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望诊

望诊是通过医者的视觉,来观察患儿神色形态的异常变化,经过分析、判断得出疾病的发展与转归的一种方法。兹分述如下:

1.望神气

“神气”是生活机能的表现,也可以说是生命的表现。所以观察患儿有无神气,对推测疾病的转归预后,是有重要意义的。如《素问·移精变气论》中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就说明了这一点。同时也提示了,神气的有无,是生死的根本,临床上不可不仔细观察。不仅大人是这样,小儿也是这样。所以临床上见到患儿目光精采、声音清亮、肌肉不削、气息如常、二便不脱的,这是神气存在的征象。像这样的患儿,病势虽重,但是危险不大。反之,若目暗睛迷、形羸色败、喘急异常、泄泻不止,或大肉已脱,或循衣摸床的,这是神气离绝的征象。像这样的患儿,病势虽不严重,但遇有变化,就要危及生命。所以古人说:“神气为一身之主,神清气爽,神完气足,主清吉;神夺气移,神疲气浊,主夭亡。” 根据古人的启示和临床的经验体会:患儿寒则神清,热则神昏,实则神有余,虚则神不足,寒盛则气必静,热盛则气必粗。

综上所述,通过临床望神气,对判断小儿疾病之寒热虚实,以及预后转归等,确有参考价值。但必须结合其他诊法才能更臻完备。

按语

原文要义: 神气为一身之主,神清气爽,神完气足,主清吉;神夺气移,神疲气浊,主夭亡。故望神气,对判断小儿疾病之寒热虚实、预后转归有参考价值。

内容延伸: 孙老在接诊患儿时,若患儿处于哭闹时、剧烈运动后、饥饿时、困倦时,都要先令其调整片刻,待气息平稳后,方始诊察神色,才不至掩盖神气的真实状态。另外,孙老在接诊小儿时,神态安详,使小儿不畏惧,故能形态自如。

2.望面色

观察患儿面部颜色的润泽和枯槁,来推测他内脏的变化和预后,这是古人长期的经验积累,是有一定理论根据的。因为内脏有了变化,必定要表现于外,而形之于五色。根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所提出的,出现于面部的五色是脏气精华的表现,就不难理解这一点。古人又从长期实践观察中定出五色分属五脏是:面青为肝色、赤为心色、黄为脾色、白为肺色、黑为肾色。在症状方面:面青为惊风、面赤为火热、面黄为伤脾伤食、面白为虚为寒、面黑为痛多属恶候。在宜忌方面:泻痢的面不宜赤、咳嗽的色不宜青,感风寒的面色红、伤积滞的面色黄。又说脾气旺于四时,故四时应以黄为主色,但必如罗裹雄黄,不宜如黄土。总之,患儿面色润泽有神的为新病,其症轻;枯槁无神的为久病,其症重。

以上为察色之大要,但必须结合其他诊法,对诊断治疗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按语

原文要义: 面部色泽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部反映:面色润泽,则气血充盛调和,面色枯槁,则气血不足或不畅。除此之外,各脏又有其独特色泽。本脏病出现其不胜脏器的颜色时,预后不佳。

内容延伸: 孙老常强调“天人合一”,小儿面部皮肤娇嫩,血运丰富,因此随着季节、气候等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春天多现微青色,夏天多现微赤色,秋天多现微白色,冬天多现微黑色,但黄色为四时主色,以上四色均在红黄明润的主色下隐隐透出。

面分五部,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分别对应青、白、赤、黄、黑五色,正常情况下五部五色隐隐,若某部位色泽异常鲜明或异常暗淡,则提示相关脏器机能异常。

