环状,即为穴位所在。
【手法】 用运法,自乾宫起至兑宫止,周而复始,旋转摩擦之,为顺运八卦,反之从艮卦推至震卦则为逆运八卦。但离宫属心膻中,不宜刺激发动,故运至离宫处下按宜轻,或用医者左手大指微掩其处而运之。
【主治】 腹胸胀痛,咳嗽痰喘,百日咳,积滞,纳呆。
五脏之气不调而诱发胸膈作闷、痰火郁结、喘嗽交作、小儿百日咳等,都可用运八卦法,以宽胸利膈、开郁降气,且能助气调气,加强中气的运化力量,并能消痞化积。
【功效】 镇惊安神,益智。
【部位】 在掌根部,过掌中心从腕横纹起到指根之连线四分之,从腕横纹数第一分点,左右两边凸肉之间凹处为小天心穴。
【手法】 用捣法,上下左右捣或直捣。
【主治】 斜视,惊症,慢惊风。
【功效】 调理五脏六腑之气。
【部位】 在掌面五指根连掌面之横纹正中,每指根一穴,总名五经穴。
【手法】 用拇指端来回推之。
【主治】 积滞,纳呆,腹胀,便秘。
【功效】 清热除烦。
【注】 此穴属心,能清心火,李医师未用过此穴,清心火以推天河水代之。
【功效】 和气血,调阴阳,分寒热。
【部位】 徐氏说:“从小天心上横纹处两分,外推之。”但小天心上除掌根别无横纹,从掌根中心向两旁推则又非是。李老指出,是从小天心略偏向掌根横纹处用两拇指向两旁分推。(两边的穴位名阳池、阴池,但不是本书所指阴掌推拿穴位的阳池穴。)
【手法】 用两拇指螺纹面从穴位中点向左右分推。
【主治】 寒热往来,气血不和,胸膈满闷。
【功效】 能使阴阳相交,气血谐和。
【部位】 从小天心略偏向掌根横纹处用两拇指从两旁向中心推。
【手法】 与分阴阳相反,照前部位从两边向中心合推之。
【主治】 胸膈满闷,气血不和。
【功效】 行气消滞。
【部位】 从小指侧掌指关节下横纹起沿掌边引弧线至近坎宫处。
【手法】 从小指侧掌指横纹推至近坎宫处。
【主治】 积滞,纳呆,小便赤涩不利。
【功效】 健脾和胃,顺气和血。
【部位】 拇指内侧(实为拇指尺侧)。
【手法】 拇指内侧,由指端下推至指根。
【主治】 腹痛,泻痢,积滞,纳呆。
【功效】 健脾和胃,顺气和血。
【部位】 拇指内侧(实为拇指尺侧)。
【手法】 徐氏书云:“自食指下节上推,为虎口入天门。”(应为食指第一节)
【主治】 徐氏并未说明其主治,且与大肠穴重复。李老亦未用过,姑存待考证。
【功效】 补肾健脾。
【部位】 自掌面小指尖沿掌边至坎宫。(李老说应推到拇指根部)。
【手法】 从小指尖沿掌边推至拇指根。
【主治】 疳积,痢疾,腹泻,便秘等。
【功效】 健脾补肾。
【部位】 自掌面拇指尖沿掌边至小指根。
【手法】 自掌面拇指尖沿掌边推至小指根。
【主治】 消化不良,吐泻,痢疾。
【功效】 清脏腑之实热,消积导滞。
【部位】 前臂尺侧小指一面,从肘弯至腕横纹。
【手法】 从肘横纹推至腕横纹,需将患者之手臂顺正,使小指在下或小指在上呈立掌。
【主治】 感冒发热,壮热不退,便秘,积滞腹泻。
【功效】 清心除烦,镇惊安神,退热发表。
【部位】 掌面自腕横纹中点起,向肘部至肘横纹而止。
【手法】 由腕横纹中点推至肘横纹,直线推动。
【主治】 感冒发热,惊慌不安,口舌生疮,烦躁不寐,心经有热用此穴清之。
【功效】 回阳生热,温暖下元。
【部位】 在前臂桡侧拇指一面,从腕横纹起至肘部。
【手法】 将患者左臂顺正,使拇指在上,推的部位保持在臂的上侧,自腕横纹推至肘横纹。
【主治】 风寒感冒,下元虚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