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治疗理念的发现

20世纪70年代,在“冒充者”这种不自在感被命名之前,波林·罗丝·克兰斯和苏珊娜·艾姆斯这两位临床心理学家就创造了“冒充者综合征”这一术语,并将这一术语普及。但她们自己也不能免受这种弥散性的、难以辨识的心理感受的影响。

克兰斯博士在俄亥俄州的一所大学授课时,她意识到自己的学生们和学生时代的她一样有自我怀疑和“冒充者”之感。她说:“我发现学生们不仅对自身能力充满了怀疑,也为能否成功而焦虑,他们会说‘我担心这次测试会彻底考砸’,但考试成绩出来后,他们每一场考试都过了,成绩也很好。”当时,一个学生指出:“我觉得在这些聪明人中,自己像一个冒充者。” [5]

冒充者一词巧妙地说清了这种感受!

20世纪80年代,跟随克兰斯和艾姆斯博士的脚步,瓦莱丽·杨博士(现为国际专家、作家和讲师)大致构想了自己的职业轨迹,但因受到自我怀疑的困扰,她不断拖延,不知如何开始论文写作。

和所有的成功故事一样,她在偶然一次对话中第一次听到“冒充者综合征”这一说法。当时她的两位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艾姆斯和克兰斯博士发表的关于这一话题的研究报告,并对她们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点评。杨博士与她的许多学生,大部分是女学生一样,被其中的描述深深触动,产生了无限共鸣。于是,她决定以此作为论文课题,并和其他学生成立了一个互助小组。

这一做法推动了后续一系列活动的发展。她举办的第一场名为“克服冒充者综合征:能力和自信问题”的治疗工作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佐证了推广式地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性。2001年,她创立了一个新的治疗工作坊,主题为“如何(像他人对你的设想一样)既聪明又能干:为什么优秀的男性和女性会苦于冒充者综合征以及我们该如何进行补救”。

克兰斯、艾姆斯和杨博士的共同点是:她们都曾受自信心匮乏的困扰。这种团结和姐妹情谊仿佛一条无形的纽带,使她们穿越时空,联结在一起。在各自所处的领域中,她们仿佛正手牵手,互相倾诉,彼此理解,构想和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写作书籍、开设与议题相关的工作坊、推行公共干预措施、构想练习和评估工具(比如克兰斯制作的“冒充者综合征量表”)等不同方式,为更好地了解这一心理问题做出了贡献。 DAzPJDSk03fQtOrntN/lYy4L6yJLzqjQpbFehlyQw4YHIgRwfHDxbvU2oCtNNgW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