五色主病,是面部望诊的主要内容。孙老概之以“面青为惊风、面赤为火热、面黄为伤脾伤食、面白为虚为寒、面黑为痛多属恶候”。除此之外,面色青还提示寒证、痛证、瘀血证。寒凝则气滞血瘀,经脉拘急收引,故而发青,经脉瘀阻,不通则痛。面赤为热,细分又有面赤且隐现青色,双目窜视,为热极生风,午后颧红,多为阴虚内热;若两颧艳红,四肢厥冷,冷汗淋漓,为虚阳上越的真寒假热。面白为虚为寒,细分又有面白浮肿为阳虚水泛,面白无华、唇淡色白多为气血虚,面色苍白、鼻流清涕为外寒,若面色惨白、四肢厥冷,多为阳气暴脱,可见于脱证。面黄除为伤脾伤食外,面色黄而鲜,是湿热内蕴,面色黄而暗浊为寒湿内蕴。除此之外,新生儿出现面目黄染,2~3周自行消退的为生理性黄疸,不属病态。面黑为痛甚、寒甚的危候,若阴寒盛极,肾阳虚衰,或寒水不化,经脉拘急,面部呈黑色,面部青黑,伴腹痛呕吐,为药物或食物中毒之象,不论新病旧疾,面现黑色,皆属重病。

3.望眼

目为肝之窍,乃五脏精华之所系,一身神气所荟萃的地方。所以,分而言之,则目开窍于肝;统而言之,则脏腑皆系于目。凡风寒感于外,乳食伤于内,以及脏腑一切疾病都无不见于两目。因而察患儿两目的表现,可以作为推测疾病的转归及其预后的依据。如睛珠黑光满轮者,虽有疾病,亦易痊愈;如白珠多,黑珠昏蒙,睛珠或黄或小者,则病必缠绵难愈。又如:患儿两目直视的多属热病,白膜遮睛的多成疳积。开目欲觅人的病多属阳,闭目不欲见人的病多属阴。再如:戴眼反折的,为阳绝之候;视不见物的,为阴脱之候;眼眶忽然陷下的,为脏气已绝之候;眼睛忽然不明的,为脱阴脱血之候。怒目视的是肝气盛,瞳孔散大的是中气虚。勇视而眼珠转的是肝风内动,直视而眼珠不转的是肝气将绝。以上多为危急不治之症。

总之,在临床上,望眼不仅对诊断疾病有参考价值,而且对推测疾病的预后也有重要意义。如《灵枢·四时气》篇上说:“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又《世补斋》说的“凡病者至危时,必察其两目”,都说明了这个道理。因此,我们为了对患儿负责,在这方面应该多加钻研,使它在诊断、治疗上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按语

原文要义: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故察目可候五脏六腑精气的盛衰,推测疾病的轻重和预后。凡黑睛圆大,神采奕奕,为肝肾气血充盛,病情轻而易愈,若出现眼眶陷下,两眼上视、直视,视而不见,目珠不转者是肝肾衰败、精气将绝的表现。

内容延伸: 若见瞳孔缩小或不等,或散大而无反应,病必危重;若见哭而无泪,多属脱水重症;若见眼睑结膜色淡,为血虚之象;巩膜色黄,为黄疸湿热蕴结;目赤而痒,多为肝经风热,白珠色赤为阳热;眼结膜干燥,频繁眨眼,多为肝血不足,证属肝疳;睡时露睛,多属脾虚;眼睑浮肿,为阳虚水泛之证;目赤汪泪,须防出疹。

4.望舌

舌为心之苗,凡脏腑寒热之气,无不见于舌,所以验舌之有苔无苔,可以知邪在表在里,察舌之或黄、或白、或黑、或赤,可以诊病之寒热虚实、轻重安危。但在验舌时,对食物和药物的染色,尤应注意,不可不辨。

舌诊包括舌本和舌苔。舌本是指舌的本质,舌苔是指舌面的苔垢。如《辩舌指南》上说:“辨舌质可辨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由此可见,舌质和舌苔在临床上都很重要。

凡舌润如常而未生苔的,是邪尚在表;苔白而滑的,是邪已入里。苔黑而谵语的属热;苔黑而润,无谵语的属寒。舌黑有虚、寒、实、热之分,虚、寒的舌必润;实、热的舌必燥。舌白也有寒热之别,无苔而淡白的属寒;有苔而厚白的属热;舌白而润的属寒;舌白而干的属热(初生小儿舌苔白滑而薄,名曰乳苔,不可与病苔混同);苔白而中间黄的,是邪入于胃;苔干边白而中心黑的,其病多危。苔黄而滑的,是内热尚轻;苔黄而干的,是内热已盛。舌红而更有裂纹的,为热毒炎上;舌淡红而中有红点的,为君火燔炽。苔灰而薄的邪轻,苔黑而厚的邪重。苔渐退的邪亦退,苔渐进的邪亦进。小儿弄舌的主热,如久病未愈而弄舌的多凶。

望舌在临床诊断上,尤其对热病的诊断,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历代在这方面有很多发挥。为了进一步的钻研,还应当阅读古今有关这方面的资料。

按语

原文要义: 望舌主要是望舌质和舌苔的变化,“辨舌质可知五脏虚实,视舌苔可知六淫的浅深。”其中,舌质由淡转红绛,舌苔由薄白润泽,渐黄而糙老乃至燥裂,为热由轻转重而伤阴,对辨热性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舌面分属五脏,对临床诊察脏腑病变也有参考作用。

内容延伸: 舌质淡白为气血两虚,舌质紫暗有瘀斑为瘀血阻滞,舌苔白腻而厚为痰食积蕴中焦,舌苔花剥则胃阴不足。

除望舌质与舌苔外,舌体的胖瘦则体现了阴阳的盛衰,阴虚者舌体干瘦,阳虚者舌淡胖。舌体的灵活与否体现了津液的盛衰,津液少则舌謇难以伸缩。舌体肿大而硬,吐出唇外,缓缓收回甚或不能转动且舌色鲜红,为心脾积热的木舌;舌出口外,来回转掉不宁是心气不足或智能低下。另外,还需辨别小儿是否因食物或药物染苔。

5.望鼻

鼻为肺窍,故鼻孔干燥的为肺热,若燥黑如烟煤的为热极,鼻流清涕的为风寒袭肺,流浊涕的为风热犯肺。鼻准属脾,红燥的为脾热,惨黄的为脾败。鼻翼煽张以及出气多入气少的多属难治之症。但鼻翼煽张有虚实新久之分,不可不辨。如初病即见鼻煽的,多为邪热风火壅塞肺气所致;如久病鼻煽,并见喘息出汗的,为肺气欲绝之候。

按语

原文要义: 鼻为肺窍,鼻翼扇动,为肺气升降出入受阻,轻者见于外邪壅阻,重者为肺气欲绝。鼻干无涕为肺燥,鼻流清涕为感冒风寒,清涕化浊为由寒化热。

内容延伸: 鼻衄或鼻内生疮糜烂为肺热上炎,灼络动血之象。

6.望耳

两耳为肾之窍,又为少阳经脉所过的地方,所以耳色枯焦的,主肾水涸竭,多属危症;耳上起青筋的,主肝风内动,发为瘛疭。若暴病耳痛、耳肿、耳聋的,皆主胆经疾患。至于两耳时红时热的,则为外感风寒。

按语

原文要义: 耳为肾窍,又为五脏、宗脉之所结聚。证属外感则两耳或冷或热,证属内伤则或暗或滞。耳痛、肿、流脓或听力下降为肝胆火盛。

内容延伸: 小儿若有以耳垂为中心的弥漫性肿胀,为腮腺炎的表现。

7.望唇口

《黄帝内经》曰:“脾胃之华在唇四白。”四白者,唇之四际白肉也。所以临床上见到小儿唇红而吐的,是胃热。唇白而吐的,是胃虚。唇色正常而吐的,作为伤胃论。唇謇而缩不能盖齿的,是脾绝。口角流涎的,是脾冷。凡唇燥裂的,主热。唇口肿赤而齿焦的,是热极。唇红如丹的,为发渴之候。若红甚焦黑的,其病多危。

另外,口噤不语的,为痉厥;口唇歪斜的,为风症。口与鼻呼吸气粗,而且疾出疾入的,为外感邪气有余。若呼吸气微,徐出徐入的,为内伤正气不足。小儿口如鱼嘴尖起或口中气出不返以及环口黧黑的,均属难治和不治之症。

按语

原文要义: 脾胃之华在唇口四白,唇色反映脾胃生化的能力。白色为寒或血虚,红色为热。津伤则唇燥,口唇为风症。张口呼吸有力为外邪有余,无力为正气不足。

内容延伸: 咽喉位于口腔的深部,是呼吸和进食的要道,咽红为肺胃热盛。喉核肿大且红是外感风热或肺胃热上蒸,不红是痰瘀互结。口腔黏膜破溃糜烂为脾胃积热,两颊黏膜有白点且白点周围有红晕为麻疹黏膜斑。牙龈红肿为胃热。

8.望手足

望小儿手足形态,对诊断也有帮助。如指甲青的,为心痛;指甲黑的,为肝绝;手足抽搐、脊强反折的,为痉病;十指屈伸不定、手如数物状的,为热邪伤神。又如:伸足仰卧的,为热症;蜷足俯卧的,为寒症。凡小儿久病手掌肿而无纹的、或抽衣撮空、或循衣摸床、或手撒不收的,均属危险症候。

按语

原文要义: 爪甲为肝之余,为气血所充养。热邪伤津耗气,四肢爪甲为之屈伸不利,耗损至极则手足搐搦。热甚则神昏志溃,四肢不受神志支配而动态失常。

内容延伸: 十指前端膨大,指甲青紫,为杵状指,是心脏气血瘀阻的表现。指甲脆薄苍白为气血不足的表现。双足尖交叉前伸,状如剪刀,是脑瘫的常见表现。自出生后双足内翻或外翻,踝部活动受限,是先天足部畸形的表现。

9.望指纹

宋代儿科名家钱仲阳,对指纹之说有所开发,他以食指的第一、第二、第三节的内侧,分为风、气、命三关。下节为风关,中节为气关,上节为命关。

临床上根据三关指纹的形态颜色,用于诊断小儿疾病的轻重安危,的确有其现实意义。兹简要分述如下:

◎看纹察色:若纹色红黄相兼,隐隐不显的,是平安无病的现象;若纹见风关,是病邪初入,其病尚轻;若纹见气关,是邪气正盛,其病已重;若纹见命关,是邪充经络,其病更重,且多为危殆不治之症。若指纹自下而上,邪则自浅而深,病则自轻而重。又:指纹直的多属热证,指纹曲的多属寒证。

按:指纹与寸口太渊脉相通,所以也叫脉纹。就是手太阴经从腕后出食指之端,交与手阳明经的一条支脉。因此,外邪在皮毛腠理之间,太渊脉浮,指纹也必显露于外,这时所出现的症状属于表证;及至病邪入里,太渊脉沉,这时指纹亦必沉伏于内,但有浅深之别,故病变的部位也有所不同。如纹见半沉,是邪在胃经,纹见极沉,是邪在胃腑。

临床上根据指纹颜色的淡滞,可以识别疾病的寒热虚实。如纹见红色,多因寒邪初入皮毛,经络乍滞,以致纹见红鲜,为寒证。纹见紫色,由于热壅经络,阻其升降之道,以致指纹色紫,为热邪炽盛。又如小儿皮肤苍白,唇色惨淡,若见指纹淡红的为虚寒,淡紫的为虚热。总之,这类的纹色都是见于平素体质不健康、中气不足的小儿,所以不论新病久病,均属虚证。若病邪遏郁,营卫阻滞,升降羁留,指纹推之涩滞,绝无流利现象的,是由食饮风热相搏,属于实证。

◎诊指纹法:令人抱患儿对立于向光的地方,医者用左手握住患儿食指,右手拇指侧面蘸清水,由患儿食指的命关推向气关、风关,指纹愈推愈显,从而观察变化,推求病情。

望指纹在临床上用于诊断儿科疾病,确有参考价值,如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等,都是古人的经验积累,不容忽视。但它不是一门独立的诊断方法,而是必须结合四诊,才能对错综复杂的病情得出正确的结论。诊指纹法为临床医师的操作提供借鉴。

按语

原文要义: 指纹与寸口脉相通,故查指纹能代替诊脉。指纹自风关至命关,愈长则病邪愈盛、病情愈重。指纹的浅淡与浓重,也是辨正虚与邪实的依据,指纹的浮沉,是判断病位在表在里的依据,指纹的红紫,是分析机体寒热变化的依据。

内容延伸: 望指纹虽是临床上辅助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但有时也会出现指纹与临床表现不符的情况,需四诊合参,舍纹从症,以确保辨证的准确。

10.望形态辨寿夭

由于小儿的禀赋不同,因而其强弱寿夭也有差异。如发育健全,营养良好,体形正常的小儿,则必健壮无病。反之,则必体弱多病。

古人从实践中体验到,望小儿的体表形态,辨别寿夭和健康情况,有如下的结论,说:“头为诸阳之会,脑者髓之海也,因此,凡小儿头角丰隆,知其阳固而秘,髓海足也,背为脏腑之气输注之所,因而脊背平满,知其脏腑实也。胃为水谷之海,居于腹上,故腹皮宽厚,知其水谷盈也。”说:“目为肝窍,耳为肾窍,鼻为肺窍,口为脾窍,七窍无缺,形象全矣。”说:“脾主肉,故肉实者脾足,肝主筋,筋强者肝足,肾主骨,骨坚者肾足,心主血脉,血脉强者心足,肺主皮毛,皮毛润泽者肺足,兼之脚健而壮,项长而肥,睛明而黑者,根本固也,肌肉温润,荣卫调也。更见面妍如桃,发黑如漆,气血足也。小便清长,大便滋润,里气和也。”以上都是里气有余的形态,古人叫作寿相,这样的小儿必无病而容易抚养。

又说:“诸阳皆聚于头,凡颅解项软者,阳衰于上。诸阴皆聚于足,踹小脚蜷者,阴衰于下。若见小儿鼻孔干燥者,为肺枯,唇缩流涎者,为脾冷。发稀少者,为血衰。颈项软者,为柱折。儿面散见青紫之筋,多属风热之症,兼之形枯色灰,泄痢无时,此表里俱虚之疾。”以上都是里气不足的形象,古人叫作夭相,这样的小儿必多病而难养。

总之,望形态辨寿夭,是古人的经验积累。我们把它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对判断小儿的易养或难养,的确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按语

原文要义: 观察小儿的形体和动态,可推测小儿的先天禀赋及后天营养状况,小儿头角丰隆,五官敏锐,则小儿禀赋充足营养良好。若小儿肌瘦形消,发稀面枯,囟门逾期不合,筋蜷项软,姿态呆滞,必为禀赋不足营养失调。

内容延伸: 不同的疾病常有不同的姿态,通过动态望诊可查知。如小儿喜伏卧,为乳食内积。躯体蜷曲,两手捧腹,翻滚哭闹,多为腹痛。颈项强直,四肢拘挛,角弓反张者为惊风。端坐呼吸,胁肋凹陷,哮吼痰鸣,多为肺炎喘嗽或哮喘。 5xIrYjMO1nbCq8SbncE+ZxHvHtz4Xi23ppf4egLP0aureFMuboNoQbhcRZd61wW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